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小字↑↑↑↑↑↑
關注中醫(yī)最多的微信平臺
作者/薛自強 ⊙ 編輯/王超 ⊙ 校對/peaya、霜石
導讀:編者上學時受《運氣學導論》等書的影響,對傳說中療效驚人的時間針法神往不已,后來自己看了子午流注的相關書籍,發(fā)現(xiàn)納甲法實在太難了,此納子法還相對簡單易學。本文介紹了作者臨床納子開穴的六法,不僅可以應時而用,也可作為常規(guī)配穴法,很有參考價值。
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六法
子午流注“納子法”是用時支順序來表示氣血流注的時間規(guī)律,以對應相關的臟腑經(jīng)脈腧穴進行針灸的一種方法。一般書中介紹以“補母泄子法”為多,開穴比較機械,不能靈活地、辯證地運用于臨床,致使“納子法”的推廣和應用受到限制。今將筆者臨床應用“納子法”的六種開穴變化方法,通過病例介紹于后。
一、本經(jīng)補母瀉子法
張XX,男,49歲,1983年6月17日診。
患者頭痛、牙齦腫痛五日。五日前,左側牙痛、頭痛,繼則牙齦腫脹,自服四環(huán)素、去痛片三天未效。刻診:牙齦腫脹,口臭過重,舌紅、苔黃厚,脈實微數(shù)。詢知發(fā)病前數(shù)日,經(jīng)常口干,喜飲涼水,大便2~3 日一行,尿黃,胸悶不舒,夜多惡夢,納可。
此屬陽明實火上炎,擬方瀉火清熱。取合谷、內庭、二間、下關、頰車、迎香連針二天,針時痛減,移時又發(fā) 。第三日加委中迎刺,疼痛好轉,牙齦腫脹略減,但夜間仍痛。
第四日,患者于上午8時許來診,先點刺厲兌、二間各出血十余滴,再迎刺委中、內庭、頰車,留針10分鐘,疼痛大減,留針至20分鐘痛止出針。此后未見再發(fā)。
按:本例諸癥顯屬陽明實火上炎,法當瀉火清熱。每次均以陽明經(jīng)穴為主。但前三次效而不著,皆因瀉之不足,刺不逢時。后改在辰時(編者:胃經(jīng)值日)以放血之法,大瀉手足陽明之子穴厲兌、二間,迎而奪之則痛止腫退而愈。
二、它經(jīng)補母瀉子法
朱xx,男,21歲,1986年6月11日診。
患者頭痛,惡寒發(fā)熱,咳嗽七天。他醫(yī)先后取少商、曲池、尺澤、豐隆等穴,連針四天未愈。 刻診:咳吐黃痰,痰出不爽,頭痛,咽紅口干,咳時胸痛,夜寐不實,納減,體溫38.4℃,舌紅、苔黃膩 ,脈滑數(shù)。
此乃風寒化熱,痰熱蘊肺,擬方清熱化痰。
治法:下午6點40分為酉(編者:腎經(jīng)值日,肺金之子)時,取太溪(編者:值日經(jīng)原穴,子經(jīng)原穴)、尺澤(編者:本經(jīng)子穴)(點刺出血)、膻中。在留針20分鐘中患者感喉嚨有清涼感 ,胸痛大減,咯痰易出。次晨熱退,咳減,納增。 苔脈漸趨正常,諸癥皆輕。僅針一次,第三日即告痊愈。
按:本例病人初為風寒束肺,肺失清肅而致外感咳嗽 。病延七日,風寒化熱,痰熱蘊肺,當以清化為治。 病者來診適逢酉時,腎經(jīng)當令,腎為肺子,先刺“開穴太溪”,太溪為腎經(jīng)原穴,主咳嗽痰疾,再配尺澤、膻中而顯效至速。尺澤為肺經(jīng)合穴、子穴,“合治內腑”“實則瀉其子”,《甲乙經(jīng)》云“心痛卒咳逆 ,尺澤主之,出血則已”。膻中為氣之會穴,主寬胸理氣。《針灸聚英》云“膻中主喉鳴喘咳,咳嗽,心胸痛,肺癰吐膿”。三穴相配,理法得當,逢時而刺,故此速效。
三、同名經(jīng)開穴法
卜xx,女,76歲,1985年8月21日診。
