他即沒有關羽那樣孤傲,也沒有張飛那樣暴躁。他性格謙虛平和,忠勇而沉穩。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樣貌俊美,在《三國演義》這個小說中是這樣描寫他形象的:“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彼褪悄莻€人們都向往的英雄,常山趙子龍!趙云曾大戰長坂坡,單騎救主,也曾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進西川趙云收取桂陽。所以不管是演義還是正史,趙云都可以說是蜀漢名將,但到了晚年,卻被諸葛亮當作誘餌使用,是在令人感到悲哀。
公元228年,諸葛亮進行了第一次北伐,讓趙云、鄧芝兵出斜谷,作為誘餌,來牽制魏軍主力。當時魏軍的統帥是名將曹真,曹真得到蜀軍進犯的消息,連忙率領軍隊據守郿縣,對趙云軍進行防守。當曹真軍隊鎮守斜谷時,諸葛亮才率領蜀軍主力,開往祁山,逼降隴右三郡,使得魏國朝廷震動。魏明帝曹睿親自鎮守長安,命張郃出隴右,前去退敵。張郃在街亭擊敗參軍馬謖,曹真率領大軍返回隴右,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而趙云軍因為街亭戰敗,底細被魏軍知曉,這才發生了箕谷之戰。
箕谷之戰,《三國志·魏志》沒有提及,《三國志·蜀志》在《趙云傳》提到了,但沒有戰役發生的細節。因此,我們不好隨意推斷箕谷之戰戰斗經過。我們可以通過史書對箕谷之戰的正面描述,來了解該戰役?!囤w云傳》說道:“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云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敵強,失利于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而《漢晉春秋》則提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不管趙云軍與曹真軍的軍事實力對比,先說趙云軍確實戰敗,但趙云能夠及時改變部署,從而把軍隊的損失減小到最低。
正史寫作手法,一向是為尊者諱,也就是說諸葛亮的疑兵之計起到了作用,為了遮掩魏國的失誤,箕谷之戰在《魏志》中就沒有被提到。再來說“兵弱敵強”和“皆多于賊”的矛盾,在說矛盾之前,先來判斷《漢晉春秋》這本書的真實性。《漢晉春秋》的作者是習鑿齒,裴松之在《三國志》中引注了《漢晉春秋》,但他認為“疑習氏之言為不審也”,“疑悉鑿齒所自造者也”,意思是習鑿齒治學不嚴謹,使《漢晉春秋》有許多不準確的地方。所以,“兵弱敵強”比“皆多于賊”要有采納性。如果“皆多于賊”具有真實性,“兵弱敵強”和“皆多于賊”又存在聯系,為什么呢?喜歡看電視的朋友會熟悉“老弱病殘”這個詞,熟悉三國的朋友會知道“屯田”這個詞,而“老弱病殘”和“屯田”兵戰斗力不強,所以“兵弱敵強”就很好理解了。其實,如果趙云帶領的是“老弱病殘”或者“屯田”兵,那么諸葛亮就不會信誓旦旦的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箕谷趙云軍戰斗力本來就比魏軍低,再重述“多于賊”有什么意義?因此,小編在這個地方對《漢晉春秋》的寫法表示懷疑。
在蜀漢的兩路大軍中,諸葛亮軍在撤退過程中,“兵將不復相錄”,而趙云軍在撤退過程中,“兵將初不相失”,所以諸葛亮對趙云一番稱贊,并賞賜財物。趙云表示,大軍戰敗,不能享受財物,愿意把財物分賞給大軍。這個故事既體現出趙云品德高尚,又能側面推敲出趙云的軍事才能。既然提到趙云的軍事才能,那么趙云在箕谷之戰中表現如何?
有關文獻提到斜谷道中的棧道被焚,估計這是趙云的阻兵之計。也就是趙云在曹真軍攻勢面前敗下陣來,為了保存實力,就燒毀了棧道,也就是說箕谷之戰中,趙云的軍事才能體現在了通過焚燒棧道來抵擋軍隊上。而棧道的焚毀,雖然保證了漢中的安穩,但對后期帶來了很大麻煩。一是蜀漢需要花費很大的人力、財力、物力來修復棧道,二是蜀軍的軍事行動受到限制,因此當年年底發生了陳倉之戰??傮w上講,棧道的焚毀利大于弊,體現了趙云的大局意識。
第一次北伐失敗的同年,諸葛亮再次北伐趙云就沒去,可能是病了,因為第三次北伐也就是公元229年,趙云去世。所以趙云就參加了一次北伐,還是失敗的。因此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趙云的最后一戰!相信這在趙云心中也是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其實,從第一次北伐趙云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到,英雄遲暮的趙云,依然在盡一己之力保全蜀漢的將士,保全蜀漢的實力,完全不輸給當時的年輕人,可惜諸葛亮用人手段不及劉備萬分之一,讓一代英豪的最后一戰如此結束,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