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斷手之間架
大成拳雖然有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之言,但是對初學者而言,正確的姿勢可促進氣血流通,勁力的流暢的發(fā)揮,而姿勢的錯誤則會導致氣血的阻滯不暢通。大成拳的姿勢的正確性來源于間架的培養(yǎng)。
大成拳間架的總體要領原則:虛領頂勁、頭正目直、神氣含蓄;手指分撐、肩撐肘橫、胸部含蓄、腹部充實、腰挺胯提、身形中正、不偏不倚、雙膝撐拔、脊背似弓、吸胯溜臀、似坐非做、足心吸含、十趾抓地。
良好的身法的收、放、縮、提、卷、縱、撲、展、撞、拔等,均來自肌體間架結構舒運動軌跡能力的趨勢。拳道攻防性的施展間架之法形體勢變。在具備接手“懂勁”后,就要在“斷手”中充分體現(xiàn)出應感隨機而作。間架的見手破手即是形體隨應而變,應機而趨勢軌跡運動。實施各種攻防的技術、戰(zhàn)術于“接手”中,體現(xiàn)出間架的柔去而驚抖,剛來而纏繞的形體趨勢軌跡的機變。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走冷打互生,沾粘連隨,冷脆快重,化打合一。間架的剛柔的隨機變化,能驅使勁力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空靈走化,不受外力的制約,絲毫不受力,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能力,達到渾身無點不發(fā)倆,挨著何處何處具有發(fā)力的能力,即是拳打兩不知的基礎。動急則急應如脫兔,靜緩則篤實如處子,隨緩則緩,應急而急,應物了然,隨機而作,動靜皆于自然。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地達到以柔接冷打使戰(zhàn)術形成,叫僵對手破壞其間架,將其剛體質點化為烏有的間架神變的意境。接手的沾粘連隨,擊打的冷脆快重,勁力的應物而變,戰(zhàn)術的得而疾斷法則均是間架空間性趨勢的延續(xù)放長。有形“拳道”的攻防技術憑的是招勢,招勢全憑至妙變化之條件出勢,即是用心有意有形的。無形“拳道”的攻防功技藝憑的是勁力,勁力全憑至妙變化之本能而作,出勢含形致變至妙,皆由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變勁爆發(fā)而至。不論是有形“拳道”,還是無形“拳道的實戰(zhàn)基礎皆是間架的合理配備而用,其憑自然力而得其用,其是無己意無己形,他人之意之形而出之。故曰此為“形無形,是真形;意無意,是真意”。訓練大成拳攻防之道的“拳勢”是由基本間架開始,初必從有招有式開始,練致精熟的無形本能變動轉換,達到至妙變化之本能而出,是為初步間架懂勁的開始。初步間架懂勁后,就要以含形隨應變化,而間架皆從自然力取法修正校對,時致神明,自然力自成,就達到神明藝境,具備間架神動之化,至此可謂大成之正果,即“拳道合一”的藝境,此乃無招無式之間架。間架的訓練要達到“勁整勢備”,乃言姿勢形體要式式具備“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體、力不出尖、氣貫周身、法合自然、一動百動,意動身隨,自不期然而然”的特性。自身內具備“六要”的機要之法得矣!得此機要之法,在較技施用“拳勢”時就可“順則以力進退順擊;逆則以力退進阻擊”,全憑隨感而應,不暇思索,乃“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渾元功真勁藝境”成矣!