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生物資源大觀

作品:作者:成都市銳騰龍
分類:現(xiàn)代言情
簡介:生物資源就是生物圈中對人類具有一定價值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機體以及由它們組成的生物群落。自然界中有著種類極其繁多的生物,它們千差萬別、形態(tài)各異。從赤道到兩極,從陸地到水下,從平地到高山都有它們的蹤跡。據(jù)估計,地球上的生物約有500-1000萬種。目前,人類已經認識(即已經鑒定定名)的生物約有21多萬種。人們按其特性不同,一般粗略地把它們分為動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類。其中,動物種類最多,約150萬種,植物約50萬種,微生物言約10萬種。從生物量來說,自然界的植物量最大,約比動物量大幾百倍乃至上千倍。
==========================================
###第1章 1
  ##正文
  ###序
  生物資源就是生物圈中對人類具有一定價值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機體以及由它們組成的生物群落。自然界中有著種類極其繁多的生物,它們千差萬別、形態(tài)各異。從赤道到兩極,從陸地到水下,從平地到高山都有它們的蹤跡。據(jù)估計,地球上的生物約有500-1000萬種。目前,人類已經認識(即已經鑒定定名)的生物約有21多萬種。人們按其特性不同,一般粗略地把它們分為動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類。其中,動物種類最多,約150萬種,植物約50萬種,微生物言約10萬種。從生物量來說,自然界的植物量最大,約比動物量大幾百倍乃至上千倍。
  這些種類浩繁的有機體與人類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其中,絕大部分對人類是有益的,但也有某些種類對人類是有害的,還有許多種類目前尚未被人類認識。
  生物資源屬于可更新資源的范疇,它們在自然或人工的維護下可以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破壞也可以解體和衰亡。目前,隨著人口的劇增和現(xiàn)代化大工業(yè)的發(fā)展,對生物資源超負荷的開發(fā)、利用和破壞,使得自然界的生物資源越來越短缺,這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森林破壞、沙漠蔓延、生物減少、物種滅絕等,更進一步加劇了世界資源和環(huán)境的危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引起各國有識之士的重視。
  這本書將動物和植物分開加以闡述,旨在向讀者提供全面的生物資源閱讀平臺。而且,對于微觀世界的生物資源我們也力求全面展示,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引起廣大讀者對于地球資源保護的關注。
  ###一、生機勃勃的地球
  在日常生活中,你隨處都會遇到生物,你會為大自然的魅力而傾倒。估計全世界的物種有500萬-1000萬,而現(xiàn)存生物與曾在地球上生存后又絕天的生物相比,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遠不到1%父地球上如此眾多的生物,究竟是從何處而來?從天上“掉”下來,海里“鉆”出來,還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
  生命不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從天外飛來的,而是由非生命物質,“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xiàn)的”。如果“上帝”能創(chuàng)造生命,那么,為什么物種會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如果說,宇宙一直有生命的胚種,它們以孢子的形式,靠太陽光的壓力,不斷在新的行星上定居下來,直到它落到地球上發(fā)育成生命,那么,星際空間的強烈的紫外線和破壞性的射線就不能殺死細菌的孢子。這顯然是不可思議的。通過多年的科學研究,人類對生命的起源已有了基本認識。
  地球的年齡約為46億年。早期地球沒有生命的任何跡象,最早的古生物化石是在南非發(fā)現(xiàn)的,它表明生命的起源過程應該在32億年前的十幾億年間。這一過程,大約經歷了如下幾個主要階段:由無機物生成有機小分子;由有機小分子形成生物大分子;由生物大分子組成多分子體系;由多分子體系發(fā)展為原始生命。
  幾個著名的實驗為這種認識提供了誘人的證據(jù)。米勒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設置了一套模擬原始地球的封閉實驗裝置,放電一周后,得到了11種氨基酸,以后在此基礎上又獲得了33種氨基酸。此后,其他學者也利用各種能源,模擬原始地球大氣成分,合成了多種氨基勃酸,可以說,天然蛋白質中所含的20種氨基酸,幾乎都可以通過這種勃方式合成。甲醛與碳酸鈣一起搖動可以得到核糖,氨與氰化物的溶液在燒瓶中回流幾天,可得到腺嘌呤。磷酸二氫胺溶液與腺嘌呤、核糖,經紫外線照射可產生類似腺苷的物質。氮和甲烷反應可獲得丙炔腈,丙炔腈與氫氰酸反應可獲得嘧啶。這些核糖、嘌呤與嘧啶等,在無生物條件下,可演化形成核苷酸類化合物。氨基酸和核苷酸再轉化成蛋白質和核酸。它們在原始海洋中不斷積累,依靠一定的濃縮機制,形成多分子體系。再由多分子體系發(fā)展成原始生命。
  目前,我國學者在這方面取得了喜人的進展。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趙玉芬教授和她的同事,在從事磷化學研究中,不僅發(fā)現(xiàn)磷元素在生命化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而且用大量實驗證明磷酰化氨酸具有自我催化作用。作為最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磷酰化植物誘病抱子氨基酸的化學性質十分活潑,它自身既可以組裝成多肽,又可以核酸的共同的起源。也就是說,作為生命的基本物質,蛋白和核酸是同時形成的,蛋白依靠核酸進行生物合成,核酸依靠蛋白進行復制和轉錄,原始生上面的敘述,避開了爭論激烈的旋渦,只是揭示了一些基本事實:
  1.無機物在一定的物質和能量條件下,可轉化為有機物,簡單有機物小分子可合成為復雜的生物大分子,再形成生命。實際情況肯定是非常勃復雜的。生命究竟是起源于地球,還是起源于宇宙?究竟是在地球形勃成前誕生的,還是在地球形成后誕生的?這些問題一直在爭論不休。
  俄、美科學家最近找到證據(jù),證實遠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就已經出現(xiàn)了生命。他們在隕石碎片中找到了一種極簡單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與現(xiàn)在地球上的細菌形態(tài)相似,只能生長在有水的地方,但其年齡卻比地球要老得多。因此,它們是遠在地球出現(xiàn)之前就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在默奇遜碳質球粒隕石中發(fā)現(xiàn)了左旋氨基酸(一切生命體中的氨基酸只以左旋形式存在),從而證明宇宙中有生命存在。最近的“第三類生物”的發(fā)現(xiàn),更為生命起源于其他星球提供了證據(jù)。美國科學家在高溫高壓的深海海底發(fā)現(xiàn)了一種單細胞生物,他們甚至解開了這種生物的基因的1700個密碼,這種生物靠二氧化碳生存,可吃掉氧、氮和高密度重金屬。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在這種環(huán)境下根本無法生存。這種生物有別于以前所發(fā)現(xiàn)的生物,被稱為“第三類生物”〔“第一:類生物”為自養(yǎng)生物,如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細菌等'“第二類生物”為異養(yǎng)生物,如動物和一些寄生和腐生細菌等。“第三類生物”可以在極端環(huán)境下生存)。它們的出現(xiàn)使我們無法將生命起源的視線僅停留在地球上。
  與核苷合成核苷酸。據(jù)此,她們認為磷酰化氨基酸是蛋白和命也就形成了。
  有些科學家甚至還推想,生命可能存在于太空中。美國科學家運用射電望遠鏡在人馬座82北星云中發(fā)現(xiàn)了醋酸分子的痕跡。
  醋酸在生命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與已在星系間發(fā)現(xiàn)過的氨分子在太空中相互作用形成甘氨酸,而這種氨基酸又是許多其他氨基酸形成的基礎,不能排除太陽系外的星體誕生并存在生命的可能。目前,各國科學家都在繼續(xù)研究和探討生命的起源,相信人類終歸會揭開生命的起源之謎。
  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
  科學家認為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可能。這一推斷是根據(jù)深海海床、火山熱泉和地殼深處發(fā)現(xiàn)原始微生物,它們并不需要陽光和氧氣,而是靠那里的熱量、水和巖石來維持生命。德國科學家卡爾,斯德特說,美國阿拉斯加北部土壤深處的生存條件與火星類似,在那里凍土深達400米的地方仍然生存著一些原始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很可能是現(xiàn)代生物的共同祖先。澳大利亞的波爾,戴維斯認為,在距今三四十億年前,火星表面十分溫暖,并且有水流動。這時火星應該可以誕生生命。20億年前,火星開始變冷,大氣逐步減少,水大量蒸發(fā),這些河流干涸后形成了現(xiàn)在火星表面的河溝,火星兩極仍存在著由水和二氧化碳組成的白色冰帽。在此期間,火星的生物很可能轉移到了地下,靠那里的熱量和水維持生命。
  2.尋找生命的軌跡
  自出現(xiàn)生物以來,在這漫長的30多億年的歷程中,生物界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的演變。能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物%人類的出現(xiàn)只有300萬年左右的歷史。在人類出現(xiàn)以前,曾經有許多生物在地球上生活過,它們有的延續(xù)到今天,但大多數(shù)種類絕滅了。那么,我們要到哪里去尋找生命的軌跡?
  所謂化石是指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遺跡,其中大多數(shù)是植物的莖、葉和動物貝殼、骨骼等,這些都是生物的堅硬部分,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以至印模的石化(包括鈣化、碳化、硅化、礦化〕了的遺體、遺物和遺跡;也有少量是指未經改變的古生物遺體,如凍土中的猛犸象、琥珀中的昆蟲等。化石是一種記載古生物歷史的特殊“文字”,它是滄海桑田的“見證人”,它能栩栩如生地告訴我們古生物發(fā)生的許多動人的故事。
  不同地層時期的古生物化石不同,它們可以反映出各類生物出現(xiàn)的時間順序。
  太古代是生命的孕育和初期發(fā)展階段。在南非南部約35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層昂威斯特群中找到了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在距今32億-30億年的無花果樹群中也發(fā)現(xiàn)了球形和橢圓形的細菌,直徑只有0.1-0.75微米,可以說這些都是生命最早的足跡。到了元古代,一個空前繁榮、面貌一新的海生藻類世界出現(xiàn)在地球上。我國元古代地層分布很廣,從東北到華北,從西南到西北,祖國的大好河山,到處都有元古代地勃層的出露,到處都有藻類化石,可以想象當時的海里漂著全是各色藻勃類,真正是一片“藻海”。隨著藻類的進化和發(fā)展,地球上直到元古代晚期,特別是距今7億-5.67億年時,才出現(xiàn)低等動物后生動物,大量的后生動物化石已經被發(fā)現(xiàn)。在我國三峽震旦紀地層中就發(fā)現(xiàn)了軟舌螺、海綿骨針、環(huán)節(jié)動物及其他一些微體帶殼的動物化石。在湖南、遼寧、黑龍江等地還發(fā)現(xiàn)一些類似水母的化石。除了我國發(fā)現(xiàn)這類化石外,澳大利亞、英國、紐芬蘭和前蘇聯(lián)等國都發(fā)現(xiàn)了后生動物群。晚期元古代后生動物群的發(fā)現(xiàn)預示著古生代無脊椎動物的時代即將來臨。在距今57億-44億年的早期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和奧陶紀,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的時代。寒武紀是三葉蟲鼎盛的時代,所以又稱為“三葉蟲紀”。到了奧陶紀,三葉蟲就大大減少了。在以后的一些時代只留下少數(shù)屬種,隨著古生代的結束,三葉蟲也就絕滅了。在距今44億-35億年的古生代中期,包括志留紀和泥盆紀,是魚類和裸蕨植物時代。地球上最早登陸的原始陸生植物是裸蕨類。裸蕨植物出現(xiàn)在志留紀,是早中泥盆紀最繁盛的陸生植物,到了中混盆紀末期絕滅。最早的魚類是在奧陶紀出現(xiàn)的,在志留紀時有所發(fā)展,到了泥盆紀更加繁榮,因此,有人稱志留紀、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在距今35億-22億年的古生代晚期,包括石炭紀和二疊紀,是兩棲類和蕨類植物造林的時代。晚期古生代是生物演化的一個嶄新時代,它是動物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關鍵時期,是植物占領陸地的新紀元。那時的地球,到處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只有一些行動遲緩的兩棲類在叢林的沼澤地中守著這無垠的綠色,盡情享受著這美好的自然,偶爾,還有一些蜻蜒在低空飛翔,給兩棲類增加一些歡樂。
  在距今22億-7億年的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與古生代相比,中生代的海區(qū)逐漸減少,陸地不斷擴大,從二疊紀后期至三疊紀,氣候變得十分干旱,從而使原有的動植物越來越不適應,必然由新的生物類型來替代。在植物方面,裸子植物因種子的出現(xiàn)和繁殖的進化以及植物本身其他器官的改進,成為植物界生存競爭的優(yōu)勝者。由于裸子植物是中生代主要植物,因而,中生代又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時代”。銀杏類是這類植物的代表。它們出現(xiàn)在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特別是晚侏羅紀和早白堊紀是它們的全盛時期,屬種眾多,分布極廣,但好景不長,到晚白堊紀就開始衰退,一個個退出植物界的歷史舞臺,目前,僅存全身是寶的銀杏(又稱白果樹〕一種,所以稱銀杏為孑遺植物(孑遺植物是指在“大部隊”走過“舞臺”過后,被單獨遺留下來的極少量植物種屬。
  在動物方面,爬行動物在中生代極其威風,尤其是恐龍,簡直可謂不可一世,所以,中生代又稱為“恐龍的時代”。爬行動物代替兩棲類,動物受到水的限制而減少,增加了生存和繁殖能力,使它們迅猛發(fā)展。當時的地球幾乎到處都有恐龍出沒,它們有生活在陸地上的,也有游弋在海洋中的,甚至還有翱翔在天空中的。它們適應著各種生活條件,統(tǒng)治了這個時期的各個角落。可惜,現(xiàn)在人類卻不能一睹它們的風采。電影《侏羅紀公園》引起多少人的感慨,如此強大的種群怎么就滅絕了?它們統(tǒng)治地球達1億多年,在6500萬年前卻滅絕了,現(xiàn)在我們只能看到它們的化石。我國發(fā)現(xiàn)了很多恐龍化石,如云南的祿豐龍、山東的鴨嘴龍、四川的馬門溪龍等。中生代的無脊椎動物逐漸向陸地和空中進軍和發(fā)展,不僅出現(xiàn)爬行動物,鳥類、昆蟲和哺乳動物也在此時出現(xiàn)了,到中生代后期,隨著爬行動物的衰落和恐龍的絕滅,這些動物開始走向繁榮。
  新生代是現(xiàn)代生物類型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時期,是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時代。被子植物是進化最高等的植物,相對于裸子植物來說,它們有著更優(yōu)越的適應環(huán)境和繁殖機制。自從有了被子植物出現(xiàn),加上勃鳥類、昆蟲和脊椎動物的大發(fā)展,使得整個世界變得絢麗多彩,百花的爭艷,百鳥爭鳴,好一派生機和活力。大約300萬年的地層中就已經發(fā)現(xiàn)了能制造工具的人類化石,從此地球的歷史進入了人類時代。
  新生代已經經歷了7000萬年的歷史,現(xiàn)仍在繼續(xù)著。
  最大最兇猛的恐龍
  一般的人都認為最大最兇猛的恐龍是霸王龍。其實,恐龍時代最大最兇猛的恐龍不是它,而是另有其“龍”。
  1955年,在南美洲的阿根廷發(fā)現(xiàn)了一具巨大的恐龍骨骼化石。從而否定了霸王龍的冠軍頭銜。巨龍的脖子短而粗,身體十分健壯,四肢有力,善于奔跑,它的尾巴又粗又大,至少有4.5米長。如果有哪種倒霉的動物遭到它的尾巴的襲擊,不死也會傷殘。巨龍奔跑時,速度很快,張著一張大嘴,露出巨大的、又尖又鋒利的牙齒,單它粗粗的喘氣聲就像現(xiàn)在老虎的吼叫聲。
  在它的化石旁邊,科學家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食草恐龍的骨骼化石,那可能是它食物的殘骨。
  如此巨大兇猛的恐龍,在那時,一定活得非常瀟灑自在。
  3、生物集中的生物圈
  地球表層進行生命過程的圈層叫作生物圈。這個圈層,由土壤、水、空氣和生活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組成,是人類生活和發(fā)展進化的場所。簡單來講,生物圈就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周圍環(huán)境的總體。那么在生物集中存在的空間,應具備哪些獨特的條件呢?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地球上,如果沒有這種比較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存在,結果將正如其他星體上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生命現(xiàn)象一樣,地球本身也只能是1片死寂的世界。歸納起來,大致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必須伴隨有大量的水存在,而且,同時存在或交替存在著其固、液、汽三種狀態(tài),并在其間實行能量和物質的積極轉換。
  第二,必須具有一個穩(wěn)定而有效的外來能源一太陽輻射,以滿足在生物生命過程中所必需的能量,同時可為生物環(huán)境的改善提供基本動力。
  第三,一定要具備充分大的三相物質界面,即具有固體的巖石圈,液體的水圈與氣體的大氣圈三者相鄰接的界面活動帶。例如,像大多數(shù)的農作物那樣,它的根伸入固體的土壤中,莖葉充分伸展于大氣中,液態(tài)水通過植物體聯(lián)系著物質和能量的轉換與流通。如無這種三相界面的存在,要發(fā)展到高等植物是不可能的。因為包括農作物在內的高等生命形式,很少是只在一個單獨的物質相中存在。
  第四,必須有一個氣壓較為恒定,組成成分比較適宜的大氣。它一方面為初始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二氧化碳源以及為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源'另一方面又是保護生物體免受致命的紫外線輻射的保護層,并且是形成“溫室效應”防止能量過分逸失的“貯能器”。
  第五,必須具備全球規(guī)模的能量和物質的循環(huán)。這種循環(huán)有助于能量物質分配的均衡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結構。這種環(huán)境結構執(zhí)行著有利于生命活動的特殊功能。生物本身的循環(huán)過程與無機界的地質循環(huán)過程、大氣循環(huán)過程、水循環(huán)過程,緊緊交織在一起,而這種交織的空間,恰好只能位于地表界面附近狹小的范圍中。因此在生物圈內是唯一允許這四大循環(huán)同時并存并產生復雜效應的地方。
  第六,環(huán)境因素的變幅不太大,有一個比較精巧的組合,能滿足生物生長和發(fā)育。
  由上述6個基本條件衡量,地球上適于生物活動大量集中的空間范圍是很小的。
  距今30多億年前,地球產生了生命,這可視為地表無機環(huán)境的第一次質變。由此開始,在原來單一的無機環(huán)境中分離出有機與無機兩大部分,并產生了二者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這種原始的生物化學過程,顯示了生命在地球的某一特定環(huán)境〔最初的生命只能在水中產生〕內,已經牢牢地奠定了生存的基礎。同時隨著生物化學過程的放氧反應,使原來地表環(huán)境所表現(xiàn)的還原性氣氛,逐漸改變并趨于消失,氧化性氣氛逐漸增強。大約進化到9-10億年以前,地表環(huán)境已達到將還原性占統(tǒng)治地位反轉到以氧化性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期。這種改變對于生物來說,即將進入第二次質變。
  在第二次質變以前,生物的存在事實上還沒有形成一個圈層。只不過在海洋這個庇護所內生存,以躲避致死的紫外線輻射傷害。這樣從全球來看,生物的分布還只是一種不連續(xù)的存在。好氣生物的產生和發(fā)展,光合自養(yǎng)生物數(shù)量的不斷增殖,加速了氧氣向大氣的逸入,致使大氣中游離氧所占的比重進一步增多。到了它的濃度占整個大氣組成的10%左右時,就逐漸在大氣圈的上部形成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臭氧層。由于臭氧()能強烈地吸收來自宇宙的紫外線,阻擋了致命的紫外線大量到達地球表面,給水生生物向陸地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基本條件。因此在大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終于實現(xiàn)了生物從海洋到陸地的飛躍。從這時起,由植物、動物、微生物所共同組成的生物界,才能遍布全球各處,生物圈名副其實地形成了一個連續(xù)的圈層。
  現(xiàn)在氧在大氣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21%左右。在一年當中,一公頃生長茁壯的森林,將產生10噸氧氣并消耗30噸的二氧化碳。每200萬年左右,地球上就有15億立方千米的水,被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裂解并由呼吸作用再形成。裂解后所形成的氧暫時存留于大氣中,約2000年的時間,它本身再循環(huán)一次。
  地球上這個生物圈的垂直幅度,大約從最深的海洋(超過11000米)到達高出海平面以上9000米的距離內。科學家們已經在海平面以下7000米的地方,發(fā)現(xiàn)有魚類。在海洋深度達6000米處,每立方米海水中的浮游生物量仍有45毫克。
  根據(jù)對水生生物的考察,在超過10000米海深的底部(如菲律賓深海溝),每一克濕泥中仍含有10萬個細菌,有時甚至達到100萬個。而在地表以上海拔9000米的地方,也發(fā)現(xiàn)了細菌和真菌的孢子在大氣中飄浮。
  在距離地表界面較遠的極為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下,只有這種極原始的低等生物才能存活,而生物物質總量中的絕大部分,僅僅只能生存于比上述所列范圍要小得多的薄層內。
  高等植物生存的高度可達海拔6200米左右。在海拔7000米的地方可以見到少量蜘蛛類動物,一些大型的猛禽,如鷲也可在這樣的高空中飛翔。可見生物在地球表層中分布是相當廣泛的。絕大多數(shù)的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地球表面上下約100米厚的范圍內,因此對于整個地球來說,這僅僅是很薄的一層“生物膜”。生物圈中的生物,絕大多數(shù)都生活在巖石圈、水圈、土壤圈和大氣圈相互接觸的地帶。生物圈中具有生命的有機總體量還不足地殼重量的0.1%(其中99%為植物〕,但它卻對地球的自然環(huán)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太陽輻射能與生物圈
  太陽輻射能是生物圈維持整個生命系統(tǒng)的能源。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有機化學能,并通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營養(yǎng)級流通轉化。靠生物體的呼吸作用,有機體細胞中的化學能被用來做功,以熱的形式排放到環(huán)境中,最終以熱輻射形式從生物圈散到宇宙空間中去。太陽輻射能在生物圈的流通轉化過程中,又有一部分以生物量的形式留存下來。據(jù)美國科學家估計,地球上所有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陸地的和海洋的,每年生產1640億噸的干有機質,其中的1/3在海洋中,2/3在陸地上。這種干有機質是維持植物在生活上所需能量以外剩佘的,也就是為消費者可能利用的能量。
  有生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所謂系統(tǒng),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綜合體。“系統(tǒng)”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強調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即“系統(tǒng)”不是各組成成分的簡單拼湊,而是必須具有一定的結構,即系統(tǒng)內部相互關聯(lián)的各組成成分總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格和嚴密的程序,有規(guī)律地結合在一起的。那么,所謂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般系統(tǒng)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在自然界中,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與周圍環(huán)境(主要指陽光、溫度、水分、空氣、土壤等,也包括其他生物〕發(fā)生著密切的關系。生物在其生活過程中,總是要取得它生活所必需的能量與物質以建造自身。同時,也要不斷地排出某些物質歸還到環(huán)境中去。例如,綠色植物利用日光能把二氧化碳、水和礦質營養(yǎng)合成為有機物質,并釋放出氧氣。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huán)境通過能量,營養(yǎng)物質和其他的聯(lián)系把它們結合成了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能量不停地流動,物質不斷地循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間通過不斷的物質循環(huán),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整體,構成一個生態(tài)學的功能單位。
  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有邊界、有范圍、有層次的。盡管邊界是人為的,但明確邊界可以確定系統(tǒng)的范圍,研究系統(tǒng)內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并使該系統(tǒng)相對獨立于其他系統(tǒng)。任何一個被研究的系統(tǒng)都可以和周圍環(huán)境組成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成為較高一級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而它本身可以分成許多子系統(tǒng)。例如,一個池塘,一段河溪,一塊草地,一片農田,都是1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而1個包括農田、早地、河溪、居民點的區(qū)域也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農田是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農田本身又可根據(jù)種植作物的不同分成許多子系統(tǒng)。研究生態(tài)子系統(tǒng)不同的等級或層次,可以了解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關系,從更大的范圍來觀察,分析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當前,人類與環(huán)境的關系已發(fā)展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問題。人口增長,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已成為生態(tài)學研究的中心課題。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諸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演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與穩(wěn)定性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干擾的恢復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控制的能力,等等。
  生態(tài)系統(tǒng)像一部機器一樣,由各種部件相配合構成系統(tǒng)。不過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部有生命的機器。二氧化碳和水作為原料,太陽光作為能源,于是這部機器就自動進行能量的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從而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產品。人和其他有機體就是依賴這樣的系統(tǒng)得以生存、發(fā)展和演化的。其中生物種類、種群數(shù)量、種的空間配置(水平和垂直分布種)的時間變化(發(fā)育和季相〕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特征,這些特征與群落的結構特征相一致、屬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
  無論水生和陸生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有空間的垂直分化和成層現(xiàn)象。如生產者依照光照的遞減而占有不同的垂直位置,出現(xiàn)在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它們的種類組成、種群數(shù)量和層次各不相同。動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結構,也同植物一樣。如各種鳥類在森林里占據(jù)著一定的垂直空間,不同的種類在不同的垂直高度位置上尋勃食和建巢。各種節(jié)肢動物分布在叢林冠以下直到草本植物層和地面以下的不同深度。不同種類的浮游生物,也有適應于不同水深的垂直分化現(xiàn)象。地面以下的垂直結構,如植物根系在土壤不同深度的配置,構成地下部分的成層現(xiàn)象。與之配合的動物和微生物分布在根系周圍和枯枝落葉層中,或穴居在土壤的不同深度。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個種的生態(tài)關系,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的基礎。另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更是重要的結構特征。每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特殊的,復雜的營養(yǎng)結構關系,是該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的基礎。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是以營養(yǎng)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地結合起來,構成以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類群。它們和環(huán)境之間發(fā)生密切的物質循環(huán):環(huán)境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不斷被生產者吸收,在光能的作用下,轉變成化學能;通過消費者的取食,使物質發(fā)生循環(huán)傳遞'再經過還原者分解成無機物質歸還給環(huán)境,供生產者再吸收。這是一種物質循環(huán)的模式,也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種營養(yǎng)結構模式。各種類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總的來說,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是處于經常不斷地循環(huán)之中,而能量則在各營養(yǎng)組織間進行流通。當太陽能輸入生態(tài)系統(tǒng)后,能量不斷地沿著生產者一草食動物一一級肉食動物一二級肉食動物流動。這種能量的流動是單方向逐漸流動的,它不會循環(huán),只有消耗(轉變成其他形式),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單向流動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規(guī)律。
  食與被食的食物鏈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類生物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系列食與被食的關系。如綠色植物創(chuàng)造的有機物質可以被草食動物所食,草食動物又可以被肉食動物所食。這種以食物營養(yǎng)為中心的生物之間食與被食的鏈索關系稱為食物鏈。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泥巴”早就精辟地指出了這種關系。但是,食物鏈作為一個科學概念卻是美國生態(tài)學家林德曼于1942年提出的。
  5正確理解生態(tài)平衡
  生態(tài)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間達到高度適應、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狀態(tài)。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生態(tài)平衡呢?
