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術的根莖。主產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也有栽培。多于農歷十月采收,除去泥土及地上部分,曬干或烘干貯存。生用或麩炒、土炒,炒焦用。
【處方用名】
白術、焦白術、於術、漂術。
【性味歸經】
甘、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本品甘苦而溫,入脾、胃二經,甘溫益氣,可健脾胃而止吐瀉,實腠理,而止汗,和胃氣而安胎元;苦溫燥濕,能化脾胃之寒濕,降泄利水而退水腫,為補脾燥濕之要藥。
1、補脾健胃:用于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之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等證。常配黨參、茯苓、甘草同用。若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者,可配干姜、黨參、甘草同用。亦可用于妊娠脾氣虛弱之胎動不安之證,常與黃芩、當歸配伍。
2、燥濕利水:用于脾虛濕困,運化失職所致的水腫、泄瀉、痰飲等證。治療水腫可與豬苓、茯苓配伍。若治痰飲,常配桂枝、茯苓、甘草同用。治瀉痢,常配黨參、茯苓、山藥等同用。
3、固表止汗:用于表虛自汗,常與黃芪、防風配伍。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利水燥濕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使用注意】
本品燥濕傷陰,故陰虛內熱津液潰耗者忌用。
【藥效比較】
《神農本草經》記載有術,但無蒼白之分,自漢代以后,術才分蒼術與白術,二者均為健脾要藥,性味苦溫,有健脾燥濕之功。但蒼術味兼辛而性燥烈,以燥濕運脾為主,且能祛風濕,發汗解表。白術味兼甘而性和緩,以補脾益氣為主,而有利水、止汗之功。凡脾胃虛弱之證,多用白術,濕盛實證,多用蒼術。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本經逢原》:“白術生用則有除濕益燥,消痰利水,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疽,散腰臍間血及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之功;制熟則有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止汗除熱,進飲食安胎之效”。
《本草求真》:“白術緣何專補脾氣虛?蓋以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白術味苦而甘,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且其性最溫。服之能健食消谷,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也”。
藥物成分:含揮發油(為蒼術醇、蒼術酮)、維生素A。
藥理: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可能是由于抑制腎小管吸收機能,且能促進電解質,特別是鈉的排出。有輕度降低血糖作用,煎劑有保護肝臟,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原減少作用。有強壯作用,能促進小鼠體重增加及肌力增強,有抗血凝作用。
(內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