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什么指數好
市場低估的指數越來也少,適宜定投的標的自然也不多了。教育基金去年以定投恒生ETF、H股ETF、紅利ETF、香港中小為主,今年來這些品種都出現了大漲,不適宜繼續定投,因而轉向定投紅利基金。
若后期紅利基金再大幅上漲,我們又能投什么呢?今年以來除了中下創逆勢下跌,其它指數都漲不少了。
今年以來上證50領先創業板指數24.77%,如下圖:
去年年初以來上證50領先創業板指數40.55%,如下圖:
很多投資者根據近兩年來指數的表現就認為“漂亮50”永遠上漲,“要買3000”永遠跌,這就和當年神創行情一樣,大盤股被認為是大爛臭,市場永遠都不理智,總是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近兩年半各指數收益如下圖,創業板指數收益最高:
近三年半各指數收益如下圖,上證50指數收益最高:
近四年半各指數收益如下圖,創業板指數收益最高:
近七年(創業板上市以來)各指數收益如下圖,創業板指數收益最高:
從以上收益圖可以看出,雖然各指數在不同是時期表現不同,但投資周期越長,各指數的收益差別越小,指數的成長性越好,長期投資的收益率也越高。曾經漲得越多的會跌得越多,跌得越多未來可能會表現更好,即投資所說的“均值回歸”理論。
中證500指數是什么
是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所開發的指數中的一種,其樣本空間內股票是扣除滬深300指數樣本股及最近一年日均總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剩余股票按照最近一年(新股為上市以來)的日均成交金額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后20%的股票,然后將剩余股票按照日均總市值由高到低進行排名,選取排名在前500名的股票作為中證500指數樣本股。中證500指數綜合反映滬深證券市場內小市值公司的整體狀況。
標的覆蓋上證、深證和中下創,分布更均衡,選股范圍更寬廣。
中證500和創業板指的相關性
由于中證500指數綜合反映滬深證券市場內小市值公司的整體狀況,因此其和創業板具有高度相關性,往往同漲同跌,只是中證波動性稍小,如下圖:
目前創業板指的市盈率為34.8,位于歷史9%的分位數(歷史太短,分位數參考意義不大);中證500指數市盈率為32.9,位于歷史37%的分位數,兩個指數都位于估值合理區,7月17日兩個指數都出現了暴跌,但創業板創2015年6月以來的新低,中證500指數未創新低,因此如果我們想定投創業板但又擔心其還會大幅下跌,則可考慮定投中證500,2015年6月(牛市見頂)以來兩者走勢對比如下圖:
定投效果對比
假設定投時間從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18日,每月定期等額定投,創業板指(選159915)收益27.59%,年化8.64%,最大回撤57.95%;中證500(選160119)收益32.85%,年化10.08%,最大回撤50.20%,回測說明中證500收益略高,但回撤更低。假設未來創業板真的被邊緣化,但中證500的編制方法決定了其不會。
從以上回測結果可知,對波動性大的指數長期定投效果并不好,最好的就是在指數熊市時慢慢定投,牛市逐步兌現,要實現一倍利潤是比較容易的。上輪熊市差不多持續了4年,產生豐厚利潤就在半年時間左右,假設歷史重演,目前已經熊市了兩年,再熊2~3年,又來一次指數翻倍的機會,那么定投的收益相當可觀。
總結
“漂亮50”和“要命3000”的剪刀差一定會越來越大,但會一直大下去嘛,投資者總會瘋狂過頭,剪刀差一定有收斂的時候。
當別人都在追逐“漂亮50”時,我們應該適當關注“要命3000”了,若擔心創業板會大幅下跌(畢竟浮虧30~50%不是一般人的心理能承受的),其實中證500可以慢慢關注了。雖可關注但不能急迫,因為熊市都是漫長的,而這正是定投者喜歡的。
(原文轉載自:理有財,財經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