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夏秋交替的時間,這樣時間段特別容易得濕疹,并且天氣溫差大,氣候不穩定,且多潮濕多雨,人們身體適應不了環境的驟然變化,就會容易過敏的現象,過敏體質的人最容易患上皮膚病,皮膚表現在手腳間出現一些細小的,米粒樣的密密麻麻的,呈透明或半透明狀的小水泡,那這些水泡是什么呢?對人體有危害嗎?如果出現了這些癥狀,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這些水泡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汗皰疹”。
汗皰疹是一種以甚癢為特點,伴隨紅點,水泡特征的,多發于指間,腳間等一些多汗關節的皮膚病。對人們的身體當然有害,它不僅能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如瘙癢,如影響美觀,還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精神狀態,煩躁不安,悶悶不樂等。會降低學習工作效率。
很多人有手脫皮的習慣,手脫皮會讓稚嫩的皮膚裸露在外面,稍不注意就會弄破。中醫認為,手脫皮主要是濕熱內蘊、皮膚失養導致的,那么如何治療手脫皮呢?
干裂脫皮方:(火熱傷津、陰血不足、肌膚失養)三物黃芩湯+四物湯+干姜----生地30g、黃芩10g、苦參6g、當歸10g、白芍18g、川芎6g、干姜6g(反佐)、大棗6枚(護胃)
加味烏蛇蟬衣湯
烏蛇蟬衣荊赤丹,藿香佩蘭苦茯仁,
更加牡蠣歛濕瘡,手足脫皮此方良。
烏蛇10 g,蟬衣8 g,荊芥(祛風止癢)、丹皮、赤芍(清熱涼血)、藿香、佩蘭、苦參各10 g,土茯苓30 g,薏仁15 g(清熱祛濕),牡蠣(收瘡歛濕)20g
加減:心煩、失眠加梔子、竹葉、茯神;
大便秘加大黃、芒硝;
瘙癢明顯加白鮮皮、地膚子。
可酌加蜂房,每日一劑,內服外洗(藥渣泡腳)。
患處清洗治療方:苦參30克,地膚子30克,藿香25克,白芷25克,威靈仙20克,明礬20克,野菊花30克,加入2500毫升水,小火煎煮1個小時,取液放置適宜溫度,清洗浸泡患處,每天兩次,每次大約30分鐘,堅持數日,癥狀會有所減輕。
偏方一:蒼術10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苡米30克,(清熱祛濕)當歸15克,生地30克,白芍15克,首烏12克,(清熱涼血,養血祛風)地膚子10克,秦艽10克,防風10克,(祛風止癢)甘草6克。此方內服兩次后,還可加枯礬3克,水煎煮取液浸泡患手,每次20分鐘左右,有潤膚止癢作用。此外,干燥脫皮時,可用陳年豬油(不含水豬油)加護膚霜(如維爾膚或寶寶霜等均可),比例為3:2,混合外搽,既經濟,效果又好。
偏方二:較嚴重或反復發作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或六味地黃湯加減:熟地20克、山藥15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5克。防風15克、蒺藜30克,將上方加水后煎煮服用。一般情況下3-5劑即可見效。
偏方三:維生素AD滴劑一瓶、維生素B6一瓶、六味地黃丸兩瓶(按要求服用)、21金維他一瓶(民生)、皮康王一瓶。用法:把B6片研碎,混入AD滴劑中,涂抹手上,每天數次,干了就可以抹,B6片適量。口服六味地黃丸,按說明使用;每天早飯后服用一片21金維他。如果手上起的有水泡,伴隨有癢,可以加皮康王同時抹。
在治療的同時,我們也要多注意日常防護,下面是一些我們需要注意的事項:
1.愛好喝酒、抽煙者要戒掉煙酒,要清淡飲食,盡量少大魚大肉。
2.注意局部清潔護理。多用溫水清洗,不要太熱或太涼,清洗干凈要注意手部的補水,不要太過干燥。
3.盡量不要碰刺激性物品,如肥皂,洗滌劑等,因為刺激性物品可能會加重汗皰疹的癥狀,會對治療汗皰疹有影響。
4.多注意個人衛生,注意生活環境的衛生,不要太過潮濕,以免引發汗皰疹的流行。
下面介紹些治療汗皰疹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
1.食療方法:如柴胡當歸陳皮蛋,首先我們要準備食材,柴胡2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雞蛋一個,把蛋洗凈備用,把柴胡,當歸,陳皮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小火煮大約20分鐘,放入雞蛋,再煮至雞蛋熟,水沸騰,然后吃蛋飲湯即可。每天一劑,長期服用,癥狀會減輕。這種食療會起到行氣活血,健脾健胃的功效。
2.中醫藥膏外用 在《皮膚病雜學》上報道過一個中藥濕疹膏--東潤漢方抑菌膏。藥膏古法熬制采取純中藥提取,滲透力強有效對抗濕疹,皮炎,蕁麻疹,汗皰疹等各種皮膚病快速止癢除濕消腫。
治療手脫皮的中醫偏方:
偏方三:治手癬處方:地骨皮30克,甘草15克用法:加水濃煎,取液浸洗患指,日2次療效:用藥5天,治愈率達100%
偏方四:熏洗療法處方:側柏葉250克,艾葉60克,桐油50毫升。用法:將桐油煎熱,涂抹患指,再用紙卷沾桐油點燃,熏烤3分鐘。藥加水煎,先熏后洗。日1次,每次5-10分鐘。療效:治手癬,輕癥熏洗1次。重癥3-5次可愈,切不復發。
偏方七:生地15克炒槐花15克赤勺10克白芍10克凌霄花10克紫草10克元參10克牡丹皮6克大黃6克紅花6克。每天一劑水煎服。
偏方八:土大黃、蛇床子、土槿皮各30克,加入75%酒精1000毫升中侵泡10天,過濾取液,再加水楊酸5克,苯甲酸12克混均。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用法:用藥液外涂患處每日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