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去醫院看望得了重度產后抑郁的閨蜜,與她同病房的竟是一位只有14歲的中學生,我好奇地與她聊了起來,原來這名中學生是因為不想上學而得了抑郁癥,她告訴我,他們班和她同樣的孩子還有許多。
這樣的孩子實際上就是缺乏學習動機。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是積極主動的有機體,具有與生俱來的心理成長傾向,會努力地應對環境中的持續挑戰,并將這些外部經驗整合到自我中,完成內在心理的成長,從而引導人從事感興趣的、有益于能力發展的行為,靈活地適應社會環境。
簡單來說,就是人天生具有學習的能力和動機,能通過自我整合外部經驗完成內在成長。
人自我整合的動機是什么呢?
一、外部動機
外部動機不是出于對活動本身的興趣,而是為了獲得某種結果而從事一項活動。例如,孩子為了避免受罰而獲得高分。
根據人對行為的自主程度,外部動機可以分成4種類型:
1、外部調節。指人完全為了滿足外在要求而服從外部規則做出某種行為。例如,孩子學習數學是因為學校規定,否則就要補課或者被批評。
2、內攝調節。指人為了避免焦慮或羞愧,或維護自尊和自我價值感,而做出的某一行為。例如,孩子學習數學是因為覺得不學數學影響整體成績而對不起父母,或擔心被人認為自己無能。
3、認同調解 。指人認同規則的價值,覺得規則是重要的,自愿按照規則做出行為。例如,孩子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自覺自愿地努力學習數學。
4、整合調解。指人將外部規則完全內化,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在各種活動中主動地做出規則所要求的行為。例如,孩子將數學看作是必須學好的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認為學好數學終生受益,不僅會主動完成數學作業,還會主動參與數學相關的課外活動。
二、內部動機
內部動機則是人所固有的一種追求新奇和挑戰、發展和鍛煉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學習的先天傾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興趣。
孩子參與某項活動是因為活動本身的樂趣,是發自內心想做這件事,在做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享受。
例如,學生喜歡學習數學知識,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解題的過程本身就能帶來無限的快樂,一旦應用數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就感到興奮。
我們常說興趣很重要,就是因為從事感興趣的事情是處于內部動機狀態。
如果孩子對學習沒有產生興趣,那么我們就要學會使用外部動機這個工具。自我高度整合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需要社會環境的滋養才能完成,社會環境的滋養實際就是人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
什么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1、自主需要。
指個體對于從事的活動擁有一種自主選擇感而非受他人控制的需要。如果自主需要得到滿足,個體就能自主地思考行為的價值,這有益于個體認可并內化行為的價值。
2、能力需要。
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能夠達到某種水平,對自己能夠勝任某項活動的信念。如果能力需要得到滿足,個體就會感覺自己勝任某種行為,這將增加個體內化這種行為的可能性,一個人是不可能內化一個自己不能勝任的行為的。
3、關系需要。
指個體與他人相聯系或屬于某個群體的需要。
人類祖先的覓食、生產、安全、繁衍都無法擺脫群體生活模式,使得人需要來自周圍環境和他人的關愛、理解和支持,并渴望體驗到一種歸屬感。
關系需要包含合群需要(尋求與他人的友好關系)和認同需要(尋求他人的認可),兩者促使個體對社會群體價值的內化。
如果關系需要得到滿足,個體就會感覺自己歸屬于群體,為了保持與群體成員的關系,并得到群體的認可,就會認可并內化群體的價值觀和行為。這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可以促進孩子內部動機的產生和外部動機的內化,使人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更好地成長,更好地適應環境。
如何滿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
1、幫助孩子樹立內部目標
內部動機產生內部目標,外部動機產生外部目標。內部動機就是孩子的興趣,即天賦所在。在經濟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多給孩子創造體驗的機會,在每次體驗中觀察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興趣會讓孩子產生內在滿足感,孩子會建立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在目標,從而驅動自身的成長動力。
2、為孩子設置高難度的適度學習任務
恰到好處的挑戰能把孩子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能激發孩子政府挑戰的內在動機,能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甚至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心理學把它稱為“福流體驗”。
3、支持孩子的自主性
對孩子不要事事過問,適當放寬管理,讓他們學會自己決定,自己承擔責任。擁有自主性會促進孩子產生強烈的內在動機和好奇心,敢于進行獨立的探索和嘗試。這樣的孩子更愿意迎接挑戰。
4、對孩子的指導、反饋、評價和獎勵呈信息性
我們生存的外部環境中,一定會存在著各種規則、反饋、評價因素。而這些指導、規則、反饋、評價都具有信息性和控制性,我們要像呈現信息一樣向孩子表達這些內容。例如,我們可以用“當你做數學題時,我給你一個特定的格式,如果用這種格式,就更容易讓我找到你的答案,以便我找出幫助你提高的方法。”來代替“你應該按我說的這樣做,這樣做更清晰,更好。”
5、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
孩子如果獲得群體的支持,就會產生歸屬感,能夠滿足關系需要,從而增強內部動機。孩子如果在群體中感受到壓力或者控制。就不能滿足能力需要和自主需要,從而降低內部動機。就像被父母看著寫作業的孩子,一旦遠離父母的視線,便會失控。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