故練習“拳勢”時,不要為以招而練招,在具備懂勁的基礎上合理的配備間架結構軌跡演化拳勢力的生化,反之成為空演招式的花架子,要從“學而”而“至用”兩方面訓練的內容入手,將所有攻與防兩者兼容,即打顧合一,從而解決練與用法之關系,以融會貫通融為原則,從而實現(xiàn)“以肌膚聽觸之良知良能”的運用,“應感之良能而作”是攻防機制中預應調整、本能觸發(fā)的勁力貫通真實體的認知;逐而達至“馭靜以動,動中亦靜,靜動互為其根”的基本法則中來調整間架的運行軌跡,以及勁力的“柔化剛發(fā),以松驟緊,陰陽松緊而得其用”的基本技術實施。還有形體之曲中直發(fā)的立體間架方圓并發(fā)之妙”來控點發(fā)力,再上升到以“趨勢”的運用來校正“拳勢”的運用。再以“趨勢”之法,融會勁力懂而搏發(fā),動靜互為其根;正奇進退之機,緩急轉換之質變之妙”,均來源于自然之神意、神氣在有意識無意識中發(fā)揮,悉出于無心,系自然之運用,也就上王薌齋先生所說的“無為而至、法合自然”之境界,進而做到因物之所為的“無不為”之藝境。從而達到從抽象中求得真實的具體之本能法合練用,達到抽象的運用攻防拳勢的具體能力的運用。只有經(jīng)過“有形間架到無形間架的融會貫通的有意識到無意識的訓練,即經(jīng)過“質變”的“以有入無”之過程,方能達到松靈自然、獨立守神的圣境。即達到神明藝境。
一、整體結構
1、丁八步:大成拳斷手時應是丁八步站定。丁八步亦稱稍息步,非丁非八之步,重心前三后七,虛實定位,有利于進退、變換、閃退、挪移,又有利于下盤的平衡性和穩(wěn)固性。保持身體四面八方平衡支撐力,有助于整勁的發(fā)揮。
2、正側互為,兩腳呈丁八步站,如右腳在前,右肩也相應的在前,形成整體的斜面。整體斜面有助于周身含蓄性,并利于進攻與閃化。整體斜面達到均整狀態(tài)力的松緊、虛實變化,對力量的發(fā)放奠定了基礎,不要傾斜,斜中有正,正中有斜,斜占七分,正占三分。
3、雙手分高低,手間架之間分一高一低,一前一后,有助于單重發(fā)力。雙手高低便得上肢力量分出虛實,易于力量的變化。在發(fā)力的瞬間周身即可產(chǎn)生六面整體爭力,雙臂擰裹產(chǎn)生螺旋力。
二、神形意合一
間架必須配合神意運用,才能把大成拳間架功能發(fā)揮極至,始終不離神意的支配。其要領如下:
1、頭:頭部應有頂和懸的兩種意念。頭部有上頂之意,如頭頂一鴻毛之感,使之不可掉落,體會上頂之勁的平衡性,頭部還應有線系之感,這個意念有助整體虛實挺拔,減輕身體對雙腿的壓力,使在位移中有輕靈松活之感。
2、目:目要毒,眼毒才能心毒,心毒才能使手毒,三毒合一。眼是心靈窗口,是神之舍也,所以眼毒是必要的。眼不但要毒,而且還要做到含蓄,眼睛的含蓄有助整體的含蓄,從而造就神氣的訓練。
3、耳:兩耳要有斂神聽微雨之意,有助于調整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有序性。勒馬聽風的意念,有助于力量的含蓄性。耳聰才能心靜,心靜才能更敏銳地判斷出敵意所在。
4、發(fā):發(fā)為血梢,發(fā)欲沖冠有助于提高精神的興奮性,毛發(fā)如戟的意念,有助于發(fā)力的質量。
5、齒:齒能斷筋的意念也增大攻擊性的力量。
6、臂:雙臂的撐裹意念,有助于提高雙臂力量的均整性。此外還有鉤、擰、翻、裹、銼、掛、兜、卷等各種意念,可使雙肩力量圓整和靈活、多變,即可產(chǎn)生多種內在力量
7、肘:肘在下墜的同時外撐,有助力量至達梢節(jié)。
8、手:緊持的梢節(jié)的意念可使力量達梢節(jié),身松點緊頭要沉,兩手為撐時候有八面出鋒之意,緊捻密持之意,有助于力達指端。
9、肩:兩肩有松沉之意,有助于雙肩靈活性,使力達梢節(jié)。
10、腋:兩腋意如彈的支撐,可使雙肩產(chǎn)生彈力。
11、腿:雙腿有弓弦之意,有利于彈弓力的產(chǎn)生和單重發(fā)力,膝胯互爭。
12、足:雙腳如釘釘定,有助整體勁力的平衡性和穩(wěn)固性。
13、膝:膝有前頂之提之意,有助于發(fā)力和趟勁的培養(yǎng)。
