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娟
寫陳阿嬌應該從《長門賦》寫起,就像寫楊玉懷離不開《長恨歌》,寫蔡文姬離不開《胡笳十八拍》。館陶公主為了失寵的女兒,千金買賦,請大才子司馬相如寫下了著名的《長門賦》,據傳漢武帝看了之后只稱贊《長門賦》寫得好,并沒有因此感動而寵幸陳后。
《長門賦》固然寫得好,然而一個薄情才子為一個棄婦寫的頌歌,終究沒有挽回另一個薄情郎的心。
“錯把黃金買詞賦,相如自是薄情人。”詩人崔道融如是說。
每每想起陳阿嬌,心中總不能釋懷。一朵嬌貴的牡丹,匆匆凋謝。無情的君王,失寵的皇后,本是常事。但是既然日后注定薄情,為何當初要用那么多青梅竹馬的深情款款來襯托此刻的悲哀?早知如此,寧不要那段深情,讓我傷了心,卻忘不了情,還在日夜期待你會來長門相望。
對陳阿嬌和劉徹之間的感情,后人多是同情阿嬌,譴責劉徹無情。文人騷客為阿嬌題的詞甚多,也都離不開一個“怨”字。
望見葳蕤舉翠華,試開金屋掃庭花。
須臾宮女傳來信,言幸平陽公主家。
——劉禹錫《阿嬌怨》
因阿嬌被廢后被終身幽禁在長門宮,因此《長門賦》變成了《長門怨》:
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
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
——李白《長門怨》
未央宮中花月夕,歌舞稱觴天咫尺。從來所恃獨君王,一日讒興誰為直?
咫尺之天今萬里,空在長安一城里。春風時送簫韶聲,獨掩羅巾淚如洗。
淚如洗兮天不知,此生再見應無期,不如南粵匈奴使,航海梯山有到時!
——陸游《長門怨》
阿嬌的遭遇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一種人生無奈的象征,“長門”也成了一個憂郁、失意的代名詞,正如王安石的《明妃曲》所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一個被廢的皇后,引得文人騷客紛紛為其寫詩鳴不平,這肯定是她沒有想到的;英明神武的漢武帝,被人嘲諷,成為了薄情寡義的代名詞,這一定也出于他的意料。
翻看史料,看劉徹和阿嬌情份破裂之前的故事,我突然想起李白《長干行》里的詩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兩小無猜,用來形容阿嬌和劉徹的情份,一點也不過分。她們確實是那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患難與共的小夫妻,如果阿嬌能夠生育,金屋藏嬌的故事也許就能夠一直美好下去。
只是,造化弄人,苦盡甘來的夫妻還未享受勝利的甘甜便分道揚鑣,恩、情、愛,統統都被棄。
年少的他們,確實情投意合,也彼此需要。她一出生就榮貴至極,外祖母是權傾一時的竇太后,母親是竇太后愛女館陶公主,父親是漢朝開國功勛貴族世襲堂邑侯陳午,舅舅是漢景帝,這樣的一個女子就如同她的名字“阿嬌”一樣,嬌貴無比。她的童年是奢侈尊貴的,太多的光環圍繞在她身邊,一位端莊美麗、嬌貴率真的貴公主,一位有權有勢、嬌滴滴的美人,嫁給誰都會被人當做寶貝一樣捧著,可是她偏偏嫁給了執拗的皇帝表弟。
可以這么說,沒有陳阿嬌,就沒有漢武帝。她成全了他的全部,他卻負了她一生。
館陶公主為討好弟弟,經常向他進獻美女,這引起了太子劉榮生母、驕縱的栗姬的憎恨和不滿。因此,在日后館陶公主向栗姬提親,表示愿把阿嬌許配給太子時,遭到了栗姬的報復和嚴厲拒絕。這一次拒絕,成就了漢武帝。館陶公主求親不成,把目標轉移到了四歲的膠東王劉徹身上。劉徹生母王娡是個野心極大又懂得隱忍的女人,對館陶公主的求婚求之不得。
金屋藏嬌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本來是館陶公主對不懂事的侄子開的玩笑,說:徹兒啊,你愿不愿起娶阿嬌姐姐為妻子啊?年僅四歲的劉徹信誓旦旦地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四歲的小屁孩,他知道什么叫做妻子,只是因為小孩子之間的好感,他喜歡表姐,所以,他夸下海口,要蓋座金房子讓她住。不懂愛情為何物,金子是何物,他起碼還是曉得的。
劉徹和阿嬌的婚約成為了西漢政治的轉折點,也成了劉徹人生的轉折點。有了館陶長公主這個靠山,劉徹的命運從此逆轉。“母以子貴”并不是真理,栗姬低估了館陶公主這個西漢第一公主的能力,她怎么可能只滿足阿嬌做一個小小的王妃?館陶公主轉而支持劉徹,在她不斷地醞釀和苦心經營中,漢景帝最終廢劉榮立劉徹為太子。