患者昨日起陣發(fā)性腹痛,約2~3分鐘發(fā)作一次,發(fā)時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欲噯氣,矢氣而不能。患者以手緊壓腹部,其痛自解,但移時又發(fā),無其他體征。 舌大微顫,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而緊。
此為高齡氣虛,中陽不運,復為寒邪所襲,寒客腸胃膜原之下,氣機失暢而為氣滯腹痛。治宜溫中理氣。先后用元胡索片、阿托品及中藥二劑皆未愈。
22日下午起,選加足三里、合谷、公孫、外關、陰陵泉、丘墟。每日二次,每次留針25分鐘,留針期間痛緩,但仍有小發(fā)作。起針后約一小時,復發(fā)如前。
23日上午七時半,正是辰時,陽明經(jīng)當令,開穴與病相切,即改用“同名經(jīng)開穴法”,取胃合穴足三里,大腸原穴合谷,用九六捻轉法,使氣行上下皆向病所,然后留針30分鐘。留針時痛減,矢氣三次,出針后連聲噯氣,腹痛頓失,僅一次而愈。
按:本例先以中西藥物加針灸未愈,后以“同名經(jīng)開穴法”在辰時仍取足三里、合谷一次而愈。此例氣滯腹痛,病在腸胃,取穴當用陽明二經(jīng)。治在辰時陽明經(jīng)當令,逢時而刺,正所謂謹候其時,病可與期,故此速效。
四、表里經(jīng)開穴法
房xx,男,5歲,1985年3月30日診。
患兒發(fā)熱咳嗽三天,經(jīng)他醫(yī)用青霉素、新諾明、安乃近等治療,諸癥未減。査血:白細胞7050/立方毫米,中性75%,淋巴25%。胸透:肺紋理略增粗,余正常 。診斷;病毒性感冒。改用病毒靈等亦未好轉。因熱度繼續(xù)上升,昨夜患兒哭鬧,煩躁不安,舉家驚慌,今早急來求診。
査患兒高熱39.8℃,神情煩躁,面赤氣粗,唇干欲飲。咳嗽咽紅,扁桃體II°腫大,頜下淋巴結大如棗核,大便二日未解,腹診不合作。舌紅、苔黃,脈數(shù)。
此癥似屬春溫,急當清熱通腑。當時是5點15分,寅卯(肺與大腸值日)之交,急以三棱針刺少商、商陽各出血十余滴,并處以通腑清熱中藥二付,令即煎喂。3月31日早七點二診:患兒拒服中藥,但昨日針后約一小時許,體溫漸降。中午患兒求食,喂粥湯半小碗,下午解大便一次,今日咳嗽好轉。體溫37.6℃,取少商(左)、商陽(右),配尺澤(左)、魚際(左) 、合谷(右)各點刺出血。次日下午家長特來告孩子病已愈。
按:本例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為病毒性感冒,用藥三天未愈。而僅瀉少商、商陽等穴即如此速效。蓋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為燥金,肺為清金,亦為水之上源,金得水潤則金清火伏,津液下行,大腸傳導正常。今肺氣壅塞,大腸傳導失利而致腑結熱盛。來診時正當寅卯之交,二金(肺與大腸皆屬金)行令,各瀉其井,得天時而調之。《類經(jīng)圖翼》云“少商微出血泄諸臟之熱。”瀉商陽泄陽明之郁熱,配大腸原穴合谷,肺之合穴尺澤,各司其職,是以速收全功。
五、俞募開穴法
陳xx,男,49歲,1983年6月15日診。
患者于4個月前,因患病毒性心肌炎后遺心悸胸悶等癥,在xx醫(yī)院查心電圖為竇性心律伴室性早搏,服中西藥仍反復,乃來我科求治。刻診:患者近半個月來心悸胸悶發(fā)作較頻,胸痛牽及左背部,疲乏頭昏, 脘脹納差,精神不振,舌紅、尖有紫點,苔薄黃,脈弦時結。
此乃熱病傷陰正氣未復,心脈滯阻,心神失養(yǎng)。治宜調氣通絡、寧心安神。取內關、三陰交、足三里、膻中。次日又取內關、三陰交、心俞、神門,連針二日未效。