14、身:身有上兜下墜,上提下頓之意,身是周身主桿,是上下爭力根本的所在。上下爭力是六面力的根本。
神、意、形、的間架配合有助于神、形、意、氣、力法的高度統(tǒng)一,神意的修為越精,就越有助于力量的培育、間架的穩(wěn)定、技擊能力的提高,神真、意緊、形整、力均、氣靜、法合。
第三節(jié) : 斷手之虎抱頭
一、虎抱頭姿勢
虎抱頭是大成拳間架獅子藏頭、老虎抱頭、豹子搖頭三絕之一,同時虎抱頭中蘊涵著虎撲、虎托、虎形刀手、虎形刀抓等技法,是大成拳一種極為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攻擊性間架的方法,在大成拳斷手訓練和斷手實戰(zhàn)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虎抱頭是模仿猛虎撲食的動作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攻擊方式。為了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練好虎抱頭,我們應該對虎的撲擊動作做一些研究與分析。
虎在發(fā)現(xiàn)獵物后,先是緩慢地接近對方。此時,除了從它的眼神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那股暗含的血腥的殺氣外,它的全身上下非常松柔,看不出絲毫拘謹之處。接近目標時全身松柔,這樣做既可以不發(fā)出聲響以免驚動獵物,同時也可以充分地蓄力。當它感覺距離已經(jīng)到位,可以撲擊對方了,這時我們能看到它四肢蹬地,全身后拉,然后像箭一樣地竄躍出去。請注意,這里的”四肢蹬地,全身后拉”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蓄力,為它的前撲做好充分的準備。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猛虎撲食的動作非常簡捷,非常干凈利落,沒有拖泥帶水,沒有多余的招式,沒有花拳繡腿,它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意識、所有的一切動能都集中在目標上,不兜圈子,直奔中心重心。其實這正是我們在斷手搏擊訓練和斷手搏擊訓練實踐中所應遵循的原則。
雙腳呈丁八步站立,非丁非八之步,身體微斜,臀部下坐,整體似靠非靠,坐胯提膝,前膝似頂非頂,似提非提,前腳的扒地之意,重心前四后六,挺腰沉氣,含胸拔背,空胸實腹,頭頂項豎,下頜微收,保持整體含蓄狀態(tài)。雙手迎面伸出,掌手微向下,指尖指向前方,雙手一前、一后、一高、一低,肩松肘橫 ,雙臂雖有向前指之力,但還往回有蓄收之意,保持雙臂的含蓄狀態(tài),指三蓄七。意念:虎抱頭,不要死站不動,要有微動之感,勢虎豹蓄勢待發(fā)之勢。在練習虎抱頭間架時體會含蓄機理把的持,含蓄中有彈射。含蓄和彈射是虎抱頭間架運用之原理,而非特定技法。其理源于古代射箭之術,所謂“蓄力如張弓,發(fā)力似放箭”,大成拳諸多功法、技法都蘊含這一原理。
二、虎抱頭機理
虎抱頭之修為建立間架定位(見第二節(jié):斷手之間架)后,進行訓練實踐,反之,就虎抱頭無法固其根。虎為百獸之王,在與動物博斗時,頭總向頂起來,把身拎著蓄勢悠揚而起,形成整體運動,表現(xiàn)出雄威而兇猛的野性。頭向頂可保項部直豎和下頜微收,做到頭部的含蓄性,養(yǎng)成技擊自我保護的習慣,有利于脊骨的正常變化和腿部、背部向手臂的力量傳導。前腳扒地與腳蹬形成弓態(tài) (非弓步),一則有利于重心轉換,加大整體的動力和抖頓沖擊速率;二則有益提高膝胯互爭,為臟腑和小腹鼓蕩彈抖作了奠定基礎,增大整體慣性力;三則在站樁整體后靠而整體含蓄,而虎抱頭略前傾而后靠蓄力,有助腰胯下壓,重心下沉,給手臂奠定最大限度擊打力,與人斷手時輕則斷其骨,重擊透臟腑。