  生態(tài)平衡是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1種穩(wěn)定狀態(tài)的標志。在頂極生態(tài)系統(tǒng)內,能量的輸出和輸入之間達到平衡,即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較長時間地保持平衡狀態(tài),它的動物和植物在數(shù)量上保持相對穩(wěn)定'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構成完整的營養(yǎng)結構,并具有典型的食物鏈關系和符合能量流動規(guī)律的金字塔形營養(yǎng)級。這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有機體個體數(shù)目最大、生物量最大、生產力也最大。這種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平衡狀態(tài)是長期生態(tài)適應的結果。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日趨擴大,正在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生物圈,
  改變適于人類和生物生存的大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果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外界的干擾、破壞,超過了它本身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就會導致該系統(tǒng)物種及其數(shù)量的減少,生物量下降,生產力衰退,結構和功能失調,物質
  生機勃勃的地球
  循環(huán)和能量交換受到阻礙,最終導致了該系統(tǒng)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
  因此,生態(tài)平衡問題不僅涉及各種生物群體內部,生物群體之間以及生物群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而且關聯(lián)到人類經濟生活和社會活動的許多方面,這也就是人們對生態(tài)平衡問題如此關切的原因。
  保護生態(tài)平衡
  生機勃勃的地球
  怎樣認識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如何對待生態(tài)平衡,有不同的
  看法。
  一種觀點可稱之為環(huán)境阻力論,認為生物與環(huán)境是對抗的關系,生物能否發(fā)揮它在生理和遺傳方面的內在性能,決定于環(huán)境阻力的大小。持這種觀點的人不承認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不承認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協(xié)調和相互平衡的關系,把生物與環(huán)境割裂開來。因此,他們對待自然環(huán)境及其資源的態(tài)度只是利用,甚至是榨取,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眼前需求,不考慮保養(yǎng),或者認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另一種觀點可稱之為機械平衡論,即把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看成是靜止不變的,以為如果發(fā)生變動就不能再恢復和重建。因而,持這種觀點的人主張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始狀態(tài),不能進行改造和利用,機械地認為保持生態(tài)平衡,就得恢復到自然本來面貌。
  這兩種看法,前者割裂了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依存的關系,后者把生態(tài)平衡看成是絕對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否定了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適應和進化,所以都是不符合自然客觀實際的。
  我們所說的平衡是指相對平衡,形成平衡的各種成分都保持一定限度的動態(tài)。自然界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動態(tài)平衡,是建立在各種成分的特性,運動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系基礎上的。
  人類也參與和適應了這一平衡。任何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有它的彈性
  和可塑性,就是說,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允許限度內有所變化,整個系統(tǒng)可以進行適當調節(jié),
  保持原有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不遭受破壞,或遭受輕度破壞后,可再度自行修復。此外,對生物而言,生物體本身還具有一定限度的適應環(huán)嫩芽是生命的起點
  境變化的性能,即通常所說的適應性。這樣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適應就結合成了一個活的整體。
  嚴格說來,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不存在絕對平衡的。我們知道,自然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就生物總體而言,相互之間存在著制約關系,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在種類之間都會增增減減。就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各自的群落,乃至種群內部也有競爭、排斥、共生、互助等相生相克的關系不斷發(fā)生,因而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平衡。此外,即使有一個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系統(tǒng),其中的某一部分(或亞系統(tǒng))也可能是不穩(wěn)定的協(xié)調過程,這也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必然現(xiàn)象,所以說生態(tài)平衡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總體而言的。
  我們認為,生物生長繁殖不斷影響著環(huán)境,受生物改變的環(huán)境又反過來作用于生物。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永遠處于相互適應與協(xié)調的過程中。人類、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對平衡過程,實際上就是協(xié)調過程中出現(xiàn)的穩(wěn)定狀態(tài)。協(xié)調機理包括多種物質的分解、合成、補償、反饋、置換、協(xié)同、對抗等一系列的復雜過程。人們把這一觀點稱之為“生物環(huán)境的協(xié)同進化論”。這一觀點曾引起生態(tài)學家的重視,但發(fā)展水資源枯竭成為大家所承認的理論,則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這種理論把生物與環(huán)境看成是相互依存的整體,認為生物既是一定環(huán)境空間的居留主人,又是環(huán)境的構成成分,作為主人,生物不斷利用環(huán)境資源,作為環(huán)境成員,則又經常對環(huán)境資源進行補償,使環(huán)境能夠保持一定范圍的物質儲備,以保證生物再生。違背了這一原則,就會導致環(huán)境質量退化,甚至資源枯竭。
  生物之間的制約關系
  蜣螂是一種昆蟲。它用自己有力的后足,推動著自己搓成的糞球前進,勤奮地幫助人們除污。在澳大利亞草場上,由于地質歷史和生物進化兩方面的原因,那里只是鴨嘴獸和袋鼠等一些低級的哺乳動物的活動場所,那里的蜣螂只能專門清除當?shù)靥赜袆游锏募S便。后來澳大利亞為了發(fā)展畜牧業(yè),從歐亞大陸引進了大批的黃牛,但清除牛糞的蜣螂?yún)s沒有帶去。因此幾千萬頭牛每天排出幾億堆牛糞,污染了上百萬畝的草場。這就使綠色的草場出現(xiàn)了一塊塊禿斑。蒼蠅滋生,危及家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生態(tài)學家們立足于改善食物鏈,從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成功地引進了若干種蜣螂,每年在300多個地點放養(yǎng)出去500萬只,幾年后成績卓著,蜣螂把剛排出的牛糞滾成球團,最后以它們獨特的本領,神速地推運到地下。這樣不但疏松了土壤結構、增加了養(yǎng)分,促進了牧草的生長,而且控制了蒼蠅的繁殖、遏制了寄生蟲和病菌的擴散,很快使幾乎崩潰的草場生態(tài)系統(tǒng)又重新出現(xiàn)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興旺景象了。
  ###二、海洋生物資源
  海洋藻類資源
  在海洋植物中,大多數(shù)種類屬于藻類植物(簡稱海藻)。由于它們一般含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因而它們是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主要的生產者,是海洋生物資源的奠基者。你知道,海藻都有哪些種類,又有些用處嗎?
  海藻種類繁多,形態(tài)多樣,生態(tài)特性各異。全球大約2/3的藻類植物見于海洋中。小者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大者可長達100余米。有的營浮游生活,有的固著生長。
  根據(jù)海藻所含的色素、形態(tài)結構和生態(tài)特性等,可將藻類植物分為11個門,即綠藻、褐藻、紅藻、甲藻、眼蟲藻、硅藻、金藻、黃藻、藍藻、隱藻和輪藻門。其中大部分是浮游藻類,種類極多,幾乎占藻類的99%以上。它們是海洋里有機物的主要生產者,代表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初級生產力。
  但是,由于浮游藻類的個體小,不能被人們直接利用。能被人們直接利用的則是那些固著生長的個體較大的種類。它們主要包括褐藻、紅藻、綠藻和藍藻等這些個體大的定生藻海類。在這幾類定生藻類中,生產價值洋最高的是褐藻和紅藻。1500種褐藻中只有少數(shù)種類分布于淡水中,大多數(shù)生長于海洋中。如海帶、裙帶菜、鹿角菜、繩藻和巨藻等。它們的資個體一般較大,資源種類最豐富。紅藻約有4000多種,絕大多數(shù)分布于海洋中,如紫菜、石花菜等。綠藻約有5000多種,但只有大約1生活于海洋中。常見的綠藻有石莼、滸苔和礁膜等。由于紅、褐、綠藻利用價值較高,所以一般也稱之為經濟藻類。海藻的分布范圍多是在船岸淺海或光線能透過的海水上層。由于各種海藻需要的光強和波長不同,所以它們的分布深度也不一樣。綠藻主要吸收利用紅光,多分布于5-6米深的上層。褐藻吸收利用橙光和黃光,生活在水深30-60米以內。再往下是紅藻和藍藻,它們能吸收綠光和黃光,能適于真光層下部的光照條件,所以在百米深處也能生長。
  海藻有很高的食用價值。現(xiàn)在已知有70多種海藻可供人類食用,其營養(yǎng)價值相當高。它們不僅含有許多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且還含有20多種維生素,其中如維生素812是一般植物所沒有的。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收獲的海藻約544%作食用,36.作瓊脂類,9%為其他用。
  早在2500年前我國人民就知道海帶可以食用。我國沿海適于食用的海藻很多,常見的有20余種。例如,褐藻中的海帶、裙帶菜、昆布、鹿角菜和鵝掌菜;紅藻中的紫菜、石花菜、海蘿、蜈蚣藻、麒麟菜等,綠藻中的石莼、滸苔、礁膜等'藍藻中的海雹菜等。它們有些是用于鮮食,更多的是曬成干品運往各地。
  海藻中所含的多種化學物質在化學、紡織、食品加工等多種工業(yè)上有著重要用途。例如,用褐藻提取藻朊酸鹽,世界產量估計為2.5萬-3.0萬噸,其主要形式是藻朊酸鈣或丙二醇酯。它主要用于生產紙張、化妝品,以及紡織、金屬和食品加工等工業(yè),在其它工業(yè)上可用于制造油漆、染料、滅火泡沫、炸藥等。再如,從紅藻石花菜中提取的瓊脂,不僅在微生物研究中有很重要的用途,而且廣泛用于食品加工、化妝工業(yè)以及需要準確塑造的物品中,如做罐頭的填充物,糖果的凝固劑,用于魚、肉的保藏等。
  藻類中可作藥用的種類很多,據(jù)現(xiàn)有記載可直接作藥用的就有近70種,主要屬于綠藻、褐藻、紅藻、藍藻。如褐藻中的海帶因含碘較多而能治療甲狀腺腫大已為人們所熟知。紅藻中的海人草和鷓鵠菜是驅除小兒蛔蟲的特效藥。
  因海藻體內含有很多氮、磷、鉀,在農業(yè)上作肥料效果很好,對土豆、紅薯、花生等作物有明顯的增產效果。我國山東及福建沿海的農民常取海中的藻類植物直接散于田間,任其自行腐爛,增加土壤肥力。
  此外,還有很多種類的海藻所具有的多種色素也是很重要的資源,在醫(yī)藥、食品工業(yè)和某些光學儀器制造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
  世界上海藻資源很豐富,但目前的生產量并不很大,至今在大約4500種定生海藻中只有50種左右被廣泛利用。如現(xiàn)在從海藻中提取工業(yè)產品僅限紅藻中的石花菜、江籬、瓊枝等10多種,褐藻中的海帶、裙帶菜、馬尾藻等20多種。這些海藻僅占我國已知的紅藻類的0.,褐藻類的3.。可見,海藻資源還遠遠沒有達到物盡其用,開發(fā)利用的潛力是很大的。
  在開發(fā)利用海藻資源中,除了研究新藻種尋找新的利用途徑之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進行人工養(yǎng)殖,提高其產量。我國養(yǎng)殖海藻歷史已很悠久,并且也很普遍,北起遼寧,南到廣東沿海,都有海藻養(yǎng)殖區(qū)。養(yǎng)殖的種類較多,但最普遍的是海帶、紫菜、裙帶菜等。我國在海帶養(yǎng)殖業(yè)中,已有一套成熟的科學方法,并培育出了高產、高碘的新品種,實現(xiàn)了海帶南移。我國是世界上海帶單產最高的國家,解放前全靠從日本等國進口,現(xiàn)在年產量已超過22萬噸干品。紫菜的養(yǎng)殖是從1966年開始推廣,現(xiàn)在高產的每田可達350千克。在1978年,我國從墨西哥引進巨藻,現(xiàn)已在我國海域安家落戶。對海藻的人工養(yǎng)殖在國外也很普遍。
  海藻的養(yǎng)殖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筏式養(yǎng)殖,即在天然的海區(qū)、港灣,讓海藻生長在網、繩索或竿上;另一種是在流動海水槽內大規(guī)模養(yǎng)殖,如美國把大規(guī)模養(yǎng)殖角叉菜作為廢水再循環(huán)海水養(yǎng)殖系統(tǒng)的1部分,利用二級處理廢水和海水的混合,以養(yǎng)殖單細胞海藻,再用這些單細胞海藻飼養(yǎng)牡蠣、文蛤和其他雙殼類軟體動物。
  海中森林一一巨藻
  巨藻是一種很重要的養(yǎng)殖對象。它主要生長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秘魯、智利及南非等地沿岸也有分布。它是一種大型褐藻,一般長達數(shù)十米,長的可達百米,重180千克。在其生長繁茂的地方,有時幾百平方千米的海面都被其葉覆蓋,大片巨藻猶如海中森林,也為許多經濟魚、貝提供了好的棲息場所。它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一天可生長60多厘米,一年可長到50多米,而且全年生長。這種大型海藻的生產力是非常高的,每年凈生產力可達1000-2000克碳7平方米,簡直可以和陸地上的熱帶雨林相比擬。
  2.海洋無脊椎動物資源
  生活在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種類相當繁多,約有16萬種,目前已被發(fā)現(xiàn)經濟價值較高并被利用的約有130種。例如,對蝦、烏賊、海參、扇貝、海蜇、海蟹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具有較高營養(yǎng)價值的海產品。那么,你知道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分為哪些種類嗎?
  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是海洋生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洋漁業(yè)生產的對象之一。海洋無脊椎動物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頭足類
  頭足類主要指烏賊、章魚、短蛸等一類動物,因其頭部有很多起手和足作用的腕手,故而得名。全球頭足類大約有500種,但各地大規(guī)模捕撈的僅有10-30種。大西洋西北區(qū)是世界上捕撈、消費頭足類的中心,年產約百萬噸。大西洋中東部是第二個捕撈區(qū),年產量約30萬噸。我國北方黃海、東海是以日本槍烏賊和火槍烏賊為主,南方以曼氏無針烏賊為主,也是我國產量最高的一種。
  頭足類肉質肥厚而細嫩,富含蛋白質,可食部分占60%-90%,自古以來為人們所食用。此外,頭足類還可作藥用及其他一些用途。
  如烏賊入藥可治胃病、止血和皮膚病等多種疾病。烏賊墨囊中的墨汁可作墨水,是著名的繪畫原料。然而,頭足類大部分還未充分開發(fā)利用,具有很大的潛在開發(fā)利用前景。
  (2)貝類
  貝類是指軟體動物中瓣鰓綱和腹足綱的種類,它們的體外都有美麗而堅實的貝殼,故稱貝類。其中瓣鰓綱的種類具有對稱的兩片瓣狀貝殼,故也稱其為雙殼類;腹足綱的種類大多具有一個螺旋狀的外殼。常見的雙殼類有牡蠣、貽貝、扇貝、蛤、蚶、硨磲、珍珠貝等。其中牡蠣、貽貝、扇貝占該類漁獲量的90%。牡蠣共100多種,我國沿海有20多種,南北方都有生長。硨磲是貝類之王,大的殼長可達18米,殼厚5-10厘米,體重263千克,壽命長達幾百年,我國南海諸島及臺灣省有其分布。腹足類中常見的有鮑魚、紅螺、海兔等。鮑魚稱海味之冠,因其形狀像人的耳朵故又稱之為“海耳”。全世界約90余種,我國南北方都有,而北方最多的是皺紋盤鮑,南方常見的是雜色鮑和耳鮑。
  貝類的用途也很廣泛。雖然它的可食部分比例較小,20%-50%,但肉質細嫩,營養(yǎng)豐富。
  如牡蠣肉含蛋白質4-57%,脂肪7%-11%,肝糖19%-38%,有海中牛奶之稱。它的干制品叫蠔干,還可以制造蠔油,是名貴的調味料。貽貝也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被稱為海中的雞蛋。許多種類可作藥用。鮑魚殼在中藥中稱石決明,有平肝明目之效,主治肝風眩暈、青盲內障等癥。硨海磲殼有鎮(zhèn)靜、安神、解毒的功能。用紅螺、海蛤粉、海螺蛸、海藻等洋制成的四海舒郁丸可治療甲狀腺癌。珍珠貝產生的晶瑩的珍珠,不僅生是名貴的裝飾品,而且在醫(yī)藥上也有很多用途,出口1000克珍珠相當,于數(shù)十噸大米的價值。富含碳酸鈣而美麗的貝殼也有很大的利用價值。資在古代曾被做成刀、鏟、斧等工具。色彩美麗數(shù)量很少的某些貝殼還曾作為貨幣使用。現(xiàn)在可用來燒制石灰、作水泥和提取金屬鎂。貝殼:粉可作油漆的調和劑,用貝殼的天然花紋和色彩雕制各種工藝品。
  (3)甲殼類
  海洋里的甲殼類動物大約有2萬多種,但經濟價值較大,已被開發(fā)利用的種類主要是蝦類和蟹類。2007年世界年產甲殼類233萬噸,其中海產的為228.5萬噸,占全世界漁業(yè)總產量的3.2%(蝦類163萬噸,蟹類45萬噸,其他海產甲殼類20.5萬噸夂蝦、蟹的可食部分占20%-70%,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既可鮮食也可制成干品。
  捕蝦是經濟價值最高的一種漁業(yè),世界上的主要產蝦國家是美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日本、巴西和墨西哥等,其中美國不僅是產量最高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蝦消費國。蝦類中產量最高的屬
  對蝦,2007年世界對蝦產量占世界蝦產量的90%。蝦的漁場主要分布于南美、中美、歐洲南部、中國、朝鮮和日本南部外海等地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而分布于北半球高緯度的寒帶性蝦類%真蝦,產量所占比例很小。南極海域分布著著名的南極鱗蝦。
  蟹類也是著名的海味,它的種類很多,我國就有600種,絕大部分屬海洋種類。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蟹資源集中區(qū)是太平洋北部,自日本到白令海以及沿北美沿岸到加利福尼亞中部,有30多個蟹制品出口國,主要消費國有美國、日本、泰國、法國等。
  (4)海參與海蜇
  海參屬棘皮動物類,海蜇屬腔腸動物類,其中海參的價值最高。海參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是一種高級滋補品和上等的宴席佳肴。海參在醫(yī)藥上有延緩溢血、治外傷出血、止痛及催乳的功能,提取的海參素有抗癌作用。海參種類很多,全世界約有1100種,可供食用的約40種。我國海域中約有100種,北起渤海灣南到南沙群島都有出產,特別是西沙群島就有20多種。世界上著名的種類,如黑乳海參、蛇目白尼參、輻肛參、刺參以及可長達1米的梅花參等我國都有。海參的再生能力特別強,身體切成兩三段放回海中每段都可再生成一個完整的海參。海參也是重要的養(yǎng)殖對象。
  海蜇又名水母,是1年生動物,在世界各海洋里都有,種類雖多,但經濟價值較大的我國有4種,如北方沿海常見的海蜇、面蜇、沙蜇三種,南海的黃斑海蜇。我國的海蜇資源很豐富,每年都有出口。海蜇可加工成蜇皮和蜇頭,可作煮食、腌食、炸食,生熟都可以吃,營養(yǎng)價值也很高。同時也有藥用價值,治療高血壓、婦人勞損等多種疾病。由于它們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所以人們也把它作為主要的捕撈對象。海參和海蜇二者的年產量全世界大約5萬噸。
  特大的海蟹
  一艘日本漁船在日本附近海域捕撈上一個怪物,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只大海蟹,一米長的大螯還在顫動。船上的漁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那些老漁民,也沒見過這樣大的海蟹,它的重量有15千克,兩螯伸開有兩米多長。捕到這樣大的海蟹,不僅在當?shù)貪O民中成了轟動一時的消息,就是在動物學界也是前所未聞的。
  海洋脊椎動物資源
  海洋脊椎動物是海洋生物貧源的主體,在海洋中極為半富,是人類直接食用的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海洋脊椎動物捕獲量7000萬噸左右,其中魚類占90%左右,而其他無脊椎動物(如甲殼類、貝類等〕和藻類共占10%。你愿意跟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這些海中的朋友嗎?
