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遺產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世界遺產是文明傳承的需要,是全人類的共同義務。
回眸——公元2010年8月,南美洲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第3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正在這里召開。經過大會激烈討論,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5時04分,大會主席手起槌落,由貴州赤水、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捆綁的“中國丹霞”地貌項目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中國丹霞“申遺”成功,赤水丹霞“申遺”成功!
塵埃落定,在表決現場的貴州代表團成員激動得熱淚盈眶、擁抱歡慶。
喜訊傳來,邊城赤水沸騰了。翹首期盼的30萬赤水人民奔走相告、忘情放歌;大街上,炮竹聲聲,煙花曼舞。清晨,市四大班子領導走上街頭,加入市民組成的歡樂的海洋……一路艱辛一路歌,這是赤水三年多來,走過申遺崎嶇路的回報,所有的辛苦和期盼,都在這一刻化為歡樂。
曾經滄海難為水。摘取世界級的自然遺產皇冠,這是赤水第一次,全中國在此前也只有7處。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是上天對赤水的垂愛,是大自然對純樸善良的赤水人的饋贈。
2010年,剛好是赤水撤縣建市20周年,申遺成功是給建市20周年的獻禮。
8月2日,這注定是一個載入中國申遺工作,載入赤水史冊的日子。
感恩——回顧申遺工作的這段歷史,真是一路艱辛一路歌。
2006年12月,建設部和湖南省牽頭組織粵、湘、贛、閩、浙五省的丹霞山、崀山等9處丹霞地貌景區聯合捆綁申報“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
2007年3月,赤水市向省、遵義市及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并到國家建設部、湖南建設廳匯報協調,爭取加入捆綁申報行列,得到建設部的支持。同年10月,國際丹霞地貌專家羅伯特·瑞博士一行應邀蒞臨我市實地考察,赤水丹霞開始引起國際專家的關注。
2008年10月16日,貴州省政府成立以辛維光副省長為組長的貴州省申報中國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遺產工作領導小組,通過省、遵義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赤水丹霞”正式納入“中國丹霞地貌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第一批預選地”。
2009年1月初,國家建設部、中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秘書處、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組織召開“中國自然遺產與混合遺產預備名單審查會”,通過嚴格篩選,最終確定將貴州赤水、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個著名丹霞地貌景觀地作為中國2009年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上報國務院。經國務院批準,貴州赤水等六個提名地申報材料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遺產中心審核同意受理“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并列入2010年世界自然遺產大會表決程序。
赤水申遺是半路搭車,應當感恩廣東、湖南、福建、江西、浙江五省的建設部門的包容與胸懷。
應當感恩貴州省申遺工作專家團隊,傅玉良、彭康寧、肖時珍,還有貴州省申遺工作行政團隊。還要感恩國際專家羅伯特·瑞,是他的發現和仗義直言,才使赤水丹霞在峨眉山2007年第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受到重視。是他們的智慧和辛勤付出,才讓赤水丹霞申遺工作開花結果。
認知——在丹霞地貌捆綁申遺六省中,赤水丹霞代表了丹霞地質地貌的青年期,是丹霞地質演變不可或缺的一環。專家評價:赤水丹霞具有突出的地球科學價值、突出的生物和生態學價值和突出的美學價值,是捆綁申遺里最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具價值的典型,具有不可復制和唯一性。在申遺過程中,赤水也成為國際專家考察的重點。
面積最大、最為壯觀。我國著名的丹霞地貌專家、中山大學黃進教授多次到赤水考察后得出這樣的結論:“赤水丹霞地貌面積之大,發育之成熟典型,壯觀美麗之程度,當屬全國第一”,并盛贊:赤水丹霞冠華夏!