傳統(tǒng)武術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鷹捉、雷聲之說,至于虎抱頭有多種說法,有虎抱頭之說,又有虎豹頭之說,在形意門中爭論不修。虎豹頭取意為“頸如虎豹以固神氣”,而虎抱頭去意為“雙臂撐抱勁于身,虎威氣猛勢沖天”。大成拳虎抱頭是兩種兼之形成大成拳獨特之虎豹頭,在原有老形意拳虎抱頭坐勢升華為提式虎豹頭,即真勁把身體提拎起,以內雙臂環(huán)抱之法造就勁力含蓄于周身;而虎豹頭,大成拳把虎豹搖閃之法也相應用大成拳中,大成拳虎豹頭,不是持勢死站,而是有松活圓整的特點。頭上頂脖頸挺即頭頂項豎,目光含蓄,頭有領率全身之意。薌齋先生曾對虎抱頭有過至理的論述:“兩手結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關,身如弓弩拳如彈,弦響鳥落見奇鮮。遇敵猶如火攻身,打破硬進無遮攔。”以及“頸要豎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實,兩肱撐起,兩腿夾起,自頭至足,一氣相貫”。虎抱頭,習者側身丁八步站立,頭部與支撐腳好比弓身的縱向兩端,上頂下踩預示整體之弓不能兩端松懈。前腿(左)的膝部和前臂(左)的腕部如無形之手向前撐開“弓背”,相應后腿之胯及后手向后生爭力;配合撐三抱七、含胸拔(靠)背等要領,習者便有弓開如滿月的蓄勢,強大的張力布滿全身。弓身拉滿后,弓背與弓弦之間的合抱力愈大,彈射性的力量也就愈大。大成拳十分強調抱力應大于撐力,這樣也能加大內蓄力和打擊力的強度,所以虎抱頭整體如含蓄狀態(tài),同時也是站樁的高級蓄力的狀態(tài)。定式虎抱頭蓄力日久,雖然蓄力能達到飽和之態(tài),但是身體易致僵緊,無法找到斷手動態(tài)之感,因而練習虎抱頭時候須不斷做微動松緊調整或搖身劃弧軌跡調整。虎抱頭牽掛訓練方法:設想前方三米之一棵大樹,樹梢與己身前臂之腕被十根像皮筋互相牽連,身微后移則像皮筋拉緊,大樹略傾,周身蓄力,頭部向上頂,臀部向下坐,脊背向后蓄靠,體會下肢小腿緊松預動的能力。微前移則皮筋回松,大樹復直,周身如同虎豹般的速度射出,反復練習。虎抱頭松緊激蕩訓練方法;設想己身面前不斷有外力沖擊波沖來,似驚濤拍岸之感,欲接未觸之際我蓄勢之樁驟然一緊,有無堅不摧之感。發(fā)力要緊,蓄力要松,體會周身的餓松緊彈力。在松緊訓練有基礎后,練習蓄力緊,發(fā)力松,即緊松的訓練,松緊訓練和緊松訓練是周身整體彈力的基礎訓練。唯有虎抱頭有松和緊牽掛訓練,才能在發(fā)現(xiàn)或聽之對手強與弱,以及力的大小、剛柔、虛實、方向等,及時以靈活身法、手法、勁力或堵、或掛、或偏、或刀、或捋、或震、或截、或拍等技法的運用,控制對手發(fā)力的大小、方向,置敵處于進退兩難之境。這種微動的松緊調整、速動移位,造就蓄力時拉伸的脊椎節(jié)節(jié)回縮,帶動整個背部肌群牽拉,速動時彎弓射箭,并使周身勁力如同弓箭之力向四肢梢節(jié)輻射,呈現(xiàn)六面互爭螺旋炸力的爭擰。虎抱頭松緊調整就是弓弦與弓背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原理,虎抱頭間架是一種本能反應的預應,在斷手表現(xiàn)有意識無意識松中有緊、緊中有松狀態(tài)。
