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方向、明確方位、明晰方法,做好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三個要素。2016年,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走勢與期待,既離不開正確方向的把握,也離不開恰當方位的拿捏,又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掌握。希望這一組文章能引發您更多、更新、更深的思考。
徐潔 課堂變革的三個焦點
21世紀的高度網絡化和各種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變革中,如下三個方面是未來關注的焦點。
基于課程整合的教學內容融合創新。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趨勢是注重學科領域之間的融合,這就需要學校在課程整合方面發揮協調和管理作用。課堂教學改革始終與課程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進。課堂教學改革只有放在課程的視野下去審視與革新,才有可能發生本質變化。僅改變課堂教學手段和形式,就好比吃營養餐,配方沒有變,無論花卷、蛋糕或面條,怎么吃下去效果都一樣。只有改變了營養餐的營養成分,也就是說,只有解決了教學內容方面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課程整合就是改革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措施。當前教育背景下,教育內容與方法以考試為本,機械訓練與死記硬背現象還頑固存在,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相對比較重。伴隨著各種課程資源的不斷研發,人們的信息來源日益豐富,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挑戰。教師應該有敏銳的眼光選擇課堂學習內容,學生也應培養選擇個性化學習的能力。課程整合是教師所擁有的課程自主權之一,整合學科內、學科間、學科與生活及社會中的相關元素,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學習最適合自己、更精當、更合理的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學習結構性知識或使學生學習的知識結構化,同時兼顧學習方式整合,這才是“輕負擔高質量”的科學路徑。
基于信息技術支持的深度學習。深度學習的特征是以理解為指向,對應“應用、分析、綜合、評價”較高級的認知層次,使學生能夠批判性地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形成內在學習動機,具有積極的情感與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解決問題。深度學習能促進元認知能力發展。互聯網倡導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精神,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學習方式具有碎片化、情境性與互動性特點。技術可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與反饋,這讓教師能夠更好地使用循證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調整教學。信息技術模糊了課堂內外的界限,拓寬了課堂教學時空,使學生實現了泛在學習和移動學習,就是說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信息,隨時隨地獲得資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不僅使學生的學習增強了娛樂性,而且使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更有利于幫助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在紛繁的信息中,重要的已經不再是掌握特定知識,而是對信息的重要性作出判斷,在各種可能的候選方案中快速作出抉擇,這就突顯了培養學生審辯式思維能力的重要性。這種思維更強調培養學生的反思、質疑、分辨能力,是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思維品質,是創新人才的主要特征。
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學生整體性發展。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第一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的概念。鐘啟泉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借助學校教育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核心素養指人的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學習的目標指向人的發展核心素養和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從“知識”目標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體系”,這體現了育人目標的不斷發展。核心素養應具體闡述所培養人的標準和要求,使學校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形成更明晰的認識。由此,課堂教學的育人目標指向了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這樣的課堂本質目標是育人,是真正踐行“立德樹人”德育為首的育人目標。這使教學從學科中心轉向對人的整體發展的關注,從學科本質出發確立學科素養,基于學科素養整合學科教學內容,進而研究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教學過程強調的不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課堂教學從機械學習走向了有意義學習,從學科學習轉向了跨學科學習,從知識、技能走向了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系齊魯師范學院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
石仁洲 課堂會被重新定義
當下,無論是傳統教學還是多媒體教學,只是利用了高科技產品,卻沒有真正實現課堂的變革。因此,未來我們不僅要將高科技引入教學,還要重新定義課堂的概念,通過學生電子書包、教師智能講臺,讓學生和教師共同發揮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課堂。
課前:教師可以把備好的課件和導學案通過互動軟件提前發送至學生的電子書包,學生可以提前預習課堂內容,完成自主學習部分,為課堂學習和小組討論做好準備,可以大大提高課堂容量和效率。
課中:教師可以把準備好的練習題直接分發至學生的電子書包,學生解答后可以迅速提交給教師,教師端系統可以自動判斷對錯并統計出正確率,而且哪個學生做對了,哪個學生做錯了,一目了然,讓教師準確地掌握課堂反饋信息,還可以節省大量的課堂時間。
課后:學生課堂上答錯的題目可以自動加入錯題本,課后點擊就可以復習,許多練習題還配備了詳細講解和數據統計,學生們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薄弱點和易錯點,讓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
假期:教師在家就可以給學生分發資料并回收批改,教師和學生也可以在線交流。
本次課程改革是從思想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教育體制等進行全面改革,但現狀卻讓人有點尷尬,尤其是教育一線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改革,難以發生實質性變化,特別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距融合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未來的課堂應該凸顯以下特點。
“自帶”改變學校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標志是什么?學生可以自帶筆記本電腦、自帶應用、自帶云、自帶平板電腦、自帶手機進入課堂,“自帶”成為常態,成為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使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課堂教學發生顛倒,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
“同時”成為信息化課堂的重要標志。開放的無線局域網會全覆蓋,無密碼wifi,學生可以隨時上網,師生可以同時上網開展在線教學,同時在線觀看、同時上傳、同時下載、同時在線自學、同時在線上課、同時在線課堂檢測和考試……師生可以同時在線進行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這是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重要標志之一。
“自動”成為一種主要學習方式。課堂以問題及問題解決為一條主線,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三大原則,以學道導學、獨自學習、學道點評、學簇展示、學室展示、檢測小結、評價反饋為七個環節,生進師退,把課堂完全還給學生,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信息化使課堂教學達到“無界大課堂”成為現實,課堂教學將由自主走向自動。
“空間”成為師生自媒體式展示平臺。學生在校內以及公網上建立自己的空間,學生由看客走向博客、播客、刷客等。他們在自己的空間與學友和教師相互加為好友,建立學習交流圈或群,形成網上學習共同體。學生的學習可以由自主走向自動,“越域學習”、跨界交流成為可能。“空間”是課堂教學信息化的又一個重要標識。
“大數據”成為預測、指導、評價的重要方式。師生在云服務平臺上教學,必定留下教學痕跡,自然產生大數據。學校通過大數據和學習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同時應用大數據處理,可以對學生和教師起到及時評價和反饋作用。比如,學生自主在“猿題庫”平臺上進行刷題上榜活動,平臺自動形成“每日題霸榜”,這樣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興趣。云服務“大數據”留有每一個師生教學和學習活動的痕跡,“大數據”是學校教育發生革命性變化的主要標識。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滕州市柴胡店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