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前面的幾篇文字已經把從心性入手的修持框架勾勒完畢,已經是一個了結。但還是遇到幾個愛問“為什么”的頭腦繼續挑戰我喜歡給予答案的偏好。不僅愛問“為什么”是頭腦的一種疾病,喜歡回答“為什么”其實也是一種病。于是兩個有病的頭腦繼續成就了這一篇有病的文字。
為什么要覺察起心動念以及背后的動機?這樣的問題記憶中我似乎講過很多,但既然仍然沒有滿足那我也可以繼續重復。
1、覺察可以看到“苦”之一。坐禪之初,覺察到內心的思緒如不可遏制的奔流,這就是“苦”。法不孤起,仗緣而生,佛法的創建之基礎就是佛陀看到世人的苦,可以說,有苦,就沒有佛法。佛經中講到過很多世間的苦,其中最大的苦就是“念念不能做主”。
心念是我們認識、創造、感受世界的中心、主宰,如果念念不能做主,會是怎樣的情形?“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恐怕少有人如此看待“妄念奔如許”的深意。
2、覺察可以看到“苦”之二。佛教關乎心理學的唯識派談到,人的善心所有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六。也就是說,如奔流的心念,其實無非就是善、惡、非善非惡三類。其中惡的心念就有二十六類,占了一半以上。而十一種善心所:信、精進(勤)、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卻很難在一般的心理活動中生起,換而言之,在平常的心理活動中,起心動念基本上都是惡念,只是我們習慣了或被包裝上了文明、合理的外套而不覺知而已。相反,我們只要有一點反思的理性,就不難發現,對于二十六惡心所,我們是多么熟悉:貪、瞋、癡、慢、疑、惡見、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因為它們每天都在與我們為伴。
當我們通過覺察而了知內心都是這些惡念,我們終日被惡念占據著,這不是苦嗎?還有附加的一種苦,就是我們拼命在掩飾自己的惡,表現別人喜歡的“善”,這種虛偽的累,應該每個人都有體會。在炎熱的夏天,你幾十天不洗澡,滿身惡臭,如果不覺,還算無知,一旦覺察到,你是去洗個澡,還是繼續噴點香水來掩蓋一下?
3、覺察可以看到“苦”之三。我們對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都有一個認識或評估。比如,每個人都有一種認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看法。但是一旦開始坐禪,這種對自己的認識就會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確定,甚至越來越崩潰。對外我們表現的是一種人,坐禪時看到的內心又是另一個人。這不是每個坐禪者都有的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