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特約撰稿 朱虹 編者按 日前,在某中考網站的家長論壇上,一篇《媽媽,您能聽我說說心里話嗎》的帖子引不少家長駐足留言,發帖者是一名初二學生,深深地為不能被媽媽理解而苦惱。“不管我跟爸媽聊什么話題,反正最后總會落到要好好學習這個話題上來。”“難道跟他們說我喜歡一個男生的事嗎?我不敢,也不想說。”于是,拒絕溝通成了孩子們對父母的主流態度。前不久的一項調查顯示,七成以上中小學生想說心里話時,首選對象不是父母。面對心扉緊鎖的孩子,身為父母者也很困惑:難道我付出的愛還不夠多嗎? 傾訴是人的本能,傾聽則需準備好理解和接納的心態。親子之間的溝通障礙很大程度上來自傾聽缺失,這既折射出當今父母在教育觀念上存在的誤區,也反映了高競爭、高強度社會壓力下成人面臨的心理困境。本期我們特約北京市東城區崇文教育研修學院心理教研員朱虹深度剖析由傾聽缺失造成的親子溝通障礙,以期求解“今天,怎樣傾聽孩子心聲”這個難題。 【現象】 溝通失敗只因沒有傾聽 先講一個故事。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女兒:“如果媽媽和你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么做呢?”女兒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親有多么失望。她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 母親摸摸女兒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嗎?”女兒眨眨眼睛,一臉童真:“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霎時,母親的眼里閃動著淚花。 我們都為那位母親慶幸,因為她對女兒的寬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女兒的愛。我們也為女孩慶幸,她純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為母親給了她把話說完的機會。 但在與家長們交流時,我們卻常常聽到溝通失敗的例子。 家長們說:“孩子越大離我們越遠,有話也不肯和我們說了,更別想知道他們的心里在想什么了。”“我是好話說盡,好事做絕,但一點效果都沒有,他還是我行我素。” 而當我們與孩子對話時,卻聽到這樣的聲音—— “當你有了高興事的時候,你想與誰分享?” “與好朋友分享。” “如果受了委屈,心里難受,怎么辦?” “放在心里唄。” “如果想找個人來訴說,你想跟誰說呢?” “還是找朋友唄,不跟爸媽說,跟他們說也沒用。”孩子的語氣幾近無奈。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是否在孩子剛準備打開話匣子的同時,就被父母們用不適當的方式把孩子想說的話給堵回去了呢?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斷,內心想說的話被阻擋,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心也就對父母封閉了。 親子溝通,在一些家庭中是這樣的:父母說的多,聽孩子說的少;父母得結論的多,征求孩子意見的少,孩子只能被動接受;父母一廂情愿的多,孩子能自如表達內心感受與想法的少,孩子往往處于被動的狀態。久而久之,孩子變得習慣性壓抑,不肯向父母表達真實情感,與父母講真話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親子關系變得疏離。有的孩子甚至感到父母很恐怖、不可理喻,個別孩子甚至想盡快離開家庭。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恩怨就此形成。 【分析】 多重原因讓傾聽缺失 “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成長歷程中,想必都聽到過父母對自己說這樣兩個字:“聽話”。聽誰的話?當然是師長、父母的。為什么要聽話?因為這樣才能顯得孩子乖、不讓人操心費心,這樣才能博得大家的喜愛。怎樣才算聽話?長輩說什么就是什么,照著做即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順”和“孝”是緊密相連的。聽話就是“順”。 