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朱鴿相識,是今年春節(jié)前,在一個公益機構(gòu)對馬溝民族兒童福利院的捐贈活動中,作為愛心企業(yè)家的代表,她給這里的孤兒一次就捐獻了2000多件全新的兒童冬裝。當時想采訪她,她卻不愿多說。后來,碰到鄭州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張明,他說,朱鴿的身世太坎坷、太勵志了,你真應該好好了解一下。
一次次的聯(lián)系,終于取得了她的同意。三八節(jié)前,完成了對她的采訪。她比小說還要曲折的人生,也許能給眾多女性激勵和啟示。用朱鴿的話說就是:“相信自己,絕不向命運低頭!”
鄭州晚報記者張翼飛實習生孫一方文/圖
患抑郁癥的父親殺了母親
不久后自殺
朱鴿,生于1980年,駐馬店汝南縣人。她是家里的老大,還有3個妹妹。因為家里窮,父母偷偷把三妹送人了。
1993年,朱鴿的父親患上了抑郁癥,總擔心母親要找人加害與他。1994年臨近春節(jié)的時候,朱鴿的父親每天都磨刀。
臘月二十四早上,天不亮朱鴿就聽到家里的門響了,“我以為俺爸又跑了。我喊了幾聲‘媽媽’沒人應聲,感覺不對勁,到俺媽屋里看,滿床都是血,媽媽渾身也是血,已經(jīng)不行了……”隨后,父親被警方帶走。
突如其來的變故,給朱鴿幼小的心靈帶來巨大的打擊。13歲的她患上了“失語癥”,基本上不跟任何人說話。
父母出事后,朱鴿和四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二妹則留在了姥姥姥爺家。爺爺奶奶家經(jīng)濟條件不好,為了讓朱鴿有學上,爺爺找到校長說明情況,學校給減免了學費。
日子實在緊張,爺爺奶奶打算把兩歲多的四妹也送人。朱鴿不同意,不放心的她帶著妹妹一起上學。
1997年正月初一,父親上吊自殺,給朱鴿留下了一封遺書:“爸爸對不起你們,你們一定要好好活著,把三妹找回來。”
16歲再沒有向家里要過一分錢
1996年夏季,麥忙時學校放假,16歲的朱鴿想掙點錢補貼家用。
看到人們干完活之后都喜歡喝啤酒,她決定賣啤酒。代理商知道她的情況后給她介紹了一家啤酒廠。廠長很同情她,同意賒賬給她一車啤酒,還派了司機,幫她拉著一車啤酒回村。沒想到,回村的路上,由于土路太顛簸,車傾斜翻車,原本300多件啤酒一下摔碎了一半。
朱鴿蹲在路邊失聲痛哭,邊哭邊撿玻璃碴子,手被劃破鮮血直流。廠長知道后沒讓她賠錢,說剩下的100多件啤酒送給她。朱鴿感動得給廠長下跪。
朱鴿開始走村串戶賣啤酒,一件啤酒賺一塊錢,一個暑假就賺了1000多塊錢。她把錢都交給了爺爺。從此,她就再沒有給家里要過一分錢。
從打工妹一步步做到有自己品牌的大老板
初中畢業(yè)后朱鴿上了職業(yè)高中,但沒上完家里就供不起了。她拿著200多塊錢來鄭州打工,買了輛二手小推車、煤氣灶等,在街上推著小車賣牙簽肉。但賣完這些東西,她連交一個月的房租都不夠。幸運的是她又碰到了好人,雖然錢不夠,房東還是讓她住了下來。
一次,一個顧客對朱鴿說:“你身材這么好,咋不去給人家當服裝模特兒呀?”于是經(jīng)顧客介紹,朱鴿去了銀基商貿(mào)城的一家服裝店做模特。
做服裝模特,顧客看上哪件衣服你就得幫她試哪件,需要不斷地試衣服并站在店門口向大家展示。當時正是天最冷的時候,店里又沒有暖氣,試穿的還是過季的衣服,非常薄,把朱鴿凍得手上、腳上都是凍瘡。她住的地方離銀基非常遠,有十幾里地,為了省錢每天早上她都跑步上班。老板可憐她,每月給她開到600多塊錢的工資。
3個月后,朱鴿換了一家店,做起了服裝銷售。因為她口才好會賣衣服,加上肯吃苦,老板讓她做代理店長,幫忙打理生意。這時,她一個月能拿1500塊錢的工資了。但朱鴿很少把錢花在自己身上,一有錢就給寄回家里。
干了兩年多,朱鴿學會了如何做服裝生意。時機成熟之后,她借錢在喬家門開了一家小小的服裝店。她開的第一家店起名叫“淘寶衣族”。慢慢地,朱鴿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成了鄭州服裝市場上響當當?shù)钠放啤?/p>
每年都給貧困山區(qū)、孤兒院、養(yǎng)老院捐款十幾萬元
2007年,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朱鴿開始了長達6年的尋妹之路,最終于2013年找到了妹妹。找到三妹后,朱鴿在2014年的清明節(jié)時,給父母墳前立了碑。“碑上給父母合了張照片,還刻上了一家人的名字,總算是圓滿了。”朱鴿說。
現(xiàn)在,3個妹妹都成為朱鴿公司的管理人員,實現(xiàn)了小康。三妹在公司干了兩年,就在鄭州買了房。可以說,朱鴿一個人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目前,朱鴿在全國范圍內(nèi)已經(jīng)有了36家店鋪、4個聯(lián)營廠、3000多名員工,服裝尾貨銷量更是在全省范圍內(nèi)名列第一。
事業(yè)有成的同時,朱鴿十分熱心公益事業(yè),每年都會給貧困山區(qū)、孤兒院、養(yǎng)老院捐款十幾萬元。她說:“正因為我自己經(jīng)歷過太多苦難,也在求學、創(chuàng)業(yè)道路上得到過許多好心人的幫助,所以更知道弱勢群體的不容易。當我有了能力,一定要回報社會,而且我更愿意教人創(chuàng)業(yè),而不只是捐款捐物。無論如何,不能向命運低頭,而是要勇敢地去改變、去打拼,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