  全世界范圍內的魚的種類大約近30000種,其中海洋魚類大約20000種,我國海域中約有2000種。有些種類數(shù)量很少,真正成為捕撈對象的約有200種,其中產量高的為緋科魚類〔緋魚、沙丁魚鱈科魚類(鱈魚、黑線鱈、牙鱈、狗鱈〕、鯖科魚類(鯖〕、金槍魚科(金槍魚等鰈科魚類〔鰈魚、星鰈、鰨魚)等。
  根據(jù)各種魚分布緯度的高低、適應水溫的情況,可將海洋魚類分為:熱帶性魚類,如金槍魚、旗魚、蝶魚、鰹魚、沙魚、飛魚等'溫水性魚類,如緋魚、鯛魚、小黃魚、大黃魚、帶魚、鰳魚等'冷水性魚,如鱈魚、牙鲆等。
  根據(jù)海洋魚類在海洋中分布的水層,可將其分為浮游性魚類(或稱中上層魚類夂如鯖魚、鰳魚、金槍魚等'底棲魚類(或稱中下層魚類〕,如鱈魚、蝶魚、牙鲆、海鯉等。此外,還有一些是時上時下的,如小黃魚、帶魚等。
  海洋魚類是優(yōu)質蛋白質、重要礦物質和主要8族維生素的最好來源,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據(jù)分析,它含蛋白質10%-30%,其中包含了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有易被吸收的脂肪和鈣、磷等重要礦物質。單就蛋白質含量接近于牛羊肉和雞肉,而遠遠超過雞蛋和鮮牛奶。與其他動物肉相比,魚肉最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在人體內的轉化率也最高,如牛肉10:1、豬肉4:1、家禽2.5:1,而魚類是1.5:1。所以自古以來人類一直把魚作為主要食物來利用。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普遍開展魚類綜合利用的研究,“魚的一身無廢物”的論點已日益被人們接受。它除了食用之外,還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幾乎全身都有用。魚鱗可以制咸魚鱗膠、鹽酸、尿素、磷酸鈣、鱗光粉等,其中魚鱗膠是電影膠卷的重要原料。帶魚的鱗可制成咖啡因,是多種藥品的原料。魚皮可熬膠,作木材加工的黏合劑。魚的尾和鰭也可制膠。某些軟骨魚的鰭是名貴的海味“魚翅”。鯊魚的皮可制革,其肉還可制成人造羊毛。魚的頭、骨及其他廢棄物可加工成魚粉,用作家畜的飼料和農業(yè)肥料。魚油可以制造肥皂和潤滑油,并用以鞣制皮革。魚肝營養(yǎng)豐富,鯊魚、黃魚、鱈魚、鰈魚等的肝臟可制取魚肝油和提取維生素八和維生素0。魚鰾既可作美昧的“魚肚”,也可煉制鰾膠或作外科手術的縫合線。
  此外,海產魚類中有不少可作藥用。例如,從黏盲鰻神經鰓中提取的盲鰻素,它是一種較強的心臟興奮劑和升血壓劑,同腎上腺素、毛地黃糖苷相似。海鰻肉主治痔瘺瘡、殺諸蟲。海馬、海龍有補腎壯陽、鎮(zhèn)靜安神、散結消腫等功效,素有“南方海馬、北方人參”之稱。
  在已知的500多種毒魚中,有些具有毒腺,如赤虹等,有些是內臟、血液等部分有毒。毒性最劇者要算河豚,有“舍命吃河豚”之說,其肝臟、生殖腺及血液中含有毒素,但在研究興奮現(xiàn)象時甚為有用,臨床上可作為肌肉松弛劑、鎮(zhèn)靜劑和局部麻醉劑。河豚肝中提取的毒素可作癌癥后期疼痛的緩解劑。有些有毒魚類可為研制新的藥物開辟新的途徑。
  世界上由于各個海域的自然條件不同,如水溫、鹽度和水深等互有差異,因而海洋生物的種類組成、數(shù)量和分布也是互不相同的。一般來說,凡有不同海流、不同水團相遇的地方,以及有涌升流的海域,由于海洋底部因生物體分解而產生的大量營養(yǎng)鹽類被帶到海水上層,使那里的水質肥沃,浮游植物得以蓬勃發(fā)展,形成生產力高的水域,偁料豐富,那里的魚類就必然會多,這種海域就會成為很好的漁場。
  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附近的北太平洋,英國、挪威、丹麥、德國、荷蘭等國所圍繞的北海以及北美洲紐芬蘭島附近的底拖漁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曾被稱作世界的三大漁場。隨著漁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和新漁場的開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漁場的分布格局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太平洋的漁業(yè)資源最為豐富,是世界各大洋中漁獲量最大的海域。
  2007年產量為3259萬噸,占世界總漁獲量的51.9%。主要的漁場有秘魯漁場、千島群島至日本海的北太平洋西部漁場和我國的舟山漁場等。秘魯漁場盛產秘魯鰻魚,該漁場范圍長約1300千米,寬約50千米。范圍雖然不大,但那里有沿垂直方向向上流動的海流,因而水質肥沃,生產力高,形成了一個得天獨厚的鰻魚漁場,成為世界第四大海漁場。2000年其產量達歷史最高峰洋0305萬噸夂占世界漁獲量的
  生20%。北太平洋西部漁場盛產重要的鮭、狹鱈、太平洋緋、秋刀魚等魚種,產量最高達1861萬噸,占世界海洋漁獲量的297%,居世界各海區(qū)的首位。
  大西洋的漁業(yè)資源也很豐富,主要漁場有挪威沿岸到北海的大西洋東部漁場和紐芬蘭漁場等。
  印度洋的漁業(yè)資源也相當豐富。但印度洋國家漁業(yè)不發(fā)達,產量不太高。
  從整個漁獲量在海洋里的分布看,絕大多數(shù)漁產品捕自大陸架,雖然其面積只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76%。從垂直方向看,在100米以上的表層中,每平方千米的漁獲量為12.5千克。隨著深度的增加,產量逐漸減少,在100-200米水層中,逐漸減少到每平方千米為54千克,300米以下減至每平方千米只有1千克,1000米以下則數(shù)量更少。
  魚類的洄游
  在海洋中,魚類的分布不僅有相對集中性,而且大多數(shù)還有獨特的灑游規(guī)律。大多數(shù)魚類,由于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和本身內在的生理要求,每年都在一定的季節(jié),沿著大體一致的方向,故群體性的遷徙運動,改變它們的棲息場所,這種行為就是魚類的灑游。由于灑游有周期性、定向性和群體性,所以每隔一定的時間,在一定的地方,就有魚類成群結隊而來。這種大量出現(xiàn)魚群的地方,就叫漁場。魚群在漁場大量集中的時期,就叫作漁訊。漁場和漁訊的判定是漁業(yè)上的重大課題之一,判定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魚產量的豐歉,而它與有關魚類的洄游規(guī)律密切相關。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能基本上決定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對于人類社會來說,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潛在使用價值。
  海龜類屬于爬行動物,是珍貴的海洋生物,全世界共有7種,它們生活在熱帶海洋里,其中海龜、玳瑁、螭龜和棱皮龜?shù)?種常棲游于我國海域,以南海、東海最多。
  海龜平時覓食生息于海洋中,但在生殖期間,一定要爬上陸地產卵,
  海龜就是在上岸期間被捕獲或被其他獸類傷害的。全世界有時一年捕獲海龜達3萬噸,合33萬只。海龜體長可達1米,重450千克,棱皮龜有的長2.5米,1噸多重。由于大量捕獲,世界上的海龜數(shù)量越來越少,應采取適當?shù)谋Wo措施以不致使其滅絕。
  龜?shù)娜矶加泻芨叩睦脙r值。它的肉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是上等食品。龜甲制成的龜股板是高級營養(yǎng)補劑,滋陰壯陽,能治療多種疾病。龜掌有潤肺、健胃、補腎、明目之功效。龜油、龜血可治療哮喘和氣管炎。玳瑁的背甲是名貴中藥,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還可制作工藝品等。另外,海龜航海萬里不迷途的本領在仿生科學研究中有重要的意義。
  ⑵海鳥
  海鳥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大約有350種。有的除生殖期外可常年洋不著陸,以海為家,稱其為大洋性鳥類。這些真正的海鳥大約有150種,如信天翁、海燕等。較多的種類則是以距岸40海里以內的沿岸為生活圈的鳥,常見的有海鷗、鵜鶘、鸕鶿、鰹鳥、軍艦鳥等。此外,南極的企鵝是一類喪失了飛翔能力的鳥,最大的王企鵝體高達120厘米,重40千克,它們游泳速度很快,皮下脂肪很厚,御寒能力很強。有些地方海鳥群非常密集,在那里鳥卵甚多,這些鳥卵可以食用。
  大多數(shù)鳥類以魚蝦為食,所以密集的鳥群對漁業(yè)是一種危害。海鳥棲息處會鋪蓋一層厚厚的鳥糞,如我國西沙群島上鳥糞有1-2米厚,秘魯沿岸有的地方厚達幾十米,這是極好的天然肥料,含磷量高達20%。有些海鳥如綿裊,毛柔軟而保曖,用來做絨衣被非常好。海鳥的肉也可食用。我國南海著名的金絲燕用唾液等做的巢被稱作燕窩,它與鯊魚翅和猴頭(真菌)一起稱為三大名菜。
  ⑶海獸
  海洋生物資源
  海獸是指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動物,它包括鯨類、海豚類、鰭腳類、海牛和海獺等。
  海獸中鯨類的種類和個體數(shù)量最多,經濟價值最大,與人的關系也最為密切,為海獸資源的主體。全世界約有90種鯨〔我國海域中已知有30多種久分布很廣,從赤道到極地,從近海到遠洋,都有它們的蹤影。鯨可以分為須鯨和齒鯨兩大類,前者口中沒有牙齒只有須,有兩個鼻孔;后者口中無須而有齒,有一個鼻孔。須鯨有10余種,體形巨大,是現(xiàn)存最大的哺乳動物,是最重要的捕鯨對象,如藍鯨、長須鯨、露脊鯨、灰鯨、座頭鯨等。齒鯨種類較多,約80多種,如抹香鯨、獨角鯨、喙鯨、虎鯨、擬虎鯨等。該類鯨除抹香鯨外,一般體型都較小。習慣上常把須鯨和抹香鯨這些大型鯨稱作鯨,而把體長在幾米之內的小型齒鯨稱為海豚。
  鯨的全身都是寶,皮可制作皮鞋、皮包和皮大衣等。鯨油既可食用,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以制造肥皂、蠟燭、潤滑油或鞣制皮革,尤其是抹香鯨頭部的油,是精密儀器如天文鐘和宇宙火箭所必需的高級潤滑油。鯨油在食品和醫(yī)藥上也有廣泛的用途。鯨的脂肪層厚度可達十幾到幾十厘米,占體重的20%-3。一頭藍鯨一般可產油30多噸,相當于1700頭豬或8000只羊的脂肪總量。歷來各國捕鯨的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鯨油。鯨肉占體重的40%-5,
  一頭藍鯨的肉在40噸以上。須鯨肉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很高,無論煮、燒、烤皆可,還可做熏肉干、火腿、香腸、罐頭等。尾鰭和背鰭是上等佳肴。骨可煉油、制骨粉。內臟可提藥、食用或作飼料。須或牙齒可雕刻各種工藝品。鯨肝可制維生素制劑,對治療惡性貧血具有特效。腦下垂體中可提取20多種激素。其他如胰臟、甲狀腺、副腎、睪丸、卵巢等,可制多種營養(yǎng)劑、消化劑,提取胰島素和多種激素等。
  鰭腳類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它包括海獅、海象和海豹。它們身體呈紡錘形表密被短毛,四肢都呈鰭狀,所以稱其為鰭腳類。該類在世界各海區(qū)都有分布。海豹類主要分,多數(shù)種類體布在北冰洋、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南極海域和地中海等地。海象是北極特產。海獅類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南極海域。它們適于在水中游泳,速度很快,潛水本領很強。它們的視覺和聽覺也都很敏銳,也有回聲定位的能力。
  2007年全世界獵捕各種鰭腳類動物達332394頭,其中被捕量最多的是鞍紋海豹,為176201頭,南美毛皮海獅02頭。獵取鰭腳類動物的目的,一是為了獲得皮毛,一是為了油和肉。用小海狗或毛皮海獅的皮做出的皮氅稱為“千金裘”,
  在歐洲一件價值3000美元。其他海獸的皮還可制作皮鞋、皮帽、皮包、雨具等。它們的脂肪所提煉的油是重要的工業(yè)、醫(yī)藥和食品用油。海牛共有4種,我國南海常見的一種叫儒艮,體形很像海豚,生活在海邊,有人譽為“美人魚”。海牛類都是以水生植物為食,這在所有海獸中是個少有的例外。它可以長到3米多,近500千克重,其肉好吃酷似小牛肉。從其脂肪中提煉的油,營養(yǎng)價值很高,在醫(yī)藥上比鱈魚肝油還好。其皮鞣制的皮革很耐磨,牙齒可用以雕刻。但是現(xiàn)在獵捕過度,瀕于滅絕。
  海獺是海獸中最小的一種,長僅1.5米,重約45千克,它對海洋的適應性最差,從不遠離海邊。它主要以毛皮珍貴而久負盛名。海獺皮的毛比貂皮的毛密4倍多,比有名的毛皮獸%海狗密2倍,因此,可稱得上是“王中之王”。
  巨獸藍鯨
  不同種類的鯨其個體相差懸殊,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重數(shù)十千克;最大的可達幾十米長,重百噸以上。如藍鯨已知最大的達33米長,190噸重,它的一條舌頭就有3噸重,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曾出現(xiàn)過的所有動物中無與倫比的巨獸,力氣巨大。它剛一生下就有7米長,7噸重。一天能長4厘米,100千克重。須鯨以鱗蝦等浮游動物為食,食量驚人,一天能食四五噸食物。而齒鯨多以各種魚類和頭足類為食。
  各種魚、蝦、貝、藻等生物資源,都棲息在一定的海域內,要求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只有滿足了它所需要的條件,才能正常地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然而,由于捕撈技術的提高,不少國家和地區(qū)間的競爭性生產,在漁業(yè)上拼命加強捕撈強度,不顧生物本身的恢復能力,“酷漁濫捕,竭澤而漁”,使許多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瀕臨滅絕。所以,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環(huán)境,合理捕撈已被利用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fā)新資源,就成為當前海洋開發(fā)中的一個重大課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呢?
