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觀是二元主客對待的方式。觀不等同于看,觀更近似識的運用。識在離分別取舍的狀態下的作用,就是直觀。觀者是主體,表現為主觀。被觀者為客體,表現為客觀。直觀超越對立,主觀加強對立,客觀減弱對立。這是最初的三觀。
用什么觀就會形成什么樣的主客對應關系。主客對應首先表現為觀察,然后形成觀點,觀點最后集合為觀念。觀察的角度決定觀點的深度,觀點的深度決定觀念的高度。這是其次的三觀。
以人為主體的主觀與客體和自身之間最終會不可避免地形成最終的三觀:世界觀,這是對客觀的整體認識;人生觀,這是對主觀的終極思考;價值觀,這是對主客觀之間關系的取舍權衡。
人與世界、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一切關系都必然建立在三觀的基礎之上,并為各自不同的觀的內容所局限。所以,改變了觀察角度、觀點深度、觀念高度,也就改變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也就改變了人生走向,改變了認識,也就改變了行為,也就改變了結果。
三觀合起來就構成了人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意識形態對應著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意識形態的優劣直接決定了生命品質的好壞。所以,為確保人生品質的優良,對意識形態的優化,就像升級計算機系統一樣,成為意識擁有者必須堅持的工作。
人生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哲學的樸素形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
任何一個思想健全的人都在其生活實踐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觀。世界觀對每個人來說,不存在有和無的問題,只有系統還是零散,自覺還是盲目,清晰還是模糊,堅定還是搖擺,正確還是錯誤,先進還是落后的區別。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
正確的世界觀是客觀地反映世界的本質和一般規律,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世界觀。我們黨把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的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系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人生觀
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根本看法。主要內容是對人生目的、意義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態度,人生觀是人們在人生實踐和生活環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們的社會實踐、生活境遇、文化素養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觀。
正確的人生觀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解決問題的黃金辦法就是'布施’——付出你的關心、認可、智力、時間、服務,以及其他各種資源。或許,有問題,這就是我們布施不夠的反映。每個問題只是個小提醒。”
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一般可以分為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價值。
正確的價值觀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貫穿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各個方面,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位卑未敢忘憂國”。愛國,是對祖國最神圣、最深厚、最純潔的情感,岳飛用赤膽忠心傾訴著報國的情懷,“一世忠貞興故國,滿腔熱血沃中華”。
“業精于勤,荒于嬉。”敬業,是社會成員最基本的道德操守,“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歷史傳說,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言,無不表明恪盡職守、精益求精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人生的價值,只有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鍥而不舍努力才能實現。
“民無信不立”。誠信,是為人之本,立人之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帝王無信,臣子離心,最終西周覆亡。商鞅徙木立信,實施變法,為秦國強盛奠定基礎,只有誠實,才能獲得人們的信任;只有守信,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支持。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融讓梨的典故千古流傳,六尺巷的故事世人稱頌,“禮之用,和為貴。”在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時,“與人為善”“天人合一”,社會就會和諧安寧,人與自然就會和諧共生。
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的中國人,舍己為公,大公無私,以“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擔當,支撐起共和國大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