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不和,百病乃生——調氣活血論"衡法"
顏德馨教授提出了“衡法治則”的理論,其原理在于利用調氣活血藥物的作用,疏通氣血,調節氣機升降,平衡氣血陰陽,改善機體內環境,使淤血去、血脈暢,改善局部及至全身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順暢,使人體在新基礎上達到陰陽平衡,從而廣泛地治療“久病”與“怪病”,有病可治,無病防病。
事實上,顏教授“衡法”理念的源頭就是《黃帝內經》。((內經》有“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之說,認為氣血是形體、臟腑、經絡、九竅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行之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起著營養和聯絡臟腑組織、表里上下的作用,人的生、長、壯、老、病、死,盡管其表現形式不同,但歸根到底都離不開氣血的變化。氣血以流暢和平衡為貴,若氣血失暢,平衡失常,就會引起一系列連鎖的臟腑寒熱虛實病變,從而導致疾病叢生.《靈樞*口問》謂: “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怒,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乃失其常。”指出病邪不論來自何方,首先都要干擾氣血的功能,使其紊亂,以致陰陽失衡,經脈淤阻不通,氣血循行失常。Ⅸ素問.調經論》則謂:“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守”即保持之意, “守經隧”即要保持氣血在經脈中運行通暢。氣血通暢不僅反映了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的正常.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旦氣滯血凝,臟腑經脈失其所養,功能失常,疾病即隨之而起.
顏老根據《素問*舉痛論》“百病生于氣”的理論,提出“氣為百病之長”之說,認為氣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流全身,以溫煦內外,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動。若勞倦過度,或情志失調,或六淫外襲,或飲食失常,均可使氣機失常,而出現氣滯、氣逆、氣虛、氣陷等病理狀態,并波及五臟六腑、表里內外、四肢九竅,產生種種疾病。另外, 《醫學入門》謂: “人知百病生于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凡寒熱、蜷攣、痹痛、隱疹、瘙癢、好忘、好狂、驚惕、迷悶、痞塊、疼痛、癃閉、遺溺等癥及婦人經閉、崩中、帶下,皆血病也。”氣分、血分是疾病發展的兩個分期,邪之傷人,始而傷氣,繼而傷血,或因邪盛,或因正虛,或因失治、誤治,邪氣久戀不去,必然伏于血分。((素問*繆刺論))謂: “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由此,顏老認識到了“血為百病之胎”在治病過程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