虎抱頭斷手間架的訓練,不僅僅是虎的動作的簡單模仿,更應該是人體本能預應的一種模式。對此,大成拳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訓練方式。在具備定式虎抱頭斷手間架的訓練,則要進行動態(tài)虎抱頭斷手間架的訓練。動態(tài)虎抱頭間架的作用有主要在于提高人的功力、抗重擊能力、攻防速度及反應能力。任何一種斷手間架都有相同作用,但不同的斷手間架又有自己獨特的功能。松靜自然站立片刻,呈丁八步站立。頭頂項豎,收頜領頸,肩撐肘橫,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空胸實腹,含胸緊背,松胸實腹,挺腰沉氣,坐胯提膝,裹襠掖胯,膝胯互爭,十趾抓地。枕骨、脊椎骨、尾椎骨呈一線垂直狀態(tài)。重心前三后七,前腳虛含且有扒、踩、縮、趟等力,整體勁力及重心蓄于后腳,膝胯互爭,兩腳距離大約兩至三足遠,坐襠提胯,吸胯溜臀,重心下沉,手趾扒地,后胯有掖、提、撐、夾、裹、合、分等力,膝關節(jié)略向內扣,后腿大腿外側肌肉向內側擰裹,后腿內側肌肉向外側撐掤。前腿膝關節(jié)向上提拔且向前撐頂,大腿內側肌肉向外擰裹,兩腿擰成一腿,腰挺背拔,胸含腹實,頸挺椎(大椎)拔,脊骨后靠。兩臂屈肘環(huán)抱,在肩撐肘橫中做到沉肩墜肘,前臂夾角在100至120度之間。后臂大約在90度左右,前臂高于肩部低于眉宇,后臂低于前臂略高于肩部。雙手由撐抱式轉變?yōu)榉霭粗涫剑菩南蛳拢昂箦e開,一高一低,一前一后,沉肩時肘有外撐之意,雙手指尖斜上方前指,雙掌有撲按之力,身體有有后靠前仆之意。此樁非外界流傳的死樁、定樁,而是動樁、活樁,做前仆運動軌跡,先練習一尺距離的撲擊運動,繼而練習半尺距離的撲擊運動,接著練習一寸的撲擊運動,最后體認不顯形不動之動的內動外靜撲擊軌跡虎撲樁。此樁重點練習撲‘撞、竄、趟的能力,虎抱頭即是樁功,又是身法、步法,更是單操技法,有撲、按、拉、掛、提、撐、托、刀、分、撥、撞、合等力量。此樁有惡虎撲食之意,體會勁力松沉穩(wěn)重,以及脊椎骨伸縮和放長、間架放大、雙臂有八面出鋒的多方面的技擊能力。大成拳的“虎抱頭”間架,就是虎撲的蓄力姿勢!大成拳仿生虎的三絕即躍、旋、鞭,躍即是大成拳撲擊的能力;旋即是大成拳的悠勁;鞭即是大成拳轉環(huán)鞭勁如虎形轉環(huán)鞭踢腳, 虎的撲食模式在這技擊上是很好的借鑒。在大成拳的虎抱頭和虎撲樁蘊含虎的撲食和搏擊的技能,學其長,象其形,取其意。王選杰先生說“肩窩吐勁,拳從口出”,猶如虎欲撲而先抱頭,所以說虎抱頭是大成拳技擊的基礎,正是為了臂借身力,身力得發(fā),身臂合一,拳經(jīng)曰:“打顧要合一” 。動態(tài)訓練:立正姿式站好,頭直目正,松肩沉肘,心平氣穩(wěn),默立一、二分鐘。抬右腳向右前方邁半步,呈稍息姿式。兩臂緩緩上抬,抬至與肩平齊,右手略高。左手略低。右手在前,右腕距胸部約一尺遠,左手略后。兩手五指撐開,掌心向下,兩掌相距胸部約半尺到一尺均可。兩掌心變?yōu)檎菩南蛳拢p手定位不動并同時下按之勁,然后以手帶動身體緩緩回環(huán)運動。
大成拳虎抱頭自始自終都是由矛盾的兩方面對立又統(tǒng)一互為作用的,是在矛盾中相互轉換的。兩個相反的東西中間有同一性,二者能共處一個統(tǒng)一整體中。大成拳虎抱頭間架是處處都存在”動與靜”相互矛盾轉換的關系。動是由靜中而來,是由靜轉換而來的小動、大動、慢動、快動,終歸是不動。靜中不靜能動,動中不動是靜,”動與靜”二者是相互矛盾互為作用又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的。松緊、虛實、緩急矛盾相互轉化中求得真正動態(tài)之感。從中能求得”松緊”變化,以及微動中有”動靜”互化,速動中能”虛實”轉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中互為作用。大成拳虎抱頭是綜合體現(xiàn)出松緊、動靜、開合、虛實,緩急中是包容對立統(tǒng)一為整體過程。雙方在斷手搏擊中,雙方在肢體未接觸是動態(tài)時,是動中虛即松;在一接觸即發(fā)力瞬間,是靜中實即緊,表現(xiàn)了發(fā)力的急起、急停的松緊轉換,即是勁力爆發(fā)的過程。