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兼太陽證的治療,要根據少陰陽虛的程度,確定表里先后的治則。若以陽虛為急,雖有表證亦當用四逆湯救里,待陽氣恢復后方可解表。否則即有亡陽之變;若少陰陽虛不甚嚴重,先溫里則助其邪,先解表則傷其陽,當采取溫經散邪、表里同治之法。主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之類。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span>
【方歌】麻黃附子細辛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組成】 麻黃(去節)6克(二兩);細辛6克(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據唐宋度量衡:1兩=41.5克=10錢。)
【方論】方中,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經助陽,細辛通徹表里,助麻黃發汗解表,協附子內散陰寒。故適用于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本方既是主治少陰陽虛,外感風寒的代表方、基礎方,又是治療大寒客犯肺腎所致咽痛聲啞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重,發熱輕,神疲欲寐,脈沉為辨證要點。
【化裁】 若證為陽氣虛弱而見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參、黃芪合附子以助陽益氣;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濕滯經絡之肢體酸痛,加蒼術、獨活祛濕通絡止痛。
【禁忌】 若少陰陽虛而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癥,則應遵仲景“先溫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則,否則誤發其汗,必致亡陽危候。
【文獻】
1. 方論 錢潢《傷寒溯源集》卷9:“以麻黃發太陽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溫少陰之里,以補其命門之真陽;又以細辛之氣溫味辛專走少陰者,以助其辛溫發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微發汗,無損于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也。”
2.《金鑒》:“此少陰脈而表反熱,便于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陽,是表熱陽衰也。夫發熱無汗太陽之表,脈沉但欲寐少陰之里,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太陽之微陽外亡。惟附子與麻黃并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此里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徑庭也。”
3.《古方選注》:“以熟附固腎,不使麻黃深入腎經劫液為汗,更妙在甘草緩麻黃,于中焦取水谷之津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表散,必無過汗亡陽之慮矣?!?/span>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與麻黃附子甘草湯證,都是陽虛外感而致的少陰兼太陽證,即太少兩感證y也即陽虛外感風寒證。但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病程尚短,陽氣雖虛而不甚,以風寒外束的表證為急。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二便正常,脈沉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解表。方以附子溫經助陽,麻黃宣散外邪,細辛既助附子溫里,又助麻黃解表。而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的表證輕而緩,以陽虛偏重。主要見惡寒,手足不溫,無汗,二便如常,并有輕度發熱,脈沉。因此,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益氣溫經扶陽、微發其汗,取附子、甘草溫陽益氣,配麻黃解表。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前方證病重勢急,外寒與里寒均較重,故以麻、附配細辛,助陽發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證病輕勢緩,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陽益氣而微發汗,使表里之邪緩解。此正是“病有輕重,治有緩急”之義。
表證脈浮,脈反而是個沉脈,那就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這種人陽氣虛弱,多發生太少兩感,反反復復的感冒好不了。這種人他不應該發熱,如果發熱就叫“反發熱”,用少陰特有的“解熱鎮痛藥”細辛。太少兩感的病人大多惡寒不發熱,他這個感冒病勢纏綿,老不好,一月兩月還有感冒的癥狀。
歌曰:
表脈反沉麻附甘,陽氣虛弱多兩感。
反熱即向細辛求,但寒不熱病纏綿。
【運用】 龐氏以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干姜、甘草、桂枝為主方,治療兩感證31例。其癥以惡寒畏風,形寒肢冷,汗出如雨,汗出發冷,或有寒顫,或有高熱,或有低熱,頭目眩暈,面色蒼白,或肢冷,精神恍格,精液自流,陰囊緊縮,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浮大或沉遲細小為特征。結果:30例痊愈,l例未治而亡。其中服藥3劑而愈者21例,4-6劑而愈者4例,10劑而愈者 5例。[龐存生,等.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兩感證 31例。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88;(4):48]
