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青少年何以成為抑郁癥“老”病患

清晨,和安輕車熟路地帶著病歷和自述來到精神科復診。做大腦檢查期間,護士長帶著實習護士參觀了檢測室。和安心想:“實習護士還沒我熟悉這里吧。”

17歲的和安,已經和抑郁癥抗爭了整整5年。年紀輕輕的她,儼然成了經驗頗豐的抑郁癥“老病患”。

這樣的青少年“老病患”并非個例。在知乎“十幾歲患上抑郁癥是怎么樣的感受”的962條回答下,超過半數的青少年病齡達4年及以上。

誠然,青少年抑郁癥正逐漸受到社會關注。中國國家衛健委2020年發布的《探索抑郁癥防止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將青少年與老年人、孕產婦和高壓職業從業者并列為抑郁癥的高發人群。但人們不易察覺的是,在10-19歲的青少年群體中,抑郁癥不僅高發,還發生得越來越早,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倘若不及時識別診治,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終生患病率可達15%~20% ,成為終生與抑郁癥為伍的“老病患”。

看似明媚的青春年華里,究竟藏匿著哪些抑郁癥導火索?從癥狀初現到尋醫問藥,他們面臨著何種阻礙?從確診到痊愈,又需要多長時間?對于受抑郁癥長期困擾的青少年們,我們還知之甚少。

危機四伏的青春期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何紅波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青少年正處于神經系統和性格發育的重要階段,接觸的信息多,面臨的壓力也大。“通常來說,青少年抑郁癥與學習、情感、人際關系這三大環境因素相關。”

通過爬取簡單心理平臺上青少年抑郁癥的問診數據,我們進一步發現:有關“家庭”與“學校”的詞語出現得最為頻繁,青少年抑郁癥的根源基本集中在“家庭”與“學校”兩大方面。

這一結果并不意外。青少年的生活環境相對單一,過著往返于校園和家的兩點一線的生活。即使抑郁情緒根植于這兩地,他們也不得不長期面對,難以掙脫。因此,學校家和庭往往成為青少年持久性壓力的來源。

在學校里,學業壓力、人際關系、校園暴力都可能成為青少年抑郁癥的導火索。

復讀那年,凌子壓力過大,確診為重度抑郁。高考前的一個月里,他常在沙發上怔怔地坐上一宿。到了白天,便只能窩在家里補覺,和學校徹底脫節。“一刷題和考試,我就會腦袋空白,喪失思考能力。”

這一癥候延續至大學。大一考試前夕,凌子又開始失眠、胸悶,出現閱讀障礙。他不堪重負,索性連夜坐飛機逃回了家。“只要考試還在,我的抑郁癥就好不了。” 對凌子而言,考試是他趟不過的“雷區”,每走一回,抑郁癥就大爆發一次。

相較于學校,家庭對抑郁癥的觸發因子更為復雜。調查研究顯示,家族遺傳、家庭結構、父母人格特征、家庭教養方式都對青少年抑郁癥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學者David Olson曾根據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性特點,合成了極端型、中間型、平衡型這三類家庭型態。有研究調查了武漢某醫院2017-2019年抑郁癥青少年的家庭情況,發現患者家庭中有 29.63%為極端型家庭,28.70%為中間型家庭,41.67%為平衡型家庭。“這表明約30%的患者家庭急需治療,約30%的家庭需要針對性的干預,剩余40%的家庭留待觀察。”

換言之,抑郁癥不只是青少年的病,很多時候也是整個家庭的病。簡單心理平臺上一個17歲的抑郁癥女孩自述說,她七歲目睹父親家暴母親,九歲單親,從小到大都被父母暴力教育。“遭受過的傷害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我一直在里面鉆牛角尖折磨自己。” 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創傷,是扎在青少年患者心里的一根刺。它不一定是抑郁癥的直接誘因,但隨時都有“發炎”風險,致使抑郁情緒反反復復,常常積郁成疾。

當然,青少年抑郁癥也和自身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經歷長時間的壓力后,成熟的大腦會在10天內反彈到正常水平,而處于青春期的大腦則需要3周左右的時間。這讓青少年的處境愈發窘迫:他們更容易感受到長期的環境壓力,卻又缺少及時疏壓的能力。

“抑郁癥是腦部的一種疾病狀態,跟長期的環境壓力有關”,何紅波主任稱,“壓力慢慢累積下來,會使神經可塑性變弱,從而誘發抑郁癥。”

