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主任中藥師曾榮香□禤影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養生了。不少人喜歡進食名貴滋補藥材,如蟲草、靈芝、阿膠、人參等,有時甚至會將其制作成藥膳,時不時吃一些,以期達到延年益壽、美容養顏、增強體質的目的。實際上,這些名貴中藥雖屬“上品”中藥,但如果不加辨證地隨便使用未必有益。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首部藥物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就對收載的365種藥物,按照功效和毒性不同,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分別對應天、人、地三界。上品為君,“主養命以應天”,如人參、阿膠、石斛等,計120種,能滋補強壯、延年益壽,無毒或毒性很弱,可多服、久服而不傷人;中品“主養性以應人”,如紅花、當歸、百合等,計120種,或治病或補虛,或兼而有之,至于其有無毒性,當斟酌使用;下品“主治病以應地”,功專祛寒熱、破積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如附子、大黃等,計125種。
《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開創了中藥分類法的先河,對后世影響深遠。三品分類法雖然在今天看來比較粗糙,但它體現了當時醫家對藥物毒性的重視以及對治未病的追求,對后世臨床用藥具有指導意義。對于中、下品中藥,醫家歷來沒有太多爭議,認為不可久服;而上品中藥,因為《神農本草經》成書時的秦漢年間人們好修仙尋道、追求長壽,服食丹藥、滋補藥材的風氣盛行,所以認為“上品無任何副作用”,能“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久服、多服也不傷人”。但隨著時代變化,這一觀點值得商榷。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以陰陽平衡、寒熱偏性不明顯者,視為平性。藥物有四氣五味,如溫涼寒熱、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等,中醫防病治病,就是拿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體質之偏。中品、下品具有一定毒性,可用來攻逐病邪,對人體正氣也會有損害,因此病好了,藥就該停。上品藥物里雖有不少是藥食同源的食物,但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認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是說在選擇食物時,也應根據四時和五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并非只要是上品,就可不察體質、不辨病機地長時間大量服用。
就拿《神農本草經》最為推崇的“上品”人參來說,書中記載其“主補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中醫臨床則認為,對年老體弱、證屬氣虛者而言,人參的保健養生及治療效果的確是有的。但如果是身體健壯的年輕人,體質平和,甚至是體質偏熱者,服食人參反而會出現“上火”現象;陽氣旺盛的兒童服用人參,甚至可能會發生性早熟等相火偏旺的不良反應。所以,無論養生或治病,“上品”藥材也應辨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