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新能源汽車競爭過于激烈,在眾多車企宣布產品降價后,日前奔馳也宣布,旗下的EQE、EQS和AMG EQS 53三款車型降價,其中第一款降價5萬元左右,第二款和第三款降價20萬元左右。
在市場的嚴酷競爭之下,哪怕是奔馳這樣的全球頂流豪華車企,也需要通過降價吸引消費者。不過最令網友們驚訝的不是奔馳降價,而是奔馳官方承諾,針對在11月16日之前購買該車的消費者,會根據購車發票和調整后的價格,提供專屬補貼方案。
圖源:奔馳
產品受成本、市場供需影響,價格變化很常見,但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降價后卻鮮有補貼。例如去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之王特斯拉,上個月底剛降價上萬元,許多消費者感到不滿,甚至聯合起來維權,但特斯拉并沒有在意。
理想汽車類似,因打算用L8取代理想ONE,將理想ONE降價2萬元促銷。一時間消費者紛紛在各大平臺投訴理想,還有一些消費者拉起了橫幅維權,要求理想退貨或補償,最終理想表示會給部分車主3000元油卡補貼。
特斯拉企面對消費者的反對與投訴,尚能做到不予理會,奔馳這種品牌價值深入人心的高端車企,反而主動積極補償消費者,難道說特斯拉與理想真的錯了?
正反方各執一詞,降價補償你怎么看?
事實上,降價后給補貼的車企不只有奔馳,同為德系豪華車企御三家之一的寶馬(還有一個是奧迪),去年BWM iX3降價時,同樣按照發票與最新售價給予老用戶補償。這種情況說明,在汽車行業,車企降價給消費者補貼并非孤例。
為了能夠公正看待汽車降價是否該給補償,小雷收集了正反方兩種觀點,以及他們的論據支撐。
首先是正方觀點,汽車降價當然應該給補償。他們的理由是,消費者剛買產品沒有多久,甚至可能只差一天,汽車價格卻下降幾萬乃至十幾萬,消費者難以接受。更何況現在許多行業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都有價保時間,汽車行業理應也有價保時間。
在正方眼中,汽車是商品也是資產,用久了降價沒關系,但剛買沒多久就要降價,肯定有些難以接受。而且汽車價格較為昂貴,降價幅度一般也比較大,比如說奔馳此次降價,動輒5萬、20萬元,可不是小數目。
圖源:pixabay
然后是反方觀點,汽車降價不應該補償。小雷身邊一位前特斯拉車主質疑,如果汽車降價要給消費者補償,那么漲價, 消費者是不是還要補錢。再者說,也根本沒有任何法律條文規定,汽車降價就要給消費者補償。
站在車企的立場上,汽車價格通常較為昂貴,降價幅度大,如果都給補償,營收和利潤會下降不少。因此,特斯拉、理想才不愿意給消費者補償。
此外,可能有些人注意到了,新能源汽車降價,消費者要求補償的情況比較多。這是因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飛速發展,車型發布頻率很高,且許多新能源車企采用直銷模式,如特斯拉、蔚來、理想等,價格較為公開透明。
傳統車企的經銷模式,因經銷商的進貨價、運輸成本,以及供需等情況,可能會出現一店一價的情況,價格透明度較低,即便降價銷售,消費者也很難了解詳情。
對于消費者而言,直銷模式利大于弊,沒有經銷商賺差價,汽車的價格也更加公開透明。對于車企而言,直銷模式同樣好處更多,不用再分蛋糕給經銷商。只是當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遇到了降價潮,困難就來了。
圖源:pixabay
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原本產品銷量就不算太高,且公司成立沒幾年,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研發技術和建設生態,目前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2022年上半年,蔚來、小鵬、理想三家,分別虧損45.4億元、44.02億元和6.52億元。原本就嚴重虧損,產品降價后再補貼消費者,造車新勢力壓力太大。
但消費者不會在意車企能不能承擔得起,我們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權益能否得到保障。面對不給補償就投訴的消費者,車企究竟該不該給補償呢?
補償,虧一時而得長久
短期來看,不補貼消費者,損失會降低,但車企也要考慮到,如此行事對于品牌的名聲與價值勢必會有影響。
反而是犧牲一點短期利益,確保消費者的權益,能夠獲得消費者的口碑,提升品牌價值。在特斯拉、理想不愿補償時,奔馳和寶馬卻主動提出補償,原因就在于這些老牌車企入場時間更長,深知消費者口碑和品牌價值的重要性,短期營收和利潤下降不是問題,未來有的是賺錢的機會。
此外,國內車企正打算沖擊高端,如蔚小理都有30萬元以上的產品,比亞迪先是推出了數十萬元價位的騰勢,前段時間又推出了百萬價位的仰望汽車。燃油車時代國內汽車行業落后海外傳統車企,因而都想在電動汽車時代彎道超車,不僅主流價位要與傳統車企競爭,豪華汽車市場也不愿拱手相讓。
圖源:騰勢汽車
可是既然打算在高端市場發展,必要的消費者權益保障當然要有,更要向老牌豪車企業學習,奔馳、寶馬就是鮮活的例子。因此小雷認為,盡管沒有相關法律條文規定,要求汽車降價后,車企給消費者補償,但以長遠發展眼光來看,車企應當主動給消費者補償。
至于具體補償方案,小雷認為車企可以考慮兩種。第一,學習電商平臺的質保期政策。考慮到汽車價格較為昂貴,可以設置1個月到3個月保價期。消費者購買產品后,保價期內汽車價格下調,則車企會按照差價給消費者補貼。
第二,汽車降價時,按照該車型在二手市場貶值率百分比,給消費者補償。該方案的特點是,汽車在二手市場的貶值率,會隨著汽車的使用時間、里程增加而變化,按照貶值率的比例,補償消費者, 消費者比較容易接受,且車企需要支出的補償金額也會少一些。車企可以適當延長該方案的保價補償時間,以體現自己的責任感。
圖源:奔馳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崛起,許多造車新勢力的電動汽車銷量甚至高于老牌車企。這種情況可能導致部分造車新勢力過度相信自己的品牌價值與人氣,認為自己的用戶黏性高,哪怕降價后不給消費者補償,也不擔心品牌名聲下降,消費者不再買自己的產品。
再加上自身仍處于虧損狀態,所以面對消費者的質疑與投訴,干脆躺平不管,等到事情鬧大了再象征性給一點補償。在互聯網文化如此發達的今天,車企任何一點問題都可能被放大,為了自己的名聲著想,還算是主動給補貼較好。
至于造車新勢力的虧損問題,目前國內造車新勢力月銷量最高的哪吒,也不過1.8萬輛左右,月銷過萬的也不多,采用上文提到的兩種保價規則,其實需要付出的成本不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