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核心最高的教理和教義就是兩個內容,一個是“道”,一個是“出世的德”(無緣大慈)。
道與德在道教中是最高的教理教義,圍繞道與德又衍生出了很多高深與基礎的教理教義。
道教是以“德”為宗,以道(清凈)為體,以智慧為用。這才是正宗的道教。
道包含先天之道和后天之道。先天之道是宇宙最初本來就存在的法性,后天之道是宇宙的環境和因素在演變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現象以及因現象而產生的現象背后的自然法則規律。
先天之道是宇宙的最初,是宇宙最初的法性。后天之道是先天本質真如自性遇到緣起,經過復雜的演變,而形成的自然法則規律。
《道德經》(二十五)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面這一段話并不是說宇宙是由自然產生的,而是人法要遵循地法,地法要效仿天法,天法要遵循道法,道法要遵循自然無為。這段話是這個意思!道包含空有二相,先天之道無形無相,后天之道有形有相生滅無常。
德在佛教有二種分別,一種是世俗道德,這是生命本身所存在的一種有為的道德。而另一種是佛教所說的無緣大慈,這種無緣大慈是先天的一種法性,這種先天的道德是一種擬人的說法,就譬如水,水利益萬物而不爭,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緣大慈,這種道德就是出世的道德,就是先天存在的道德法性。如果修行者證得這種道德即證得無緣大慈,即證得無相慈悲。
而道教的德也是指先天最初就存在的一種性德,這種先天就存在的道德在道教稱之為“上德”“玄德”。所以這種先天就存在的性德并不是由“道”所分化出來的。而是與“道”并存的。
道遍及一切處,性德也遍及一切處,道與性德皆為萬物總體,萬物為個體,道與性德遍及萬物之中,整個宇宙就會和諧有序,萬物若偏離了道與性德則會背道而馳,偏離“道”與“德”的方向。修行者若證得道與性德,即會悟道證道。性德是指宇宙本有的一種法性,即使虛空也有容納之德,所以不管虛空還是為眾生帶來利益的萬物都普遍存在這種性德。因此性德與道都是萬物的總體,萬物才是個體。
清靜(清凈)是宇宙本有的一種法性和狀態,若是修行者證得,即會證得這種清靜的境界。對于修行者來說,清靜是指修行者心地的一種不受外境干擾的一種心態狀態,無為則是指心中無所執著。對于修行者來說獲得“清靜”是一種初級禪定境界,證得無為則是禪定的最高境界。
修道者修的是智慧和慈悲,所以智慧和慈悲為道之用。
修道不是走極端,不要執著于柔弱,也不要執著于剛硬,不要對任何一方產生法執。要用智慧處理事情!能夠以柔克剛我們就使用柔來克制剛硬,能夠以剛克柔我們就使用剛來克制柔,能夠以剛柔并濟來克制邪惡,那么就用剛柔并濟來克制邪惡。所以修道是在修煉智慧,不是越修煉越法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