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研究盜竊罪、侵占罪的案例很有意思。從1999年至今,刑法幾經變化,刑法理論也在不斷發展。筆者在整理案例時發現,1999年的盜竊罪居然可以判處死刑,并且上了《刑事審判參考》用于指導全國法院審判。今天法律界人士與普通民眾都認識到對于盜竊、侵占這類財產類犯罪不應被判處死刑,而這份進步也是中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法治進步的成果。讓我們帶著對這份成果的尊重,向最高法學習以下22個裁判要旨吧!
1.偽造證明材料,將借來的車輛冒名質押給他人,后又從質押權人處竊回車輛的行為,應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751號,孫偉勇盜竊案。
深度解讀:盡管行為人偽造證明材料冒名質押他人物權,但質押權人以合理的價格通過交付的方式善意取得的,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質押權人有權取得該質押物的質押權。此時質押權人并未遭受任何損失,相反所有權人可以向行為人請求賠償。隨后行為人通過盜竊的方式將質押物從質押權人處竊回車輛,導致質押權人因質押物滅失,無法主張對行為人的債券,形成損失。因此行為人盜竊質押物的行為應構成盜竊罪。
2.網絡游戲點數等虛擬財產的價值可以參考網絡運營商對互聯網財產的定價方法計算。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766號。
深度解讀:關于盜竊財產數額認定的問題,司法解釋早已明確規定的,但對于虛擬財產的數額卻未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對游戲點數等互聯網上的財產的價值計算方法主要有:(1)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準計算互聯網財產的價值;(2)根據用戶真實貨幣的投入計算互聯網財產價值;(3)根據市場交易價格來確定互聯網財產價值;(4)網絡運營商對互聯網財產的定價;(5)根據受害者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來確定互聯網財產價值。同時還應考慮: (1)如果行為人將竊取、騙取的互聯網財產轉賣給第三人的,其銷贓數額高于按照前述方法計算的犯罪數額的,則按銷贓數額計算;(2)如果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明顯大于依前述方法計算的犯罪數額的,則損失數額可以作為量刑情節參考。
3.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能否成為轉化型搶劫罪的犯罪主體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777號,王偉華搶劫案。
裁判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第一款。
深度解讀:首先,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依法對盜竊罪不負刑事責任,因次,不具備轉化型搶劫罪的基礎。其次,從現有司法解釋的規定也可以推導出相對刑事責任能力年齡的人不能成為轉化型搶劫罪的犯罪主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十條第一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可見,相對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了轉化型搶劫的行為,形式上符合轉化型搶劫罪的要件,只對暴力行為造成重傷或死亡結果的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最后,對于行為人未達完全刑事責任年齡的情況,判決主文應表述為“被告人不負刑事責任”。
4.以出售為目的,盜挖價值數額較大的行道樹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深度分析:首先,行道樹屬于森林法保護的“其他林木”,應受到刑法關于盜伐林木罪的保護。其次,盜伐林木罪打擊的是對森林樹木的盜伐行為,但如果是以出售為目的的盜挖行為,不能被認為是盜伐。《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將他人已經伐倒的樹木,或將已經采挖離地的活體樹木直接竊為已有”的行為,應認定為盜竊罪,可知司法解釋將盜伐林木罪的行為限定在盜伐。最后,盜挖價值數額較大的行道樹侵犯了財產價值,構成盜竊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785條,李波盜伐林木案。
5.被害代理商在行為人盜竊既遂后的盜竊數額應扣除代理商從移動公司獲取銷售手機 SIM 卡的返利。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796號,汪李芳盜竊案。