劉徹執政初期,經常和竇太后意見相左,竇太后似乎不太喜歡這個孫兒。但是竇太后寵愛館陶公主和阿嬌,有時候針鋒相對,固執叛逆的劉徹并不知道怎么消除祖母的怒氣。竇太后一生氣,就動了換立皇帝的念頭。長公主一聽,這可了得,趕緊不停地勸說母親,說劉徹這小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之后會好的,會對您孝順的。阿嬌也在外祖母面前撒嬌,說:祖母我只要阿徹,您可不能廢了他,沒有他我怎么活啊。本來竇太后也只是隨口說說,一聽長公主和阿嬌這般求情哄她開心,轉而喜笑顏開,也就不再追究了。
那時候這對小夫妻情投意合,阿嬌不僅是劉徹的皇后,更是他的政治保護傘。對這個比自己大近十歲的表姐,劉徹既愛又依賴,雖然她有時候嬌慣一點,劉徹并不在意。竇太后實在太喜歡這個外孫女了,再加上陳家和館陶公主的全力支持,劉徹終于有驚無險地保住了帝位。所以在阿嬌被廢后,館陶公主說“帝非我不得立”,確實不是邀功之詞。
青梅竹馬,卻不能相扶到老。
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
男人成熟了,他看到的卻是另一種境界。逐漸長大的劉徹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不再是那個對表姐阿嬌言聽計從的小男孩。男人一旦成功,就喜歡被女人崇拜,喜歡柔情似水的女人。阿嬌肯定不是那個懂得崇拜他的人,她天生嬌貴,太單純,性格倔強率直,不懂阿諛奉承和察言觀色,劉徹在她眼里還是那個靠她母親館陶公主才登上皇位保住皇位的皇帝,她覺得劉徹應該感激她,應該一直對她好,她對人性的判斷顯然太單純了一些。
竇太后去世后,漢武帝親政,逐漸坐穩帝位,獨攬大權,此時他再也不用擔心竇太后動不動就要廢了他,館陶公主和阿嬌在政治上逐漸沒有利用價值。他開始反感阿嬌的驕橫和不肯屈服,再加上阿嬌十幾年無子,夫妻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廢后,似乎是指日可待了。
漢武帝確實是一代梟雄,他給了一個民族前所未有的尊嚴,他代表的“漢”和李世民的“唐”成為了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但是,他并不是癡情之人,他好女色、多內寵、后宮無數。
后人總認為阿嬌是不幸的,他被劉徹所負,被廢后幽禁于長門宮內,度完余生。其實縱觀武帝一朝后宮,阿嬌是最幸運的一個,她是劉徹所有女人中最得善終的一個,正所謂看似無情卻有情。
劉徹對女人的心狠手辣和絕情在歷代皇帝中是出了名的。衛子夫,和劉徹做了49年夫妻,做了38年皇后,當初劉徹不顧衛子夫生母風流荒淫、出生卑賤,打破“良賤不通婚”的規定,立她為皇后,最后不僅衛子夫自己被逼自殺,連兒子(當時的太子)和孫子都被誅殺。
劉徹寵妃李夫人臨死之時不讓武帝見其憔悴之容,為了在武帝心中留下她昔日美麗動人的模樣,以便將自己的兄弟托付于劉徹照顧。事后,劉徹念及舊情,果然對李夫人兄長李廣利百般照顧。想當初,如果劉徹見識了李夫人邋遢憔悴衰老的模樣,以他喜新厭舊的個性,該會很快厭棄李夫人,更談不上什么招魂事件了。李白“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可以作為對李夫人最好的諷刺。
劉徹晚年寵幸鉤弋夫人,即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因畏懼外戚專權,竟開“立子殺母”先河,冤殺鉤弋夫人于云陽宮,就地下葬。劉徹后宮為他生過孩子的妃嬪,基本都被他逼死或者賜死,他對女人似乎從來沒有恩情,只有玩弄和貪戀美色。
阿嬌做了十幾年的皇后,在一直沒有子嗣的情況下還能專寵嬌貴十余年,這說明劉徹心里是愛她、敬她的。即使后來被廢幽居長門宮,待遇上仍然是皇后級別。資治通鑒上記載,“雖廢,供奉如法,長門無異上宮也。”長門宮本是館陶公主為討好劉徹建的私家園林,用作皇帝去祭祀先祖時休息的地方,所以長門宮絕對不同于那些被幽禁的皇后和妃子居住的冷宮,既然是獻給皇帝的園林,面積不會太小,設施也很齊全,阿嬌雖幽居于此,過得仍然是公主般的日子,只是沒有人身自由。
至于她被廢的理由,巫蠱,想必只是劉徹想出來的一個幌子,真正的原因應該是阿嬌不能生育和防患外戚。皇后出生名門望族,自幼經常出入皇后,能不知道巫蠱的下場嗎?假如真是因為巫蠱,針對一個詛咒自己的人,以劉徹的個性,是不可能如此善待她的。同樣是因為巫蠱,衛子夫和太子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對待和自己同眠共枕半個世紀的皇后和親兒子都下得了手,何況是一個只和自己做了十幾年夫妻、沒有留下任何子嗣的表姐呢?
