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參有南沙參和北沙參兩類,南沙參為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輪葉沙參和杏葉沙參或同屬植物的根。主產于安徽、四川、江蘇等地,常在秋季采挖、洗凈,除去栓皮;切段鮮用,或曬干生用。
北沙參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的根,主產于山東、河北、遼寧、江蘇等地。多于夏、秋兩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用開水燙后剝去外皮。潤軟切片或切段生用。
【處方用名】
沙參、北沙參、北條參、南沙參。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本品甘寒養陰之中又能清熱,入肺胃二經尤長于清肺熱,補肺胃之陰,而奏潤肺止咳、養胃生津之效。
1、潤肺止咳:用于熱傷肺陰所致的干咳少痰或勞嗽咯血。治燥熱傷陰,干咳少痰,咽干口渴等證,常與麥冬、玉竹、冬桑葉等同用。治陰虛勞熱,咳嗽咯血,配知母、貝母、麥冬、鱉甲同用。
2、養胃生津:用于熱病津傷之口渴、舌降等證,常配麥冬、玉竹、生地同用。
【用量用法】
10~15克,鮮者加倍,煎服。
【使用注意】
肺寒痰濕咳嗽者忌用。反藜蘆。
【藥效比較】
沙參有南沙參、北沙參之分,二者功效相似,均能潤肺止咳,益胃生津。但北沙參養陰潤燥之力較強;南沙參清肺祛痰作用較好。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本草逢原》:“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
《飲片新參》:“養肺胃陰,治虛勞咳嗆痰血。”
藥物成分:北沙參含有生物堿、淀粉。輪葉沙參含三萜皂甙和淀粉。
藥理:北沙參的乙醇提取液有降溫和鎮痛作用,有輕度的祛痰作用。輪葉沙參有祛痰作用,但較紫菀差,其津劑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明顯強心作用。
(內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