現代社會的不少父母,或由于傳統觀念,仍覺得小孩子是“有耳朵沒嘴”的,聽著就是了;或不自覺地在因循自己父母的一些家教原則和方法,時不時給與父母意見相左的孩子扣上“頂撞”或“叛逆”的大帽子。他們還不曾從內心認可親子交流是相互的,甚至覺得任孩子在自己面前說三道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降低了父母的威嚴,削弱了父母的威力,不免瞎耽誤工夫。 在座談中,有一位父親直截了當地向家教專家講:“您不用和我講雙向溝通,因為那是理論,孩子是我的,我怎么教育是我的事,我關心的就是怎么讓孩子聽話,我培養的孩子聽我的話是第一位的。” 調研中,有的家長說:“孩子的所言、所思并不靠譜,我們也沒那么多時間聽孩子說。”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說的話水分太多、不可信,與其聽孩子的意見,還不如自己說了算。有相當比例的父親因為工作忙、應酬多、社會職務多,根本無暇與孩子進行溝通。另外,在個別家長的頭腦中仍存在著“樹大自然直”的觀念,他們覺得隨著年齡增長,孩子不用怎么教育照樣能長得很好,不溝通也出不了大框框,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不必那樣小心翼翼。 “真拿他們沒辦法!” 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對于親子溝通,父母和孩子其實都有苦衷,而且各有各的困擾。 父母的困擾,一是認為現在的孩子太復雜,想法太多,與他們進行溝通太難,有的家長甚至說:“我們當學生那時候簡單得很,家、學校兩點一線,就是上課、學習這點事,哪有那么多的想法。如今的孩子不知怎么了,想法多而且怪,真拿他們沒辦法。”畏難情緒在很多父母心中存在。二是不少父母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與孩子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彼此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所以,與孩子交流常常感覺底氣不足,自信心不足。因為怕一問三不知,怕聽不懂孩子的時尚用語,怕指導、駕馭不了孩子,有的父母干脆減少與孩子的溝通,每天三兩句只說生活起居。三是有的父母擔心如果平時與孩子溝通不暢、言語不和,真出了問題,孩子不言不語就出走了,情況不是更嚴重嗎?與其如此,還不如平時不痛不癢地隨便聊聊,不要與孩子正面交鋒,以免因沖突而惡化親子關系。試想,在這樣的心態下,父母怎么可能把孩子“當作一個人”,把孩子每天經歷的事當作重要的事,去關懷、去陪伴、去了解、去體會?怎可能去傾聽? 孩子的困擾,一是怕父母沒有興趣聽,甚至嫌自己的情感太膚淺、想法太幼稚、做法不成熟。二是怕父母不相信自己,即使有苦惱說出來他們也不當回事。三是怕溝通效果不好,最終不僅不能被父母理解,還耽誤了時間,影響了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有個學生,某天很想與爸爸說說心里話。他的父親是國家公務員,平時工作非常忙,難得有時間與孩子聊聊天。沒想到,孩子還沒開口,他爸爸卻慢悠悠地說:“你想說什么我早就知道,就你那點花花腸子,我早就把你看透了,該干什么干什么去。”父親的話像一瓢冷水,從頭澆到腳,這個學生轉身回了自己的房間。 “咱們先完成作業吧!” 父母忙,孩子忙,是當今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在抱怨:這樣忙碌的生活,怎么有辦法特別注意彼此的溝通呢?作業還寫不完呢,還要去培訓班呢,還有一大堆家務要做呢…… 近年來,家庭的居住條件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親子溝通的環境卻并未同步優化。有個學生說:“我們家整天亂哄哄的,親戚、爸爸媽媽的朋友川流不息,我想請爸爸媽媽好好聽我說句話都很難。我就是希望家里能安靜下來,讓我把想好的話說出來。”在調研中,有的學生還反映,父母晚上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各忙各的,自己沒辦法走進他們的“空間”。“廚房和客廳、衛生間和書房、臥室和臥室,我們家人說話,常常就是這樣在不同房間喊來喊去,偶爾還要撥個電話,滑稽吧!”多么糟糕的一種狀況,房間多了,但似乎交流的隔斷也多了,家人很少有機會面對面、眼對眼、心對心,不受聲光電干擾地說說話了。 孩子心中的籬笆若是豎立起來,往往只會帶來寂寞,其實,父母又怎會不寂寞呢?