深度分析:首先,盜竊數額應當以被盜物品價格的有效證明確定,對有效證明有爭議的,應貫徹實事求是和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認定原則進行評估。其次,對被盜物品進行評估的,可以根據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其中,收益法不利于刑事案件。再次,市場法需要各市場主體提供有效證明,如果不能則根據有利于被告人原則確定。最后,扣除返利后,SIM卡的市場零售價的中等價格接近于成本價,可以采取成本價認定被盜數額。
6.承運人運送貨物時將貨物調包、以次充好,應認定為盜竊罪還是合同詐騙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807號,張海巖等合同詐騙案。
深度分析:承運人運送貨物時調包并以次充好的,同時使用了盜竊手段和詐騙手段。由于承運人與貨主簽訂合同后已經取得了對貨物的控制權,因此其盜竊手段實際上侵犯了自己的占有,并不構成盜竊罪。貨主仍然可以通過合同來追責并獲得補償,并不會遭受損失。真正使貨主遭受損失的,是最后的交貨環節,由于以次充好的欺騙手段使得貨主形成錯誤認識,并使得承運人取得控制權,因此符合詐騙的特征。由于本案實際上是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的詐騙行為,因此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7.被害人陳述的被盜財物與被告人供述不一致的,如何認定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848號,姜青松盜竊案。
案情簡介:被告人流竄作案,盜竊多名被害人財物。法庭上被告人供述部分事實,但對多筆盜竊數額與被害人陳述差異較大。
裁判理由:首先,被害人與被告人并不認識,也沒有積怨,其陳述符合其經濟條件和社會背景,且當日報警,能夠得到盜竊現場證據印證。其次,被告人在偵查階段拒不承認,在偵查機關出示指紋等證據后承認部分事實,在法庭闡明可以酌情從輕處罰后,被告人蔡當庭供認實施盜竊行為,但又辯解數額少于被害人陳述。這種情況下,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與從偵查一開始就作出的如實供述存在很大區別,且其辯解沒有其他證據予以印證,存在虛假可能性,不予采信。最后,依據證明力較強的被害人陳述認定盜竊財物。
8.幫助他人盜回本屬于自己公司經營財產,構成盜竊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849號,廖承龍、張文清盜竊案。
裁判理由:首先,雖然本案被盜財物屬于張文清公司經營財產,但已由廖承龍質押給他人,他人系善意取得質押權(所有權也適用);其次,廖承龍、張文清合伙盜竊他人合法占有的財物,構成盜竊罪的共同犯罪;最后,張文清明知廖承龍無力合法取回財物并將采取盜竊方式,仍為廖承龍提供幫助,屬于從犯。鑒于其目的是取回其公司經營財物,主觀惡性較小,又系從犯,對其可免予刑事處罰。
9.盜竊金砂后加工成黃金銷贓,盜竊數額應以所盜金砂價值認定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879號,饒繼軍等盜竊案。
裁判理由:首先,“盜竊后銷贓價值高于所盜財物價值的,盜竊數額以銷贓價值為準”這條本就存在極大爭議。有觀點認為,這屬于盜竊行為完成后的事后不可罰行為,不應將其作為盜竊數額。該條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3年4月2日聯合出臺了《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被廢止。其次,經過加工后的金砂包含了原金砂價值和加工、銷售費用,高于原金砂價格符合實際,但不應都被認定為盜竊數額。最后,在無明確價格的情況下,可根據市場銷售的中等價格來確定被盜財物的價值。
10、將銀行卡借給他人使用后,通過掛失方式將銀行卡內的他人資金取走的行為,應認定為侵占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938號,曹成洋侵占案。
裁判理由:首先,被害人使用他人的銀行卡,雖仍掌握了銀行卡和密碼,但在法律上銀行卡內的資金已被被告人占有,被告人隨時可以通過掛失的方式控制卡內資金,被告人通過掛失的方式非法占有該卡內資金,屬于侵犯了自己合法占有的財物。其次,被告人拒不歸還該財物,符合侵占罪的構成要件。最后,被告人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產生于知道卡內資金后,而盜竊罪是轉移財物控制權的犯罪,其犯罪故意產生于控制他人財物之前。
11.用工合同到期后沒有續簽合同的情況下,只要行為人仍在實際行使管理職責,就符合職務侵占罪的主體要件;既利用了職務便利,又使用了一般盜竊手法,應根據主行為來判定是否構成職務侵占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516號,劉宏職務侵占案。
裁判理由:首先,刑法注重實質合理性,評判一個人是否具有某單位工作人員身份,要看該人是否承認一定工作職責或從事一定業務活動,而用工合同及其是否到期,只是主體身份的形式考察內容。因此即便合同已到期,也符合職務侵占罪的主體要件。其次,非法占有活動既利用了職務的便利,也使用了一般盜竊手法的,要看主行為是侵占還是盜竊。本案中行為人利用職務身份,自由出入倉庫是主行為,利用自己職務掌握的兩把鑰匙和破壞其他兩把鎖是次行為,主行為符合利用職務便利條件。最后,實踐中利用職務便利也往往是通過非法占有財物道理上的一環,但這并不影響認定行為人具有管理權限。
