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
「現金流就是企業的生命線,要時時刻刻把握住這條線,因為前面已經有數不清的創業者死在了這條線上。」
10 月 20 日,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倪正東在清科集團和投資界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高成長企業 CEO 峰會主題演講中如是說。
在會上,倪正東列舉了 12 個將創業公司逼向生死線的做法。他強調,不管是 VC 還是創業者,都要去學習那些好的榜樣,不要滋長名利場的虛榮心,而且要特別關心自己企業的現金流。
好的榜樣是什么呢?在倪正東看來,好的榜樣就是那些擁有大理想和大情懷的高成長公司。
要知道,馬云說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可不是成功之后才說的,他今天之所以能夠把生意做得這么大,跟他整個的格局和理想也有很大關系。而劉強東當年畢業后在中關村賣電腦,現在卻做到了讓京東在美國上市,這也需要很大的理想做支撐。
「包括投資也是一樣,做 VC 也一樣需要情懷,只想著賺錢是很難做大的。」
倪正東 1997 年進入創投圈,1999 年創辦清科,到現在已經 17 年,見過了很多資本盛夏和資本寒冬。但是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興奮。「沒想到中國的投資市場會這么大:中國股權投資現在有 6~7 萬億的市場,每年有 1 萬億的新錢進來,每年有 5 千億的錢投出去,并購市場也有 1.5 萬億左右。IPO 雖然磕磕碰碰,但是每年還是有很多公司上市,創業的熱情高漲。」
而在這個過程中,倪正東見識了不少成長迅速的企業,也吃了很多浮躁的創業者的虧。
誠然,用戶、客戶、交易量、收入和利潤的快速增長是所有創業者和投資人都追求的東西。每一個讓 LP、業界和媒體等都感到欣慰的項目,都是那些高成長的、規模增長很快、估值很高的項目。但是,「100 個項目中最后賺大錢的只有排在最前面的 10% 到 30%,后面和中間的往往只能拿回本錢,更多的還是一些打水漂的、讓我們增長經驗和教訓的公司。」
「而這些讓我們打了水漂的公司多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花錢太快。」
為了更直觀的闡述這個觀點,倪正東在會上給大家分析了創業者的12種經典死法:
· 最差的是怎么也融不到錢,還沒有生就死了;
· 第二種是拿了錢之后,立馬開始投錢砸廣告,最后廣告還在,公司卻已經不在了;
· 第三種是融到錢之后馬上就花大價錢租新辦公室的,這種公司通常缺乏開源節流的意識;
· 第四種是有了錢之后,馬上擴招的,這種公司通常后續融不到錢就會立馬裁員;
· 第五種是那些商業模式站不住腳的,比如有些淘品牌,曾經融資上億元,最后卻還是掛了,為什么?毛利太低;
· 第六種是因為補貼太多而死的,特別是前兩年 O2O 盛行的時候,大家都補貼,很多跟風的補著補著就給自己補死了;
· 第七種是庫存太多,把自己壓死的。比如一些做智能硬件的公司,很多時候東西做出來卻賣不出去,最后也死了;
· 第八種比較有意思,是因為團隊太豪華而死掉的。我曾見過一家著名的 VC 投的公司,他們的團隊超級豪華,最后這個公司的錢全給高管發工資了,結果沒撐到一年就死了;
· 第九種是被股權結構害死的。我曾見過一個項目,天使投資人占了 70% 的股份,創始團隊才占 30%;
· 第十種是被資本寒冬論嚇死的,尤其今年,被嚇死的創業公司特別多,有些創業者還沒開始融資就覺得自己在這樣的環境活不下去,放棄了;
· 第十一種是因為離錢太遠而死,有些其實團隊確實不錯,做的產品也很牛,問題就是離錢太遠,也沒有想出好的盈利模式,最后死掉了,非常可惜。
· 最后一種是過分樂觀的,覺得自己一定能融到下一輪的那些人,我想說,對創業者來說,無論是熱潮還是寒冬,對資本的看法都不能太過理想化,永遠要想著融不到錢怎么辦,而且接觸資本要早,有時需要降低姿態,做一些妥協。
所以,對創業者來說,不管你多么牛,融了多少錢,融了誰的錢,也一定要時時刻刻把現金流控制好,并且把錢花在刀刃上。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系 xiangyunqi@geekpark.net
/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