每個人都會覺察到彼此的情感越來越疏遠。 【建議】 用傾聽表達父母之愛 提到“溝通”,很多人都會認為很簡單,就是談、說、講。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老板對職員、父母對孩子、老師對學生說:“來吧!讓我們來溝通溝通。”之后,就是教導或一番陳述。通常情況下,父母采取的態度更是“我說,你聽”。 事實上,溝通并不完全是說、講、談,真正重要的溝通元素是“傾聽”。在溝通的過程中,有時候你不需要說什么,只要積極地傾聽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假如有人對你說,你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對象,也許并不是因為你善于表達或健談,而是你能很有耐心和技巧地傾聽對方的言語。傾聽別人的話是表示尊重他,相信他所說的內容是有價值的、是值得注意的。能夠讓對方覺得有價值、受尊重,自然,彼此的關系就在無形中建立并加深了。 無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基礎,若沒有這個基礎,一切的管教策略和方法都是空談。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首先就要開啟和拓寬親子溝通的管道,在傾聽中開始了解,在傾聽中讓孩子能夠真誠地表明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擔心被拒絕。他相信,即使父母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孩子。在心理學上,傾聽更具有凈化的作用,當孩子遭遇挫折、困難,感到沮喪或難過時,傾聽能夠沉淀和過濾孩子復雜而奔騰的情緒。 所以,親子溝通,疼愛孩子,父母何不從傾聽孩子說些什么開始呢?如果孩子能傾吐出心中的困擾或問題,他的問題可能已解決了一大半,而良好的親子關系也就在此時萌芽、生長。 愛孩子的父母,應該是又有勇氣又有智慧的,勇于打破自己的束縛,善于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主動接近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試著換位思考揣摩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期待孩子永遠聽話,等待孩子跟自己亦步亦趨。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你只能“陪”孩子走過苦澀,卻絕不能替他解決問題。父母的信賴是激發孩子潛能的催化劑。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孩子。否則,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便會顯得空洞、虛假、毫無誠意。 想積極傾聽孩子的父母,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才能將傾聽的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 父母要有“想聽”孩子說話的愿望。如果你很忙,如果你很煩,那么就改天,你愿意聽的時候再聽吧。 父母要知道情緒狀況通常只是一時的,并非長久不變。人的感覺時時都會改變,恨能轉變為愛,失望也能被希望所取代。你無需害怕孩子說些情緒性的語言,例如:我覺得活著很沒意思,我恨某某同學。你要慶幸的是當孩子倒出這些堆積在內心的負面情緒之后,他的心靈便能獲得祥和寧靜。 父母要尊重孩子是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當你時時想到這一點時,你便會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真誠接納孩子和你有不同的想法。 【個案報告】 帶著信任去傾聽 “蓉蓉早戀了,怎么辦啊?這才上高一呀!”上學期期末,班主任向蓉蓉媽媽反映,蓉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與一男生關系密切。蓉蓉跟老師說只是聊天,但老師曾看到他倆在校園里摟摟抱抱。在家里,蓉蓉媽媽也發現女兒總是偷著在電腦上寫東西,文件還設了密碼;每天拿著手機發短信,有時候到晚上12點。 我問道:“在這幾個月時間里,你做了些什么呢?” “我做不了什么呀!