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點指要
考綱要求: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所謂“常見的文言實詞”指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文言實詞;所謂“在文中的含義”,也就是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也是一種能力。
在現(xiàn)在的高考測試中,有一點值得關注,那就全國高考語文命題秘書張偉明曾撰文指出的:“在文言文測試方面,文言虛詞和實詞的考查與課文聯(lián)系非常緊密。”
二、實詞知識復習
不論高考的命題出樣怎樣的調整和變化,對文言實詞的考查仍將為成為命題者的首選。為了在高考中以“不變應萬變”,我們必須切實掌握好文言實詞的基本知識。
一、詞的古今異義
學習文言文,要特別留心古今詞義有細微差異的詞語,它們常常是命題的重點。詞的古今意義大致有以下四種情況:
1、詞義擴大。文言文,有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后來詞義的范圍比原來擴大了。如“江”古代專指長江,“河”古代專指黃河,現(xiàn)在泛指河流。例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再如“甘”,原義是“美”“甜”,現(xiàn)在除了“味美”之外,還有“心里樂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又如“好”,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xiàn)在“好”則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東西,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2、詞義縮小。有些詞起初包含的范圍較大,后來它的應用范圍縮小了。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屬,現(xiàn)代專指黃金。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論》)又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現(xiàn)代專指“妻子的配偶”。也有詞義義項減少的,如“勸”,古代有“鼓勵”“勸說”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勸說”這一義項。“讓”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備之意,現(xiàn)在只用前一個意義了。
3、詞義轉移。有些詞的詞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铩H纭疤椤惫糯秆蹨I,現(xiàn)在指鼻涕。例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又如“幣”古代指禮物,現(xiàn)代指“錢”;“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義與“快”相對。“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義與“真”相對。
4、詞義弱化。有些詞的表意程度變弱了。如“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xiàn)在則表示埋怨、責備。如“屈平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
5、詞義強化。有的詞則相反,表意的程度得到了強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遺憾、不滿意,現(xiàn)在則表示仇恨、懷恨。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史記 刺客列傳》)
6、感情色彩的變化。如“謗”,古義指議論、批評他人的過失,《鄒忌諷齊五納諫》中“能謗譏于市朝”中的“謗”用的就是古義。再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并無貶義,現(xiàn)在指品質惡劣,為貶義詞。“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句中的“卑鄙”用的是古義。
二、實詞的一詞多義
所謂一詞多義,就是一個詞有多種含義。對一詞多義的實詞,要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兵”本義是“兵器”,又用來指持有兵器的人,即“士兵”、“軍隊”,后又引申義為“戰(zhàn)爭”“軍事”。
一詞雖然出現(xiàn)多義,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能有一個意思,這就要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選擇來確定。
例如: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卒破得舟,始皇以為賢勇 得:俘獲
B、于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 度:考慮
C、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 略:略微
D、王蔚為秦將,夷六國 夷:鏟平,削平
答案:C 解析:正確解釋應該是“奪取”,而不是“略微”。此題考查一詞多義的形式是高考考查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
三、掌握常用通假字
解讀文言實詞,通假現(xiàn)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假的原則是“音同”或“音近”。因此,在一個句子中如果遇上不會翻譯的“障礙字”,不妨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現(xiàn)象大膽推斷,只要在具體語境中能夠講通,則有可能就是通假字。如:
張良出,要項伯 “要”同“邀”
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
秦伯說 “說”通“悅”
共其乏困 “共”通“供”
四、掌握偏義復詞
古代漢語中,有和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jié)語素合成的,而用意卻偏在其中的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在閱讀時,遇到偏義復詞,必須依據(jù)上下文進行推斷,確定哪個語素有實義,哪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
例如:“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中的“作息”是“工作和休息”的意思,依據(jù)文意來看,此處是“工作”的意思。再如:“吾所以為此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中的“出入”是“出去和進入”意,而結合上下文,則應為防止其它強盜進入的意思。
五、掌握詞類活用
③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④漁人甚異之
四、推斷實詞詞義的方法
要準確理解文言實詞的詞義,一是識記和累積,掌握文言實詞的基礎知識;二是學會推斷。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較高的閱讀能力。下面介紹幾種推斷實詞詞義的方法。
1、根據(jù)學過的課內實詞來推斷詞義。
試題中出現(xiàn)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xiàn)過,可聯(lián)系課文相應遷移。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2006年全國高考第8題) A遠與恢素善。 善:友好
可以聯(lián)系司馬遷的《鴻門宴》的“善”友善、交好,“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2、使用組詞法來推斷詞義。
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文言文中很多單音節(jié)實詞的含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由一個雙音節(jié)詞來表示。如文言中的“書”可組詞為“書信”。
齊人未附 附——歸附、歸順。
齊人追亡逐北 北——敗北,指敗逃者。
3、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推斷詞義。
古漢語講究工整、對仗,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我們往往可以根據(jù)其意義上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求得詞語的正確解釋。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見”和“被”同義,都是“被”的意思。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勞”對“逸豫”,詞義相反。
4、借助成語來推斷詞義。
即借助平時比較熟悉的成語中的有關詞語的含義來推斷,如: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殫精竭慮。殫、竭:盡
趙奢之倫制其兵——不倫不類。 倫:類
5、根據(jù)字形推斷詞義。
漢語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為我們推測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的幫助。根據(jù)字形推斷出詞的大概意義范疇,再根據(jù)上下文,就可以確定詞的具體含義。通常來說,凡形旁從“禾”與五谷有關;從“貝”與金錢有關。如:“不賂者以賂者喪” 賂即賄賂。
6、語境分析推斷。
語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huán)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語言環(huán)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義我們可以借助句子內部語境來推斷。例如:
①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②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兩句同出《石鐘山記》,①句根據(jù)前文語境可知,“言”為“敘述”之意。②句我們聯(lián)系整篇文章的語言環(huán)境及歷史背景來看,漁工水師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所以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實原因,卻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故“言”為“記載”之意。
總之,高考《考試說明》要求我們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在選材上、設題上還會設置必要的障礙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識記的基礎上,運用以上方法大膽猜讀、合理推測,真正做到順利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