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辯護網(wǎng):有觀點認為行為人直接或間接發(fā)展的下線人員達到30人以上,且其在形成的層級中處于3級以上,就可以推定行為人是傳銷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如果按此觀點,相當于將30人及層級在3級以上作為認定傳銷活動組織者、領導者的一個充分非必要條件,筆者對此并不能認同。首先,“對一般參與傳銷的人員而言.其往往也是受害者,對之予以打擊,可能不會有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9]立法者基于此考慮.無論是刑法還是司法解釋,都將犯罪主體明確定位為組織者、領導者,顯然本罪的正犯是傳銷活動組織者、領導者,[10]而不是一般的傳銷人員,處罰的也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的行為而不是一般的傳銷行為。在傳銷活動中并非只有組織、領導者才能實現(xiàn)發(fā)展的下線傳銷人員30人及層級在3級以上,比較積極的傳銷人員以及在人數(shù)眾多的大型傳銷違法犯罪活動中的一般傳銷人員都能達到此標準。如果認為只要下線傳銷人員達到30人及層級在3級以上,就認為是傳銷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成立本罪,必然會將大量積極或者一般的傳銷人員劃到本罪的入罪范圍以內,這與本罪的構成要件明顯不符。傳銷的“經(jīng)營規(guī)定”非由其而定,一般的傳銷人員只是作為遵照傳銷“規(guī)則”的行事者,將其認定為組織者、領導者,則難以在司法中控制打擊面。[11]其次,如果認為30人及層級在3級以上就是認定傳銷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以及成立本罪的入罪標準,那么《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二)》第78條第2款就沒有必要再單獨解釋何謂本條所稱的組織者、領導者,而應當直接在第一條中的“30人及層級在3級以上”之后以并列的形式羅列其他可能評價為組織者、領導者的具體情形或標準。再則,按照此觀點有可能出現(xiàn)行為與責任不符的情形。例如,甲發(fā)展了乙,之后甲悔悟不再發(fā)展下線傳銷人員,乙則執(zhí)迷不悟繼續(xù)大肆發(fā)展下線人員,共發(fā)展了丙等29人為其下線人員并形成了多個層級。如按照上述觀點,甲作為乙的上線,根據(jù)傳銷活動的基本特征和運作規(guī)律,乙的下線全部算作甲間接發(fā)展的傳銷人員,也算作甲的下線,則甲符合30人及層級在3級以上的要件,成立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但是乙卻因其下線人員只有29人不構成犯罪,這樣的結論顯然與甲、乙二人在傳銷活動中的行為以及所起的作用不相符合,違反基本的公平原則。
因此,筆者認為,司法解釋中的30人及層級在3人以上只是一個成立本罪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在滿足下線人員達到30人以上且層級在3級以上的基礎之上,還必須考量行為人在傳銷活動中是否能被評價為組織者或者領導者,才能確定行為人是否構成本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