  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生物,都棲息在一定的海域內,要求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只有滿足了它們所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和繁殖。所謂環(huán)境條件一般包括非生物環(huán)境和生物環(huán)境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指水溫、鹽度、溶解氧、光照、海流等與生物的新陳:代謝直接有關的水質物理條件,而后者主要指餌料生物、競爭對手和敵害等。
  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極為密切,受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魚、蝦、貝等海洋動物的發(fā)育早期受海洋環(huán)境的影響最大。如果破壞了海洋環(huán)境,即惡化了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它們生長速度和繁殖能力就會下降,數(shù)量減少,甚至滅絕。相反,為它們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條件,它們可向人類長期提供豐富多樣的生物食品。
  然而,隨著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每年產生大量的廢物排入海洋中,或因生產過程中使某些天然物質大量泄入海水中而使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對海洋生物資源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在石油開采、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目前每年大約有幾百萬噸至上千萬噸的石油溢入海洋,造成海水污染。遭受石油污染的地方,因石油膜覆蓋而海水中缺氧使魚類窒息或使魚類中毒而死亡。沿海工廠或沿入海河流兩岸的工廠將未予以凈化的有害廢水排入海水中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報廢料排入海洋中是另一污染源。有些國家將大量放射性有害物質投入到海洋中,使海洋中有害物質大量增加。排入到海洋中的各種污染物不僅可直接危害生物有機體,而且有些有害物質可在生物體內富集起來,然后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而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保護好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止人為的破壞,尤其是防止或減少污染,是永久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前提條件。特別是保護好魚類的產卵區(qū)與育幼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維持多種經濟魚類的生命循環(huán)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的發(fā)育早期對環(huán)境的變化特別敏感,最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且這些生境區(qū)常常位于江灣河口區(qū),易受河流上游工業(yè)區(qū)所產生的廢物污染。
  為了保護漁業(yè)資源,使其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的水產品,除了加強海洋環(huán)境保護,盡量預防和消除污染之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漏油導致海洋污染的悲劇。
  合理捕撈,做到既要使魚、蝦產量達到最高限度,又要使魚類資源有所增長。若捕撈過度,使成魚或幼魚大大減少,資源就會衰減。若捕撈過少,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海洋生物資源都具有自身的繁殖一發(fā)育一生長一成熟一繁殖的無限循環(huán)規(guī)律,不斷增長新的部分,以彌補由于死亡而減少的部分,使群體數(shù)量保持與生活環(huán)境動態(tài)平衡。但是,這種調節(jié)適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一定限度便不能適應,數(shù)量逐漸減少,甚至會絕滅。因此,如果捕撈適度,海洋生物資源便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資源,有限的種群數(shù)量提供無限的累積捕撈量,持續(xù)不斷地為人類提供豐富多樣的海產品'如果過度捕撈,超過種群的調節(jié)能力,資源會曰漸衰竭,遭到破壞。
  世界上某些海洋生物資源的變化已證明了這種情況。全世界許多傳統(tǒng)性經濟魚類,1949年還只有幾種呈現(xiàn)捕撈過度,到1968年至少又增加15種。如太平洋沙丁魚,在20世紀初開始捕撈,捕撈的增長速度相當快,1937年到達頂點,在圣地亞哥和溫哥華之間的地區(qū)捕撈量達85萬噸,這給當?shù)氐慕洕鷰砹朔睒s。從1942年以后,捕撈量急劇減少,到1953年被迫停止了商業(yè)捕撈,該年只有一只拖網漁船捕獲了80噸,使許多魚罐頭工廠紛紛倒閉破產。
  秘魯鰻魚儲量的枯竭是另一個過度捕撈的例子,秘魯鰻魚在20世紀50年代初漁獲量微不足道,但到1968年上升到1000萬噸,1971年竟達1250萬噸,1972年急劇下降至400萬噸,1973年下跌到150萬噸,從此之后再也超不過這個數(shù)字,雖然這與自然環(huán)境變化有一定關系,但過度捕撈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怎樣才算是合理捕撈呢?一種魚的資源,每年補充的數(shù)量減去其自然損失的數(shù)量,所得出的差值就是每年適宜捕撈的數(shù)量。其中補充的數(shù)量包括每年因個體長大和幼魚補充而增加部分的數(shù)量,而損失的數(shù)量包括每年因疾病死亡、被捕食或被捕撈等而損失部分的數(shù)量。若捕撈量超過了二者的差值,就超過了該魚的自然補充能力,資源量就要減少。若小于這個差值,資源量就增加。當每年最高捕撈的數(shù)量使該魚的資源保持穩(wěn)定,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時,這個量就叫最高持久漁獲量,也就是合理的捕撈數(shù)量。
  要達到最高持久漁獲量,正確捕撈一定年齡組的魚是重要的一環(huán)。幼年、青年、老年不同年齡組的魚其生育能力和生長速度都不相同,幼年和青年魚個體小但生長速度快,具有很大的潛力。若過多捕撈這些年齡組的魚,不僅因個體小而產量低,而且是對資源的浪費,長期下去就會造成資源的枯竭,因為切斷了產卵魚的補給來源。老齡魚個體大,基本停止了生長,年老體衰對繁殖后代不利,與后代爭食,甚至會“大魚吃小魚”,進行自然淘汰。因此,捕撈老齡魚和大魚對維持最高漁獲量是有利的,而捕撈幼魚和青年魚(小魚〕是不利的。因此,不少國家為了保護漁業(yè)資源不僅規(guī)定了捕撈的數(shù)量,而且還規(guī)定了兼撈幼魚的定額,用網具的網眼大小來控制捕撈魚類個體的大小。
  我國漁業(yè)資源的捕撈過度
  我國近海漁業(yè)資源由于捕撈過度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起開始衰退。70年代近海拖網船馬力數(shù)比60年代增長了2.47倍,而捕撈量只增長57%。大搞底拖網而且網眼越來越小,把大量剛開始生長的幼魚都捕上來,因此,捕撈的成魚減少了而幼魚增多了,在全國海水產品中,幼魚和低質魚占了一大半。更有甚者,在產卵季節(jié)大量捕撈未產卵的魚,使不少魚種瀕臨絕境,使優(yōu)質魚比例下降,劣質魚比例上升。海以往捕撈經濟魚類一般占40%-50%,而現(xiàn)在僅占20%-30%,許多洋重要經濟魚類遭受破壞非常嚴重。現(xiàn)在,渤海的經濟魚類已經基本絕生跡〔本海區(qū)底層魚類的實際產量已經超過它的可捕量的一半八黃海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已形不成漁汛,東海的大黃魚和小黃魚產量大幅度下降,南海漁產中絕大多數(shù)是幼魚。
  海洋海產養(yǎng)殖處的發(fā)展
  世界漁業(yè)的潛力是有限的,而且目前海洋魚類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傳統(tǒng)的捕撈對象已開發(fā)得相當充分,許多種類已經出現(xiàn)捕撈過度的趨勢。
  僅僅依靠增加捕撈強度來維持海洋產品的穩(wěn)定高產是不行的。例如,1970—1976年6年間,國外100噸級以上的漁船年年增加,從12302艘發(fā)展到18923艘,增加了1/3。但海洋漁獲量卻基本保持在6300萬噸上下,有的年份還下降。很顯然,捕撈能力增強不僅產量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而且單位捕撈能力的捕撈量在下降,即投入產出比在下降。這說明目前提高捕撈強度的方法其經濟效益是低下的,不是最好的措施。
  因此,現(xiàn)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除積極開發(fā)海洋捕撈漁業(yè)外,已大力注意對本國沿海和專屬經濟區(qū)的科學改造利用,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采取人工控制的辦法,發(fā)展魚、蝦、貝、藻的人工養(yǎng)殖事業(yè),以期達到穩(wěn)產高產的目的。人們認為這是今后漁業(yè)的一條根本出路,也是最有效的戰(zhàn)略措施。
  海產養(yǎng)殖業(yè)有許多不同的叫法,如“栽培漁業(yè)”、“海洋農牧化”、“海洋農場”、“海洋牧場”等。海產養(yǎng)殖有很多優(yōu)點,成本低、產量高、經濟效益好,潛力也很大。飼養(yǎng)海洋動物,與飼養(yǎng)陸地上的動物相比,其優(yōu)點在于:由于魚類是冷血動物,因而同陸地上的許多動物不一樣,不需要耗費食物中很大一部分營養(yǎng)來使體內保持比環(huán)境溫度更高的體溫,這樣就比較節(jié)約能量'魚類在水中靠浮力來支持自己的身體,因此,它們沒有那么重而又不能食用的骨架,也無須用很大的力量來支持身體和進行活動;由于海洋動物占有的不僅是面積,而且是一定深度的體積,因而每公頃的養(yǎng)殖密度就可以比陸地上高很多。海產養(yǎng)殖的收入,要比農業(yè)上的收入大。
  在同一水面上可以同時養(yǎng)殖多種生物,充分利用空間,立體開發(fā)。如在水面可以養(yǎng)殖海藻,中層養(yǎng)殖魚類,海底養(yǎng)殖貝類等。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日本的牡蠣養(yǎng)殖者每年從每公頃水面上就能獲得80噸可食肉,這個數(shù)字超過每公頃牧場上家畜飼養(yǎng)最佳成績的15倍。
  目前,世界水產養(yǎng)殖的產量占世界捕魚量的10%或稍多一點兒,其中魚類占2/3,貝類和藻類各占1/6,甲殼類所占比例很小。有人估計,全世界約有1億英畝的沿岸沼澤地,若開發(fā)其中的1/10用來養(yǎng)魚,就可生產1億噸魚產品,差不多等于現(xiàn)在海洋捕魚量的2倍。也有人預言,水產養(yǎng)殖提供的食用魚和海產品,甚至會超過海洋捕撈業(yè)。世界上海產水產養(yǎng)殖的品種,30多年來,已增加至100多種。僅在印度洋、太平洋沿岸養(yǎng)殖的就有75種,其中魚類20種,甲殼類25種,軟體動物20種,藻類10種。
  海水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有以下3個基本方向。
  一是進行人工繁殖,生產健壯的海水養(yǎng)殖苗種。這是一切海水養(yǎng)殖的基礎。現(xiàn)在大規(guī)模人工繁殖的魚類有鯛、鲆、鰈類等'貝類有牡蠣、扇貝和鮑魚等'甲殼類有幾種對蝦和大鰲蝦'藻類有海帶等'進行人工繁殖試驗和半生產性人工繁殖的品種有鯔魚、鰻鱺、大菱、鲆、鯧、金槍魚等。
  二是采捕天然種苗或從人工繁殖場引進苗種放養(yǎng)成體。這對海水海養(yǎng)殖的產量來說是主要的。有些養(yǎng)殖場靠天然餌料飼養(yǎng)成體。這類養(yǎng)洋殖場由于工藝簡單,投資較少,所以在很多國家大量發(fā)展起來;另一生些養(yǎng)殖場用人工餌料飼養(yǎng),如鮭鱒魚類網箱養(yǎng)殖,大菱、鲆、鯧、鰈、鰨、對蝦、大鰲蝦等的水池養(yǎng)殖和池溏養(yǎng)殖。這類養(yǎng)殖采用較復雜的資養(yǎng)殖技術,投資也較大。
  三是人工培育親體,進行全人工繁殖。這是對養(yǎng)殖對象的整個生活周期進行養(yǎng)殖的全人工養(yǎng)殖,這是一個很有發(fā)展前途的方向。
  改造經濟專屬區(qū)的魚類組成,即抑制或消滅肉食性魚類,發(fā)展生長快、成熟早、食物鏈短、營養(yǎng)級較少的魚種,也是一條重要的增產途徑。
  我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有2000萬畝港灣與灘涂,可以管理和利用的海域面積約有二十幾億畝,自然條件無比優(yōu)越。又有4個多世紀的海產養(yǎng)魚歷史,所以進行海產養(yǎng)殖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海產養(yǎng)殖業(yè)不斷發(fā)展,養(yǎng)殖技術不斷提高,養(yǎng)殖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養(yǎng)殖的魚類有海馬、鯛、鯔、梭、鲆、鰈、鰨、非洲鯽、遮目魚等'蝦有對蝦、斑節(jié)蝦等'棘皮動物有海參;海藻類有海帶、紫菜、裙帶菜、麒麟菜、江籬等;貝類有牡蠣、貽貝、扇貝、鮑魚、珍珠貝、蚶、蟶等。
  開發(fā)新漁場和新資源
  為了提高漁獲量,除開展人工養(yǎng)殖外,還需要繼續(xù)開發(fā)新的漁場,向外海、深海及南極海域等遠洋進軍,開發(fā)利用潛在的生物資源。
  遠洋和深海中魚類分布密度同大陸架相比要小得多,但是由于海洋面積遼闊,所以魚類的總量是可觀的。有人估計,大陸坡海域的漁獲量可增加到600萬噸,也有人估計,可捕量約為1300萬噸,主要種類有藍牙鱈、長尾鱈、黑鰭鰈、金眼鯛、燈籠魚、水珍魚等,這些種類還未充分開發(fā)利用。深海魚類數(shù)量很少,其蛋白質含量僅為大陸架魚類蛋白質的1/2,而且捕撈技術尚待提高,因為捕撈這些魚類所需用的技術比現(xiàn)在使用的技術復雜得多。經調查發(fā)現(xiàn),南極海域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除盛產前述的鯨類、鰭腳類以外,已查明還有90多種魚,大部分可供食用。
  ###三、陸地植物資源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點
  在所有生物貧源中,森林占的比重最大。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是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支柱。過去,人們僅僅把它理解為有形的木材資源。現(xiàn)在,人們對森林在陸地表面物質與能量循環(huán)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而世界各國對它作為無形的環(huán)境資源和潛在的“綠色能源”,越來越給于更加深切的關注。你知道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哪些特點?又會產生哪些經濟效益?
  分布廣、生物總量大,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森林面積為50106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面陸地植物資源積的9.,占陸地總面積的32.6%,超過草原和農田面積的總和。以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例,不同的生態(tài)類型,它的生物量是不同的,亞熱帶和熱帶荒漠的生物量最小,為2.5噸公頃;極地荒漠、溫帶荒漠為2.5-5噸公頃;凍原為12.5-25噸%公頃;北方針葉林為300-400噸義公頃;溫帶闊葉林、亞熱帶森林為400-500噸公頃'熱帶雨林的生物量最大,為500噸公頃。可見森林擁有最大的生物量。
  據(jù)估計,在整個地球上,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每年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的有機物約為8310%噸。其中,海洋約占總量的36%;而陸地約占64%。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又以森林為主,為283101噸,其余由草本植被和載培植物所制造。從陸地生物總量來看,整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的總重量為180噸。其中,森林生物總重量即達160101噸,占整個陸地生物總量的90%左右。大陸表面的1/3是森林,每公頃的生物總量可達100-400噸(干重久約為農田或草本植物群落的20-100倍,而且林木又是多年生植物,對周圍環(huán)境能持續(xù)地發(fā)生較大的影響。
  多樣性高,空間結構復雜
  在生物圈內,森林是綠色植物中最大的群體,這是草原、農田和其他綠色群體難以相比的。從植物種的多樣性上看,在一定的區(qū)域范圍內,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綠色植物,最多也不會超過十余種或二十余種;草原比農田要多一些,有幾十種;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綠色植物則有幾百種或上千種。拿熱帶雨林來說,在1平方千米內可多達1100多種的植物,1200多種的不同的昆蟲。當然種的多樣性,隨著熱帶、
  亞熱帶、溫帶、寒溫帶的森林而逐步降低,但即便是溫帶森林,種的多樣性也比同一緯度的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要高得多。正是因為種的多樣性,才能保持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才能在生物圈內發(fā)揮最大的生態(tài)效益。
  森林具有最復雜的空間結構,
  其分層性和空間的異質性非常明顯。不管是什么樣的森林類型,都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生長在一起,根據(jù)它們的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的不同,在林內各得其所,而形成了多層結構。一個簡單的寒溫帶針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它的綠色植物部分,至少也有3個層次,即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曖溫帶的落
  葉闊葉林至少可有四五層'而熱帶雨林的層次就更多了。森林中的動物也是分層的,草本層的生物數(shù)量最多,種的多樣性也最高,主要是無脊椎動物和小哺乳動物。昆蟲和鳥類雖然可以在層次間自由活動,但也有類似的分層現(xiàn)象。由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和結構復雜,所以各成分間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大,對付外來的干擾和災害侵襲的能力也較大。
  茂盛的灌木叢
  0物質能量循環(huán)轉化效能很高
  能量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據(jù)計算,每年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陽能約為5102。千卡。盡管綠色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很低,一般為02%-0,但是被它所聚集的能量,仍然是相當可觀的。每年地球上光合作用能同化360億噸的碳,這相當于儲存了310千卡的能量。在地球上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轉化光能的數(shù)量是不同的。如海洋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每年儲存的能量為5.71108千卡義平方千米;陸地上植物光合作用,每年儲存的能量平均約為10.23108千卡/平方千米,其中又以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儲存的太陽能為最多,累計達到6410千卡/平方千米以上。
  綠色植物固定太陽能的效率一般決定于葉面積系數(shù),葉面積系數(shù)大,意味著單位面積上葉綠%素含量大。高產農田的葉面積系地數(shù)在1-5之間或更高些,而具有植高大喬木層的森林葉面積系數(shù)可達75。草原的葉面系數(shù)僅為農田資的幾倍,也遠遠低于森林。
  森林在各種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光能利用率也是最高的。生物圈的平均光合利用率為0.2%-0.,:一般不超過,畝產1000千克的高產農田可達26%,而熱帶森林可:高達3。在地球上所有生命物體中,植物最為重要,所有植物生:物量約占地球總生產量的90%,而森林又占植物生物量的90%以上,:可見森林的生物生產力是最高的。
  綠色植物
  維護陸地生態(tài)平衡
  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面積浩瀚的森林是陸地最大的最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它在維護陸地生態(tài)平衡中起著樞紐作用。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整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最高的單位生產量和最高的生物總量。因而森林在推動地表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轉換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森林是個多功能多效益的系統(tǒng),它的維護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樞紐作用,還表現(xiàn)在凈化環(huán)境、調節(jié)氣候、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動物資源等方面。
  森林在調節(jié)氣候方面的作用也是明顯的。大量觀測資料表明,農田保護林網的建設,能夠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提高土壤和空氣濕度,減輕干旱、風、霜、凍等自然災害。在城市,樹木調節(jié)氣溫的作用人人都能感受到。根據(jù)南京市的資科,夏季的南京,在同一時間觀測,綠化街道為36.51,沒有綠化的街道為39.51,綠化居民區(qū)為36.74,未綠化居民區(qū)則達40.51,兩者相差都在31以上。所以現(xiàn)在各國都很重視城市綠化問題。
  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氣中的有害氣體約為6億噸,嚴重地毒化著環(huán):境。而森林是天然的過濾器,不少樹種對主要污染大氣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臭氧、氟化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和吸:收能力。例如,氟化氫通過20米寬的林帶以后,平均濃度比通過無林:地帶低3倍多。每克樹葉吸收氧10毫克,每克垂柳葉能吸收硫20-30毫克,每克泡桐葉吸收氟100毫克。
  1.森林的生態(tài)經濟效益
  長期以來,人們在研究森林效益評價時,往往只考慮經濟效益,而對生態(tài)效益很少注意。在考慮經濟效益時,也只較多地注意直接生產效益,對派生經濟效益不夠重視。森林采伐量過大,蓄積量日趨下降,覆蓋面積不斷縮小,造成了嚴重后果。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對森林效益問題進行全面的估計,其意義是不可低估的。森林的生態(tài)功能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公益成就,稱為社會公益效益,也叫作現(xiàn)存的價值或森林環(huán)境保護價值。日本的科技人員首先進行了復雜的調查計算工作,得出了一系列有趣的數(shù)字,使人們從定量上認識到,森林在環(huán)境保護、維持生態(tài)平衡方面的生態(tài)效益,遠遠高于森林的直接生產價值和派生經濟價值。其計算結果是,涵養(yǎng)水源每年經濟效益為16100億日元,防止土流失為22700億日元,防止土石崩塌作用為500億日元,供氧作用為48700億日元,鳥類保護作用為17700億日元,休養(yǎng)保健作用為22500億日元。僅以上幾項就達128200億日元,相當于日本2002年全國財政預算的總值。森林在調節(jié)氣溫,凈化環(huán)境大氣,降低噪聲等方面的環(huán)境保護作用,目前還難以作出經濟評價。如果把這一部分再計算進去,其價值要更大些。
  還有些國家對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也進行過計算。如俄羅斯,全境森林覆蓋率為34%,其環(huán)境保護價值占森林資源總價值的3/4。芬蘭也進行過類似的計算。我國近年來也開始采用森林社會公益效益的概念,少數(shù)有條件的林區(qū)也展開了這方面的調查和計算工作。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比經濟效益不僅價值要大得多,而且也重要得多。可以說,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是其經濟效益的基礎。只有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效益通過其功能得以地充分發(fā)揮時,森林才能獲得最大的直接生產能力。如果單純追求直接植生產效益,并因此破壞了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那么森林的經濟效益或遲物或早必將受到影響。
  按照現(xiàn)代人的觀點,在重視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的同時,我們也必將十分重視森林的直接經濟效益。世界上把木材同鋼鐵、石油、煤炭并列為四大原料,木材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每年從森林中采伐的木材超過25億立方米,木材出口值大約300億美元,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木材生產在我國經濟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幾十年來,累積生產木材為9億立方來,比新中國成立時提高七八倍,為國家積累資金120多億元。除樹木生產外,森林還可提供纖維、淀粉、油脂、鞣料、芳香油、樹脂和樹膠、飲料、飼料、藥材等工農業(yè)生產和生活原料,創(chuàng)造巨大的經濟價值。森林的派生經濟效益也不可忽視。所謂派生經濟效益是指森林直接生產過程以外的經濟效益。例如,用于避暑、旅游、療養(yǎng)、觀賞等:的風景林、自然保護區(qū)。森林的這種效益帶來的經濟收益也是很可觀的。像奧地利這樣一個國家,其森林覆蓋率為44%,有“世界公園”之稱,利用森林開展旅游業(yè)的收入占國民經濟收入的10%。我國地域遼闊,名山大川遍布全國,名勝古跡比比皆是,這些往往同優(yōu)美宜人的森林環(huán)境聯(lián)為一體,是寶貴的旅游資源,應該努力開掘,為國家增加收入。同時,更要看到,與綠色森林相伴生的新可提煉芳香油的植物鮮空氣、幽靜的風景,也和用工業(yè)化方法生產的物質財富一樣,是很需要的。
  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調查,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國家為中心,每年因燒荒墾殖而使12000萬公頃的森林被釆伐或燒掉。全世界用于燒荒墾殖的面積,包括林閑地在內相當于印度的國土面積。
  該組織最近調查表明,供流動耕作的森林達2.5億公頃,每年增加了300萬公頃;已經變?yōu)槁懵兜氐牧值剡_7億公頃,每年增加約350萬公頃的裸露地,其中熱帶林變裸露地的最多,占總數(shù)的兩成多。發(fā)展中國家森林毀滅的最大原因,是當?shù)鼐用竦臒膲ㄖ澈歪姺バ讲摹M瑫r發(fā)達國家從天然森林中掠奪性地釆伐大徑木和放棄跡地更新的濫砍方式,也在加劇了森林破壞世界草場資源的分布及類型一般認為,所謂草場就是可用于放牧家畜和割草后飼養(yǎng)家畜的植被地段,包括天然的草原植被和人工種植的牧草地。草寶貴的畜牧業(yè)資源,同時,在土壤肥沃、有一定防止風蝕和水土資流失措施、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或有灌溉條件的地方,也適源于各類作物的種植。可以說草場是進行農業(yè)和牧業(yè)活動的基地,它像一個工廠,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肉、奶、毛皮革和其他畜產品。那么,世界上的草場資源分為哪些類型?又是如何分布的?