赤水丹霞地貌核心區主要包括赤水大瀑布景區、佛光巖、獅子巖、竹海景區、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72178公頃,其中核心區27364公頃,緩沖區44814公頃,是6個省份丹霞地貌分布最廣的地區。
突出的地球科學價值——赤水丹霞地貌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包括地貌演變中的地質過程、地貌特征和生命的記載。
赤水丹霞是亞熱帶巨型紅層盆地,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丹霞地貌發育演化的杰出范例,是中生代以來地球演化歷史的突出例證。處于回春發育青年早期的高原/山原峽谷型丹霞地貌,具有罕見的地貌形態學特征。根據丹霞地貌的分類研究,赤水丹霞地貌整體上處于青年早期發育階段。由于遺產地所在巨厚的紅巖沉積建造、地質地貌發育歷史以及有利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使得雄偉壯觀的高原峽谷型(西區)和山原峽谷型(東區)丹霞地貌在這里發育得十分完好。赤水丹霞與中國其他地區的丹霞地貌在形態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深切的峽谷、高大的丹崖赤壁和形態萬千的急流飛瀑向世人展示了丹霞地貌的另一種風采,與中國東南和西北地區的丹霞地貌景觀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強化了中國丹霞地貌在世界紅層地貌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赤水丹霞的古生物化石和孑遺植物是地球生命的重要記錄。遺產地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含有較為豐富的介形蟲、瓣鰓、葉肢介、魚、鱉等古生物化石,真實記錄了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生活在巴蜀古湖南緣及其周邊地區的生物種類。尤其是遺產地核心區——金沙溝內保留了罕見的、與恐龍同時代的“活化石”——桫欏,其分布面積之大、原生性之強、保護之好,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孑遺物種桫欏的存在,以活體的形式展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突出的生物和生態學價值——生動展現了陸地、淡水生物系統及動植物群落演變過程,是生物多樣性原地保護的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和瀕危物種棲息地。
赤水丹霞是“古湖”經沉積、隆升干涸、褶皺構造體系系列地質地貌演化的典型區,從古孢粉記錄的針闊混交林,到現有的含多物種的古現代植被并存的常綠闊葉林(溝谷含雨林層片),表明遺產地具有生態演替的典型性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這種生態演替典型性、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物種豐富性在同緯度丹霞地貌是極其少見的。除具有古植被到現代植被的演進、裸巖原生演替外,在相對封閉的地形和濕熱條件下,還發育了完整、典型和大面積的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其植被原生性強,生物群沿地貌、氣候、水文和土壤差異形成對稱和不對稱空間分布。
遺產地植被類型多樣,主要包括常綠闊葉林、常綠硬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灌叢等,構成丹霞地區遺留下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中亞熱帶丹霞森林生態系統,也是我國西南部亞熱帶森林植被保存較完好、植物種類較為復雜的地區之一,其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遺產地具有陸地和水域兩大生態系統,生境異質性強,大部分區域人為影響小,環境質量好,生態系統保持原始性、適應性和完整性等特征,與鄰近地區和國內外其他丹霞區生態系統比較,擁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遺產地分布有高等植物2116種,動物1668種,包括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59種,擁有數量眾多的IUCN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物種(483種,植物115種,動物368種)、特有種(地方特有植物27種)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物種71種(植物35種,動物36種)。
突出的美學價值——絕妙的自然現象和具有罕見的自然美。
赤水丹霞地貌是各種內外營力共同的杰作,大自然鬼斧神工,丹霞絕壁、斷崖飛瀑,處處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絢麗景觀。
赤水大瀑布。赤水大瀑布景區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景區之一,同時也是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正在創建國家級5A景區。景區位于赤水河支流風溪河上游,景區內的赤水大瀑布是赤水境內4000多條瀑布中最大的瀑布,也是長江水系和中國丹霞地貌區最大最壯觀的瀑布。此外,還有被稱為“中國簾狀瀑布的代表”的中洞瀑布等一系列景點。