至6月17日上午11點10分(編者:午時,心經(jīng)值日)予診,查左心俞敏感,壓之患者很舒服。于是取心俞(左)、巨闕(心的募穴)、神門(心經(jīng)原穴)。先點刺神門出血,刺巨闕透膻中,再以梅花針輕叩左心俞,并加灸10分鐘,患者自覺胸悶大減,心悸好轉。預約以后皆11點鐘來診。如上法針灸五次,諸癥銳減。兩次復查心電圖都未發(fā)現(xiàn)異常。1984年2月26日筆者適遇患者時,他髙興地說:“針灸五次病好后從未再發(fā)”。
按:此例心悸癥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雖好轉,但反復無常,后用一般針刺亦未見效。筆者采用“納子法”的俞募開穴法,前后取穴基本相同,而效果明顯。這提示我們俞募開穴法對臟腑病有特殊治療效果。此法是按十二時辰對應臟腑十二經(jīng)脈的營氣流注,在某經(jīng)流注時辰開其俞募穴以治療相關臟腑病變。
六、督任流注開穴法
張X,女,3歲,1984年9月4日診。
患兒三個月前,因“乙腦”住院治療月余,遺留失語,左側上下肢偏癱,出院繼續(xù)用中西藥治療30余日,又請某中醫(yī)針灸幾次未效,來我科治療。查患兒發(fā)病前已會說話、會走路。現(xiàn)啼哭無聲,發(fā)音困難,聽覺尚正常,左側上下肢不能自主運動,左手五指呈爪狀內收,左足下垂,腱反射未引出。肌肉無明顯萎縮。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澀無力。
此因溫毒犯腦,腦絡受損,氣滯血瘀,經(jīng)絡失養(yǎng)。治宜行氣通絡,活血祛瘀。
治法:以“督任流注開穴法”為主,每日選一主開穴:筋縮、身柱、百會、風府、天突。配廉泉、合谷、涌泉、曲池、丘墟、陽陵泉。針三次開始會說“媽”、“飯”等詞,亦能扶墻跛行。共針12次即恢復正常。
按:本例由于舌絡受阻則失語,肢體失榮則不用。治宜行氣活血通絡化瘀。夫人生之氣屬陽,統(tǒng)于督脈,人生之血屬陰,統(tǒng)于任脈。任督為陰陽諸經(jīng)之海,所以當從督任二脈取穴為佳。督任所行包括頭面、腦內、舌咽、脊柱等部位,所以取督任可以直接疏通腦部經(jīng)絡,促進血行,從而改善失語偏癱癥狀。故本例以“督任流注開穴法” 逢時而刺,其效尤佳。
七、小結
本文在“天人相應”學術思想的指導下,以《內經(jīng)》 為依據(jù),參照古今文獻,結合個人臨床體會,總結了子午流注“納子法”的幾種開穴方法。以一日之中十二時辰營氣流注的時間規(guī)律對應經(jīng)脈腧穴為原則。
其要求是:一、“開穴”與病相應。二、“開穴”可以配“病穴”。這樣就擴大了開穴范圍,增強了靈活結合的作用,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
【本文摘自中醫(yī)雜志1987年第7期,由中醫(y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fā)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中醫(yī)書友會 第455期
微信號zhongyishuyou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投稿郵箱:tg@linglanshuyuan.com
......................................................
點擊閱讀原文快速關注中醫(yī)書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