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了解同伴交往的特點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其交往特點是不同的,只有了解了他們交往的特點,我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幫助他們。2—3歲孩子間的交往以自我為中心,交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玩具或尋求幫助,比如對方有自己喜歡的玩具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交往的目的越來越傾向于同伴本身,即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為使同伴與自己合作、交流而發出交往的信號。這個時期的孩子最突出的表現是渴望得到同伴,渴望被同伴接受和認可,從而獲得愉快的體驗。
幼兒教育專家龐麗娟研究發現,孩子的同伴交往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受歡迎型,受歡迎型的孩子喜歡與人交往,在交往中積極主動,且表現出友好、積極的交往行為,能得到大多數同伴的接納和喜愛;第二種是被拒絕型,被拒絕型的孩子喜歡交往,在交往中活躍、主動,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強行加入其他小伙伴的活動、搶奪玩具、大聲叫喊、推打小伙伴等,攻擊性行為較多,友好行為較少,常常被多數同伴所排斥和拒絕,所以這類孩子往往轉移交往環境,成為“窩里橫”“人來瘋”;第三種是被忽視型,這類孩子不喜歡交往,常常獨處或一人活動,在交往中表現得退縮或畏縮,他們既不做出友好合作行為也不做出不友好、侵犯性行為,因此常常被大多數同伴所忽視和冷落,其交往需求轉移到成人身上,案例中的小童就是典型的這種類型,也是俗話說的“跟屁蟲”;第四種是一般型,這類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行為表現一般,既不是特別主動友好,也不特別不主動或不友好,有的同伴喜歡,有的不喜歡,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一般,這種類型的孩子在人群中占大多數。
清楚了孩子的同伴交往特點和相關內容之后,我們就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給予指導與幫助,使孩子掌握交往技能,培養良好的合作、合群、關心別人、遵守規則等交往品質,體驗交往的喜悅。
三、對孩子的交往態度和技巧要及時提供幫助和指導
人是群居動物,離開群體環境,人不但不知道自己的模樣,也不知道自己的需要;離開了群體,人便無法展現自己,無法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人一出生就渴望與外界互動溝通,可以說,人的社會交往需求是與生俱來的,是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一般而言,孩子與同伴交往的過程就是一個自發學習的過程,孩子會自發地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探索與人相處之道。
作為父母,我們一般也不必過多地給予幫助和指導,但是,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其認知水平還比較低、表達能力也不強,交往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甚至阻礙也是正常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孩子的同伴交往也是需要我們給予幫助和指導的。為了幫助孩子成為受同伴歡迎的人,在交往中得到快樂,我們必要的時候要給予幫助和指導,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1.為孩子創造交往機會,培養孩子交往的習慣與品質
幼兒的同伴關系和成人之間的友誼是有區別的,在幼兒階段,同伴之間的關系以“玩伴”為主。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戲,通過同伴間的游戲,孩子開始模仿成人世界并構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例如:孩子經常會玩的“過家家”游戲,其實就是他們通過自己的理解對周圍世界的一種模仿,而在游戲的過程中,小朋友間的互動、矛盾沖突也是訓練他們為人處事的一種手段。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創造一些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既要與我們的熟人和朋友的孩子玩,又要鼓勵孩子與在戶外碰到的任何小朋友玩。可以帶孩子去小朋友比較多的公園玩;可以邀請孩子的好朋友來家里玩;可以約上三五知己帶上各自的孩子一起外出郊游、燒烤等等。只要我們多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孩子會調動“與生俱來”的交往愿望和自發的探索精神,投入交往,享受交往,孩子也就會逐漸形成合作、合群、關心別人、遵守規則等交往品質,進而成為“交往高手”。
2.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交往前需要向其他同伴發出信號,交往過程中需要合作互動來維持交往的進行,需要不斷對對方的反應做出反饋。這些都需要孩子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做到。
生活中經常會發現,懂禮貌的孩子很受同伴歡迎,也能擁有很多朋友。因此,在眾多溝通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懂禮貌有禮儀。我們要教會孩子使用基本的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等,并告訴孩子只有懂禮貌的人,別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當孩子禮貌用語用得較好時,應及時進行鼓勵表揚,強化孩子的禮貌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
3.幫助孩子融入集體
生活中不少孩子不敢或不懂得如何融入集體,或者游離于群體之外做一個旁觀者,或者封閉自己一個人獨處,或者向我們請求幫助:“媽媽,小朋友不和我玩!”因此,成功地加入同伴的游戲群體是進一步進行社會交往的前提條件,這是孩子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研究表明,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步驟成功加入集體:
(1)觀察。通過觀察,孩子可以了解到游戲的規則,什么樣的行為可以被集體接受等,為孩子接下來的行為起到示范作用。
(2)積極的評價。孩子表示喜歡這個集體或他們進行的活動并想參與進去,“這個游戲很好玩,我能不能與你們一起玩?”“我這個玩具也很好玩,你們能和我一起玩嗎?”這樣的“示好”行為往往會被同伴接納。
(3)模仿。孩子做出與集體行為相似的一個動作,以表示他(她)對這個集體活動感興趣,并具備活動所需的技能。
(4)直接提出請求。孩子詢問同伴集體,他(她)是否可以加入他們的活動。
以上四步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會自發掌握,一般不需要我們給予幫助,只有當孩子確實無法融入集體時,我們才需要提供指導,并且這四步并不是在一次交往中全部使用,可根據實際情況使用其中的幾步。當然,即使有了這些技術,別人也未必會立即接納他參與活動。我們應教會孩子,當遭到拒絕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平靜地走開,然后去尋找其他的玩伴。
4.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幫助孩子在家中練習交往技巧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他的社交圈逐漸從家庭擴散到學校,打交道的對象也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變為幼兒園的老師和同學。此時,他會發現家和學校的不同,在家里,大人都會讓著他,在學校則不會。那么如何引導孩子適應這個轉變、學會與同伴交往呢?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幫助孩子練習相應的交往技巧。
比如,媽媽扮演買東西的顧客,孩子扮演賣東西的商人,在交易的過程中,媽媽可以嘗試引導孩子使用禮貌用語,并告訴他熱情、親切地對待顧客才會讓顧客愿意再來等等。另外,也可以扮演一些孩子遇到困難的場景。例如,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人欺負了,我們可以先教會孩子一些應對的技巧,如大聲對他說:“你別欺負我!”“再欺負我,就告訴老師!”等等,并扮演那個欺負他的小朋友,然后讓孩子進行實踐。通過這樣的訓練,幫助孩子學會交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