認知不清,久病不醫

抑郁情緒和抑郁癥常被混為一談。“我得了抑郁癥。”“啊,我最近也有點抑郁。” 此類對話屢見不鮮。

然而,抑郁情緒不等于抑郁癥。抑郁情緒屬于心理范疇,過一段時間就能自行排解。而抑郁癥屬于病理范疇,包含器質性病變,患者需要就醫、服藥,很難自行調節,也不能僅靠抑郁量表自行診斷。如果對二者不加區分,很容易走入認知誤區而耽誤治療時間,讓青少年患者落入“溫水煮青蛙”的困境。

抑郁癥的臨床表現包括情感癥狀、認知癥狀和軀體癥狀。不少人以為抑郁癥僅停留于情緒和認知層面,殊不知軀體癥狀也是一種強烈信號。抑郁癥的軀體癥狀涉及身體的各個系統,如神經、呼吸、消化、心血管、消化、泌尿和運動系統等。了解相關癥狀,有助于及早識別和診治抑郁癥。

對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醫前極為關鍵的一環。他們能否及時察覺孩子的異動,并投之以有效的關注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病情走向。

醫生們總強調“早發現,早治療“,但好大夫平臺上的問診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家長等到孩子癥狀持續了半年多才去就診。

實際上,青少年患者的早期異常表現常被家長忽視,或被大而化之為成長的必經階段。北京回龍觀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醫師劉華清在媒體采訪中說,來找他看病的孩子,很多在三五年前就有了抑郁癥的蛛絲馬跡。其中有個青春期的孩子,第一次出現情緒問題是在十幾年前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他至今仍記得,當初覺得媽媽太狠心,不要他了,每天送到幼兒園就會傷心流淚,晚上睡不著覺,持續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小學期間他也常感到心情不好,但他和父母講這些,父母不以為然,覺得這才多大點兒孩子,睡一覺就好了。”

“很多家長都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卻看不到背后的情緒和精神因素。”劉華清說,“總把問題簡單定性為不愛學習、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對于一些父母來講,承認子女患有抑郁癥亦非易事。他們“擔心孩子一旦就醫確診,老師同學會不會另眼相看,會不會記錄到檔案里面,影響高考和就業”。甚至還有父母先孩子一步崩潰:“我對你這么好,你為什么還會得抑郁癥?”

因此,很多青少年即使意識到患抑郁癥的可能,也不愿告訴父母。我們從微博的“抑郁癥”超話中,篩選出包含“爸”“媽”“父母”關鍵字的評論,得出了評論的情感分布。結果顯示,負面情感的出現頻率遠高于正面情感。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間往往會形成難以逾越的溝通障礙。父母看不到或刻意回避孩子的異動,孩子也不傾訴或主動隱瞞自己的情緒。雙方互不理解,拖延就診,讓青少年硬生生熬成了抑郁癥老病患。

治愈之路,道阻且長

如果決定就診,抑郁癥患者可向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求助,也可以二者并行。但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影響著青少年們的就診效果。

《2018心理咨詢行業人群洞察報告》顯示,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專業人員嚴重不足。截至2017年底,全國精神科醫師3.34萬人,心理治療師僅有約6000人。約120萬的獲證心理咨詢師中,僅有3-4萬人在從事心理咨詢專職或兼職工作,心理咨詢師缺口多達130萬人。

此外,心理咨詢師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從簡單心理平臺入駐面試的數據來看,在反思性實踐、循證實踐、評估、干預等更偏臨床方向的勝任力特質上,三類心理咨詢師(未合作咨詢師、新手咨詢師和成熟咨詢師)的合格率差異較大。

要找到合適的心理咨詢師實屬不易,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運氣。18歲的然然就曾被其咨詢師拋棄。“咨詢師讓我去住院,醫院讓我去心理咨詢。我最后不得不隱瞞自己的自殺經歷,去網絡平臺上找咨詢師。”好在然然最終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寶藏咨詢師,但距她初次確診早已悄然耗去了兩年時光。

去醫院就診并不比求助咨詢師輕松。

“普通號的醫生不固定,我擔心他們不夠了解病情,只能每周末早上六點起床搶專家號。可輪到我就診時,嚴重的癥狀一般都過去兩周了。”和安回憶起去醫院就診的經歷時滿是無奈,“每次復診都是排隊幾小時,看病五分鐘。內容也像在套模版,重復同樣的對話,開些同樣的藥。”

一旦確診抑郁癥,便正式開啟了服藥歷程。10歲-19歲正是身體素質發育的敏感期,青少年患者對于身體的變化會更為敏感,也更加在乎別人的評價。抗抑郁藥物的種種副作用,常讓有些青少年患者吃不消。