  據(jù)報道,全世界現(xiàn)有草原面積2966萬平方千米,占陸地總面積的24%,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北部,自東歐的匈牙利中部開始,向東經前蘇聯(lián)的中亞、西伯利亞,蒙古,到我國的內蒙古及東北大草原,形成一條寬闊的草原帶。在北美,草原的分布也相當寬廣,從加拿大到美國的得克薩斯州,跨越了約30個緯度,從東到西,跨越了約20個經度。此外,在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以及巴西也有分布。在非洲南部以及澳洲等地也有小面積的分布。
  溫帶草原
  溫帶草原的分布地區(qū)大陸性氣候較強,降雨少,冬季寒冷。最為典型的溫帶草原如北美草原、我國的內蒙古和俄羅斯平原的干草原等。這些草原占優(yōu)勢的草本植物群落是多年生低溫和中溫旱生叢生禾草植物,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為主。此外菊科、藜科和其他雜草也占有一定地位。在禾本科植物中,叢生禾草針茅屬最為典型。該屬植由于草原區(qū)水熱條件的差異,可根據(jù)草原植被生態(tài)外貌特點,劃物分為以下3個主要類型。
  草甸草原:最濕潤類型,建群種是中旱生和廣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并經常混生大量的中生或早生雜草類。如貝加爾針茅、白羊草、羊草、地榆等種類組成豐富、覆蓋度大、生產量較高。典型草原〔干草原、建群種是由典型旱生或廣旱生植物組成,其中以叢生禾草為主。主要建群種有大針茅、克氏針茅、長芒草、針茅,羊茅、冰草等。典型草原種的豐富度不如草甸草原、覆蓋度也減小,生產量也降低了。荒漠草原:最早生的類型。建群種由旱生強度較高的叢生禾草組成,經常混生大量強旱生小半灌木。主要種類有戈壁針茅、沙生針茅、叢生多根蔥、蓍狀亞菊、驢驢蒿等。荒漠草原在種的豐富度、草群高度、覆蓋度以及生產量等方面都比典型草原有明顯降低。(幻稀樹草原稀樹草原也稱薩王納,這一類型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qū),大體是在熱帶森林的猴面包樹,它是稀樹草原一種特有的高大喬木。草本植物由禾本科植物構成。主要有須芒草屬、黍屬等。在南美稀樹草原主要分布在巴西東部、委內瑞拉和圭亞那等地。禾草是紅苞茅、密須芒草和雀稗等。喬木主要有擦槍木、包地豆和哥白尼棕櫚。另外在亞洲的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中南半島、東南亞以及我國的云南和海南島也有稀樹草原的分布。
  熱帶稀樹草原的種類、覆蓋度、草的高度和生產量都是比較高的。
  高山草原和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原地區(qū),面積雖然不大,但也獨具特色。高山草原屬于草甸類型,分布于山地森林上界以上地段。其高度不等,決定于緯度,坡向和濕度等條件。它又可分為亞高非洲的稀樹草原主要類型是傘狀金合歡的稀樹草原群落,其中生長著著名和半荒漠之間,主要位于赤道南北5。-20。的范圍內,以非洲的面積最大,且多種多樣。這些地區(qū)降水并不少,主要是不均勻,濕季多雨,而在旱季降水很少。但溫度變化不大。也就是說,全年內保持相對高的溫度和降水顯著不均是形成稀樹草原的一個原因。
  山草甸和高山草甸兩類,亞高山草甸在我國西部和西北部的高山,海拔為3000-4000米,在高加索和中亞地區(qū)海拔為1500-2500米。
  這類草甸是以茂密高大的禾本科植物為主,其中雜以許多雙子葉植物,多為多年生的中生植物,草叢高2-3米。其下尚有1矮早本層,土壤表面有苔蘚地被物。高山草甸是在亞高山草甸之上,環(huán)境條件是溫度很低、風強、日照強烈、富于紫外線、降水頗多。因此,植物表現(xiàn)為植株低矮,營養(yǎng)繁殖旺盛、密鋪地面,當然生產力是最低的。
  地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等地,海拔在植4000米以上。大陸性氣候強、寒冷干旱。以耐寒抗旱的多年生叢生禾物草、根莖苔草和小半灌木為建群種。草群稀疏、覆蓋度小、低矮、層資次結構簡單、生物量較低。主要種類有紫花針茅、羽柱針茅、座花針茅以及幾種羊茅等。此類草原僅適作牦牛等耐寒種類的放牧場。
  ⑷草甸
  草甸是以多年生中生植物為主的植被類型,是一種隱域性的草場。它既分布在濕潤的森林地帶(典型草甸久也分布在干旱區(qū)鹽潰化地段(鹽生草甸〕,還有河漫灘草甸、濱海草甸、高山草甸以及在低洼匯水地方可形成的沼澤化草甸等。草甸分布廣泛,類型多樣,許多是優(yōu)良的放牧場和割草場。牧草種類豐富、草質優(yōu)良可口,產草量也高。草甸植物組成復雜多樣,其中禾本科、莎草科、薔薇科、菊科、豆科、寥科等的種類較多,為主要建群種或優(yōu)勢種。常見的有地榆、裂葉蒿,拂子茅,無芒雀麥、芨芨草、星星草、堿茅等。不少種類都是高產的優(yōu)良牧草。
  此外還有零散分布于各氣候帶山地的草山草坡草場,因此各地可根據(jù)資源情況發(fā)展畜牧業(yè)。
  隨著人口的增長,對畜產品的需求大量增加。目前,牛、羊群的發(fā)展已經超過了地球上草原的負擔能力。據(jù)飼料專家們估計,伊拉克北部牧區(qū)草原如果不退化,也只能維持25萬頭綿羊,而目前這塊草上吃草的牲畜已遠遠不止百萬頭。現(xiàn)在,敘利亞草原上放牧的家畜頭數(shù)比草原長期以來能供養(yǎng)的頭數(shù)多兩倍。這樣的結果引起草場退化,再發(fā)展成植被消失。現(xiàn)在,中東的不少牧區(qū)已經變成覆蓋一層礫石的半沙漠地或者半沙土沙漠地。4%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在世界上約29邠萬平方千米的草原上,供養(yǎng)著數(shù)目龐大的家畜,主要是一些反芻動物,如草牛、綿羊、山羊等。反芻動物在世界經濟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它消化粗飼料,并把它轉化成人類可利用的形式。除了常見的食品(肉、奶、乳酪、黃油%夕卜它們還提供其他重要商品,如燃料、肥料和工業(yè)原料,如皮革、羊毛和動物脂肪。因此,草原與人類生活和經濟發(fā)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是一種極有意義的生物資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結構組成成分。首先是草原植物,是第一性生產者或初級生產者。其次是草原動物,稱為消費者,進行第二:性生產或次級生產,它所生產的畜產肉、乳、毛皮正是人類所需要的。但草原上還有狐貍、狼、蛇、鷹等食肉動物的生產稱為第三級或更多級生產。草原植物枯株與凋落物、動物尸體和排泄物都有一個腐爛分解過程,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稱為分解者。此外還有非生物環(huán)境。以上4種成分是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和物質的源泉和歸宿草原群落一年間生產的生物量,也即草原的第一性生產力,常以單位時間、單位面積所生產的植物性有機質衡量。據(jù)測算,全球溫帶草原的第一性生產力介于50-1400克平方米,年。前蘇聯(lián)的典型草原按干重計為400-900克平方米,年,雨量較高的可達
  9)0-1300克%平方米,年。我國草原低者如荒漠草原小于100克7平方米,年,高者如草甸草原可達1000克7平方米,年以上,一般典型草原在300-600克平方米,據(jù)美國的資料,高草草原的光能利用率為0.-0.6%,號稱牧草之王的苜蓿也只有08%,所以一般溫帶草原大體上只有0的水平。草原的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是與氣候較為干燥、群落的葉面積指數(shù)較小以及在旱季中午前后葉的萎蔫而光合速率顯著下降有關。如果對草進行灌溉和施肥,就可以使草叢繁茂,葉面積指數(shù)增大,從而使光能利用率提高到一般農田的1%左右的水平,就可以使草原生產力成倍增加。
  對草場資源的評價一般用以下幾個指標。
  草場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
  草場類型的形成受環(huán)境條件影響非常顯著,如氣候、地貌、土壤、植被等。
  在自然環(huán)境中,氣候是基本條件,它決定著植物所得到的濕度、光照、降水量,并且決定著草場的基本特征。地貌因素是草場自然條件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大、中型地貌往往導致地區(qū)氣候、水文、土壤的變化,因而草場植被的成分及結構在同一地區(qū)內要受大、中型地貌所制約,小地貌也同樣顯著地支配著草場內部生態(tài)條件的不一致。同
  陸地植物資源時還影響著牲畜放牧活動、草場飼料的利用率及利用方式。水源和牧草一樣是評定草場經濟利用價值的重要因素,缺水的草場盡管草群豐茂,也不能充分利用。此外,土壤基質影響著草場植被的生長和草場的放牧利用。結構良好的土壤,可以供給植物生活所必需的養(yǎng)料和水分,草叢覆蓋完整、產量高、品質好。土壤結構不良的草場,是比較低劣的。
  草場植被條件
  草場植被是草場的主體因素,也是人類利用草場的直接對象,它能決定草場的基本特性、草群質量和草場利用的發(fā)展方向。一般從3個方面進行分析,即草場植被覆蓋度、草場飼用植物構成、草群品質和產量。
  在正常情況下,草場植被覆蓋度越大,經濟價值越高,反之,經濟價值越低。不同的草場類型,覆蓋度相差很大。如森林草甸草原的植被覆蓋度可達60%-80%,而荒漠、半荒漠草原的草場覆蓋度在20%左右。草場的飼用植被構成直接影響著各類草場的經濟利用價值。從草群組成來看,禾本科草類如堿草、冰草、針茅和芨芨草等,在草場中最為常見,在整個草場植被中占20%-50%,優(yōu)良草場中可大于60%-90%。這些草類營養(yǎng)豐富適應性強,飼用價值高,是最主要的草場草群類別。其他的豆科植物、莎草科植物也有一定的分布。
  草場生產潛力
  分析草場生產潛力一般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第一,載畜量與載畜能力。載畜量即草場上實際的家畜飼養(yǎng)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草場生產能力的水平和經營管理的效果。載畜能力是指草場在中等程度利用下,全年放牧期內可能容載的牲畜最大定額,它是一種理論數(shù)值。載畜量小于載畜能力,表明草場生產還有潛力,但是載畜量受多種因素影響而發(fā)生變化,因而在估算載畜能力時,務必考慮到可能出現(xiàn)的因素,從而使載畜能力接近客觀實際。否則就可能造成超載,使草場生產力大大下降。
  第二,畜產品的年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從草場年產流程的全過程看,載畜量和載畜能力只是一個中間狀態(tài),草場生產的最終目標是獲得畜產品。計算畜產品的年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時,常把各類畜產品產量換算成統(tǒng)一的畜產品單位。1個畜產品單位相當于1千克增重,0.7千克凈肉,含225兆卡代謝能。按照我國先進地區(qū)的試驗數(shù)據(jù),以5千克青草為1個飼料單位,每10個飼料單位〔50千克青草〕生產1個畜產品單位。這樣,全區(qū)草場總產草量除以50,即可得出全區(qū)總畜產品單位生物產量。同實際產量(經濟單位〕相比,即可得出全區(qū)草場的生產能力。
  我國最大的草原
  內蒙古自治區(qū)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最大的草原。該草原位于呼倫貝爾高原上,海拔600-750米,高原中部地勢低平,洼地、沼澤、濕地廣布;海拉爾河、克魯倫河、烏爾遜河等向中部匯集,呼倫池為中心湖泊。呼倫貝爾草原面積廣闊,產草量高,草質佳優(yōu)。北部屬草甸化草原,土壤以黑土為主。代表性草類為羊草、針茅、紫花苜蓿、蓬子菜、野豌豆、線葉菊等。湖周的草,高可達1米左右。這兒盛產的三河馬和三河牛譽滿全國。呼倫貝爾草原的南部屬典型草原,土壤以栗鈣土為主,代表性草有針茅、芨芨草、錦雞兒、早熟禾、冷蒿等耐旱性草類。蒙古馬和綿羊,也是這里的“住戶”,數(shù)量為數(shù)不少。
  荒漠植物資源
  荒漠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極端干燥少雨的地區(qū),在北半球形成一條明顯的荒漠地帶。我國的荒漠分布于西北和內蒙古地區(qū)。南半球的智利、澳大利亞和南非也有分布。那么,荒漠里也有植物資源嗎?
  荒漠地區(qū)極端缺水,土壤中營養(yǎng)物質也較貧乏,嚴酷的自然條件限制了許多植物的生存,只有少數(shù)超旱生小喬木、半灌木、小半灌木或肉質的仙人掌類植物稀疏地分布著。植物種類貧乏,群落結構簡單,覆蓋率低,有些地方完全裸露,其動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也少。荒漠地區(qū)的植物在生長相對有利的時期內,其生產力也常小于0.5克平方米,天,是地球上各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產力最低者之%、但由于荒漠地區(qū)年日照比較高,生長季節(jié)熱量充足,在有條件的地方,加以施肥和仙人掌灌溉,荒漠也有局部高產的環(huán)境。
  世界各地的荒漠類型多樣,但植物都很稀疏,所以其資源也不豐富。
  (2)非洲荒漠植物
  荒漠發(fā)育的典型地區(qū),占非洲大陸面積的40%,其中撒哈拉荒漠是世界最大的荒漠,屬熱帶、亞熱帶荒漠,其面積有900萬平方千米。在略為固定的沙丘上,可以見到典型的三芒草,此外還有檉柳、麻黃、染料木及沙拐棗等。在沙漠上略有濕潤的地方,生長著梭梭等。在石質荒漠上生長著多刺墊狀灌木,如假木賊以及地方食用植物茶潰蘚等。
  在未被淋溶的碳酸鹽沙地上,常見的植物有豬毛草、堿蓬、鹽角草,也有柳屬的種類。整個撒哈拉荒漠以藜科〔17屬十字花科〔31屬)及蒺藜科〔7屬)最為常見。但綠洲植物還是比較豐富的,最典型的是海棗等。
  在非洲西南部的納米布荒漠,平均每年下雨一次,但霧日很多。
  植物就靠大氣濕潤維持生活。這里占優(yōu)勢的生活型是蒸騰率低的適鹽肉質植物,最典型的是海蓮子、松葉菊、田基麻等。特別是松葉菊植物有紅、黃、白等色的變化,尤為、突出。這里在地下水位較高之處,生長著一種特殊的裸子植物%百歲蘭,其樹干有4米,但露出地表僅20厘米,樹干上部分裂成兩唇片,唇的外緣長出兩片3米長的草質葉。它的壽命可達100年。在南非內陸的荒漠上,主要生長以三芒草為主,還有金合歡屬和合歡屬種類的灌木或小喬木。內陸卡魯荒漠是肉莖和肉葉植物豐富。以松葉屬占首位。此外,還有青鎖龍、蘆薈等。
  (3)亞洲荒漠植物
  荒-旲在亞洲占有最大的面積,類型十分多樣化。阿拉伯荒漠很多地方幾乎無植被,有些地方有鹽生植物,如堿蓬、補血草,濱藜等,也有風滾草型的植物。在阿拉伯高原上,主要分布著半灌木植被。在小亞細亞,荒漠上植物種類成分與北非和阿拉伯荒漠近似,但在波斯灣的兩岸,分布著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海棗林。
  中亞、蒙古和我國的荒漠同屬溫帶荒漠,面積較大。各地區(qū)生長巧的荒漠植物主要是超旱生的或旱生的小半灌木、半灌木和灌木構成的資稀疏植被,還有短生植物,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占重要地位。常見的植物如豬毛菜、蒿、白利、沙拐棗、梭棱、麻黃、木霸王等。短生植物常見的是細葉苔草、鱗莖早熟禾和阿魏等,有40-50:
  種。一年生植物在30-45天內可開花結籽成熟。這些地方每年可以放牧一段時間。鹽生荒漠有鹽節(jié)木、鹽穗木、鹽爪爪和鹽角草等分布。
  美洲荒漠植物
  美國西南部的索諾蘭荒漠是美國的主要荒漠。那里有形態(tài)各異,種類繁多的仙人掌,因此又稱為仙人掌荒漠。此外還有短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和變水性蕨類植物等。南美和中美洲分布的是沙漠和鹽生荒漠,植被中占優(yōu)勢的是具有旱生結構的多刺灌木,以及發(fā)育在鹽土上的灌叢和草叢。代表性植物有濱藜、蒿屬的三齒牙蒿等,肉莖植物有龍舌蘭屬、絲蘭屬等。
  澳大利亞荒漠植物
  澳大利亞荒漠在大陸中央部分,植被稀疏,主要群落是由匍匐針狀禾草一三齒稃草組成,它像梯子般地分布在沙坡上。此外還有疏生的草本和灌木,它們是山龍眼科、苦檻蘭科和藜科、大戟科的一些種類,有澳大利亞型的灌木,如金合歡屬、木麻黃屬、桉樹屬和黃萬年青屬等的種類。
  1:包指
  沙漠里的仙人掌供人們觀賞的仙人掌,是生活在沙漠里的一種植物。它在熱帶、亞熱帶的沙漠里生長得十分高大,有的長到十幾米高,種類繁多,不下千佘種。它們的葉子已經退化成尖刺。進行光合作用,來維持生命的全靠肥厚的綠色肉質莖。這種肥厚的肉莖孔隙大,里面可以儲存許多水分,供仙人掌生活。有的仙人掌莖上布滿了褶皺,在水分條件好時,或者一陣暴雨降臨時,它依靠附在地面上的根系,以最大的能力將水分吸到莖里儲存起來,使肉質的莖更加肥厚,莖上的那些褶皺,就像手風琴拉開一樣。在干旱少水的時候,肉莖的水分被消耗掉,慢慢收縮,這時莖上的褶皺又像手風琴一樣合攏起來。肥厚的肉莖,宛若一個小“蓄水庫”。仙人掌在墨西哥廣泛生長,品種最多,被譽為“仙人掌之國”。墨西哥的國旗、國徽、貨幣等都以仙人掌作圖案。
  內陸水生植物資源
  內陸水域中有無數(shù)種類的淡水和咸水湖泊、池糖、河川、溪流、沼澤和濕洼地。全世界內陸水域的總面積被認為是23106平方千米,淡水沼澤地約有23106平方千米。在廣大的內陸水域中,生長著種類十分豐富的植物。你知道內陸水生植物與人類生活有哪些關系嗎?
  水生植物的分布,與它們所處的氣候、地形、地質、土壤、水質、水域有著密切關系。
  溫度和水分對水生植物顯得特別重要。例如,我國的東部、南部以及西南部,由于雨量充沛,水源豐富,以及眾多的河流、湖泊、池塘、和水庫等,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廣闊的水域,同時,這一帶大多處于河流的中下游,人口稠密,人們的各種活動頻繁,水體中有機質豐富,水質土壤相當肥沃,溫度及各種水生資源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和發(fā)育,據(jù)調查,僅高等植物就有250種左右。
  水生植物對環(huán)境和氣候反應并沒有陸生植物敏感。這是因為水中的環(huán)境比陸上環(huán)境穩(wěn)定。對于那些沉水植物來說,陸上氣溫的變化對其影響較小,干濕度的變化對其甚至沒有任何影響。因此,很多水生植物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分布。如衣藻屬、水綿屬、輪藻屬、金魚藻、苦草、眼子菜屬、浮萍、蓮、澤瀉、蘆葦、菰,等等。
  當然,一些水生植物對環(huán)境也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例如,水車前屬只分布于我國云南至廣東、福建1帶,而黑二棱屬主要生長在黃河以北,烏拉草分布于東北地區(qū)。
  同生于一個水體中的各種植物,它們之間既相互配合,又為獲得充足的陽光及有機肥料而進行競爭。一般在靠近岸邊水淺的地方,通常生長著蘆葦、菰、黑三棱屬、香蒲屬的一些種類。這些植物僅下部或莖部沉于水中,而上面絕大部分挺出水面,其地下莖或根通常有發(fā)達的通氣組織,這些種類通常稱為挺水植物。
  有些挺水植物是兩棲的,如蘆葦群落,常在淺水中生活。但遇上大水淹沒,在水中數(shù)十天也不會死亡,若生長的地方變干涸或演化成陸地時,也能照常生活。其他挺水植物群落常見的有香蒲群落、烏拉草群落、短葉茳芏群落等。
  在水較深的地方,芡實、睡蓮屬、善菜屬及其有浮水葉的眼子菜等,它們體內多儲藏有較多的氣體,使葉片或植株能平穩(wěn)地飄浮于水面,稱為浮葉植物或浮水植物。常見的群落有鳳眼蓮群落、水皮蓮及金銀蓮花群落、滿江紅群落、菱角群落、大藻群落等。
  另一部分種類,位于水體較中心地帶,沉沒于水面下生活,如苦草、黑藻、金魚藻、貍藻、水毛藻屬等,它們的根有時不發(fā)達或無根,植物體的各部分都能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通氣組織特別發(fā)達,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氣的情況下進行氣體交換,稱為沉水植物。常見的群落有黑藻群落、苦草群落、金魚藻群落、水車前群落、黃花貍藻群落等。
  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都屬于需要強光的植物,而沉水植物能吸收射入水中微弱的光線。
  此外,絕大多數(shù)低等藻類在水中浮游生活,可稱為浮游生物。它們也可利用水中較弱的光線進行光合作用。
  水生植物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關系,它可以為人類提供糧食、蔬菜、醫(yī)藥、紙張、人造纖維、飼料、肥科,并可凈化污水及美化環(huán)境。例如,蘆葦是造紙的好原料,還可作為編織材料,其根狀莖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蓮的根狀莖是蔬菜的佳品,種子(蓮干〕是著名中藥,蓮花(荷花〕供觀賞。其他可作蔬菜的有菰(茭筍蕹菜、荸薺等。許多水生植物可作養(yǎng)豬的飼料,如大藻、紅萍、水車前、苦草、鳳眼蓮等。大多數(shù)水生植物是很好的綠肥,如槐葉萍、滿江紅等。內陸水體中的絕大部分浮游植物都是魚類的飼料,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與魚的產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環(huán)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內陸水域的污染現(xiàn)象也日益加重。水生植物在防止污染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例如,據(jù)實驗可知,蓮是1種處理污水的新手段,它可凈化工業(yè)污水和生活污水,效果明顯。水葫蘆對重金屬污染的凈化作用很突出,也可凈化富養(yǎng)化的水體。另外,有些水生植物對水體污染非常敏感,我們可以作為指示植物而利用。如水車前、硅藻等。
  熒實
  熒實又名刀芡實、雞頭果、雞頭蓮、刀芡、蘇黃、土芡實、黃實。一年生大型浮葉植物,生長在池沼、湖灣等靜水環(huán)境。4月開始生長,新生的嫩葉質薄,葉基心形,無刺,以后逐漸產生圓盾形而多刺的大型浮葉。花果期夏季至秋季,花莖伸長于水面,花部分沉入水中,曰開暮閉。原產我國,有栽培,也有野生,其中以江蘇、浙江、安徽等%省栽培較多,我國南北各地湖沼都有分布。芡實為滋養(yǎng)強壯藥,兼有地收斂鎮(zhèn)痛作用,有治滯濁、助消化、補脾益、治療腰脊膝痛等效能。
  1.竹類資源
  竹子是一類較為特殊的植物資源,在植物分類學上,它們屬于禾本科的竹亞科。它的莖(稱竹鞭%在地面以下生長,地面以上我們看到的竹林卻都是竹子的分枝。禾本科的植物可以說大都是草質的,而竹類植物卻都是木質的,有喬木和灌木兩個類型(也有藤本和少數(shù)草本狀的八喬木型的竹子可高達十幾米至二十多米,粗度直徑可達10-20厘米,所以有人又稱竹林為“第二森林”資源。那么,竹子分為哪些類型?具有哪些價值?