干著急。我想跟她交流,說學習,她讓我別管;想旁敲側擊問問她同學關系處得怎么樣,可她不吱聲,還嫌我煩。”蓉蓉媽媽說著說著哽咽了起來。她像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樣,被孩子關在心門外,心里滿是委屈和茫然。 有一天我約見了蓉蓉。 “高中學習很緊張吧,感覺吃力嗎?有什么我能幫你的?” “都是各學校來的尖子生,競爭很激烈,我不想考得太差,那樣會被我媽嘮叨死的,所以,上學期感覺學習壓力特別大,心里總是很緊張,期末也沒考好。” 我告訴她,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面對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要融入進去,對誰來說都是個挑戰。 “我媽可不這么認為,她覺得只要我勤奮,就還能像初中時一樣在班里名列前茅。她完全不了解情況,一廂情愿,我都懶得跟她爭辯。” “有沒有跟爸爸說說你的感受呢?” “我爸脾氣不好,他不可能聽我說話。每次,不是給我講大道理,說得我昏昏欲睡;就是劈頭蓋臉訓我一頓,說我不聽話。當然,也有和顏悅色的時候,跟我說考前幾名就給買新手機。” “感覺沒辦法跟爸爸媽媽溝通是吧?” “我媽一張嘴就是:我為你付出這么多!好像我是個白眼狼。有時才可笑呢,我放學回家,累得不得了,她就好像看不見一樣,一本正經地坐在沙發上跟我說,‘過來,老師讓我們溝通溝通,你說吧’。MY GOD!我還說什么?” 感受上的溝通往往能使雙方打破隔離,卸下防御,相互走近。而我發現,蓉蓉與父母早已習慣了以一問一答的“交易式溝通”方式進行交談。如果親子交流只是事情的詢問,彼此不去分享感受、交換意見,就不可能發展出互重、互諒的親子關系,隔閡漸生,溝通自然將不再發生。 “你媽媽有點擔心你……” “交男朋友。其實,我心里有譜。我媽跟我說,學生就只能想學習,不能想其他亂七八糟的事,那是不務正業。但是,我的生活只有學習,這不是我想要的青春。我并不覺得男女生之間交往是大逆不道,我們在一起很快樂。但我不能跟我爸媽說,他們不會理解我的想法和做法的。” 讓蓉蓉媽媽特別想不明白的是,他們夫妻都很關心孩子,愛孩子,為什么蓉蓉一定得交男朋友呢? “我買了好多書看,學習如何愛孩子。我還從網上給蓉蓉買青春期的書讓她看。” “我想,除了看書,你們還可以開誠布公地聊聊。有關那個男生,有關蓉蓉的感受、困惑,有關她心目中的理想男性,有關高中學業、困難的科目和升學目標等等。” “那個男生,有什么好說的?打籃球的,個子挺高,學習不怎么樣……我都奇怪他們有什么可說的,天天短信來短信去的。” “那你可以問問蓉蓉,那個男生有什么魅力呀。” “這也能問嗎?她能跟我說嗎?” “如果你懷著足夠的好奇,而不是準備了足夠的批判;表現出充分的接納,而不是對她的情緒情感變化十分排斥、鄙夷;付出足夠的耐心,去聽她,去和她分享、分析、討論,而不是上來就說你上學那會兒怎樣,展開說服教育,我想蓉蓉會跟你交流的。” 那次交流之后,蓉蓉媽媽接受了我的建議,在孩子面前克制著嘮叨學習的習慣,以及對孩子行動上偵查的欲望,只是靜靜地觀察蓉蓉,找出一些校園生活的話題和孩子交流,介紹一些自己過往的學習生活,再聽聽今天的校園八卦。蓉蓉爸爸在周末帶孩子外出,或者陪孩子打打羽毛球。再之后,她跟我說,蓉蓉沒事了,不知道過程怎樣,反正就斷了。 “我眼中的蓉蓉是個有主見、有想法的孩子,她需要在生活中學習如何增強自信,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期情感,如何使用恰當的方式緩解學習壓力。她會把握好自己的,我相信她!” “咳,她就總是說我不相信她。” 沒有相信的心,就不會有明白的腦,更不可能有單純的傾聽和有效的反饋。所以,我請蓉蓉媽媽在以后的母女交流中,讓孩子充分體會到母親對她的信任。 [相關鏈接·聲音】 媽媽,您能聽我說說心里話嗎 這次月考發揮得不好,我想可能要到十名以外了,媽媽對此耿耿于懷。 周末下午,表妹邀我去她家,媽媽也同意了。我沒帶書包,心想在網上也可以學習。晚上回到家,我感到很疲倦,便趴在沙發上休息,媽媽當然看不慣,喊我拖地板。我埋頭拖好了地板。后來她又見我無所事事,便嘮叨起來。說我期中考試都到了十名以外,還去別人家,不知道好好復習。“哎,我看你書是越來越不肯讀了!考壞了也不知道傷心!上學期還考個第五六名,這次直線下滑,成績9字頭沒了,8字頭沒了,到后來7字頭也沒了!你怎么在讀呢?買來的練習冊不知道做,就知道整天玩電腦……”于是我解釋:“我并沒有整天玩,如果你認為我不帶書去就是沒學習,那你見我帶了書去就是在學習嗎,你怎么知道我不愛讀呢?我連一點休閑時光都不能有嗎?