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觀察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
方法:將所選患者8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45例,兩組均采用常規治療,給予尼美舒利1片,氨基葡萄糖2片,治療組加用玻璃酸鈉20mg膝關節腔內注射。每周1次,5次為一個療程。
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優良率分別為88%,68.89%,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可有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且具有緩解或消除疼痛、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延緩病情發展的效果。
關鍵詞: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
自2010年以來,我院采用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OA)50例,臨床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案患者95例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95)制定的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1],其中男性31例,女性64例,年齡42~76歲,平均64.5歲。膝關節腫痛及壓痛和/或活動受限(僵硬感)3個月~11年;單側38例,雙側57例。隨機分為研究組50例和對照組4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病情、病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治療,尼美舒利1片,口服2次/天,氨基葡萄糖2片,口服,一日3次。治療組加用玻璃酸鈉20mg膝關節腔內注射。治療方法:采用髕骨外下緣穿刺法。患者采取仰臥位,屈膝90°,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1cm處,可看到一明顯的凹陷(相當于外側膝眼處),作為穿刺點,用龍膽紫定位,常規無菌消毒后,鋪無菌洞巾,戴無菌手套,將玻璃酸鈉注射液(自帶針管,避免感染)接9號針頭,直接穿刺入關節腔內,回抽無回血,將藥液一次性注入關節腔內(如有關節腔積液的先將積液抽出,再注入藥物),拔針后以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膠布固定,防止感染。然后緩慢活動膝關節5min,使藥液均勻分布于關節腔內,以利于藥物吸收。囑患者回去后注意休息,盡量避免活動患處,避免觸摸穿刺點。每周注射1次,5次為一個療程。
1.3療效標準
優:膝關節疼痛消失,關節活動自如,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良: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稍受限,能維持正常生活及工作;中:膝關節疼痛減輕,關節活動有所改善,下蹲、上下樓梯等能堅持;差: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在治療過程中因效果不明顯服用其他藥物或行關節置換術者視為無效。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組50例,其中優28例,良16例,中6例,差0例,優良率88%;對照組45例,優15例,良16例,中10例,差4例,優良率68.89%.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
2.2不良反應
治療組中有1例病人在行關節穿刺站起后,突感頭暈,讓其再次平臥并進食后癥狀好轉,異為未進早餐;1例注射后出現酸脹不適,持續1~2d,經局部理療后癥狀緩解;余未見不良反應。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的慢性進行性關節疾病,多是由于年老、損傷、過度負重或骨質過度增生而導致的疾病,是關節軟骨的非炎癥性退行性改變,以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彈響、畸形,有時伴有關節腫脹、積液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病理表現為關節軟骨面的進行性退變,受累關節滑膜分泌增多,所分泌的滑液成分改變,關節滑膜合成玻璃酸鈉的量減少,粘彈性降低,對滑膜組織及軟骨的穩定作用減弱,致關節液潤滑和抵抗機械作用的生物學功能發生障礙,進而關節軟骨細胞發生退變,關節軟骨損傷,軟骨面的磨損、剝脫,出現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增生硬化,關節邊緣增生骨形成。所以關節腔內補充外源性玻璃酸鈉是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重要環節之一。
玻璃酸鈉是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并可與蛋白糖亞單位結合,構成蛋白多糖聚合物,組成軟骨基質,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潤滑作用,減少組織間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對關節軟骨的作用。關節腔內注入玻璃酸鈉,能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性反應,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鈉含量,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愈合與再生,緩解疼痛、腫脹,增加關節活動度,防止關節攣縮變形。另外,玻璃酸鈉無菌包裝嚴格,自帶注射器,針芯和藥液不直接接觸,可降低感染概率。玻璃酸鈉腔內注射主要適用于早中期患者,但不適用于關節間隙明顯狹窄或不對稱、嚴重的軟骨破壞和骨贅形成、關節內外翻畸形等晚期病例。
綜上所述,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可有效治療KOA,且具有緩解或消除疼痛、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延緩病情發展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