  竹類在其生長繁殖方面較為特殊,基本上是進行營養(yǎng)繁殖。竹子的地下莖上有兩種芽,一種芽細長可繼續(xù)生鞭,穿土如進,另1種芽圓胖,要穿出地面長成竹稈。竹類中較耐寒的一類散生竹子,一般秋冬孕筍,春長竹,夏長鞭。這樣鞭生異,筍生奸,奸養(yǎng)鞭,鞭再長鞭。
  年復一年,地面上成為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而地面下卻是盤根錯節(jié)的鞭和根。
  據(jù)記載,全世界的竹類共有62屬,1000多種,分布地區(qū)以亞洲東南部為最多。亞洲竹類有37屬,700多種,美洲約有260種,非洲和大洋洲合計不及百種,歐洲僅有少數(shù)引種的栽培竹類。亞洲的竹類不但種類豐富,而且特有屬多(有27個特有屬久比率大,這反映了亞洲可能是竹類植物分布的中心。
  竹林資源分布
  竹類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但也有少數(shù)種屬生長在地溫帶地區(qū)。它們最適宜在氣候溫曖濕潤的條件和土壤深厚、疏松、肥植沃,排水良好的環(huán)境生長。同樣,在竹類植物的垂直分布上,對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也是如此。在海拔較高地帶,隨著溫度降低,便沒有叢生資竹生長,而只有散生竹或混生竹類的生長。在亞熱帶地區(qū),竹類可分布到海拔2500-3000米的山地。我國竹子的種類很多,竹林資源特別豐富,竹林產量也比較高。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約有竹類27屬、近300種,為亞洲之冠,如剛竹屬、刺竹屬、箬竹屬、苦竹屬等,均是包括很多種類的屬。竹類在我國分布很廣,南到海南島,北至黃河流域,東起臺灣,西至西藏的錯那和雅魯藏布江下游。在此范圍內,以長江以南地區(qū)的竹種最多,面積最大,群眾培育竹林的經驗也最豐富。
  竹林資源的價值竹子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用途廣。一般竹子造林后5-10年,就可以年年砍伐利用。一株胸徑10厘米、20米左右高的毛竹,從出筍到成竹只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再經過4年多的加固生長,就可砍伐。如作為纖維造紙原料,當年就能利用。生長好的竹林,每畝年產竹1500-2000千克,超過一般速生樹種林分的年生長量。
  竹子的收縮量小,割裂性、彈性和韌性都強,順紋拉強度約為杉木的25倍,達1800千克彳平方厘米。順紋抗壓強度相當于杉木的1.5倍,達600-800千克彳平方厘米。
  竹子的利用歷史悠久,我國早在殷商時代就用竹子作箭矢、書筒和編織竹器,秦朝時用竹做管造筆。用竹子建造房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竹材可做簡易房屋的梁、柱、椽、壁等,在現(xiàn)代建筑工程中也廣泛利用竹子來架設工棚和腳手架等。據(jù)估算,40-50株毛竹,就可代替1立方米的木材。用竹稈做成竹筏,吃水淺、浮力大,曾經是我國南方內河上游的運輸工具之一。大毛竹具有重量輕而韌性強的特性,可用作漁船上的浮筒等。打通竹稈節(jié)隔,可用作農田灌溉和居民引水的工具。
  在水利工程上,劈竹成篾,編成石籠,內裝石頭,圍在岸邊用來防止河岸沖刷,鞏固堤壩。用竹篾制成的竹索、竹纜,輕便強韌,耐水浸泡,是水運木材扎排的好材料。一些山區(qū)制成索橋作過河工具,也有用竹纜架空索道作山區(qū)運輸工具的。海水捕魚,由于竹子耐咸水浸泡,也廣泛應用之。
  竹子的纖維細長,含量也高,是造紙和人造絲的優(yōu)良原料。已能全用竹漿制出強度大、平滑緊密、印刷性能良好的膠版紙、描圖紙、郵封紙、打字紙和特種工業(yè)用紙等。此外,竹材還可以制造人造羊毛、醋酸纖維、硝化纖維等。竹材加工后的廢料,還可以制成竹絲板和纖維板。
  竹材光滑堅硬,紋理通直,是制造樂器、計算尺以及各種工藝美術品、文化體育用品的重要材料。有的竹稈及竹制工藝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資,如廣東的茶稈已有100多年的出口歷史。馳名全國的工藝美術品有福建的漆籃,湖南的竹黃雕刻,四川的竹瓶、竹扁,江西的竹屏、竹簾等。河南博愛的青化竹器,不但歷史悠久,而且也是頗有名氣的。
  在農業(yè)生產上,竹子的利用更為普遍。在我國南方,從播種、中耕、施肥到收割、打場、儲藏等,都要用到竹制工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竹制的家具和用品也有相當大的比例。
  除竹材之外,竹枝、竹鞭、竹籜、竹根、竹蔸等都可以加工利用。不少種的竹筍味道鮮美、制成各種筍干、罐頭。還有的可作藥用,如竹稈節(jié)孔上長出的天竹黃、紫竹鞭、淡竹茄等均可入藥。竹炭可制成炸藥。
  另外,竹子的鞭根發(fā)達,縱橫交錯,栽培在江堤、湖岸,有固土防沖的作用。竹林四季常青,挺拔秀麗,是綠化大地的優(yōu)良植物品種。
  竹子是否幵花結實
  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它是一類高等植物,當然要開花結實,傳宗接代。不過,它不像其他植物那樣年年開花結實。一般可以稱之為多年生常綠單子葉一次開花性植物。竹子的種類不同,其生活周期也不相同,一般來說是40年至80年或上百年才開一次花。開花即稱為敗園。同一種竹子開花不分老少,不分地點都要先后開花。這是由于它的生物學特性所決定的。現(xiàn)在知道,除毛竹開花后可大量結實,并能用種子繁殖外,其他竹類開花敗園后結實很少或不結實。它的繁衍依然是靠地下保留的幼鞭逐年成長,再發(fā)展成為竹林。
  汽油樹
  在亞馬孫河流域生長著一種奇特的樹,蘇木亞科有一種油楠的樹干,可分泌一種油,這種油可直接作為燃料,類似于汽油,故人們稱其為“汽油樹”。
  潤滑油樹
  潤滑油樹是生長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西蒙得木科的常綠灌木西蒙得木,其種子含油量達4-50%。這種油是一種很好的工業(yè)用油。
  特種用途的植物資源
  按照植物資源的特種用途,一般可分為栽培植物資源和野生植物資源兩大類。我們這里所說的特種用途是指,該植物具有超出一般意義和日常經驗的特殊應用。那么,特種用途的植物都包括哪些種類呢?
  油,它是宇航方面需要的耐高溫高壓的潤滑油原料。
  最毒的植物
  在非洲地區(qū)和我國西雙版納的森林中,生長著一種特殊植物一毒箭木,它能分泌出一種劇毒液體,使人或動物在很短時間內死亡。在我國分布的稱為見血封喉,非洲分布的稱非洲毒箭木。當?shù)鼐用袢《局吭阱蠹仙錃C物,也可將毒汁與飯拌在一起滅鼠,故可稱為是一種有價值的在三尖杉科〔粗榧科〕的三尖杉屬〔粗榧屬〕有9個種,都對癌二癥有療效。因為它們的枝、葉、花、種子可以提取多種生物堿,尤其是含有高三尖杉酯堿,對血癌(白血病)和淋巴肉瘤有顯著療效。據(jù)實驗可知,250千克三尖杉木材可提取1克的高三尖杉堿。在三尖杉屬的9個種中,我國分布有7種,如三尖杉、粗榧、臺灣粗榧、海南粗榧、貢山三尖杉等。
  目前還發(fā)現(xiàn)葫蘆科植物絞股藍也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木栓植物
  栓皮是一種很重要的工業(yè)原料。由于栓皮具有質地輕軟、彈力大、不傳電、不漏氣、不透水、耐磨等特性,所以在工業(yè)上用途極廣。人們日常生活中用的曖水瓶塞和醫(yī)藥用瓶塞也是用栓皮做的。
  毒箭木又名見血封喉。
  在我國廣西南部的山區(qū)地帶,生長著一種奇特而又經濟價值很高的樹木,這就是肥牛樹,屬大戟科,肥牛木屬。其葉喂牛,可使牛生長旺盛,膘肥體壯。如喂奶牛,可使產奶量增加。其他牲畜也愛吃這種植物的枝葉。
  所謂栓皮,實際上是水本植物莖的木栓組織。目前,世界上有兩種植物產栓皮最多。其一是分布于我國的栓皮櫟,廣布于華北、東北地區(qū)及長江流域,是我國栓皮原料的主要來源。其二是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的栓木櫧,尤其是葡萄牙分布很豐富,栓皮櫧的數(shù)量占世界的1/3,栓皮產量占世界的56%,暢銷世界123個國家和地區(qū),被譽為“栓皮王國”。栓皮櫧的栓皮彈性要比栓皮櫟大得多,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軟木原料。
  制啤酒的原料植物
  啤酒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啤酒的特異香味,是由一種必不可少的原料一酒花帶來的。
  地酒花,又稱啤酒花或忽布,是多年生的纏繞草本植物,屬大麻科。
  植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外面的苞片一齊發(fā)育,緊包著果實,形成一個卵形的球果狀體,在其外面布滿了黃色粉狀的香脂腺,酒花中的特有芳資香與苦味便由此而來。酒花油是芳香油的混合物,它雖然含量僅有的原料。如果面包內加入少許酒花,它會變得清香可口,不易腐敗。
  肥牛樹的葉子甘甜,并含有十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據(jù)分析,干葉中含有蛋白質13.2,粗脂肪21.97%,碳水化合物22.98%。此外,還含有鈣、磷、鐵、鉀、鈉等多種無機鹽類。就其蛋白質和脂肪而言,其含量就超過了玉米稈和稻草。因此,用肥牛樹的葉和幼枝養(yǎng)牛,效益十分可觀。
  最輕的樹木
  就目前的資料,最輕的樹木要數(shù)輕木,又稱百色木,屬木棉科,其材質比栓皮還輕兩倍,干燥時的比重只有0.1-0.2。由于它導熱系數(shù)低,物理性能好,既隔熱,又隔音,因此是絕緣材料、隔音設備、救生胸帶、水上浮標及制造飛機的良材。又由于其木材容量最小,不易變形,體積穩(wěn)定、材質均勻,容易加工,因此也可制作各種展覽模型及塑料貼面。
  輕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及西印度群島,厄瓜多爾是盛產地之一。
  我國廣西、福建、海南島、臺灣、云南已有引種。
  蛻皮激素植物
  20世紀60年代,人們從植物界發(fā)現(xiàn)了蛻皮激素。這種激素原是昆蟲體內一種極微量、對昆蟲有生理活性的留體化合物。在昆蟲體內,它能和保幼激素協(xié)同作用,調節(jié)、控制昆蟲的變態(tài)發(fā)育。其作用機制與保幼激素不同,能使害蟲在幼蟲至成蟲的分化上發(fā)生異常,從而殺滅害蟲。因此,昆蟲蛻皮激素類害蟲防治農藥被稱為“第三代農藥”。
  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這類物質的研究發(fā)展很快。國外實驗過的植物已超過1200種,其中高等植物近200多個科,800多個屬,已提取、分離,鑒定出的蛻皮激素及類似物達40余種。
  已經應用或發(fā)現(xiàn)的特種用途的植物資源,遠遠不止上述所列的幾個類別。可以預言,隨著人們對自然世界認識的深入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必將發(fā)現(xiàn)和利用更多的具有特種用途的植物資源,為人類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
  皂素類植物
  皂素有兩類,一類為三萜類皂甙,一類是甾體皂甙。皂素廣泛存%在于植物界。植物體內的皂素一般以韓鹽、緩鹽、鉀鹽的形式存在。
  我國常見含皂素量大的植物如皂莢、無患子、油茶、洋地黃和薯蕷屬植的植物等。皂素有的是半合成甾體藥物的最理想原料,現(xiàn)已用來制造甾體激素,并已成為醫(yī)藥工業(yè)的重要原料,如薯蕷屬。另外,還有大量皂素原料可以作為工業(yè)用發(fā)泡劑,如制造泡沫水泥預制板就是利用皂莢果皮中的皂素。皂素還可以用作制造高級毛織品和絲織品的洗滌劑,以及農藥殺蟲劑的添加劑。
  ###四、陸地動物資源
  獸類是哺乳類的同義詞,一般特征是全身被毛、運動快速、恒溫、胎生哺乳的脊椎動物,它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和行為最為復雜的一個高等動物類群。你知道獸類分為哪些種類嗎?
  現(xiàn)存的獸類動物在全世界約有4200余種,分布幾乎遍及全球,我國約有414種。根據(jù)其軀體結構和功能可分為原獸類、后獸類和真獸類。
  原獸類
  原獸類是現(xiàn)存哺乳動物中最原始的獸類,數(shù)量極少,僅一目二科四種,分布僅限于澳大利亞及其附近的某些島嶼上,典型的代表為鴨嘴獸和針鼴。
  原獸類的主要特征是卵生哺乳,是爬行類與哺乳類的過渡類型,故稱“活化石”。對于研究哺乳類的起源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⑵后獸類
  鴨嘴獸
  后獸類是比較低等的哺乳類動物主要特點是胎生但無真正的胎盤,發(fā)育不完全的幼仔生下后還需在母體腹部育幾袋內繼續(xù)完成發(fā)育,因而本類群又稱有袋類。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上,少數(shù)種類分布在南美和中美。現(xiàn)存有袋類只有一個目,
  典型代表為大袋鼠,其他種類有袋狼、袋鼬、袋熊和袋兔等。
  澳大利亞大陸由于與其他大陸長期隔離,高等獸類未能侵入,有袋類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發(fā)展為各種生態(tài)類群,這些獸類是研究動物的適應輻射和趨同進化的重要對象。
  ⑶真獸類
  真獸類又稱有胎盤類,是高等哺乳動物類群。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包括現(xiàn)存哺乳類種數(shù)的9。主要特征是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盤,產出的幼仔發(fā)育完全。
  真獸類的現(xiàn)存種類有17個目,主要的常見種類如下。
  食蟲類
  個體一般較小,吻部細尖,主要以昆蟲及蠕蟲為食,如刺猬、
  翼手類
  前肢特化,借翼膜飛翔,大多以昆蟲為食,如蝙蝠。
  嗤齒類
  全世界約有2800種,占現(xiàn)存哺乳類種數(shù)的半數(shù)以上。門齒呈鑿狀,
  終生生長,繁殖力極強,大多以植物為食。如橙鼠、黃鼠、旱獺、黑線倉鼠、鼢鼠、小家鼠、三趾跳鼠、麝鼠、河貍等。
  體外覆有角質鱗甲,吻尖,舌發(fā)達,前爪極長,適應于挖掘蟻穴,舐食蟻類等昆蟲。如穿山甲。
  兔形類
  一些中小型的食草獸類,上頷具前后兩對門齒。如野兔、鼠兔。食肉類
  猛食性獸類,犬齒強大而銳利,具特化的食肉齒。如狼、狐、貉、豺、黑熊、大熊貓、紫貉、黃鼬、獾、水獺、獅、虎、豹等。
  長鼻類
  現(xiàn)存最大的陸棲動物,具長鼻以取食。如亞洲象。
  奇蹄類
  草原奔跑獸類。主要以第三指(趾)負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如野馬、野驢、亞洲犀等。
  偶蹄類
  第三、第四指(趾)同等發(fā)育,以此負重,其余趾退化,草食性獸類。如野豬、河馬、雙蜂駝、梅花鹿、馬鹿、麋鹿、麝、黃羊、釋牛、獐、麂、長頸鹿、羚羊、盤羊、野牛等。
  靈長類
  樹棲生活類群,大腦半球高度發(fā)達,是進化最高等的哺乳類。如懶猴、卷尾猴、獼猴、金絲猴、黑長臂猿、大猩猩等。
  獸類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與人類的關系極為密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獸類與人類的關系越來越復雜,有些是直接關系,有些表現(xiàn)為間接關系。雖然如此,但有益的獸類對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發(fā)展卻有著重要的意義。
  食用與役用
  野生獸類和人類飼養(yǎng)的家畜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肉、乳和脂肪,家畜還是運輸、耕地等役用的重要對象。
  毛皮原料
  獸類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毛、皮。毛、皮衣料在人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我國重要的野生獸類毛皮資源,每年約在2000萬張以上,其中紫貂、水獺是極為名貴的毛皮獸,其他像狐、貉、兔、虎、豹、猞猁等都是十分名貴的毛皮獸。
  ⑶藥用價值
  很多獸類可供藥用,像鹿茸、麝香、牛黃、熊掌、熊膽、犀牛角、虎骨,穿山甲的鱗片等都是世界有名的珍貴藥材。其他如夜明砂、羚羊角、鼬科某些種類的脂肪,狐和水獺的膽和肝,鹿鞭、鹿血、刺猬皮等不勝枚舉,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藥材。另外,有些獸類還能作為醫(yī)學實驗動物。
  狩獵
  狩獵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一項活動,同時也是利用獸類資源的一項重要活動,獸類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狩獵對象,但須進行科學的狩獵,把確定狩獵動物的獵場、獵量和獵期作為合理狩獵的前提。
  觀賞價值
  野生獸類是人們非常喜愛觀賞和了解的對象,尤其備受兒童的青睞,特別是那些經過馴化了的畜類,可以作各種雜技表演,使人賞心悅目。
  馴化和雜交的種源
  直接馴養(yǎng)野生獸類,化野生為家養(yǎng),可以擴大野生獸類資源的利用,形成不同的經濟性狀(如毛皮獸、藥用獸、肉用獸久是提高毛皮、藥材、肉類等產量的重要途徑。利用野生種類與其相近的家畜進行雜交,可以開辟育種的新途徑。許許多多的野生獸類資源為馴化和雜變提供了豐富的種源。
  鴨嘴獸的身體又胖又扁,連尾巴也是扁形的。它體長30-45厘米,尾長10-15厘米。雌獸比雄獸略小。嘴形寬扁似鴨,故名鴨嘴獸。它沒有耳殼,眼睛又很小,好像不能夠聽音響和看東西似的。其實,它的聽覺很靈敏,視覺也不壞。它全身生長著細密而有光澤的深褐色毛,前肢和后肢都有蹼,爪十分銳利,善于游泳和挖土。它的穴常筑在水邊,穴里弄得很舒適,鋪著干草或葦葉。它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水里找尋食物,蝦米、蝸牛、蠕蟲等是它的主食。鴨嘴獸是卵生動物,通常每次產兩卵。雌獸孵出幼獸后,因乳腺無乳、頭,只能仰躺著讓幼獸舐食腹部乳腺分泌出來的乳汁。鴨嘴獸在研究動物進化及地理分布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是一種很好的觀賞動物。
  1.鳥類資源的生態(tài)類群
  鳥類是體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溫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動物。從生物學觀點來看,鳥類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陳代謝旺盛,并能在空中飛行,這是鳥類與其他脊椎動物的根本區(qū)別。鳥類具有高而恒定的體溫(為37.0-44.60,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依賴性,鳥類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能借主動遷徙來適應多變的環(huán)境條件,正是鳥類具有這些重要的特征,因而,使鳥類的分布遍及全球。那么,你知道如此繁多的鳥類是怎么分類的嗎?鳥類又具有什么樣的生態(tài)經濟意義?