圖中每個圓點代表一種副作用(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由于長期吃藥,和安的身體差了很多,虛胖、心率不齊、多巢卵囊綜合癥通通找上了她。“藥物治療帶給我的副作用太大了,白天犯困不清醒,晚上躺床上又胡思亂想,耳邊回蕩著心臟瘋狂跳動的聲音,然后一夜無眠。”然而,一旦停藥就會出現戒斷反應,這不僅讓患者比服藥前更加痛苦,還得在重新服藥后又經歷新的適應期,拖長整個治療周期。

根據“全病程治療”策略,抗抑郁治療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維持期。

在任一階段中斷治療,都會加劇復發風險。《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顯示,抑郁癥首次發作后約50%會復發,完成急性期和恢復期而終止治療的復發率為34%,接受維持治療的患者復發率為13%,有過3次發作、未接受維持治療的患者復發率則接近100%。

治愈之路,任重道遠。能否治好?多久治好?是否還會復發?充滿著種種不確定性。尋醫、問藥、治療,任一環節出岔子,都會拉長抗抑郁癥戰線,將青少年推向“老病患”的深淵。

結語

在青少年階段診治抑郁癥,往往比成人階段更有效。但長期施壓且難以擺脫的觸發因子、認知不清帶來的延遲就診、艱難未知的治療過程,無不在增加著青少年抑郁癥的診治難度。一觸即發的誘因鏈將青少年死死拉拽,漏洞百出的診治線又無力牽引,青少年就這樣被拖入了“老病患”的無底洞。

如何戰勝潛在誘因、修補認知誤區、保障治療效果,是青少年、父母、學校、醫療機構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命題。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在大學念心理學,以后去幫助和我一樣的青少年。”和安打趣道,“畢竟,我也是抑郁癥老江湖了。”

注:根據家庭系統的“拱極模型”,Olson將家庭分為16種形式,并進而合成了“平衡型”、“極端型”和“中間型”三大類型。其中,最正常的四種形式被稱為“平衡型”,要素包括“自由地分離,自由地聯結,結構地分離,結構地聯結”,這種家庭既聯結穩定,又有開放的界限來確保有效溝通。最偏離正常的四種形式被稱為“極端型”,要素包括“混亂地疏離,混亂地聯結,僵硬地分離,僵硬地聯結”。剩下的八種形式則稱為“中間型”。

參考資料

【1】Hankin B L. Adolescent depression: Description, causes and interventions[J]. Epilepsy&behavior, 2006, 8: 102-114.

【2】楊光遠,郭玥,李聞天,徐漢明.武漢市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家庭功能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9,32(10):107-110.

【3】澎湃美數課.10000條兒童精神科問診數據:家長懂孩子心里的苦嗎?[EB/OL].https://mp.weixin.qq.com/s/pLrhLV2-Ocn8BDHHoYcK5A, 2021-11-29.

【4】三聯生活周刊.兒童抑郁癥:我們為何總是忽視孩子的痛苦?[EB/OL].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59921252532257&display=0&retcode=6102, 2020-10-14.

數據:王楷昕 奚鼎昊 史貝琪 張琪贇 楊欣 唐婧溦

可視化:史貝琪 張琪贇 楊欣

文案:唐婧溦

美編:廖婧

頭圖來源于網絡

打開網易新聞,閱讀體驗更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心理談—別讓孩子用“生病”為整個家庭“療愈”
青少年抑郁癥治療指南:2015年NICE修改建議
關注青少年抑郁(三):孩子為什么會抑郁?
兒童抑郁癥干預手冊:世界衛生日用“心”愛孩子
抑郁痊愈之后,她以孩子的身份,給家長們提出了許多陪伴的建議
那些因抑郁癥而休學的學生后來怎么樣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新市| 平乐县| 旌德县| 恩施市| 井冈山市| 安国市| 灵寿县| 寿宁县| 通渭县| 浦北县| 鹿泉市| 龙口市| 德钦县| 宜春市| 云南省| 周宁县| 东阿县| 天柱县| 曲水县| 奎屯市| 平舆县| 兴义市| 英超| 滨海县| 潮州市| 西吉县| 仪征市| 扶余县| 井冈山市| 老河口市| 荣成市| 阳东县| 鹤庆县| 萨嘎县| 灵台县| 玛纳斯县| 阿巴嘎旗| 镇江市| 关岭| 丰宁|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