佛光巖。國家級4A景區佛光巖景區,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景區,其獨特的丹霞魅力稱得上“赤水乃至中國侏羅紀、白堊紀丹霞地貌發育最好,出露最齊,特色最典型的景區之一。”區內丹崖絕壁佛光巖常年似佛光普照,五柱峰如五柱擎天,加上太陽谷、犁轅溝等集新、奇、險、秀、幽、野為一體的景區景點,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自然生態,被專家們贊譽為“丹霞第一園”。該景區正在創建國家級5A級景區
四洞溝。四洞溝景區以氣勢萬鈞的水簾洞瀑布、秀美如銀梳的月亮潭瀑布、波涌湖青的飛蛙崖瀑布、騰云駕霧的白龍潭瀑布等四個形態各異的丹霞瀑布為主景,與山、水、竹聯袂,形成一幅純自然的丹青水墨佳作,海內外專家盛贊其為“沒有敗筆的景區”。
燕子巖國家森林公園。燕子巖國家森林公園屬國家4A級景區,景區內有展翅欲飛的燕子丹崖、惟妙惟肖的生命之源和生命之根,有神秘莫測的蓮臺瀑布,還有自然古樸的恒山林海等鬼斧神工的奇妙景點。景區生態系統完整,地勢險峻、氣勢恢弘,集科考、旅游、觀光、休閑于一體,是觀賞自然生態風光的理想勝地,也是科普考察的重要基地。該景區正在創建國家級5A級景區。
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唯一以桫欏及其生存環境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2000年10月被國家旅游局正式命名為“中國侏羅紀公園”,向中外游人推出地球侏羅紀、白堊紀自然生態景觀,展示2億年前地球的原生態自然風貌。園內開辟了甘溝、大水溝、兩岔河三個景段供游人觀光游覽,景區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面積最廣的桫欏林區,保護著4萬余株桫欏組成的種群,是中國目前距離長江最近的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4A景區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包括赤水河畔三百里竹廊、兩百種竹園、百萬畝竹海,尤其以“竹海”風光為勝,景區翠竹遍野,竹浪滔天,漫步其間,可領略“中國竹子之鄉”赤水的博大襟懷與中國竹文化的博大精深。
丙安古鎮。丙安古鎮是當年長江上游赤水河畔川鹽入黔的古驛站和川南入黔的古碼頭,也是紅軍長征一渡赤水期間紅一軍團的駐防地。古鎮上有保存完好的城堡樓臺和淳樸古老的民風民俗,濃縮了封建社會農耕文化的精髓。現在,古鎮還恢復修繕并建成了全國唯一一個以紀念紅一軍團為主題的“陳列館”,列入了“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現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保護——將8月2日確定為丹霞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日。2011年7月27日,赤水市五屆人大常委會審議決定,將每年的8月2日設立為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日,以加強對赤水丹霞的保護和宣傳。每年的8月2日,市委政府和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都要舉辦宣傳活動。
成立了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基金。
設立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2011年12月,遵義市政府新成立了中國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正處級),負責遺產地的保護與管理工作。
起草了《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辦法》。
赤水丹霞是世界的遺產,是全人類的財富。從申遺成功的那一刻起,30萬人民就擔負起保護遺產的沉甸甸責任。市委書記張集智說,“中國·赤水丹霞”作為全世界共同的遺產資源,全人類共享的財富,赤水將嚴格兌現對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的承諾,建立和完善遺產地和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的體制機制,確保遺產地得到長期有效的保護,維護遺產價值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赤水市修編了赤水市國家級旅游景區《規劃》,按照保護先行,保護優先原則,逐步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治理地災危巖,慎取土石,確保世界自然遺產資源永續利用,造福子孫后代。以保持遺產地“真實性”和“完整性”為核心,以完善遺產地基礎設施為重心,促進自然景觀開發轉型以旅游綜合開發為軸心。
著力加大宣傳,營造全民共同參與的遺產保護氛圍。利用廣播、電視、報紙、LED顯示屏、節假日咨詢臺廣泛宣傳丹霞世界遺產保護常識,增強全市人民珍視世界遺產的使命感。
強化監督,科學管理。 認真落實《世界遺產保護公約》,嚴格貫徹《風景名勝區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按照國家規范要求,有效落實各項保護管理措施,促進保護管理工作規范化。
一是認真把好建設審批關。加強規劃管理,限制和規范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按照“本土化、生態化、精品化”的原則,要求景區內建設項目必須與周邊景觀和世界遺產地整體環境相協調。嚴厲打擊違法建設行為,近幾年來共依法組織拆違行動10多次,拆除景區違法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有力地維護了規劃的權威性。
二是加大旅游環境執法力度。聯合執法檢查工作實現常態化,切實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保證執法工作的有效性、持續性。加強對旅游飯店、旅游經營攤點等服務行業的監督和管理,嚴厲打擊強拉強賣、尾追兜售、欺騙游客等行為,規范市場運營,維護市場秩序,為游客提供有序、公平、放心的旅游消費環境。
