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經濟的發展,痛風在歐洲蔓延,眾多名人如科學家牛頓、達爾文等均有痛風的經歷,痛風成為常見病,是“病中之王”(King of disease)。
痛風的臨床常見表現有:急、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痛風石病變期,痛風性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嚴重的會出現關節畸形和(或)腎衰竭。
臨床發現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的重要生化基礎,部分高尿酸血癥可持續終生不出現癥狀,但是血尿酸水平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發生痛風和尿路結石的機會就多。
臨床中常有因足跖趾關節紅腫灼痛、功能受限前來醫院就診,經過相關檢查確診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這類患者疼痛可持續數小時、數天或數周,難以忍受。常因飽餐、飲酒、勞累、受冷、感染等原因誘發。
針灸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是通過減輕炎癥反應、鎮痛、促進受損細胞修復,增強機體細胞保護作用、降低尿酸含量等機制起作用[1]。
有文獻研究發現[2]:針灸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取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經取穴為主,取穴部位多集中在下肢,部分結合辨證取穴。
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最常用穴位的使用頻次、穴性、歸經及分布部位特點為:
(1)從選穴角度分析:阿是穴、足三里、三陰交
(2)從腧穴穴性分析:五腧穴
(3)從腧穴歸經分析: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4)從分部取穴分析,分布最多的部位為下肢。
'實者瀉之'、“苑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刺血療法在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使用頗多,尤其是阿是穴的刺血。
臨床見兩種不同的刺血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方法,其一是:局部刺絡拔罐法:其二是:井穴刺血放血法;
其一:梅花針叩刺出血后拔罐---踝關節等的較大關節部位便于操作,刺絡拔罐局部出血量可能較多,但是梅花針叩刺操作中,往往疼痛明顯,體驗不好,且可能存在拔罐吸附困難,拔罐效果不理想。
其二:井穴刺血放血法---跖趾關節與踝關節等部位的急性痛風均可使用此法,此法是和一位老師交流中所得,但筆者尚未使用過,個人感覺患者的診療體驗應比第一種方法要好。
此外,《結構針灸刺法經驗》一書中專家們認為:血尿酸高應當是全身都高,而痛風疼痛發生在特定區域,說明在局部存在結構改變,如肌筋膜張力的變化。
單從針刺角度來說,筆者也會在痛風側的足太陰脾經內側面上去找尋條索結節及反應點,進行刺灸拔罐等。
特此分享,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