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巨虛穴【ST39】的準確位置圖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本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小腸之下合穴,適用于小腸諸疾;現代常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下肢癱瘓等
快速找下巨虛穴
正坐位或仰臥位,根據骨度分寸法,膝中至外踝尖為16寸,折量出犢鼻下9寸所在,再以中指同身寸即可定位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下巨虛所在。本穴與上巨虛、下巨虛、條口同在一條縫隙之中,上巨虛在縫隙上端,下巨虛在縫隙下端,條口位于正中,三穴主治相似。
下巨虛穴的作用
肩周炎:下巨虛為小腸下合穴,小腸經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針刺下巨虛能疏通經脈,調合氣血,為治療肩周炎、落枕等頸項疾患上病下取的要穴,臨證可配伍后溪等穴應用,加強通經止痛之功。
配曲池、太白等主治泄痢膿血;配陽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下巨虛按摩方法
可用艾條灸下巨虛穴及大腸俞各5分鐘左右。之所以要取下巨虛,是因為這個穴位不僅是胃經上的穴位,同時是手太陽小腸經合穴的緣故,因為小腸經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而胃經又是提條多氣多血的經絡,所以艾灸下巨虛,不但可為小腸經補充氣血能量,還有調和氣血、舒筋活絡的作用,所以對肩周炎、肩扭傷、挫傷等原因引起的肩痛,止痛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