【胡希恕醫案與臨證心得】許某,男,47歲。初診日期1978年5月4日:感冒2天,右頭痛,自覺無精神,兩手逆冷,無汗惡寒,口中和,不思飲,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咽紅濾泡增生多。此屬虛寒表證,治以溫陽解表,予麻黃附子甘草加川芎湯:麻黃9g,制附子9g,炙甘草6g,川芎9g。結果:上藥服一煎,微汗出,頭痛解,未再服藥,調養2日,精神如常。
【解讀賞析】《沈注金匱要略》謂:“麻黃附子湯中以附子固護表里之陽,且助麻黃、甘草通陽散邪。俾邪出而真陽不出,即開鬼門之變法也……麻黃、附子一散一補,固本通陽,則病去而不傷陽氣?!?/p>
《證治準繩·傷寒》謂:“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溫寒氣?!督痂b》謂:此少陰脈而表反熱,便于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陽,是表熱陽衰也。夫發熱無汗太陽之表,脈沉但欲寐少陰之里,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太陽之微陽外亡。惟附子與麻黃并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此里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逕庭也。若表微熱則受寒亦輕,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其汗,甘以緩之與辛以散之者,又少間矣?!鄙w少陰屬表,是胡先生首先提出。這是他通過臨床研究《傷寒論》得出的結論。認為依據八綱,即各病證有陰陽、寒熱、虛實、表里之分,同一病位均當有陰陽兩種不同性屬的證,表證自不例外,也有陰陽之分。對此《傷寒論》有著明確說明,如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比毡救松教镒诳≌J為此條是“就其病發之始而言,所以稱發也”,又說:“所謂陰陽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熱虛實之殊,而言太陽、少陽、陽明皆屬實熱;少陰、太陰、厥陰皆屬虛寒……其發于陽之始謂之太陽;發于陰之始謂之少陰?!奔词钦f在表的病證,有因陽實熱之體,機體正氣相對旺盛出現發熱而惡寒者,為在表的陽證,也即太陽病;有因陰虛寒之體,機體氣血沉衰,出現不發熱而惡寒者,為在表的陰證,與太陽相對當指少陰病。藤平健也認為體質分為陰陽兩型,如遇感冒則出現或偏于桂枝湯和小青龍湯的陽證,或偏于麻黃附子細辛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的陰證。這里所說的陽證和陰證實際即是太陽病和少陰病。但是體質又非絕對因素,本來是表陽證(太陽病),可因發汗過多等而轉化為表陰證(少陰病)。
如《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即是。即在同一病人身上,可因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出現表陽證或表陰證。表證分陰陽,證治自有別,《傷寒論》也有明確地說明,如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边@里是說表證有大青龍湯之屬的陽性證,也有麻黃附子甘草湯之屬的陰性證,大青龍湯的應用,無少陰證”,表證雖應用汗解,但陰性表證即少陰病證者,不能用大青龍湯。無少陰證,即明確是表陽證時,方可用大青龍湯發汗治之。藤平健曾治療自身感冒咳嗽,初以為是小青龍湯證,服小青龍湯不效,后經仔細辨證,知是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服之很快治愈。說明太陽病和少陰病都屬表證,但其病性有陰陽的根本不同,其治療也就根本不同。因而藤平健深有體會地說:“中醫治病辨證用藥就像汽車的齒輪轉動一樣,必須齒口相合,如不相合,汽車是不能開動的。然而兩者之間又并無明顯的鴻溝截然分開,因病位同屬表,如辨證不仔細也易混淆?!眳蔷贤ㄒ灿蓄愃平涷?,例如于甲子二月二十五日治療吳氏醫案,第1天見頭項強痛而惡寒,無汗,脈緊,用麻黃湯治療不效,而第2天經仔細辨證,合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一劑即愈。顯然是第1天把少陰病當作了太陽病治療當然不效。也說明表證治療雖都用汗法,但有陰陽性質的不同,即陽實熱者為太陽,陰虛寒者為少陰,治療是截然不同的。這種論六經病以三陰三陽各自相對為言,虛則少陰,實則太陽,喜多村直寬、惲鐵樵等也有論述。
關于少陰病的癥狀,在少陰病提綱只有“但欲寐”三字,加上第7條“無熱惡寒”四字,作為提綱也顯得太籠統,使后人不易弄清少陰病的臨床表現。近代不少人,在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過程中,認為其適應證還有許多具體癥狀,如山田光胤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僅見面色蒼白,而且有身冷惡寒、手足逆冷等寒性癥狀;大冢敬節認為有頭痛、四逆;藤平健則認為有鼻塞、流涕、噴嚏、惡寒、頭痛、身痛,并根據少陰篇屢屢提到咽痛,因此認為該方證可見到咽痛,而且多次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咽喉刺痛的感冒皆取良效。而且他們經常依據少陰病提綱應用于感冒、頭痛、四肢痛、咳喘、支氣管炎、哮喘、腰痛、蓄膿癥(腦漏)、過敏性鼻炎等病的辨證,不論是老年人還是青壯年人,凡符合提綱特點者判定為少陰病,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加減治療皆收卓效。
如上述,不但說明少陰病尚有許多在表的癥狀,而且還說明,作為提綱雖然不能概括全面,但以此提綱判斷少陰病是絕對可靠的,也說明了少陰病屬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