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講主要講了對聯和絕句的基本音律要求,不少朋友回復看得挺明白,好,如果你的語文素養不低,那么你就離寫出好詩句來不遠了。
下面說說對仗的規矩:我們所說的“對仗”,就是說兩句話,字數必須一樣,結構必須一樣,讓它們成為“一對”,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漢語言講究音韻美的一種重要的修辭格。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這四句詩可以看作兩副對聯,前一聯是主謂結構,而且對仗極為工整,白日對黃河(名詞相對),依對入(動詞相對),山對海(名詞相對),盡對流(動詞相對)。后一聯對仗更為精妙,兩個句子都是動賓結構,欲對更(虛詞相對),窮對上(動詞相對),千里對一層(數量詞相對),目對樓(名詞相對)……如果只看這些,一般人當能做到,但是連起來讀,就發現大境界了,原來這兩句放在一起才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前一句是假設的條件,后一句才是結論:如果你想看到更美的風景,就必須向更高處攀登。這個是對仗中極難的一種,稱作“流水對”。
像這樣的絕句,四句兩聯,各自對仗,只是絕句使用對仗的一種情況;那么,創作絕句的時候,什么時候使用對仗好呢?這個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看心情。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你看,這是前一聯不對仗后一聯對仗的例子。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這是前一聯對仗后一聯不對仗的例子。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誰誰都不對仗的例子。
下面我們把絕句抻長,變成律詩:
莫道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先看音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清,磨嘰不!
把相應位置的字挑出來,平仄是: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第一聯(首聯),平仄相對;第二聯(頷聯)、第三聯(頸聯)、第四聯(尾聯),都對的相當規整,沒有一點差池!需要強調的是,聯與聯之間,尤其不能胡來,就是說上聯的下一句必需與下聯的上一句平仄一樣(掉過來說也一樣),規矩不可破。
但是,并不是我寫了八句七言或五言整齊的句子,而且平仄也都對了,就是律詩了,因為要成為一首律詩,還必須遵守以下規矩,我們再拿陸游的這首“七律/游山西村”為例:
莫道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以上首聯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頷聯
蕭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以上頸聯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以上尾聯
這首詩八句四聯,掐首去尾,中間兩聯是對仗的,也就是說,頷聯、頸聯必須對仗,這是死規矩,誰寫律詩都必須遵守。前面我以絕句為例講了“對仗”,現在我告訴你,有人管絕句又叫做“截句”,意思就是,絕句是從律詩任意截來的四句,所以絕句有的全對仗(截中間),有的半對仗(截前或截后),有的不對仗(截兩頭)。
我曾結識一位文學青年,好寫個詩啊詞啊,尤其喜歡律詩絕句,但是連律詩中間兩聯要對仗都不知道,不說了。
這可不是我特意選了一首對仗的忽悠大伙兒,看比你牛的人: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距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誰的詩?這好像不應該是個問題。大家看每聯的平仄,看聯與聯之間的銜接,看中間兩聯的對仗……在格律面前,越是高手,越守規矩,這不是拘泥,而是尊重!
好了,明天就是除夕了,李兵不揣淺陋,就在年前給大家備這么一點“精神年貨”,不成敬意!順祝朋友們春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