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七分篆三分刻。練好書法才是重點。這里直接講如何簡單粗暴刻出一個章好了。
首先準備工具。
一、8mm和5mm的刻刀各一個,不要心疼那點錢買便宜的。:)
刻刀有薄有厚,有大有小,也有方口刀。好用與否看個人手感。剛開始用最普遍的永字就可以。一個厚的和薄的刻刀。
二、砂紙多張,600的最常用,1500的用來打磨光滑。100左右的也要買幾張,雖然太粗平時用不上,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刻崩了角就有用了。:)
當然鑒于練習章很便宜,我們一般都懶得磨石頭,刻壞了就換快石頭重新刻。┑( ̄Д  ̄)┍
三、青田石練習章多個。練習章價格不高,用來練手,不要超過10塊就行。
選石頭要注意不能有裂紋,不要有砂子,有砂子的章會給你帶來極大的痛苦,有白黃顆粒斑紋的一般砂子多。老石頭比新石頭好。如果不會選青田石就買凍石,沒有砂子,貴幾塊錢,但是手感不一樣。想買好石頭買壽山石。刻青田石刀鈍一點好。太快了容易滑刀。
四、印泥。袋裝的便宜,盒裝的貴。買30克就夠用了。
五、連史紙。用來鈐印的紙。用普通宣紙也行。
六、對應的篆書字典或者書刊。
刻章分朱文白文。朱文的,文字印在紙上是紅色的。
開始創作
一、首先想好自己要刻什么。不知道想刻什么的可參考四個字(文藝點的)可以刻在印章上的? - 篆刻 、有哪些類似「一期一會」這樣深刻而高雅的詞,可以用來刻章送人?
然后磨石頭。用600的砂紙,把上面的蠟磨下來。磨石時最好下面墊塊玻璃,比較平。手壓石頭要緊,用胳膊的力量推動石頭。磨幾圈就把石頭轉90°再磨。磨完后可把印面壓在玻璃上輕輕晃動,看有沒有不平。
然后在紙上設計印稿,包括排版布局和字體設計等。注意這是一個印章精妙與否的最最關鍵之處,不要輕視!
二、印稿上石。
印稿上石有很多方法,可以:
1.用鏡子照著章,把鏡子里的章臨到紙上。
2.復印書上的章,然后用香蕉水(洗甲水也可以)印到石頭的印面上。
用香蕉水印到石頭上的效果。注:不能印第二遍,印痕會非常淡。
這是練習刀法用的,所以不一樣大也沒事。如果很介意不一樣大的話,在紙上設計好了再翻到石上也可以。原創的話。買個篆刻字典,或者手機上下個篆刻字體的軟件。 先在字典上查好想刻的字,或者用手機查到合適的字體。然后在紙上設計好。 然后拍下來,鏡像翻轉,再用鉛筆臨到石頭上。或者用毛筆描一遍設計好的字,再上石。
注意設計字體的時候,是篆書就都是篆書,是隸書就都是隸書,不要混。
三、開始刻印。刻刀的標準握姿是這樣的。有些像握住毛筆然后躺倒。食指和大拇指抓住刀,無名指抵住石頭,拇指食指中指一起抓緊刻刀推動刻刀。如果想刻長線,拇指食指就離遠中指一點。拇指食指越高線刻的越長。刻刀要向外不能向內。
這里說下有朋友刻章后右手食指指節會腫的問題!如果你是一天8小時都在刻章,那手指可能會磨出繭,但不會指節腫。尤其是大家只是一天一輛個小時刻章,手指更不會出問題,指節腫是因為抓刻刀姿勢不對。
正確姿勢如下
反面教材1如下,中指本應該抵住刻刀,但卻墊在了刀底下,只起到支撐作用而沒有和拇指食指一起發力。可想食指的壓力增大,很容易指節腫。
反面教材2如下。刻刀尖向內而不是向外。試過就知道現在食指不光要負責推動刀滑動的作用,還要負責原先由拇指負責的壓住刻刀的任務。食指指節很容易腫!大家要養成良好習慣,如果覺得刻得不順手可以轉動章找角度,但絕對不要刀尖向內!還有就是要中鋒用筆,不要側鋒。寫在下面。
刀與想刻的線呈90°角,這是中鋒,角度小一些是側鋒。和毛筆的感覺一樣。
從旁邊看這個角度是這樣的,角度越平刻出的線條越粗,角度越接近90°刻出的線條越細。不過容易滑刀。
有兩種基本刻法:切刀和沖刀。剛開始時推薦用切刀。
向著左上角用力,刻完后是一個小三角,一小塊一小塊地刻。如果是刻青田石,會有很明顯的崩掉了些小碎片的感覺。刻時用些力,線條刻扎實。
一個個小三角連起來,然后再把章反過來從線條那頭刻過來,就得到一個中間磕磕巴巴但兩邊直直的線條啦~ 比如那個橫折就是標準切刀切出來的~
如果要刻交叉線,比如刻一個十字,可以把十字交叉處的一個角刻圓,以顯出變化。
沖刀就是簡單粗暴地直沖過去啦,可見上圖中間幾條直線(和切刀對比很明顯),不好控制,也是要正著沖一遍反著沖一遍。零基礎還是用切刀吧。
然后就用這種方法愉快地刻章吧~
邊框
有很多章,外圍有邊框。白文基本上沒有邊框。但是一般會處理章的邊緣,比如一個狂放型的章,敲掉一些邊緣,讓章的風格比較統一。漢印敲邊不多,流派印敲的多。
刻朱文的多邊框。如果章的風格是狂放型的,邊框可以故意刻碎一點,有斷有連,或者邊框上大下小上方下圓等,不是單純的直線,做一些變化。如果是比較娟秀的風格,邊框也是規整的,一般比文字要細一些。
邊款
邊款也是一個章的組成部分,是直接刻上去,不需要鏡面翻轉。保存邊款的方法是“拓”而不是“印”。
篆刻厲害的人,邊款刻出來和毛筆寫的感覺是一樣的。一筆下去有起有終有方有圓,非常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