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在體檢中都被診斷為「乳腺小葉增生」、「乳腺結節」…雖然一臉懵,但是平時看起來不痛不癢,也就沒有怎么去治療。
近年,隨著乳腺癌發病率的日益升高,不少女性對自己的乳腺病也擔心起來:我的乳腺病會癌變嗎?有多嚴重?會不會也英年早逝?……
我們今天就把這些乳腺病的問題整理下,跟大家講清楚這些乳腺病到底是什么,是否會癌變,該如何處理,這樣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就不至于手足無措、擔驚受怕。
什么是乳腺癌?存活率有多大?
乳腺癌即發生在乳腺組織的惡性腫瘤,許多人“談癌色變”,仿佛得了癌癥就離死亡不遠。其實癌癥的存活率和其“分期”有關。
傳統的癌癥按照嚴重程度分期為0、I、II、III、IV期,越嚴重分期越高。據統計,0期~I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即100個癌癥患者,經5年綜合治療后存活90人以上)。之后隨著分期的升高,生存率逐漸降低。等到IV期,5年生存率就只有25%左右。
選擇5年生存率來評價生存率是因為,約90%的腫瘤復發、轉移發生在5年之內。若是5年內沒有復發、轉移,以后復發、轉移的概率就小得多。
因此,乳腺癌并非不治之癥,如果可以提早發現,并在較早分期的時候積極治療,存活率可以大大提高。
乳腺病,有多大可能癌變?
雖然乳腺癌的風險并沒有想象中那么不可治愈,但是面對體檢報告的多種乳腺病,依然會擔心。以下為常見乳腺病的癌變風險和應對方法。
01
乳腺小葉增生
小葉是女性乳腺的基本組成單位,乳腺小葉增生即乳腺小葉出現了增值生長,是乳腺的初期增生。主要表現為乳房疼痛和乳腺包塊,尤其是近月經期疼痛明顯。
>>癌變風險
臨床上約 95% 的乳腺小葉增生為單純性增生,是不會癌變的。并且隨著年齡增長到絕經后,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越來越低,乳腺組織退化,小葉增生也會慢慢好轉。
在剩余約5%的乳腺小葉增生中,導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是很可能發生癌變的。不過通過一些影像學和病理檢查,以及專業醫生的手檢,可以鑒別出來。越早治療,治愈率越高。
>>得了怎么辦
乳腺增生一般不需要手術。除非增生的結節與惡性結節很難區別,為了以防萬一才會手術切掉。由于乳腺增生發生往往與勞累、生活不規律、精神壓力過重有關,所以,通過舒緩生活和工作壓力,規律生活,癥狀自然可以慢慢緩解。
02
乳腺結節
通過B超難以明確乳腺中腫塊性質的,會給出「乳腺結節」的診斷。結節不一定就表示病變是乳腺增生、乳腺良性腫瘤、或乳腺癌。醫生會根據結節的樣子進行評級,確定處理方案。
>>癌變風險及應對
乳腺結節的評級不同,良惡性程度也不一樣。常見評級如下:
0級:評估不完全。
1級:未見異常。
2級:良性,建議1年復查一次。
3級:可能是良性,建議3~6個月復查一次。
4級:可疑異常,要考慮活檢。4 級還分 4A、4B、4C 表示惡性可能越來越高。
5級:高度懷疑惡性,需手術切除病變,進行活檢。
6級:已活檢證實為惡性。
因此,乳腺結節評級越高,風險越大。建議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下一步處理。
03
乳腺纖維瘤
纖維腺瘤是乳腺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會在乳房摸到不痛的腫塊,腫塊與月經周期無關。不過一般不會出現乳頭溢液等乳腺癌的癥狀。
>>癌變風險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乳腺纖維瘤和乳腺癌并沒有直接的關聯,癌變的可能非常低。大多數纖維腺瘤完整切除后不易復發。但是,對于妊娠后,特別是絕經后婦女,乳房發現無痛性腫塊,也要注意與惡性腫瘤鑒別。
>>得了怎么辦
根除纖維腺瘤只能通過手術的方式。但是,只要腫塊不大(不超過2cm),醫生都是讓病人密切觀察、定期隨診。每3~5個月復查一次B超即可。
如果在發病過程中,自查或B超發現腫塊有增大傾向、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或青少年有巨大纖維腺的。則需要考慮手術切除,避免病情加重。
04
乳腺囊腫
乳腺囊腫是乳房的一種良性的病變,以圓形或卵圓形乳房腫塊為主要癥狀,囊內容物多為液體。分為單純囊腫(又稱為乳腺囊性增生)及積乳囊腫。
單純囊腫較為多見,主要由于卵巢功能紊亂引起。積乳囊腫較少見,主要由于哺乳期某一導管阻塞,引起乳汁淤積而形成,常發生于妊娠哺乳期或哺乳期過后。
>>癌變風險及應對
臨床上,乳腺單純囊腫有一定自限性(即可我恢復能力),經過3年或更長時間后病變可以停止,但有時亦可繼續進行并導致癌變,但幾率很小。
多數乳腺囊腫患者不需要治療,定期隨診是及早發現乳腺癌的關鍵,建議每半年至1年復診1次。如果經多次穿刺后仍無效,或經細胞學或組織學檢查證實有上皮增生或乳頭狀瘤病者,則宜手術治療。
總之,乳腺癌不容小覷,但是如果能及早發現,還是會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對于其他的乳腺病,平時放寬心態,沒病多體檢,有病及時看。相信會將癌變風險降到最低!
已患有乳腺相關疾病應該怎么投保呢?
意外險對有健康沒有什么限制,所以這里就不再多介紹了,以下只是針對健康類保險的投保做個介紹。
乳腺增生、囊腫、一般情況重疾險可標準體承保,乳腺纖維瘤極有可能重疾除外,醫療險可能責任免除。
所以投保要趁早,投保要趁好(健康),
聯系您身邊的保險代理人了解更多保障計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