你要讓我每天鉆在書堆里是吧?” 我只是想為自己辯解,我真的沒有不想讀了呀!媽媽這樣說我感到很難受,怎么說我也沒有到那種程度。在班級里,我從來下課都是安靜坐在座位做作業的。我不懂為什么媽媽會對我這種態度。我們班同學還在大庭廣眾下抄作業、對答案,可他們照樣活得開心。我不懂為什么我不能那樣。不是說我想和他們比,我真的沒有媽媽想象中那么糟糕。我考壞了,難道她就不知道我背后也在努力嗎?我沒有進競賽班,我為我的月考失利流了多少淚,她哪里知道? 當我說這番話時,媽媽突然大發雷霆,一下子從臥室闖進客廳,拋開我正在復習的科學書,一甩手扔在地上,揮起空手道打我,我只感到火辣辣地痛。我忍住淚水,可心底的裂痕還是將淚逼了出來。我不相信這就是所謂的更年期,不,媽媽依舊是溫柔體貼、關心我的媽媽,只是我害怕看到她對我發脾氣的樣子。那種表情,簡直讓我不敢相信這就是愛我的媽媽。 媽媽,您怎么就不能心平氣和地聽聽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來源/e度教育論壇 【相關鏈接·調查】 大人怎么做孩子才肯說心里話 2010年8月至10月期間,“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對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東、江西、湖北、河南、江蘇、貴州10個省市共20870名中小學生及網友進行了以“傾聽孩子心聲”為主題的問卷調查。 □49.56%的中小學生最想對關系好的同學、好朋友說心里話 □26.73%的中小學生最想跟父母傾訴心里話 □面對面聊天、寫日記、網聊、沒人時自言自語是中小學生最常用的4種傾訴方式 調查顯示,只有26.73%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話最想告訴的人是父母。并且,這一比例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 在傾訴方式上,面對面聊天這種較為常規的方式并不占絕對優勢,僅在孩子喜歡的傾訴方式中占到38.92%的比例,其次是寫日記(包括寫網絡日志),占19.94%,緊隨其后的是網上聊天及沒人的時候自言自語,分別占17.44%和15.50%。 □50.11%的中小學生最想向父母傾訴學習上的困惑或收獲 □學習壓力過重、家長對學習關心程度過高、關注方式不當是造成半數孩子最想傾訴學習話題的主要原因 □中小學生“最想傾訴的話題”折射出親子關系中缺少平等、暢通的傾訴環境 調查顯示,超半數中小學生最想向家長傾訴“在學習上的困惑或收獲”。排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分別是對爸爸媽媽(或者家庭)提出意見或建議(19.31%),人際交往(包括異性交往)中的經歷或疑問(13.48%),對未來人生的疑問(11.58%)及對身體發育及生理問題上的疑惑(3.76%)。 □58.47%的中小學生愿意對別人說心里話,而且能找到人說 □31.75%的中小學生愿意對別人說心里話,但找不到合適的人說 □“讓我放心地說”折射出今天的孩子渴望講真話、需要安全感的現實 調查顯示,近九成中小學生愿意對別人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其中58.47%的孩子愿意說心里話并能找到人說,31.75%的孩子愿意說但找不到合適的人。只有9.78%的孩子明確表示不愿意對任何人說出心里話。 那么,合適的傾聽對象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我們在這道調查題中為孩子開出了一系列傾聽應具備的條件,其中包括:“理解我所有的感受”、“能給我提供一些幫助”、“能讓我放心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用擔心對方的反應”、“有足夠的時間認真聽我說”等等。其中,“理解我所有的感受”以46.96%的絕對優勢排在所有條件中的首位;其次是“能給我提供一些幫助”和“能讓我放心地說”,各占調查總數的20.05%和17.79%。這三個條件,恰好能夠代表今天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三方面需求,即:被人理解的需求,解決問題的需求以及安全感上的需求。 摘編自《知心姐姐》雜志 (教育思考園 轉 《中國教育報》2011年1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