三是認真開展景區環境質量監測,科學研究和智能化管理工作。積極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科學課題研究,獲得了《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種子植物區系》、《基于GIS和RS的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研究》等一批科學研究成果。大力開展景區現代管理軟硬件建設,總投資近1億元的景區智能化管理系統正在積極組織實施。
四是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和林政管理,嚴格采伐指標控制,嚴禁捕殺野生動物和經營野味,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五是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今年6月通過環保部專家組技術評估,成為貴州省首個通過國家生態市技術評估地區。大力實施退耕造林,四年來,森林覆蓋率從74%提高到79.26%,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景區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32000個/cm3。投入資金1.2億元,實施土地整治項目80個4200公頃,新增耕地620公頃。關停礦山2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平方公里,完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15處。還將赤水河列入長江上游珍稀魚類保護區,增殖放流站投放魚苗100萬尾。建成日處理能力2萬立方米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投入3200余萬元建成(或在建)官渡鎮、天臺鎮、寶源鄉、兩河口鄉及園區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工業用水重復率超過90%。日處理150噸的分撿回收廢物利用式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已建成使用,目前,招商引資2.05億元,啟動1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13個鄉鎮垃圾收運系統,預計到年底,鄉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實現全覆蓋。城區清潔能源使用率達90%以上,城鄉電網改造1640公里,新增水電裝機容量5.4萬千瓦,建成沼氣池1.25萬口,推廣省煤節柴爐1.35萬臺,8個鄉鎮、街道已開通天然氣。建成了城區3套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定期發布監測信息,空氣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在“優良”水平,居全省、全國前列。
六是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今年6月通過國家旅游局專家組考評驗收,成功列入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
升級——“率先建成國際休閑旅游目的地”,是赤水旅游發展的定位和目標。世界自然遺產是塊“金”字招牌,市委政府看到了它的價值,以基礎設施為切入口,打造國際休閑旅游目的地。
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原則,對旅游景區實行統一開發管理。并將原先分散經營的多個國有旅游公司整合為赤水旅游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借助這個建設主體,景區基礎設施升級進入跨越發展階段。
充分利用世界遺產“金”字招牌資源,融資5億元投入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按5A級景區標準重點建設景區內道路、供水、供電、通訊、停車場、游步道、環境衛生和旅游安全等基礎設施。投資2.5億元建設赤水游客服務中心和丹霞展示中心,不斷完善赤水旅游綜合服務和展示功能。游客接待中心、赤水大瀑布景區停車場改造、佛光巖景區旅游環線人行步道改造、赤水竹海人行步道改造、竹海滑車、四洞到赤水大瀑布旅游環線等一大批項目相繼投入使用,極大提升了景區品質。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赤水加強文化的研究和發掘,為生態旅游注入內涵。將大同古鎮、丙安古鎮申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挖掘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紅色文化,修繕了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開放了位于大同古鎮上的,貴州省第一個地下黨組織——中共赤合特支舊址;挖掘丹霞石刻文化,建立了丹霞石刻藝術博物館;將“船工號子”、“游式武術”、“獨竹漂”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培育竹雕藝術加工,整理鹽運文物,發掘其文化價值;修繕了萬壽宮、江西會館、赤水城明代古城垣;啟動了全省“5個100”旅游項目黔北明珠文化城建設,它提出的口號是“用文化經營一座城市”。
創立了赤水穿越侏羅紀公園山地自行車爬坡賽,已連續舉辦兩屆。
