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務之家(ID:law114-com-cn)
投稿作者:劉海律師,法律業務電話:15250363176。領域為民商事經濟糾紛、知識產權、刑事代理辯護及常年法律顧問業務,尤其擅長房地產領域合同糾紛的訴訟業務。受權發布,轉載請與作者聯系。
案例1:張家港某公司股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該公司因的股東為原被告兩人,并無其他股東。原被告均有共同經營該公司的意思表示,故原告要求按照夫妻財產分割的比例,繼續分割股權,本院予以支持。案例2:離婚協議中關于財產分割的條款或當事人因離婚就財產分割達成的協議,對男女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本案中,原被告協議離婚時簽訂的《離婚協議書》內容系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且不違反法律規定,應合法有效。案例3:離婚時被告名下存款余額系原、被告共同財產,離婚時未分割,現原告主張分割,符合法律規定,本院予以支持。案例4:因原告未提供證據證明其經濟狀況不足以維持婚生女實際生活水平或生活、教育、醫療等必要合理費用確有顯著增加等正當情形,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且離婚后婚生女并未一直生活在原告處,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撫養費及分擔大額教育費、醫療費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案例5:因原告主張的涉案房產尚不具備過戶條件及分割條件,可待條件具備后另行主張。案例6:原告要求分割盧某領取的拆遷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和搬遷獎,依法無據,本院不予支持,理由:首先,已生效民事調解書中明確雙方就夫妻共同財產無其他爭議;其次,被告在婚姻存續期間取得的拆遷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和搬遷獎,其稱已經用掉,從2013年被告取得第一筆補償款到2018年雙方離婚,該筆錢用于生活開支,亦比較符合常理,原告也未提供證據證實被告存在隱瞞該筆款項的證據;再次,案涉房屋可能涉及其他人的份額,因房屋取得的拆遷補助亦可能涉及其他人的份額。案例7:離婚協議中關于財產分割的條款或者當事人因離婚就財產分割達成的協議,對男女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本案中,原告與被告協議離婚時,已就經濟補償作了明確約定,該約定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規定,雙方應當按照此協議履行自己的義務。故原告要求被告按離婚協議約定支付經濟補償,理由正當,應予支持。案例8:原被告離婚時,原進行過權屬登記的屬某廠的房屋已大部分被拆除,劃界圖顯示的界線東面的翻砂車間、東金工車間、樓房四間即原告要求確權的房屋均系翻建,翻建時未向有關部門辦理準建手續,更未辦理權屬登記,故該房屋的合法產權無法確定,也就難于確權,故原告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案例9:因原告主張的系列家電、家具等財物雙方均未能提供購買時間,本院推定上述財產系原被告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購買的,是夫妻共同財產。根據法律規定,夫妻共同財產才離婚時應當進行分割,但原告在本案中堅持要求對被告在離婚前未經其同意搬走的財產進行折價賠償,沒有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原告主張的被告搬走的清單上除上述電器、家具之外的其他電器,根據被告提供的購買證明及原告庭審陳述,屬于被告的婚前財產,原告無權要求返還。原告主張的清單上的保險柜中的財物被被告拿走了,原告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其主張的保險柜里的財產客觀存在及系被被告拿走,對原告主張的該項事實本院不予認定。綜上,雖然原告主張的被被告拿走的部分財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應予分割,但原告堅持要求被告對拿走的財產進行折價賠償,沒有法律依據,對原告的本案訴訟請求,本院予以駁回。案例10:原、被告雙方簽訂的自愿離婚協議書中將案涉房產約定為原告單獨所有,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在雙方已協議離婚的情況下,被告應按約履行相關義務。原告請求被告協助辦理產權變更手續的訴訟請求于法有據,本院予以支持。對于原告請求確認涉案房產歸原告單獨所有的訴訟請求,并無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案例11:離婚后任何一方均有權要求分割共同財產。雙方已經離婚,上述房地產繼續由雙方共有,不利于各自的生活。雙方對上述房地產的歸屬不能達成一致,原告要求分割上述房地產,依法應當準許。案例12:原、被告雙方自愿離婚,并在婚姻登記機關簽訂《自愿離婚協議書》對子女和財產問題進行了適當處理,故該協議對雙方均具有法律約束力,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另外,原、被告雙方自愿離婚的行為,是以解除雙方之間的婚姻關系為前提,并結合子女撫養、財產、債權債務等問題統一協商處理的民事法律行為,并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且原告在自愿離婚過程中對于雙方相關財產情況等是明知的,故其在本案中的主張明顯缺乏相關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對此不予支持。案例13: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后,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本案中,原告以被告在雙方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承擔被告與前夫之子撫養費為由,要求被告給付6萬元,不屬于離婚后財產糾紛處理范圍,原告的訴請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故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案例14:關于張家港A公司、張家港B公司,系原被告在婚后開辦共同經營,故雖然兩人在公司資本金的出資上占有比例不同,但還是系夫妻共同財產。