12.侵占罪屬于“告訴才處理”應如何理解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558號,李富盜竊案
裁判理由:首先,侵占罪屬于“告訴才處理”,即絕對自訴案件,除非被害人具有刑法第98條規定的受強制、威嚇無法告訴時,公訴機關才有權高速,否則公訴機關沒有起訴權,法院也不能就此作出有罪判決。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追訴而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不予追訴的被告人的案件,公訴機關享有起訴權。其次,公訴機關發現指控的犯罪屬于“告訴才處理”案件后,要求撤回起訴的,法院依法可以裁定準許,被害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提起自訴。最后,公訴機關堅持不撤回起訴的,法院可以裁定終止審理。
13.多名自訴人以同一罪名起訴同一被告人的,法院應以一案合并審理。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573號,劉珍水侵占案。
裁判理由:首先,存在多名共同侵害人的自訴案件。自訴人對部分侵害人提起自訴的,人民法院應該受理,并視為放棄對其他共同侵害人的起訴。判決宣告后自訴人又對其他共同侵害人就同一事實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再受理。其次,存在多名共同被害人的自訴案件。部分被害人提起自訴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他被害人參加訴訟。其他被害人接到通知后表示不參加訴訟或者不出庭的,即視為放棄訴訟。法院宣判后,被通知人就同一事實又提起自訴的,人民法院不再受理,但被通知人可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最后,對于多名被害人不屬于同一犯罪事實下的被害人時,應參照以上解釋執行。具體來說:(1)多名被害人提起自訴的,法院應當并按并作為一案進行審理;(2)如果多名被害人中只有部分被害人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他被害人提起訴訟,被通知人接到通知后表示不提起高速的,即視為放棄告訴權利:(3)如果分別提起訴訟而不合并審理,則將導致被告人適用刑罰的困難。
14.如何理解侵占罪的“代為保管他人財物”的主體身份。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583號,楊飛侵占案。
裁判理由:首先,被害人委托被告人的父母加工產品,被告人將原料偷走,此時被告人不符合侵占罪的主體身份要件,不構成侵占罪。其次,被告人偷取的是其父母實際控制的財物,符合盜竊罪的特征。再次,被害人仍可以通過與被告人父母的合同追回損失,且不存在拒不歸還的情況,即便無法追回,也應由被告人父母承擔違約責任。最后,由于被害人盜竊家庭成員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必要追究刑事責任的,處罰時也應與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
15.臨時搬運工竊取鐵路托運物資構成職務侵占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452號,賀豫松職務侵占案。
裁判理由:首先,職務侵占罪所指的職務,并非在在單位內部擁有職位,而是指承擔一定工作職能,并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即便是合同工、臨時工都不影響其符合該罪的主體要件。其次,本罪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指單位人員利用主管、管理、經手單位財物的便利條件,其中經手是指因工作需要合法持有單位財物的便利,而不包括因工作關系熟悉作案環境、容易接近單位財物等方便條件。最后,鐵路托運的物資雖所有權仍屬于貨主,但由運輸公司合法占有控制,運輸公司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非法占有的,構成職務侵占罪。
16.利用熟悉作案環境及他人對其身份信任的便利條件,構成盜竊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460號,陳建伍盜竊案。
案情簡介與裁判理由:本案被告人是郵政局的安保人員,負責保護郵政局內部資金安全。法院認為,首先作為安保人員,被告人并不具備主管、管理和經手被盜財物的職務便利,沒有對單位財物的支配、決定、處置或實際控制權。其次,本案非法占有行為的關鍵在于持有金庫鑰匙和打開金庫大門,這顯然不屬于安保人員的職權。最后,被告人利用了對環境的熟悉和他人對其信任,而不是職務上的便利,應構成盜竊罪而非侵占罪。
17.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設定的游戲角色身上,通過修改數據生成極品“武器、裝備”出售給其他玩家進行獲利的行為,屬于職務侵占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461號,王一輝、金珂、湯明職務侵占案。
