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彩原理
如果用物理模型來解釋的話,,根本就沒有'色彩'這么個東西,其實它們只是一些不同波長的光波而已。因為人類的眼睛可以區分這些不同長度的光波,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光波震動的頻率不同,在我們大腦中發生'色彩'的感受,其實這是我們的視覺器官對這些不同長度'波'的反應。所有那些我們能感受到的不同波長的光,合在一起被稱為可見光譜。這個光譜相對于光波本身而言只包括了其中較少的一部分:紅、橙、黃、綠、藍、藍紫(科學來說,稱為靛藍色) ,還有紫色。
2、看見的色彩
色彩源自于光線.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人為光線。如果沒有光,也就沒有色彩能夠呈現出來。光線越多色彩也就越豐富強烈的光線也將帶來濃烈的色彩。
我們人類的眼睛具有三種色彩感受細胞或錐狀體,分別能夠感受到紅色、綠色和藍色。這樣一來,所有射入我們眼睛的光線都被化減到這三種顏色。而我們所感受到的豐富色彩都是由這三種顏色混合而來。盡管實際光線中有很多色彩人類不可能看到,人們還是只將那些能夠被察覺到的色彩總合起來,并稱為可見光譜。人類可以區別出大約一千萬種色彩,這些光譜稱為人類色城。由于每個人的色敏感細胞對色彩的反應不同,人們判斷或是辨別特定的色彩是非常主觀的。
3、色彩的屬性
無論我們應用的是疊加色還是疊減色,每種色彩都必須按照它的物理屬性來描述。這些物理屬性都是相互獨立的。只有特定色彩的每種屬性都經過定義和測量后,我們才能將這種色彩完全準確地描述清楚。科學上對色彩的描述成為比色法。比色法通過主觀和客觀測量系統兩種方法對疊加色和疊減色進行了詳盡的測量。主觀測量系統用色相、飽和度和明度(HSB)來描述色彩;而客觀系統測量的是光波長度、純度和色彩的發光度。
'色相'是用來描述或指出特定色彩在可視光表或色盤中所處位置的常用名稱。在一束光線中色相是由一種色彩的特定波長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對比特定色相附近的色相來更加準確地描述所需要的這種色相(例如:將某種藍色與其附近的色相對比時,可能應該更準確地稱之為藍紫色)。
'飽和度'用來描述色彩的濃度.強度、純度或是色度(也就是特定色彩缺失黑色,白色和灰色的程度)。一個鮮活的顏色應該是高飽和度或是滿飽和度的,反之一個不鮮明的色彩一定是低飽和度的。總之,飽和度是用來描述色彩飽滿程度的尺度。
'明度'或者叫做色值,用來描述一個色彩相對于其他色彩的明與暗.或者表示這個色彩的反射量或光澤度。一種特定的色彩也可以簡單地用淺和深來形容(如淺藍和深藍)。我們可以通過將特定色彩與不同比例的白色(生成淡色)或是黑色(生成暗色)相混合,來改變這種色彩的明度。圖形設計軟件為設計師們提供了很多工具用以改變色彩的HSB值。
4、色彩的意義
人們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來感受色彩。這不僅僅是物理層面上的,而且包含著精神和情感層面。這種感受的結果,就是讓不同的色彩具有了其特定的意義。色彩的象征意義多數情況下也是一種文化認同。 不同文化中色彩所代表的意義和給人產生的聯想是大不相同的,有時可能甚至相反。設計師在應用某種色彩之前,要好好調查下這種色彩的意義以及它在特定環境下將帶給人們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