變化——2010年,貴州省委提出“兩加一推”(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全省經濟社會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在這種背景下,赤水市委政府提出“四化一強”(新型工業化、綠色城鎮化、旅游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生態經濟強市)戰略,發揚“堅定信心、鍥而不舍、克難攻堅、務求必勝”的申遺精神,迎來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期。
打破交通瓶頸。因為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省委省政府把遵義—茅臺—赤水旅游線擺在重要位置,對接四川省,提前規劃立項,啟動了遵赤高速連接成自瀘赤高速項目。2010年8月,仁赤高速全線破土動工。
2013年11月28日,遵赤高速全線開通,將赤水到遵義的距離由300公里縮短為240公里,行車時間由5.5小時縮短為2.5小時。
2014年6月29日,成自瀘赤高速全線通車,將赤水到成都的距離縮短為293公里,到重慶的距離縮短為195公里,到瀘州的距離縮短為40公里。成自瀘赤遵高速像一條大動脈,跨越長江和赤水河,穿越赤水河谷的崇山峻嶺,一舉打破了制約赤水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瓶頸”,拉近了赤水與成渝經濟圈、黔中經濟圈的距離。
國際休閑旅游城市具雛形。2010來,完成了第四輪城市規劃修編,規劃了22平方公里園區、20平方公里的城市居住區、10平方公里的丹霞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形成2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骨架。
工業園區拒絕“三高”,引進了大批新型企業入駐,包括11家全竹加工企業、7家白酒規模企業、6家特色食品加工企業、4家“兩頭在外”企業,產業結構得到轉型。大力推進“十百千”工程,到2016年,完成栽培石斛10萬畝、培育豐產竹林100萬畝、出欄烏骨雞1000萬羽目標,走生態工業之路,夯實生態強市基礎。
2010年來,新建了城市道路31公里,包括赤水大道、城工大道、紅軍大道、河濱西路、河濱南路、文華大道二期、城工大道二期、工業大道三期、大同大道等城市路網。城市新增住宅面積從2010年的26.5萬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5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010年的7.4平方公里,增加到現在的12平方公里。城市讓生活更幸福,城市人均住宅面積從25平方米增加到36平方米。
五洲國際、黔北明珠文化城、赤水旅游風景區、官渡集鎮分別列入全省“5個100”工程。
12家高星級酒店落地建設。在河濱南路規劃了高星級酒店集聚區,含5家五星酒店,7家四星酒店。總投資30多億元,建成后新增床位6000多個。桂圓四星級酒店已于今年春節建成營業。
打造休閑度假旅游勝地。引進高山休閑度假酒店項目6家,總投資130醫院。金三角、玫瑰小鎮、云中湖岸、丹霞溪谷、恒信森林21度建設提速,有的已經開始營業。
為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還在游客接待中心附近規劃了20家商務酒店。在張家灣、大同古鎮、丙安古鎮等地規劃了100家鄉村旅舍。
餐飲快速發展,市區有餐飲業282家,“丹霞宴”、“熊貓宴”、“瀑布宴”、“桫欏宴”四大菜系各具特色,深受游客喜愛。
經濟社會取得跨越發展。201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9.6億元,同比增長17.4%;財政總收入實現7.9億元,增長30.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4.1億元,增長40.3%(按老口徑計算實現5.1億元,增長4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0094元,增長24.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469元,增長14.3%;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實現2.4萬元,增長17.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0億元,增長42.0%;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6.2%。綜合排名全省26位,實現前所未有的突破。
展望——赤水的目標是2016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率先在2020年全面建成國際休閑旅游目的地。
功到自然成。赤水旅游經過20多年的積累、積淀,如今進入高速增長期。據統計,成自瀘赤遵高速通車的7月份,入境游客15萬余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80%;門票收入1000余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50%(有景區門票調價因素)。赤水旅游已經告別假日旅游,迎來“井噴”時代。
堅守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不動搖。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是赤水旅游取得長遠發展的關鍵。沒有丹霞遺產資源的保護,就沒有赤水旅游的未來;只有優先保護丹霞遺產資源,才能實現雙贏。生態與發展的矛盾,注定遺產保護之路不平坦。
風正帆滿,責任在肩;展望未來,信心百倍。保護世界自然遺產,我們責無旁貸,唯有擔當,才能兌現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