裁判理由:第一,“武器、裝備”等虛擬財產是玩家投入時間、金錢、精力積累取得的,具有實用價值,可以轉讓并收取轉讓費用,屬于刑法保護的對象。第二,修改數據本身并不屬于復制、發型,并不構成侵犯著作權罪,修改數據后并用于出售的“武器、裝備”并不是軟件本身,而是軟件運行后產生的結果,因此也不構成侵犯著作權罪。第三,商業秘密屬于能為權利人帶來市場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不為他人所知的信息,本案生成的“武器、裝備”并不會為侵權人帶來市場競爭力和優勢,因此不具備商業秘密的特征,不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第四,本案“武器、裝備”不屬于限制經營產品,不構成非法經營罪。第五,本案生成的“武器、裝備”雖影響了軟件服務的運營,但并未達到嚴重程度,不構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第六,被告人出售經修改的“武器、裝備”,并未欺騙玩家其實際效果,不構成詐騙罪。玩家的損失是因為單位發現后收回贓物。最后,“武器、裝備”本身屬于游戲公司所有,被告人利用職務便利獲取原始“武器、裝備”并出售的行為,應屬于侵占公司的財物,構成職務侵占罪,而不論是否修改。(不過本案認定被告人職務侵占的數額為出售經修改的“武器、裝備”后獲得的收入,筆者表示質疑,畢竟這不是原侵占財物的價值)
18.利用代理公司業務的職務便利將簽訂合同所得之財占為己有的,應認定為職務侵占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484號,虞秀強職務侵占案。
裁判理由:首先,公司業務負責人對外簽訂經濟合同產生的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依據合同取得對方公司財物后,業務負責人此時侵占的就是本單位的財物,而非合同相對人的財物。其次,行為人之所以能占有該財物,就是利用了代理公司業務的職務便利,因此行為人構成職務侵占罪。最后,合同相對人可以依法向行為人及其所在公司主張合同權利。
19.以公司代理人的身份,通過騙取的方式將收取的公司貨款據為己有,是構成詐騙罪、職務侵占罪還是挪用資金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716號,楊永承合同詐騙案。
深度分析:本案與上述第18個案例(《刑事審判參考》第484號,虞秀強職務侵占案)可以放在一起對比,以便準確理解職務侵占罪。公訴機關以職務侵占罪提起公訴,但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屬于合同詐騙罪。第一,被告人取得了被害公司的授權,但并不是被害公司的員工,并不擔任任何職務或承擔任何工作,因此不符合職務侵占罪的主體要件。第二,被告人在履行與被害公司的經銷協議過程中,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符合詐騙的行為特征,構成合同詐騙罪。第三,被告人非法占有貨款后失去聯系,拒不還款,非法占有目的明顯。綜上,構成職務侵占罪。
20.企業員工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勾結外部人員,竊取企業財物的行為,屬于職務侵占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22號,汪美坤、李云田等侵占、盜竊案。
深度分析:本案公訴機關以盜竊罪提起公訴,但法院認定為侵占罪,其理由是:第一,兩名內部員工具有看管、守護、控制被盜財物的職責,符合侵占罪“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特征。第二,財物被盜的最關鍵原因就是利用了該兩名內部員工的職務便利,應以侵占罪追究刑事責任,其他被告人屬于侵占罪共犯。
21.入戶盜竊被發現后當場使用暴力轉化成搶劫罪的,屬于入戶搶劫。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59號,莊保金搶劫案。
深度分析:本案發生于1998年,當時的裁判觀點認為:入室盜竊的人是懷著秘密竊取他人財物的意圖進入他人住宅的,其行為被事主發現后,對事主使用暴力,其危害性與入戶搶劫并無本質差別,應認定為搶劫罪中的入戶搶劫。現在一般觀點是:凡入戶本身具有非法性(如盜竊、強奸、故意殺人),入戶后實施的搶劫行為,都應被認定為入戶搶劫。
22.非法侵入銀行計算機系統并將資金劃入個人賬戶并取走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第60號,郝景文、郝景龍盜竊案。
深度分析:本文審編為裴顯鼎。第一,被告人將銀行資金轉入個人賬戶后就已經侵犯了資金的所有權,完成了非法占有行為,后續取款行為只是非法占有行為的延續,負責取款的銀行工作人員并未出現意思瑕疵,也沒有能力進行懷疑,不構成詐騙罪。第二,被告人秘密竊取銀行資金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盡管利用了計算機系統,但并不影響對其行為的認定。詐騙罪的虛構事實,不應當包括其實施詐騙行為錢的使物品所有權已發生轉移的盜竊行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