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成立才 17 年,而馬云早已將希望寄托于未來的 100 年,希望阿里巴巴能夠和通用電氣、IBM 這些公司一樣走過 100 年的歷史。在最新一期 “湖畔大學” 課程中,夢想著打造 “百年阿里” 的馬云帶著學員造訪了另一家同樣胸懷大志的民營企業——海爾集團,和創始人張瑞敏一起傳授了《管理百年》的課程。在這樣一場專門面向優秀企業家的課程上,馬云與張瑞敏都講了什么重點?普通人是否也可以從中有所收獲?最出色的企業家,也需要不斷學習商業和藝術一樣,都沒有唯一的答案,在法律和倫理道德的允許之內,更沒有固定的對與錯。無論是做一個可以管理十萬人的 CEO,還是當一個最普通的銷售,都需要通過學習、與他人的交流獲取實現更好績效所需要的營養。
到今天來,不是說今天海爾的模式,今天海爾的經驗給你今天的企業帶來什么反思和思考,但是對于未來你的成長是有大量的思考。記下今天,有一天一定會有用。我其實花很多時間去看其他企業,他們的痛苦經歷是今天我們最好的東西。
馬云在演講開頭所說的這段話,讓愛范兒(微信號:ifanr)想起了吳曉波《大敗局》這本書。這部著作展示了上世紀 70 年代后非常知名的企業失敗案例,在盛行 “成功學” 的現在,這些失敗案例更能給企業家帶來深入思考,避開那些前人曾經犯過的致命錯誤。正所謂 “知此知彼,百戰不殆”,馬云創辦湖畔大學,提供一個企業家交流的平臺就是很好的學習機遇;對于眾多普通職場人士而言,多看書,多了解商業動態,同樣是一種學習。社會身份不會影響學習的效益,關鍵是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圖片來自:Read and Survive)企業家兩大技能——未雨綢繆與押寶未來有一定成績的企業都會進步、擴張,在經營規模擴張的同時,很多問題也會一并出現,比如如何調節好員工的利益訴求,面對名目繁多的新業務時應該怎樣取舍…… 作為管理者,都得有一定的預見性。馬云在《管理百年》課上回顧了自己曾經的思想歷程:
等你企業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很多事情發生,抓大放小,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今天在這里我是受益匪淺,我知道,海爾碰到的很多問題,阿里也碰到了。阿里很多沒有碰到,沒有碰到是我花了很長時間,這里面有阿里很老的員工,那個時候公司里面思考的問題,我們現在 3 歲、4 歲了,我們超過兩三千人會怎么樣?我們超過一萬人會怎么回事?超過 1 億收入會怎么樣?超過 50 億、100 億收入會碰上什么麻煩?這些麻煩你要找出這些企業?有一天我跟海爾一樣規模的時候,我要解決它什么樣的問題?海爾今天碰到的問題一定是我企業將來要碰到的問題。不過擁有預見性的前提是能夠帶領公司持續發展。馬云認為在支持創新的同時,管理者必須要學會 “押寶”:
管理也是,押寶,我押了淘寶、支付寶,然后再押阿里云,我們創新一群一群很多,但是一定的情況下必須要押寶,這個是我們的未來。這個是怎么做這個判斷?戰略里面有很重要的使命,愿景、價值觀。一定要問清楚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要放棄什么?因為最后領導者在上面的時候,永遠把握方向是什么?把握方向就是你的使命到底想干嘛?說到 “押寶”,阿里巴巴的同行亞馬遜就是很好的例子。亞馬遜在上市后的 19 年里一直不刻意追求盈利,將賺到的錢源源不斷地投資到技術和內容的開發,強化自己面對未來趨勢的抗風險能力。而對于云計算服務 AWS 的專注則讓亞馬遜有了足夠強大穩定的收益來源,說服投資者接受自己投資未來的理念。
(圖片來自:GeekWire)有別于互聯網行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立足于家電制造的海爾也曾用自己的方法 “押寶”,張瑞敏回顧了 1985 年那場驚動全國的海爾砸冰箱事件:
很多已經生產出來入庫的冰箱檢查之后找出來 70 多臺不合格的,貼上條,什么缺陷,誰干的由誰來砸毀它。為什么?砸冰箱并不意味著質量就上去了,但是改變一種觀念。觀念的改變并沒有改變事實本身,但是改變了你對于事實的看法。…… 所以我們通過砸冰箱之后,一下把大家對于全面質量管理的認識就提高起來了,每個人必須把工作做到位。
(張瑞敏,圖片來自:微博)借湖畔大學 “校長” 之名,馬云也在不斷學習當一家企業規模大到一定的級別,創始人已經脫離基本事務,專注于戰略等高層次決策時,就會對企業管理和商業有更加高層次的思考。萬科王石、阿里巴巴馬云、海爾張瑞敏都是這一層次的典型人物。論年齡,51 歲的馬云與 67 歲的張瑞敏都不算年輕一輩,但兩者身處的行業卻有極大的差異:馬云及其帶領的湖畔大學學員大多都是互聯網、創投界的佼佼者;張瑞敏則是中國實體經濟的代表性人物,在他帶領下,海爾成為了一家出色的本土家電企業。能夠將湖畔大學與張瑞敏聚集在一起的原因,莫過于他們都有著想把自己事業做大做強,不斷學習和思考的態度。于湖畔大學這個群體而言,馬云既是 “校長”,也是同在一個屋檐下學習的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