  現(xiàn)在世界上已知鳥類約有8700種,成為僅次于魚類的第二大脊椎動物類群。如此繁多的鳥類,按其生活方式和結構特征,大致可分為8個生態(tài)類群,即走禽、水禽、涉禽、游禽、陸禽、猛禽、攀禽和鳴禽。
  走禽類
  走禽類是現(xiàn)存體型最大的鳥類,翼退化,無飛翔能力,足趾適應奔走生活。現(xiàn)有種類僅分布于南半球,種類不多,隸屬于4個目。該類著名代表為非洲鴕鳥,適應于沙漠荒原中生活,一般成40-50%群活動,體重大者,達135千克、高2.5米,善奔跑,時速可達60千米。這一類還有美洲鴕鳥、澳大利亞鴕鳥(鴯鹋食火鳥鸛鴕幾維鳥無翼鳥)
  食火鳥
  ⑵水禽類
  水禽類是失去飛翔能力的鳥類,但具有一系列適應潛水生活的特性,皮下脂肪發(fā)達,胸骨具有發(fā)達的龍骨突起,游泳快速,水下潛游時速達35千米,被稱為“水下飛行”,分布僅限于南極洲及其附近島嶼,約有20種。如五企鵝是企鵝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體長達120厘米,體重達40余千克。
  企鵝
  ⑶游禽類
  游禽類具有較強的飛翔能力,善于游泳和潛水的鳥類,趾間具蹼,適于劃水。善于潛水的中等大小的游禽常見的有小鹛鷓,又名水葫蘆等,它的羽毛松軟如絲,可制上等羽絨衣。中大型游禽指的是雁形類的鳥類,分布遍及世界,主要在北半球繁殖,多具有季節(jié)性的長距離遷徒的習性。常見的野鴨有綠頭鴨、斑嘴鴨等,雁類有鴻雁、豆雁、天鵝等,天鵝體型較大,稀少而珍貴,為重要保護鳥類之一。雁形類游裝飾品。鶴形類的涉禽是體型大小不等的鳥類,主要在西伯利亞和我國東北一帶繁殖,冬季南遷。珍貴種類如丹頂鶴,世界稀有。大鴇,是能飛翔的鳥類中體重最大的,肉、羽均可利用,經濟價值較大。其他如骨頂雞、董雞、白胸苦惡鳥等也是可以狩獵的鳥類。
  足對趾型,多數(shù)種類為寄生性繁殖,將卵產于它鳥巢中,嗜食松
  ⑶猛禽類
  猛禽類為肉食性鳥類,體多大中型,嘴具利鉤,腳強健有力,借銳利的鉤爪抓食鳥類、小獸、蛙、撕蜴和昆蟲等動物,善疾飛及翱翔,視力敏銳。猛禽類的種類較多。常見的種類有紅腳隼(紅燕子為著名的主食害鼠、害蟲的益鳥;鳶、老鷹、禿鷲、蒼鷹等、貓頭鷹)
  它們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以鼠類為主食,有益于農業(yè),它們的羽毛特別是飛羽和尾羽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還有一類夜行性猛禽鸮形類,也是著名的食鼠益鳥,如長耳鸮〔貓頭鷹八
  ⑷攀禽類
  攀禽類足趾適于攀緣,種類繁多,數(shù)量較大。
  鸚鵡類
  足對趾型,嘴堅硬具利鉤,屬于熱帶鳥類,是著名的觀賞鳥,善效人言是鸚鵡的著名習性,如緋胸嬰鵡、虎皮鸚鵡等。
  足并趾型,夜行性攀禽,羽柔軟,飛時無聲。如夜鷹黃昏時活動,飛捕昆蟲為食,嗜食鱗翅目蛾類和鞘翅目金龜岬等害蟲,也大量吃蚊地蟲,故又名蚊母鳥。足前趾型,小型攀禽。常見種源類有樓燕(北京雨燕金絲燕等,在飛翔中張口捕取飛蟲。毛蟲,為著名益鳥。常見種類有大杜鵑和四聲杜鵑。
  詠木鳥類
  足對趾型,嘴形似鑿,為著名的森林益鳥,號稱“森林醫(yī)生”,常見種類有斑啄木鳥、綠啄木鳥等。
  佛法僧類
  足并趾型,種類較多,形體各異,營洞巢的攀禽。如著名的翠鳥、戴勝等,還有產于我國云南南部的珍貴觀賞鳥犀鳥。
  ⑵陸禽類
  陸禽類適應于陸棲步行、腿腳健壯,具有適于掘土挖食的鈍爪,包括雞、鴿兩類。雞形類是重要的經濟鳥類,除肉、羽外,還有很多種類為著名的觀賞鳥,綠孔雀、白鵑(銀雞紅腹錦雞(金雞雉、長尾雉、原雞等,均為有經濟價值并可供觀賞的鳥類。雞形類中還有一些小型短翼種類,如鵪鶉、鷓鴣、石雞等,均為產量甚高的狩獵鳥。鴿形類嘴短,基部大多柔軟,其多數(shù)種類為狩獵對象,常見種類有毛腿沙雞,其特征介于雞與鴿之間,棲于荒漠沙地,原鴿為家鴿的祖先,還有山斑鳩和珠頸斑鳩等。
  ⑶鳴禽類
  雞禽類鳴管及鳴肌復雜、善于鳴囀,體形大小懸殊,外貌也較復雜,是鳥類中最高等的類群,占現(xiàn)存鳥類的絕大多數(shù),約有5100種,大多以昆蟲為食,是一支消滅農、林害蟲的“主力軍”。它們分布很廣,幾乎各地都能見到,有的因其善于鳴囀和效鳴而的寵鳥。常見的有百靈、家燕、喜鵲、禿鼻烏鴉、畫眉、黃眉柳鶯、大山雀、麻雀、燕雀等。
  白耳蜂鳥
  世界上最小的鳥
  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而且是十分特殊的一種鳥,大的有燕子那么大,小的比黃蜂還小。大都分布在中、南美的熱帶森林中,總共約有600種,其中不少也分布在山地和溫帶地方。
  蜂鳥當中最小的是閃綠蜂鳥,大小和蜜蜂差不多,體長3.5厘米,體重1.5克。身體雖小,但它一天所吃的食物卻超過其體重的2倍。它體溫43,心搏每分鐘615次,小小的翅膀每秒鐘可顫動50次。
  蜂鳥大多數(shù)種類羽色極其鮮艷并具有金屬光澤。它的小嘴細長而略微彎曲,其舌縱裂為兩半,能卷成一個近于完整的小管。以吸吮花蜜。蜂鳥在吸蜜時能鼓動雙翼而懸垂于空中,并且能發(fā)出一種特殊的嗡嗡聲。蜂鳥有一種有趣的特點,就是它能倒退飛行。
  鳥類的生態(tài)經濟意義
  鳥類與人類的關系極為密切,鳥類不但種類繁多,數(shù)量豐富,而且分布廣泛,經濟意義十分重大,各種鳥類經濟價值的大小,除和鳥類個體質量有關之外,主要取決于種群數(shù)量的大小。鳥類可為人類提供肉類和羽毛,但以大中型鳥類為主,如各種雉類、雁鴨類、鷹篳類、鳩鴿類、鷸類及骨頂雞類等。野禽肉類是高質量的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在國內外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禽類的羽毛,尤其是游禽類的絨羽,是優(yōu)質的保曖材料,其余各類羽毛都是優(yōu)良的填充材料,大型鷹類的飛羽和尾羽是制箭桿、羽扇等的上等原料,彩色的鳥羽,可加工制成名貴的工藝品或裝飾品。鳥類對農林牧業(yè)有很大益處。大多數(shù)鳥類能捕食農林牧害蟲,食蟲鳥類全以昆蟲為食,如常見的山雀、家燕、雨燕、杜鵑、伯勞、黑卷尾、啄木鳥以及各種鶯類和鷸類等。鳥類所消滅的害蟲相當可觀,在這方面,國內外都有極為豐富的研究資料。早在我國唐宋時期,就有不少關于大群鳥類消滅蝗蟲、保護農田的記載。如灰喜鵲是我國常見的益鳥之一,被稱為“森林衛(wèi)士”,成群的灰喜鵲活動在山林里,能消滅大量的松毛蟲,還能捕食大蓑蛾、天杜蛾、金龜子、尺蠖、刺蛾、粉蝶的蛹和幼蟲以及飛蝗等30多種害蟲。一只灰喜鵲,一年能吃掉松毛蟲1000-20000條,能保護1-2畝松林免受蟲害。大多數(shù)鳥類捕食害蟲,有力地保護了農田免受蟲害。
  猛禽類是嚙齒類動物的天敵,對于消滅草原、森林及田野間的鼠害,起著積極作用,很多小型猛禽也是消滅蝗蟲等害蟲的能手。例如,夜間捕鼠的貓頭鷹,平均每日食量350-400克,有時達500克,相當于10-12只小家鼠,2-4只褐家鼠,8-10只田鼠,可以說是滅鼠“專家”。如果按1只貓頭鷹1夜吃掉2-4只老鼠計,一年可消滅600-1200只老鼠,若1只老鼠每年盜糧1千克糧食(最低估計夂那么一只貓頭鷹每年能為人們保護600-1200千克糧食。
  紅腳隼也是著名益鳥,以鼠類和害蟲為主食,捕鼠能力特強,據(jù)剖胃統(tǒng)計,在360個胃中發(fā)現(xiàn)有老鼠1353只。在滅鼠天兵的隊伍里,還有鳶、蒼鷹、游隼等,它們都為保護莊稼、牧草、蔬菜和樹木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的鳥類吃一些益蟲,有的嗜食谷物、蔬菜和果實,能在不同程度上對農林造成1些危害,這是我們應該防范的。
  禽類的馴化飼養(yǎng),在世界和我國都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人工飼養(yǎng)能定期向人們提供大量的肉蛋產品和羽毛。很多的鳥類資源為馴化飼養(yǎng)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前景。
  鳥類在保持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鳥類在綠色世界里可構成龐大的滅害隊伍,有效地保護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因此,對于狩獵鳥類必須執(zhí)行“護、養(yǎng)、獵”并舉的方針,合理狩獵,積極開展野禽的馴養(yǎng)及半馴養(yǎng)工作,對繁殖期的親鳥及幼鳥要加以保護,特別是在繁殖期應禁獵,禁止取蛋毀巢,以便持久地發(fā)揮鳥類的有益作用和最大限度地利用野禽資源。
  鳩占鵲巢
  杜鵑是借巢下蛋的典型代表,不過并不是全部的杜鵑科鳥類都有這種“失職”的行為,在大約127種杜鵑當中,大約有一半有這種現(xiàn)象,其他種類的杜鵑也有自己孵蛋養(yǎng)育后代的。一般來說,在樹上住宿的杜鵑不搭建巢穴,而是把鳥蛋直接產在雀類鳥的巢中,讓這個巢的主人代替它哺育后代。小杜鵑在出生后還會攻擊原本屬于這個巢中的小鳥,直到占據(jù)一定的位置才結束。
  另外,根據(jù)近代鳥類學的研究,“鳩占鵲巢”所說的兩種鳥類也可能是鷹隼和喜鵲、藍鵲、樹鵲等鴉科鳥類。現(xiàn)代的學者觀察隼科鳥類的搭建巢穴的習性時發(fā)現(xiàn),紅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紅腳隼由于不善于搭建巢穴,它們在4月到6月的繁殖期間,為了生育后代,經常有占用其他鳥類老巢或者新巢的現(xiàn)象。
  爬行類是體被角質鱗片,在陸地繁殖的變溫動物。新陳代謝水平較低,體溫不恒定以及體溫缺乏調節(jié)的能力等,具有變溫動物的熱代謝特征。你知道爬行動物具有哪些用處
  世界現(xiàn)存的爬行類約有5700多種,我國已知的有310余種,主要分屬于三個類群。
  有鱗類
  有鱗類為爬行動物中比較典型的類群,種類和數(shù)量最多,分布在比較多樣的環(huán)境中,營陸棲、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等生活。體表具有角質鱗,四肢有的比較發(fā)達,有的退化消失。
  其中的撕蜴類,種類很多,分布除南極洲外,廣布于全球陸地,我國約有100多種,屬中小型爬行動物。代表眼鏡蛇性種類有壁虎、石龍子、避役,麻撕、巨撕等。蟒蛇類,種類也很多,分布于除南極洲外的陸地,個體大小從0.1-11米不等,為穴居及攀緣爬行動物。如蟒、火赤鏈、紅點錦蛇、水游蛇、眼鏡蛇、金環(huán)蛇、蝮蛇、烙鐵頭(龜殼花蛇)等,我國約有160種,其中47種為毒蛇。
  龜鱉類
  龜鱉為爬行類中特化的一支,軀干部具有骨甲、無齒,四肢形短,生活在陸地、淡水或海水中,分布于溫帶、亞熱帶及熱帶,約240種,我國有24種。陸棲性的常見種類為金龜(烏龜〕,產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的大、中型海龜有棱皮龜、玳瑁等,鱉類為中小型淡水龜類,分地布于東南亞、非洲和北美,常見種類鱉(甲魚〕為著名食品及滋補品。
  鱷類
  鱷類為水棲類型,體被大型堅甲。種類甚少,現(xiàn)存25種,歸于一科,大多生活于溫曖地區(qū),分布于非洲、大洋洲、亞洲南部和熱帶美洲。我國特產的揚子鱷為本類的著名代表,分布于長江中下游,白天隱藏于河、湖岸邊的洞穴中,夜間到水中或沼澤地捕食各種動物,為珍稀動物,有重要科學價值,已列為重點保護對象。除上述三大類群之外,還有一%原始陸棲種類,僅存1種,叫喙頭撕(楔齒撕〉,產于新西蘭的部分島嶼上,具有一系列類似于古代爬行類的結構特征,在科學研究上有重要價值,有“活化石”之稱。
  楔齒蜥
  爬行類為外溫動物,主要借吸收太陽的輻射熱來提高體溫。由于新陳代謝率低,對自然界的營養(yǎng)物質(能量〕的消耗也低,因而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著特殊的作用。恒溫動物對食物的消耗比外溫脊椎動物大得多。據(jù)推算,1千克體重的哺乳類維持一天生活的能量,可以維持12個1千克體重的爬行類,恒溫動物每天所攝入的能量中,約有90%用于維持高而恒定的體溫,只有不足10%〔常少于的同化能量用于凈生產力(個體生長和產仔%而外溫脊椎動物所攝入的大部分能量均轉為自身的生物量,其凈生產力在80%-90%。由此可見,它們在維持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以及為自然界提供能量儲存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從一般實用價值來說,由于爬行類種類及數(shù)量較少,經濟價值相對不太大。一般說來,大多數(shù)爬行動物都是有益于人的。例如,鱷、地蟒、大蛇和巨蜥的皮張面積大,皮板厚,且韌性強,可以制革,蛇皮質地柔韌,且有美麗的飾斑,是制作弦樂樂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玳瑁的背甲具有獨特花紋,歷來用以制造眼鏡架或其他工藝品。蛇類、龜、鱉、巨撕等具有食用價值,蛇和鱉類作為名貴滋補品的歷史由來已久。蛇肉、蛇膽、蛇血、蛇蛻、蛇毒、蛤蚧(大壁虎龜甲、鱉甲等都可藥用,蛇毒是治療某些疾病的特效藥物,關于蛇毒的研究目前已發(fā)展成為生物科學中一個興旺的部門,它涉及醫(yī)學、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海龜是漁業(yè)對象,經濟價值較大。
  大多數(shù)蛇類對農林有益處,能消滅田間害鼠,撕蜴、壁虎等主食昆蟲,消滅了大量對農林有害的昆蟲以及蚊蠅等。在害蟲大量繁殖時期,1只撕賜在1個夏天,能捕食6000只左右的金花蟲和象鼻蟲或上千只的蝗蟲、嶁蛄。
  新西蘭周圍的一些小島上,生活著一種奇特的爬行動物蜥,它的模樣有點兒像蜥蜴,也像鱷,又叫鱷蜥。乍一看,它的嘴巴物像鳥喙,人們又叫它喙頭蜥。喙頭蜥個兒不大,長30-60厘米,雄的要大些。三角形的頭,頂上有一個顱頂眼,有點兒透明,那原是視覺器官,現(xiàn)在已經失去了功能。它的牙齒長得很特別,不是生在齒槽內,而是像魚的牙齒一樣,同腭骨合在一起。全身皮膚滿布皺紋和斑點,后面拖著一條長尾巴,從脖子一直到尾梢,分布著一長列鋸齒般的角質棱脊。它前肢粗短,后肢較長,活動緩慢。白天棲居在水邊的洞穴中,夜里出來覓食,悠閑地爬行在潮濕的洼地或水邊。
  兩棲類是水生向陸生過渡的一個類群,具有初步適應于陸生的軀體結構,但受精和幼體發(fā)育在水中進行,幼體用鰓呼吸,經過變態(tài)而上陸生活,也為變溫動物。由于不能擺脫水環(huán)境,兩棲類只能生活在淡水和比較潮濕的環(huán)境中,在熱帶和亞熱帶分布較多,溫帶較少,南北極地沒有分布。你知道哪些動物屬于兩棲類嗎?
  世界現(xiàn)存的兩棲類約有2800種,我國約有200種。根據(jù)它們的體形、四肢及尾的特征,分別隸屬于無尾類、有尾類和無足類。
  無尾類
  無尾類成體無尾,營兩棲跳躍生活方式,在水中產卵,產卵量較大,約有2400種,廣泛分布于歐亞、北美各洲。我國有172種。其代表性種類有大蟾蜍、黑斑蛙、澤蛙、中國林蛙、東方鈴蟾、無斑兩蛙、大樹蛙、狹口蛙等。
  有尾類
  有尾類具有長尾,營水棲游泳生活,大多數(shù)為體內受精,約有230種,幾乎遍布全球的溫、熱帶地區(qū)。其代表性種類有大鯢(娃娃魚極北小鯢、蠑螈、洞螈、鰻螈(泥鰻〕等。
  ⑶無足類
  無足類為營鉆穴生活的特化類型。體呈蠕蟲狀,尾極短,無足,約有160種,分布于南美、非洲及南亞的熱帶森林中,適應于陸地鉆穴生活。繁殖特殊,體內受精,或孵卵或為卵胎生。本類代表為魚螈。
  絕大多數(shù)兩棲類對人類是有益的。無尾兩棲類在消滅農田害蟲方面具有很大經濟意義,它們居住在水田、旱田、菜地、果園、森林和草地上捕食多種害蟲,如危娃娃娃魚并不是魚類,它和青蛙一樣,是水陸都可棲居的兩棲動物。在兩棲動物中,娃娃魚是最大的。我國產的娃娃魚,體長可達2米以上,體重二三十千克,是寶貴的水產資源。除我國和日本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娃娃魚。
  古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娃娃魚的叫聲很像孩兒的哭聲,所以就稱其為娃娃魚。其實,它的真名叫“大鯢”。
  娃娃魚的模樣有點兒像蜥蝎。它有扁闊的頭;腹背上生著許多瘤狀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種似花椒氣味的白漿,是用來抵御敵害的;嘴很寬,里面長著鋸齒狀的堅硬小牙;四肢肥短,前肢四趾,后肢五趾,趾間有蹼,是用來劃水的;尾短并有點兒側扁,上下都有鰭狀物,體色棕褐,背部雜有黑色的斑紋。
  害作物嚴重的蝗蟲、天牛、蚱蜢、甲蟲、粘蟲、水稻螟、步行蟲、白蟻以及松毛蟲等,對農業(yè)和林業(yè)有很大好處。
  青蛙中的澤蛙,一天的吃蟲量可達270只,而蟾蜍的捕蟲量是青蛙捕蟲量的兩倍,可稱得上是捕蟲能手。兩棲類的食物中還包括傳播疾病的動物和寄生蠕蟲的中間寄主,如蚊、白蛉、蠅、蛞蝓等。而且蝌蚪在水中主食蚊子等的幼蟲。由于青蛙等兩棲類定居性較強,對農田除蟲具有很多優(yōu)勢。
  昆蟲的資源種類
  昆蟲是體被幾丁質外骨骼,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對分節(jié)的足,多數(shù)種類胸部具有兩對翅,以氣管呼吸,變態(tài)發(fā)育的節(jié)肢動物,獲得了對陸地上廣泛的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因而,地球上任何適于動物生存的生態(tài)場所:高山、空中、土壞、森林、早原、江河、湖海以及池V召溝渠寺,都有昆蟲的分布。你知道昆蟲有哪些種類、哪些價值嗎?昆蟲類是現(xiàn)存動物中最多的一個類群,無論是種類或是數(shù)量都比其他動物的總和還要多。其種類約占動物界的1/3以上,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昆蟲已記載的約10萬個屬,約100萬種,隸屬于34個目。盡管如此,也還不斷有新種發(fā)現(xiàn),估計全世界每年新發(fā)現(xiàn)的種類約在10000種以上。因此有人估計,棲息在地球上的昆蟲可能約有200萬種,而且每種昆蟲的個體數(shù)也極大。例如,一個蜂群,個體總數(shù)可多達5萬余只,群飛昆蟲個體數(shù)量最多的蝗蟲,覆蓋面積往往達500-1200公頃,其個體數(shù)有7億-20億之多,重量可達1250-3000噸。現(xiàn)就若干重要的類群介紹如下。
  ⑴蜻蜓目
  蜻蜓目多數(shù)為大中型昆蟲。觸角剛毛狀,復眼大,咀嚼式口器,翅兩對,膜質多脈,有翅感。腹部細長,雄性外生、殖、器在第二節(jié)的腹面,尾須只有1節(jié),稚蟲水棲。成蟲和稚蟲系肉食性,農業(yè)上視為益蟲,如蜻蜒和豆娘。
  ⑵同翅目
  同翅目通常小型至中型,口器刺吸式,從頭后方生出。喙通常3節(jié),前翅質地均勻,膜質或革質,休息時常呈屋脊狀覆蓋于體表,多數(shù)種類有蠟腺無臭腺。本目昆蟲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如蟬科的蚱蟬、蟪蛄等的蟬蛻可作藥用,蚧科的白蠟蟲、紫膠蟲可生產工業(yè)原料。
  ⑶脈翅目
  脈翅目成蟲復眼大,口器咀嚼式,觸角細小,絲狀、念珠狀、櫛狀或棒狀,單眼三個或無。前胸短,翅膜質,大小和形狀相似,翅脈網狀。完全變態(tài),卵常具柄,幼蟲胸足三對。幼蟲和成蟲都是肉食性,為害蟲的重要天敵。如草蛉和蟻蛉,前者已用于生物防治。
  鞘翅目
  鞘翅目口器咀嚼式,觸角10節(jié)或11節(jié),形狀變化很大,前翅角質,無翅脈,主要為保護作用,后翅膜質,用于飛翔,是昆蟲中最大的一個目。一般稱為“甲蟲”。其中步行蟲科的種類如中華步甲、短鞘步甲等,行動敏捷,白天常棲息于磚石、落葉或土中,晚間活動,捕食昆蟲幼蟲、蝸牛、線蟲等,為益蟲。瓢蟲科種類的82%為肉食性,主要是吃介殼蟲、蚜蟲、粉虱、螨類及其他節(jié)肢動物,有些種類有效地應用于害蟲的生物防治。1958年已把19種瓢蟲列入害蟲生物防治卓有成效的行列。
  5鱗翅目
  鱗翅目體表及膜質翅上都被有鱗片及毛,口器虹吸式,復眼發(fā)達,完全變態(tài)。包括蝶和蛾兩大類,成蟲取食花蜜,有助于植物的傳粉。幼蟲期是鱗翅目昆蟲的為害時期,絕大多數(shù)種類植食性,為害方式多樣。也有一些有益種類,如家蠶、柞蠶、蓖麻蠶等,幼蟲吐絲作繭,用于紡織絲綢,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雙翅目
  雙翅目口器刺吸式、舐吸式,僅有一對發(fā)達的膜質前翅,后翅特化為平衡棒,少數(shù)種類無翅,完全變態(tài)。其中,食蚜蠅科,葉形似蜜蜂,常在花叢中或空中懸飛,體常有黃黑相間的橫斑。幼蟲捕食蚜蟲,成蟲以花粉、花蜜為食。寄蠅科的一些種類寄生粘蟲、天幕毛蟲、地老虎、玉米螟、松毛蟲等許多重要農林害蟲,是影響害蟲發(fā)生數(shù)量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
  ⑵膜翅目
  膜翅目兩對翅,膜質,翅脈顯著退化,后翅小于前翅,前緣中央有一系列小鉤與前翅后緣連接。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腹部第一節(jié)并入胸部,第二節(jié)多縮小成腰狀的腹柄。雌蟲常有鋸齒狀或針狀產卵器,有螫刺能力。完全變態(tài)。其中姬蜂科,前翅有明顯的翅痣,翅端部有四角形或五角形的小室,腹部細長,產卵器從末節(jié)前伸出,為一大科,許多種類是農林害蟲的天敵。小蜂總科,體微型或小型,觸角膝狀,翅脈極退化,主要有寄生于卵的松毛蟲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屬赤眼蜂科,寄生于幼蟲或蛹的廣大腿小蜂,屬于蜂科'寄生于蛹的紅鈴蟲金小蜂,屬金小蜂科;寄生于棉衂的日光蜂,屬衂小蜂科。膜翅目的大多數(shù)種類都有助于植物的傳粉作用,蜜蜂科的種類還能生產蜂蜜。
  螢火蟲發(fā)光的秘密
  每當夏秋之夜,田野上可看到低空飛舞著閃閃發(fā)光的螢火蟲,孩子們便唱起“螢火蟲,夜夜紅,爺爺挑擔撥胡蔥”的歌兒,捉來螢火蟲,關在小瓶子里。這可是一盞挺安全的“小電燈”呢!