劉徹成年之后,漸漸擺脫了對館陶公主和阿嬌的政治依靠,感情也隨之變薄。阿嬌一直不能生育,館陶公主勢力太大,且和阿嬌一樣性情驕橫不肯屈服,是真正的公主性格。漢朝自呂后以來,外戚專權嚴重,呂氏、竇氏、田氏外戚的危害讓劉徹深惡痛絕。他是一個雄心大志的皇帝,立志鏟除外戚,肯定也有對于陳氏和館陶長公主勢力的擔心。
畢竟劉徹心里清楚,沒有阿嬌和館陶長公主,他坐不上皇帝的寶座。姑姑和表姐,總歸是自己的親人,阿嬌一直沒有生育,一個沒有皇子的皇后在宮中的處境是極其危險的,隨時都可能被人謀害。廢除阿嬌皇后之位,不僅能夠防患陳氏家族和館陶公主等外戚繼續干政,從另一個角度看,實際也是對阿嬌、館陶公主和陳家最好的保護,不論劉徹當時是否用心良苦,但是正是他的“無情”使得阿嬌和陳家得以保全,大概這就是看似無情卻有情吧。
“宮前葉落鴛鴦瓦,架上塵生翡翠裙。龍騎不巡時漸久,長門長掩綠苔文。” 阿嬌自從幽居長門宮后,絕情的劉徹再也沒有去看過她。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也罷,如其要你憐憫我,施舍你的柔情,不如讓你對我絕情到底,這樣我就不會在希望中煎熬,又在失望中落寞。我會徹底死心,長門雖寂寞,總比看著你和其他女人纏綿刺痛我的心好得多。我是如此愛你,你作為一代明君,真的毫無察覺嗎?既然你不明白妒極是情深的道理,我又何必說出口呢?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阿嬌的妒,因為她的愛;劉徹的絕,因為他不懂愛。皇帝不需要懂愛,他身邊有太多的女人,都以愛的名義,對他俯首帖耳,他從來只顧享受別人的愛。
阿嬌和劉徹,雖然恩情中道絕,卻得善終;雖然被負被廢,卻依然受到和皇后一樣的待遇。如果他一直留在劉徹身邊,誰能說她就能幸免衛子夫一樣的遭遇呢?
衛子夫是阿嬌一生的痛,她間接搶走了阿嬌的愛人和皇后之位,可是,她卻沒有阿嬌幸運。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伴君如伴虎,陪伴在一個性格怪異的英雄身邊,沒有人可以永遠幸運。
阿嬌死于何年,史書并沒有記載,只知道她死后與其母館陶公主劉嫖一起葬于竇太后陵墓側,陪葬于漢文帝的霸陵。陳阿嬌最后是和真正疼愛自己的母親、外婆和外公埋葬在一起,而不是屈辱地和其他嬪妃一起隨便埋在妃園或就地下葬,也算是對她的一種補償了。
世間事,唯有情字最難解,最無奈。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人心易變,奈之如何?
愛情早以悲劇收場,金屋藏嬌還在千古傳唱,唱不盡辛酸無奈,唱不盡此恨悠悠。
咫尺長門閉阿嬌,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妾薄命,終生等待君恩顧妾深,為何你,長門一步地,不肯暫回車?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換了朝代,漢唐的華美雄風都成了如煙往事。又一位失意的詩人,在長安月下,手持酒壺,對月狂舞。卻道: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他又醉了,夢里一地錦繡的盛世碎片,輕如煙,薄如霧,慢慢散去。
本文為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