練習大成拳虎抱頭過程“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的拳學要理,要細在虎抱頭辨識其中的涵義,才能提高虎抱頭打顧合一的水平。在練習虎抱頭時候,必須遵循拳論中提出的”動愈微而神愈全,欲行欲止,欲止欲行,慢優(yōu)于快,緩勝于急”的拳學原理。在實作應用中能打破常規(guī)的局限性,從心所欲的練習,不要被固定的結構束縛,在無招無式中體認勁力和攻防的變化,就是在動靜之中利用開合、起落、虛實、方向、角度、奇正、緩急、動靜的矛盾互為的轉換能力,才能在動中不動,不動之動中有勁蓄連綿,一碰如鐵,有感即應,一觸即發(fā)的拳勁。大成拳學的基點就是從矛盾學問中求得發(fā)展的,在斷手實作應用中才能發(fā)揮”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變化感應能力。虎抱頭轉換變化訓練的特點是松活圓潤,間架結構軌跡要在平衡穩(wěn)定性環(huán)境中求的不平衡,在不平衡穩(wěn)定性環(huán)境中求的平衡。即使在斷手搏擊對抗中發(fā)力打擊對方或在發(fā)力攻擊時要留有在防守的攻擊性能力,在攻擊的防守性的能力。此即作拳軌跡動靜、虛實矛盾轉換應變能力寸間的變化。把持好斷手防顧中動靜、虛實矛盾轉化關系,才能練得神形統(tǒng)一協(xié)調變化。
斷手中虎抱頭間架敢于把手臂伸出指向對方中線,保持這種間架不但可以有效地阻止對方的進攻,而且能夠利用最佳時機做動作打擊對方。因為手臂上有刀、勾、叉、銼的勁力,而這一要點是梢節(jié)勁力的體現(xiàn)。身上哪都是松的,惟有梢節(jié)不能松,梢節(jié)緊長一節(jié),梢節(jié)松短一節(jié),如同虎、豹、猴周身松如棉絮指爪無比鋒利,更重要的是梢節(jié)要重。大成拳虎抱頭是大成拳基礎而又是代表性斷手間架,其它的象鬼扯斷、挑手間架、云手間架、托嬰間架、刀掛間架、浮云間架等等均由虎抱頭演變而出,不管何種間架均嚴謹含蓄。斷手間架,指的是在實戰(zhàn)過程中拳手們所使用的基本架勢。間架是一種以擊敗敵方為目的的基本搏擊姿勢,是在格擋或接手敵方攻擊與發(fā)力擊敵之前所保持的一種特定的架勢。間架不是局部結構,而是周身各部位都要參加進來的整體結構,腳、腿、肩、臂、頭、拳全身各部位合為一體,構成整體間架,而各部位所形成的合理的角度,則是加強間架整體性的強有力的紐帶。間架形成之后,在技擊意識應感下,會在實戰(zhàn)中發(fā)揮它的攻防打顧作用。
三、虎抱頭間架變化形式
(一)、高位間架:高位問架是以雙手或一只手(指前手)高舉過頭作為間架標志,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兩手上抬須高于頭頂,十指自然撐開,指向前方,掌心相對。掌根距面部約一尺遠,另一掌距面部約半尺。前掌稍高,后掌稍低,兩掌心相距約為半尺,此種問架與大成拳樁法中的托嬰樁間架,但雙手位置高于托嬰樁。此種間架在運用時,前后手可互相轉換。兩手既有內夾之意,又有向兩側外拉之意,同時即有上挑之意,但最重要的是寓有向下劈砸的意念。
2、一手在前,高抬過頭,前臂橫置,掌心向下,五指自然分爭,手距頭面約半尺遠。一手在后,抬至肩部高度,置于身體一側約半尺遠,五指自然分爭,指尖斜指向前方,掌心向下,肘彎曲折度為鈍角,此種間架與大成拳樁法中的浮云間架,但前手位置高于浮云樁。前手有向上挑下掛之意,又有向下刀之意,后手有后捋之意,又有向前穿刺之意,兩手之間還要有牽扯撐拉之意。
(二)、中位間架:中位間架以雙手或一只手(指前手)上抬高度與眉目平齊為標志,其主要形式亦有兩種:
1、兩手迎面伸出,十指自然撐開,掌心向前。前手距面部約一尺遠,后手略后。前手略高,與眉目平齊,后手略低。兩臂肘彎處保持一定角度曲折,不可完全伸直。此種間架為高位扶按間架,在運用時前后手配合互相轉換。兩手有前銼之意,又有回掛之意,兩前臂既有上擎之意,又有下按之意,兩肘含有外撐下墜之意。
