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P20 )
2.大風起西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49)
3.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物所以取天下也。(P49)
4.《傳》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P56)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57)
6.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63)
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63)
8.不憤不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復也。(P66)
【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先往下進行了。”】
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P67)
10.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P69)
1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P71)
12.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P72)
13.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P74)
14.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P74)
15.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柰如何?(P81)
16.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P91)
17.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P103)
18.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19.“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徒以吾兩人在業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0. 大行不顧細謹 ,大禮不辭小讓。
21. 如今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史記》成語積累
【安堵如故】 拼音:ān dǔ rú gù 解釋:堵:墻壁,居所。故:原來的。像原來一樣相安無事。 成語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約法三章】 約:商議確定;法:法律。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引申開來,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人們把“運籌帷帳之中”簡稱為“運籌帷幄”,用來指在后方策劃戰或研究戰略戰術。現引申為籌劃指揮。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建:傾倒,潑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從高層頂上傾倒。比喻居高臨下的形勢。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指鹿為馬】 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對簿公堂】 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 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
【一狐之腋】 腋:指狐貍腋下的皮毛。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貴的東西。
《史記?趙世家》:“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招搖過市】招搖:張揚炫耀;市:鬧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注意。 《史記?孔子世家》:“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韋編三絕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完璧歸趙】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怒發沖冠】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刎頸之交】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史記? 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膠柱鼓瑟】 用膠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紙上談兵】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圖窮匕見】圖:地圖;窮:盡;見: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拔幟易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草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多多益善】益:更加。越多越好。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多多益善耳。”
【一飯千金】 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虛左以待】 虛:空著;左:古時以左為尊;待:等待。空著尊位恭候別人。《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一言半語】 釋 義 指很少的一兩句話。 出 處 《史記?魏公子列傳》:“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修身潔行】 解釋 修養品性,保持潔白的德行。 出處 《史記?魏公子列傳》:“臣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九牛一毛】 人們用“九牛一毛”來比喻數量非常少,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 源于司馬遷的《史記?報任安書》。
【畫地為牢】 在地上畫一個圈當做監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
【董狐筆】 指春秋時晉國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書晉卿趙盾弒其君的事。后用以稱直筆記事、無所忌諱的筆法為"董狐筆"。 出自《趙世家》。
【筆削】 bǐ xuē 筆指記載,削指刪改,古時在竹簡、木簡上寫字,要刪改得用刀刮去,后用 做請人修改文章的敬辭。出自于《史記.孔子世家》。
【霸陵呵夜】“霸陵呵夜”原指遭酒醉之霸陵尉呵斥。后喻失勢者遭人欺凌或侵辱;亦以抒寫失勢后郁悶之情。典出《史記?卷一零九?李將軍列傳》
【鮑子知我】 《史記?管晏列傳》:“鮑子知我”謂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
【春秋筆法】 孔丘修訂《春秋》語句中含有褒貶。后人就指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 秋筆法”。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氣蓋世。
【不勝杯杓】 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飲酒。謂酒量有限,不能再飲。《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才氣過人】 才能與氣魄超過一般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己憚籍矣。」
【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干到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沖冠眥裂】 形容憤怒到極點。眥裂,睜裂眼眶。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錦衣行晝】 謂富貴須歸故里。語本《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棄書捐劍】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細事。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取而代之】排除別人或別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語本《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于被宰割的地位。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面楚歌】比喻處于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羞見故鄉人。 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史記?項羽本紀》:「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政由己出】 政令由一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語本《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壯之氣。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作壁上觀】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觀,不表示意見或態度。
《史記?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穰穰滿家】 解釋: 穰穰:豐盛。形容獲得豐收,糧食滿倉出處: 《史記?滑稽列傳》:“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解釋〗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