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呼吁:
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
本報記者 楚超
在去年東京奧運會前夕,《柳葉刀》曾發表“身體活動專輯”(PhysicalActivity2021,以下簡稱專輯),呼吁在全球范圍內加強身體活動。目前正值北京冬奧會,《柳葉刀》再次推送此專輯,呼吁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
所謂身體活動,是指身體骨骼肌的收縮引起能量消耗的活動,包括各種類型的、各種強度的、各種范疇的活動;可分為職業性活動、交通出行、家務勞動和休閑活動4類。
全球八成在校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
專輯包含多篇評論和研究,其中指出,每年由身體活動不足而導致的總死亡人數仍超過500萬。特別是青少年身體活動狀況不樂觀。
全球分析顯示,80%的在校青少年未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指南推薦的每天60分鐘的身體活動量,且自2012年以來進展甚微。另外,40%的青少年從不步行上學,25%的青少年除了坐著上課和做作業,每天坐著的時間還要多出3小時以上。
研究人員還在38個歐洲國家中調查了青少年觀看屏幕的時間,發現60%的男孩和56%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或更多時間看電視;51%的男孩和33%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或更多時間玩視頻游戲。
殘障人群,動則有益
專輯指出,全世界約有15億在身體、精神、感官或智力方面有缺陷的殘障人士,身體活動可以對他們的軀體和精神健康產生一系列積極影響。
然而研究發現,殘障人群達到身體活動指南推薦活動量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低16%~62%,而且他們有更高的風險受困于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的嚴重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癥等。
其實,任何時長的身體活動,即使少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周150分鐘,也對殘障人群有益。益處包括改善心血管健康、肌肉力量、功能性技巧和心理健康。
呼吁借著奧運氛圍,多活動
在理想狀態下,奧運會應該足以帶動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然而事實是,奧運會對主辦城市居民身體活動的影響不如所預想的那樣。有研究指出,無論是在奧運會之前還是之后,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情況都沒有明顯變化。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教授阿德里安·鮑曼表示:“奧運會提供了一個全球舞臺,激發人們對身體活動的興趣和熱情。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將這種熱情轉化為可持續的公共衛生項目,讓大眾可以廣泛參與并享受其中。”
疫情期間更要注重身體活動
《柳葉刀》高級執行主編帕姆·達斯在社論中寫道:“這場新冠大流行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催化劑來倡導身體活動。許多國家認為,鍛煉是一項重要活動,其重要程度等同于食物、住所和尋求醫療服務。要將身體活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利用好學校體育課以及課后活動、增加每天步行的時間等。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人們才能付諸行動。”
中國指南:各人群身體活動有參考量
具體到中國國內,《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2021)》已于去年年底發布,其中對各人群身體活動給出了參考量。
兩歲及以下兒童
每天與看護人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式玩耍;能獨立行走的幼兒,每天進行至少3小時的身體活動;受限時間(被抱著、被束縛著)每次不超過1小時;不建議看各種屏幕。
3―5歲兒童
每天要進行至少3小時的身體活動,其中包括1小時的活力玩耍,鼓勵多做戶外活動;每次靜態行為不超過1小時;每天視屏時間累計不超過1小時。
6―17歲兒童青少年
每天進行至少1小時中等強度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且鼓勵以戶外活動為主;每周至少進行3天肌肉力量練習和強健骨骼練習;減少靜態行為,每次靜態行為持續不超過1小時,每天視屏時間累計少于兩小時。
18―64歲成人
每周累計進行2.5~5小時中等強度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活動,或者等量的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有氧活動組合;每周至少進行兩天肌肉力量練習;保持日常身體活動,并增加活動量。
65歲及以上老人
成人的身體活動推薦同樣適用于老人;要堅持平衡能力、靈活性和柔韌性練習;如果身體不允許,應盡可能地增加各種力所能及的身體活動。
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在進行身體活動前應咨詢醫生,并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開始進行;如果身體允許,可參照同齡人的身體活動推薦;如果身體不允許,鼓勵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規律的身體活動。不強調強度,但強調規律。
編輯 || 楚超 萬濤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