2一手在前,上抬與眉目平齊,前臂橫置,掌心向下,五指自然分爭,手距頭面部位約一尺遠。后手位于肩窩部位,五指呈半握拳狀,置于身體一側。肘尖稍上提之勁,使肘關節(jié)曲折呈鈍角狀態(tài)而不是完全伸直,拳面與小臂呈一線。此種間架為三才間架,在運用時前后手高低配合互相轉換。前手有前推內抱上擎下按之意,后手有擰、裹、滾、翻、撐、爭的前刺上挑之意,兩手亦有牽扯捋按之意。
(三)、低位間架:雙手位于臍上肋部位置所形成的間架稱為低位間架。低位間架主要形式亦為兩種:
1、一手在前,上抬與心窩平齊,前臂橫置,掌心向下,五指自然分爭,手距頭心窩位約一尺遠。后手位于肩窩下肋部,五指呈扶按狀,置于身體一側。肘尖有外撐之勁,使肘關節(jié)曲折呈鈍角狀態(tài)而不是完全伸直,小臂有撐擰之勁。此種間架為中位扶按間架,在運用時前后手高低配合互相轉換。
2、兩手十指自然彎曲在身體兩側分撐扶按,與自身成60度角,,但寓有握拳之意。兩臂自然垂于身體兩側,周身有有左右閃動的能力,在靜中求動。此種間架為揮浪間架,即大乘樁間架,在運用時前后手高低配合左右運動的轉換。兩種低位間架兩手皆寓有向上翻、卷、沖、抗、挑、揮、拍、橫、抽、刺之意,兩手并有隨時上抬轉換為中位間架與高位間架的能力。
大成拳斷手間架與大成拳各種樁法之間有著很大的微妙關系,不同的樁造就不同的斷手間架。只要經(jīng)過正確樁法的修正與斷手間架的鍛煉實踐能力協(xié)調統(tǒng)一,再經(jīng)過相應的實戰(zhàn)訓練,方能達到斷手間架的松靈柔順和松活圓整,則不難體會到技擊的要義。大成拳斷手間架與大成拳樁法其實是一回事,只不過斷手間架是動態(tài)的樁法,樁法是靜態(tài)的斷手間架。樁法與斷手間架是一動一靜的關系。斷手間架主要通過樁法的鍛煉與校正使斷手間架可以獲取功力、速度、抗擊打能力、擊打能力,加以高效攻防意識的調整,使間架的攻防能力得到加強。
大成拳間架與步法密切的關系十分密切!大成拳斷手間架的進擊能力來源步法位移的調整,在訓練與運用過程中,上肢有伸縮推抱互為的能力;身體有搖閃旋轉的能力;而下肢則要通過步法的移動的調整而不斷餓轉換方向。調整角度接近對手,達到擊打對手的攻擊能力,實現(xiàn)制人不制人的拳打兩不知的境界。上肢的相對動態(tài)的調整穩(wěn)定形成和下肢的不斷運動位移的調整,當然包括身體運動軌跡的調整,上中下三者相應有效的配合,才能構成了大成拳不同的斷手間架模式以及轉換。下肢的運動位移可以采用三角步、十字步、弧形步、雞形步、陸地行舟步、大跨步、圈步、變位步、轉位步、寸步等等,至于采用哪種或哪幾種技擊步,則應根據(jù)實戰(zhàn)對方變化需要而調整運用而定,絕不能使用程式不步法。
大成拳的各種斷手間架均由虎抱頭(虎豹頭)斷手間架而演變和轉換。斷手間架是一種以擊敗對手為目的的樁法活體動態(tài)的調整變化,是利用接手或搭手控制或破壞對手勁力、節(jié)奏、方向、角度、作用點以及攻擊路線。斷手間架是攻擊前特定的間架姿勢或在應敵實搏中的調整和轉換間架姿勢。大成拳間架的作用:一是保護自身的薄弱的部位、中線和重心;二是有利于斷手間架勁力、身法、步法、手法、節(jié)奏、方向、角度、進擊點的轉換,以便合理有效地打擊對方。具體講而言,不同的間架又有不同的作用。從進攻上講,高位間架適于劈砸對手破壞其間架、重心、中線、勁力、節(jié)奏等;中位間架則適合于接手控制對手;低位間架適合于挑擊或閃擊對手。從防顧上講,高位間架適合于身材較矮的人;中位間架適合于身材較高的人;低位間架適合身法、步法、應感機敏的人,更需要有快速反應能力的人,由于功力、性格、愛好、趨向、高矮、胖瘦、臂長、體重、戰(zhàn)術的不同,所以選擇斷手間架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