因對上述公司的資產、負債、盈虧狀況等不明,且原被告對此也存在較大爭議,故在本案中不予處理。案例15:關于財產的處理,被告的婚前財產歸被告所有。至于被告提到的在原告處的金首飾、婚后給原告55000元用于購買汽車,因未提供證據證實,本院不予采納。案例16:被告提供了《房產轉讓合同》一份,認為原告在婚姻存續期間購買了位于張家港市某處不動產,其出資15萬元,要求原告返還其15萬元,原告則認為其代兒子簽訂了購房合同,首付款、房貸都是其兒子、兒媳承擔,房屋的產權也登記在兒子、兒媳名下,其與被告均未出資,并提供了房屋所有權證。本院認為,該房屋的所有權人登記為兒子、兒媳共同共有,原告否認被告出資,被告又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其主張,故本院難予支持,原告可收集證據后另行主張權利。案例17:關于財產分割,因原、被告爭議的房屋均無產權證明,故本案暫不予理涉,原、被告可另案處理。案例18:原告陳述其婚后的工資、獎金收入全部用于歸還房貸、撫養婚生子、贍養父母和家庭支出。本院根據被告的申請,向張家港稅務局調取了原告自2011年起2016年1月的工資、薪金所得和納稅記錄,原告在此期間的工資、薪金所得合計413444元,原、被告質證后均無異議,被告還提出2011年之前原告在蘇州的工資收入也應分割。本院認為:原、被告婚后所得的工資、獎金歸夫妻共同所有,綜合考慮到原告在夫妻分居后對婚生子盡了主要撫養義務及歸還房貸等具體因素,本院認為原告的工資及薪金收入不宜再進行分割,故原告的該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案例19:關于被告要求分割原告婚后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根據被告的申請,本院向公積金管理中心調取了原告自2005年9月至2011年3月的公積金繳納明細及員工參保證明一份,向公積金管理中心調取了原告自2011年11月至2015年10月的住房公積金繳納明細,原、被告一致認可原告自2005年9月至2011年3月住房公積金部分為89265.68元,其中婚后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部分為35352.65元,原告自2011年11月至2015年10月的住房公積金繳納金額計15372.93元,綜上,原告婚后住房公積金數額為50725.58元。本院認為: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應當取得的住房公積金為夫妻共同財產,被告主張分割原告婚后繳納的住房公積金于法有據,原告亦表示同意,本院根據繳納住房公積金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酌定由原告支付被告25400元。案例20: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了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對該不動產不能達成協議的,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不動產的具體情況,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案例21:因原告暫不要求分割其余夫妻共同財產,故本案對原、被告其余夫妻共同財產暫不理涉,原、被告可另案處理。案例22:夫妻在婚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為夫妻共同所有,離婚時,共同財產由夫妻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等原則判決,結合原、被告的意愿及本案的實際情況,坐落于張家港某處房產由原、被告各占50%份額較為適宜。案例23: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屬于夫妻個人債務還是夫妻共同債務,應從夫妻雙方有無舉債的合意或該債務是否用于家庭共同生活來判斷,現被告未能舉證證明其所欠債務屬夫妻共同債務,故被告要求原告承擔債務的請求本院難予支持。案例24:關于財產問題,因被告未到庭本院無法查清財產真實情況,且原告在本案中并不主張,故對財產問題不予理涉。原、被告雙方可以另行協商或訴訟。案例25:關于婚后共同財產,原、被告向本院申報夫妻共同財產為:張家港市某處房產的房屋裝修。對于該部分,因該房屋并非登記在原、被告雙方名下,其處理涉及第三人利益,故本院對該部分不予理涉。案例26:原告稱無債權債務。被告申報生意欠款等債務共計20多萬元,要求原、被告一起分擔。原告質證認為,雖然被告提供了憑證,但是自己并不知情也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現無法確認債務的真偽,不應共同承擔,如被告確實存在部分債務,可以由債權人另行主張。本院認為,關于債權債務,鑒于原、被告雙方爭議較大,真實性無法確認,債權人可以案外另行向原告和被告主張權利。案例27:關于債權債務問題。被告向本院申報,原告曾于婚前向其借款25000元。原告質證認為,其本人并未曾向原告借款,欠款并不屬實。本院認為,關于債務,鑒于原、被告雙方庭審中爭議較大且該債務糾紛并非發生在原、被告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故本院對此不予理涉,被告可以于本案案外另行向原告主張權利。案例28:離婚協議中關于財產分割的條款或者當事人因離婚就財產分割達成的協議,對男女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現原告要求被告按離婚協議約定給付2萬元,并要求被告將其在原告處的嫁妝搬離,于法有據,應予支付。被告要求原告返還120棵香櫞樹,因香櫞樹不屬于嫁妝范圍,本案不予理涉。案例29:原、被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被告生育與原告無生物學父女關系的子女,必然會對原告的人格尊嚴造成損害,為孩子付出的親情與現實情形的矛盾也必然造成原告精神的痛苦,因此本院認為被告的行為應能認定對原告精神造成精神損害,結合侵權行為內容、造成后果、被告的經濟能力及本地平均生活水平,本院酌定被告需向原告支付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數額1萬元。案例30:關于被告提出的金手鐲一個、金耳環一對、金戒指一個由原告返還被告,因上述物品屬于被告專用的生活用品,應由被告自行保管,現被告未能舉證證明上述物品在原告處且原告對此予以否認,故本院對此不予支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