  講到發(fā)光,人們常常會聯(lián)想到太陽和電燈,這都是熱光,而熒火蟲發(fā)出的卻是一種“冷光”,這種冷光來自螢火蟲體內的熒光酵素和腺苷磷酸。熒光酵素,是發(fā)光的主要物質,當它和氧發(fā)生化學反應時,就產生氧化熒光素,把能量轉化成不會發(fā)熱的“冷光”。腺苷磷酸,是一種結晶的蛋白質,也稱熒光酶,它雖不發(fā)光,卻能起催化作用,使熒光酵素和氧能更加發(fā)生化學反應。熒火蟲能將的能量轉化成光能,效率是很高的。
  1.關注昆蟲資源
  昆蟲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很大,與人類生活有極為密切的關系,這是使昆蟲學成為一門專門學科的重要原因。在昆蟲類中更多的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許多昆蟲為農林作物傳粉,有些可以用以對害蟲進行生物防治,或繁殖以清除雜草。在土壤內生活的昆蟲能促進腐殖質的形成與土壤的通氣,提高土壤肥力,水棲昆蟲作為淡水魚類的食物,增進漁業(yè)產量。昆蟲本身的產物,如蜂蜜、蠟和絲等,早已為人類所利用。
  昆蟲的生態(tài)價值
  對植物的傳粉作用昆蟲對農林作物進行傳粉給人類帶來了好處,在人們的生產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80%左右的被子植物要靠授粉昆蟲協(xié)助傳粉。凡是蟲媒傳粉的植物,如果離開了昆蟲,它就不能結實,這個種就要滅絕,有了昆蟲的傳粉,許多蟲媒植物就會結出人們需要的籽粒飽滿和豐產的果實來。
  作為害蟲的天敵
  許多昆蟲是有害昆蟲的天敵。以其他昆蟲為食即食蟲性昆蟲,它們間接對人類有益。現(xiàn)在人們保護和飼養(yǎng)一些有益昆蟲去消滅害蟲,這就是所謂的生物防治害蟲。生物防治的好處是,對人畜及農作物無害,不傷害自然界其他的有益動物,不造成環(huán)境污染,并能收到長期或較長期抑制害蟲的效果,這類昆蟲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的昆蟲。
  捕食性昆蟲種類很多,最熟知的有螳螂、蜻蜓,半翹目的獵蝽、花蝽,脈翅目的斑蝥、步行蟲,鞘翅目的瓢蟲,雙翅目的食蟲虻、食蚜蠅幼蟲等,這些捕食性昆蟲在自然界可以消滅大量的害蟲。如馬蜂為捕食性昆蟲,種類多,數(shù)量也多,分布廣泛,像蜜蜂、熊蜂一樣,營群居生活,多則可達幾百只。它們的食性廣,可捕食多種農林業(yè)害蟲,如紅蛉蟲、棉蛉蟲、造橋蟲、菜青蟲、菜灰螟、玉米螟、甘薯天蛾、蠅、蚊等。馬蜂體強,捕食迅速,并且捕食量大,它的幼蟲也是肉食性,所以捕殺害蟲能力很強。有人估算,6個月的繁殖期,一只長腳馬蜂可消滅棉蛉蟲3000-4000只或小蚜蟲10000-12000只。
  寄生性昆蟲的種類更多,如膜翹目中的小蜂科、小繭蜂科、姬蜂科、雙翅目中的寄生蠅科等,它們寄生在害蟲體內,可以引起害蟲的死亡。如被譽為“地下尖兵”的土蜂,其幼蟲菜青蟲
  主要寄生于地下害蟲蠐螬體內,以此為食。姬蜂據(jù)統(tǒng)計有一萬種,它們都是寄生性的昆蟲,對那些危害農作物、蔬菜等植物的蛾蝶幼蟲如地老虎、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稻苞蟲、棉大卷葉螟、粘蟲和菜卷葉蛾等,均是姬蜂幼蟲的寄主。
  昆蟲的經濟價值
  有些昆蟲對人類直接有益。如蜜蜂供人蜂蜜、蜂蠟,蠶類供人絲動綢,白蠟蟲、五倍子蟲、紫膠蟲的產品提供工業(yè)原料,還有斑螯、地物鱉蟲可供藥用等。
  蜜蜂
  蜜蜂是營高度群體生活的昆蟲,一個蜜蜂蜂群通常是由一只蜂王和成千上萬只工蜂組成的。一群蜂一年可為人們提供幾十斤甚至幾百斤蜂蜜以及蜂蠟、蜂王漿、蜂毒、蜂膠、花粉等。這些產品在食品、醫(yī)藥、電訊、化工、國防等工業(yè)方面有廣泛的用途。同時蜜蜂授粉可提高蟲媒農作物、瓜果、蔬菜、林木、綠肥以及牧草種子等的產量和質量,還為千百種野生的花、草、樹木以及其他顯花植物授粉,使植物蓬勃生長,對保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起著巨大的作用。
  蠶類
  蠶絲是我國的偉大發(fā)明,養(yǎng)蠶在我國已有近5000年的歷史,至今已育成數(shù)百個品種。家蠶是由野生的桑蠶馴化而成的,給人類提供了大量絲綢的原料。除桑蠶外,飼養(yǎng)對象還有柞蠶,以在野外放養(yǎng)為主,以櫟類樹木的嫩枝葉為飼料;蓖麻蠶,原產印度,可全年生長發(fā)育,無休眠期,發(fā)育快而次數(shù)多,在華南每年可連養(yǎng)8-10次,食物以蓖麻為主;天蠶,在海南島飼養(yǎng)最多,一年發(fā)生一代,吃樟樹或楓樹葉。
  白蠟蟲
  白蠟蟲是一種微小昆蟲,它主要寄生于木犀科和女貞屬和白蠟樹屬的16種樹上,我國主要放養(yǎng)于女貞和白蠟樹作育蟲掛蠟。白蠟蟲所產的白蠟的用途極為廣泛。如軍工生產上的鑄模、精密造型,尤其是飛機零件的鑄造,加入白蠟可避免氣泡產生。各種精密儀器、機械的防銹、防潮和潤滑劑,紡織工業(yè)上的著光劑,造紙工業(yè)中的高級銅版紙、復寫紙、蠟紙、糖果紙等都需要白蠟填充和上光,電容器材料的防潮、防腐、提高絕緣性及其他需上光的物品用具都需要加入白蠟。另外,農業(yè)上嫁接果樹涂上白蠟可提高成活率。教學上可用來制作各種數(shù)學模型、兒童玩具、蠟質果品等。在醫(yī)藥上是中、西藥片最理想的拋光劑,制作膏藥和中藥配方,用作丸藥外殼可久不變質,近代醫(yī)學應用白蠟治療支氣管炎有一定療效。
  紫膠蟲
  紫肢蟲也是一種寄生性小昆蟲,營群居生活,喜歡成群地固定在寄生植物枝條的某些適宜部位上。紫肢樹脂、紫肢蠟和紫肢色素是紫肢蟲的三大產物,都是紫肢蟲的分泌物。紫肢具有絕緣、防潮、防水、防銹、防腐、防紫外線、黏合力強、易干、耐酸、耐油、可塑性強、表面光滑、彈性好、固色性好、化學性質穩(wěn)定、對人沒有毒性和刺激性等優(yōu)良性能,廣泛應用于國防工業(yè)、民用涂料、電器絕緣材料、黏地結劑、制油墨和醫(yī)藥方面。紫肢色素可作食品方面的著色劑、醫(yī)藥方動面的染色劑。紫肢脂在電器工業(yè)、復寫紙、蠟紙、拋光劑、地板蠟、皮帶蠟、水果蠟、包裝封面、瓶子封閉劑、彩色蠟筆、化妝品及高級鞋油等方面有著廣泛的用途。
  內陸水生動物資源
  在陸地上的江河湖堰溝渠水庫等各種水域中,同樣也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水生動物世界,它包括各種各樣的動物種類,主要由原生動物、輪蟲類、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和魚類等組成,它們構成了淡水動物群落,作為消費者而參與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你知道內陸水生動物有哪些價值嗎?
  由于動物在水體中的空間分布和生產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將水生動物分為以下幾個大的生態(tài)類群。
  浮游動物
  浮游動物指體型細小,僅有微弱游動能力的水生動物,包括原生動物、輪蟲類以及甲殼類(枝角類、橈足類〕等,這些小動物量大而分布廣泛,是魚類等的重要餌料,因而在淡水水域動物的生產力上具有重要意義。
  ⑵水底動物
  水底動物指生活在水體底部的各種動物的總稱,其種類和生活方式都比其他動物類型復雜,是一個龐大的生態(tài)類群。水底動物包括很多的門類,如軟體動物、甲殼類、昆蟲類、線形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扁形動物等。
  根據(jù)其生存的場所和生活方式的差別,水底動物可分為以下幾類:固著動物,在水底營固著生活的動物種類,如某些原生動地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以及水動生昆蟲等;周叢動物,在水下的物各種物體上如水草枝葉及礫石雜資物上所棲息的動物群落,主要是原生動物中的表殼蟲、鐘形蟲及;輪蟲類等,還有些枝角類及水生昆蟲的幼蟲'底棲動物,指棲息在水底沙土、淤泥或其他基質上和埋在水底泥土、淤泥上稍能運動的各種動物,常見的有水蚯蚓、水生昆蟲如搖蚊幼蟲等;水底活動動物,指能夠在水底自由活動的水底動物,如蝦、蟹、某些水生昆蟲和某些慣于生活在水體底層的魚類如泥鰍等。
  軟體動物
  ⑶游泳動物
  游泳動物是一類有發(fā)達的運動器官和很強的運動能力的水生動物,在淡水中主要包括各種魚類和其他能在水中游泳自如的動物。
  淡水中的浮游動物數(shù)量巨大,分布廣泛,絕大多數(shù)可作為經濟魚類的餌料,也是監(jiān)測水質的良好對象。在監(jiān)測水環(huán)境的指示生物中,水生昆蟲以種類多(約5萬多種反映明顯,而優(yōu)于其他生物。
  淡水中的動物對人類有直接經濟價值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是魚類、蚌類、螺類、蝦類、兩棲類和龜鱉類。蚌類和螺類可以食用或作其他飼養(yǎng)動物的飼料,蚌殼可作燒制工業(yè)上的原料,同時有些蚌可以培育珍珠。蝦類、兩棲類和龜鱉類是美味食品,有的可作藥用。
  淡水中的魚類資源,在人們的生活中,經濟意義是很大的。
  第一,它給人們提供了大量的肉食品。
  第二,提供工業(yè)原料,如魚鱗可以制作魚鱗膠、鱗光粉、磷酸鈣、鹽酸、尿素等各種工業(yè)原料和化學試劑。
  第三,在防疫衛(wèi)生和美化環(huán)境方面也有一定意義。如在池塘、稻田中養(yǎng)魚可以消滅孑孓,控制蚊子的繁殖,防止腦炎、黃熱病和瘧疾的流行。有許多魚和金魚形色美麗,可供觀賞。
  我國的淡水漁業(yè)資源豐富。淡水魚兼有寒、溫、熱三帶的類型,共計800種左右,其中有經濟價值的約在250種以上。而體型大、產量高的重要經濟魚類約40余種,其中20多種已成為主要的養(yǎng)殖對象,如青、草、鰱、鳙、鯉、鯽、鳊、魴、鲴、鰣、鱭、鰻、鱺、大馬哈魚等。
  你見過跳魚嗎跳魚,也叫“彈涂魚”。它體長不過10厘米,生得有點兒側扁,領端長滿細齒,鰓蓋密封,鰓腔很大,能儲大量空氣。跳魚的表皮很薄,布有豐富的血管,所以,它能通過皮膚進行呼吸。當它離水時,仍將尾鰭垂到水中,用來輔助呼吸。跳魚這套特殊的生理結構,使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也能上岸,成為一種水陸兩棲魚。跳魚的兩眼很特別,生在頭部的頂端,還有眼柄,兩眼可以自由轉動,不時觀察四方的動靜。當人走近它時,它早就躲進泥洞里去了。跳魚的兩個腹鰭合并成一個吸盤,能緊緊吸附住黏土,以免被潮水沖走。它有發(fā)達的胸鰭,使它能一張一縮地爬行。遇到敵害時,跳魚向前移動的速度,甚至比人跑得還快。
  ###五、微生物資源
  隨著人類文明和科學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的食品由動物蛋白逐步擴大到植物蛋白。食用菌的栽培和生產日益受到重視,發(fā)展越來越快。從20世紀40年代以來,各國食用菌的栽培,充分利用了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新品種不斷涌現(xiàn)。那么,你知道食用菌都有哪些營養(yǎng)價值嗎?
  食用菌即食用真菌,一般指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食用菌有400-600種,目前為人類所利用的不過100-200種,已經進行人工栽培:的只有15-20種。其中主要是真菌中的耳類,如木耳和銀耳(白木:耳、菇類,如平菇、白蘑菇、香菇、草菇、滑菇、金針菇。另外還有:一些猴頭、羊肚菌。
  當前,菇類的生產量較大,在市場上占有優(yōu)勢地位,因此這里僅以菇類為代表介紹食用菌的形態(tài)結構。
  菇類屬于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能食用的部分為成熟的擔子果。菇類都是腐生苗,腐生于潮濕的林地、朽木、糞肥等處。
  菇類擔子果上部呈帽狀或傘狀的,叫作菌蓋,在菌蓋下有一柄叫菌柄,在菌蓋的腹面有片狀的構造叫菌褶。
  有些菇類當子實體還幼嫩時,從囷蓋邊緣有1層I旲與囷柄相連,并將囷褶遮住,此旲叫內囷幕。
  等到菌蓋張開時,內菌幕破裂殘留在菌柄上,叫菌環(huán)。有一些種類,在子實體幼嫩時,外面有一層旲包著,這層旲叫外囷幕,后來,囷柄引長,外囷幕破裂殘留在囷柄的基部,叫囷托。
  過去,食用菌中的一些菌類,如銀耳、猴頭,只是供少數(shù)人食用的珍貴食品,視為山珍。隨著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提高,栽種面積的擴大,產量大幅度增長,一些食用菌類,如木耳、蘑菇,香菇、平菇,目前已進入城鄉(xiāng)家庭,成為一種普通的副食品。
  食用菌營養(yǎng)價值很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鮮品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4%,干品為10%-40%,質量介于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之間,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此外,還味道鮮美,別具一格,而為人們所喜愛,是國際公認的尚好的蛋白質來源,因此有“素中之葷”和“雞肉”的美稱。
  10氨基酸的含量較為齊全
  如雙孢蘑菇的蛋白質中有19種氨基酸,香菇、平菇中有18種,草菇中有17種。人體必需而又無法合成的氨基酸一般食用菌中都有,尤其是禾谷類食物中含量較少或缺乏的賴氨酸和亮氨酸,食用菌中的含量卻特別豐富,這是一般植物食品所不能比擬的。許多食用菌的口味之所以鮮美,就是和它們含有豐富的氨基酸有關。
  脂肪含量較低
  干品脂肪含量一般為2%-8%,而人體十分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卻很高,如草菇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達78%。
  含有多種維生素
  維生素的種類和含量是鑒定食品質量和判斷其營養(yǎng)價值的主要標準之一。經分析測定,白蘑菇中含有8種維生素以及少量的生物素;雙孢蘑菇中含有7種維生素和泛酸、葉酸、煙酸等,草菇、雞:油菌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6香菇、草菇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麥角留醇允維生素0原在太陽或紫外線照射下,能生成維生素0,所以干香菇比鮮香菇中維生素0的含量要高;黑木耳中富含維生素0,蜜環(huán)菌中含有維生素八,平菇中富含維生素故和82,而這些維生素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微生物資源
  當今世界,營養(yǎng)不足和過剩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全世界50多億人口中,有1/3缺乏營養(yǎng),主要是缺乏蛋白質。食物中的蛋白質主要來源于動物和植物。在發(fā)展動物蛋白質的同時,開辟發(fā)展快、適宜人體需要的蛋白質新來源,具有重要的意義。食用真菌是最適宜人類食用的一種優(yōu)良食品,生產食用菌蛋白質比生產動物蛋白質容易、快速、經濟、合算,每公頃土地可生產食用菌蛋白質67308-78526千克。生產食用菌的主要原料是農作物秸稈和有機廢料,因此,世界的食用菌科學工作者認為,食用菌有可能成為人類的一種糧食,為解決貧窮國家的食用蛋白質不足,開辟蛋白質新來源,改革人類的食物結構發(fā)揮重要作用。
  目前,食用菌的生產和科研工作,已得到全世界的普遍重視,單產、總產和品種不斷提高和增加,預計不久的將來,食用菌將成為人類蛋白質食品的主要來源之一。現(xiàn)在全世界各國栽培成功的食用菌種類很多,如白蘑菇、大肥菇、黑木耳、褐黃木耳、毛木耳、短裙竹蓀、金針菇、猴頭、庫恩菇、亞磚紅沿絲傘、滑菇、榆黃蘑、黑點平菇、
  佛州平菇、平菇、鳳尾菇、茯苓、球蓋菇、銀耳、松口蘑、夏塊菌、黑孢塊菌、草塊菌、草菇等。
  中國和曰本地區(qū)的食用菌
  中國和日本是古老的食用菌栽培區(qū)。我國是發(fā)展利用食用菌最早微的國家,遠在4000年前,我國人民就發(fā)現(xiàn)了菇類的食用價值。中國也是最早開始栽培食用菌的國家,早在1100年前,《唐本草》上已記載了用粥覆蓋到樹上產生木耳的方法。在我國,食用菌的生產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栽培品種和栽培面積都不斷擴大。日本在20世紀以后得到了歐洲食用菌的科學技術知識,在香菇的栽培和育種技術上進行更新,成為全世界的香菇主產國,并同時促進了平菇、金針菇、滑菇、松茸等的生產發(fā)展。1980年,日本實用菌的總產量達到2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1.增進土壤肥力的微生物
  農業(yè)微生物資源就是一切對農業(yè)生產有益的微生物。微生物和農業(yè)生產的關系涉及土壤肥料、植物營養(yǎng)、畜牧獸醫(yī)、植物保護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各個方面。研究農業(yè)微生物資源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微生物在農業(yè)生產上的作用的認識,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揮各種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同時要控制、消除對農業(yè)有害的微生物,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土壤是農業(yè)的基本生產條件之一,農業(yè)生產需要土壤為作物的生長發(fā)育提供各種養(yǎng)分和大量水分,以便農作物吸收利用。土壤源源不斷地供給作物養(yǎng)料,不僅與施肥有關,也和土壤中生活著的億萬微生物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對土壤有機質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在土壤中,一年四季都有大量的有機質,如植物的枯枝落葉、殘根,動物排泄物和尸體,微生物的遺體以及土壤中施入的有機肥料等,它們是土壤養(yǎng)分最豐富的儲存庫。土壤有機質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逐步釋放出大量可給態(tài)養(yǎng)分,如銨鹽、硝酸鹽、磷酸鹽、硫酸鹽、鉀鹽、銑鹽和各種微量元素等,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的有機質成分是非常多樣的,微生物對它們的分解,是一系列水解和氧化的結果,如纖維素、半纖維素、淀粉、果膠、脂肪、蠟質等復雜化合物,微生物首先把它們分解為簡單的糖類和其他成分,為作物吸收利用,或由微生物進一步分解、氧化,直至最后產生水。參與這一過程的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層孔菌霉菌等。
  蛋白質、核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先分解為肽或氨基酸,進一%步脫去氨基釋放出,或將氨氧化為硝酸,它們都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氮素養(yǎng)料。參與這一過程的微生物主要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酵母菌、普通變形桿菌、曲霉菌等。
  磷酸脂類、銨酸等含磷有機質,經過微生物的逐步分解,可釋放出水溶性的磷酸,供植物吸收利用。參與這一過程的微生物有米曲霉、小球菌等。
  其他如木質素、單寧、植物堿等復雜的有機物,也可由微生物逐步分解,釋放出其中的各種養(yǎng)分。參與這一過程的微生物有高等擔子菌中多孔菌目的菌種,如層孔菌、多孔菌、云芝菌等,此外還有鐮刀土壤中的一切有機質,幾乎都毫不例外地可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種類不同,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酶類和活性也不一樣,其分解有機物的過程和產物也有差異。一般越是復雜的成分,能進行分解的微生物類群就越少,而一些分解的中間產物,則可為較多種類的微生物繼續(xù)作用。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就是上述各種微生物聯(lián)合作用的結果。
  能合成土壤腐殖質的微生物
  在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機質的過程中,還有不少中間產物累積下來。微這些中間產物可由另一些微生物進一步合成土壤中特有的復雜有機物生一腐殖質。腐殖質是一種黑褐色的膠體,主要由多元酚、糖類、糖,醛酸、氨基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等成分組成,是土壤的一種膠結劑,也是土壤養(yǎng)分的暫時儲庫,一般熟化的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為腐殖質能將土粒膠結起來,使土壤形成“團粒結構”,這種有結構的土壤,既很疏松,便于透氣和耕作,又能很好地保持水分和養(yǎng)分,同時有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動,為作物增產提供了條件。腐殖質中包含著豐富的養(yǎng)分,當它被微生物再分解時,其中養(yǎng)分即可供植物吸收利用。這樣,在土壤中通過微生物的作用,新的腐殖質不斷合成,老的腐殖質不斷分解,對土壤肥力起到了較好的調節(jié)作用。
  能制造有機肥料的微生物
  農村中有機肥料來源廣、數(shù)量大,是農業(yè)生產中施用的基本肥料。有機質也是多種微生物的最好營養(yǎng),因此,在有機肥料的積、制、保、用過程中處處都有微生物的作用。如人畜糞尿、廄肥、堆肥、草塘泥、綠肥等有機肥料的腐熟分解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結果。
  有機肥料如果不經微生物腐熟作用,不僅肥料的有效性低,而且施到田里后,會繼續(xù)分解發(fā)熱燒苗;相反,腐熟過度也可能造成肥效流失。一般有機肥料的腐熟經歷以下幾個階段:復雜有機質的分解'肥料中碳素、氮素含量的比例縮小;形成一定量的腐殖質。例如,堆制堆肥的初期,處于通氣良好的條件下,經好氣性微生物的作用,將大量有機質分解,堆肥溫度逐漸上升。后期,堆肥開始沉實,在缺氧的條件下,由厭氧性微生物作微用,大量積聚有效養(yǎng)分,并且形成腐殖質,堆肥就到了腐熟的階段。生“草塘泥”是在完全缺氧的條件下腐熟的一種有機肥,使用時其中有機,質大多處于半腐熟狀態(tài),因此是一種速效、遲效兼?zhèn)涞姆柿稀?br>  農村積肥,從配料、堆制、漚腐、翻塘到施用的一整套方法,實二際上就是調節(jié)有機肥中微生物活動的各種措施。
  能轉化氮素養(yǎng)分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許多類群能直接利用空氣中分子態(tài)氮,經細胞內固氮酶的轉化合成有機氮化物,這就是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如固氮菌、固氮梭菌等。微生物固定的氮素除了供自身生長發(fā)育外,還有一部分以無機狀態(tài)或簡單的有機氮化物分泌到體外,供植物吸收和利用,最后連冋微生物細胞遺體中的氣化物1起存留于土壤中。據(jù)估計,土壤耕作層中由于微生物的固氮作用,每年每畝土地可增加氯素2,5千克左右(根瘤菌的作用除外〕,即相當于施用12.5千克硫酸銨。土壤休閑或撂荒以后,地力有所恢復就是這個原因。
  能轉化礦物質的微生物
  植物營養(yǎng)需要的各種元素,如磷、硫、鉀、鈣、鐵和其他微量元微素,在土壤和肥料中有的為無機化合物,有的為有機化合物。它們或生是水溶性的,可為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或不溶于水,必須通過微生物的轉化作用,才能被植物利用。
  植物所需的硫和磷主要存在于土壤或肥料的有機質中,它們可以通過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分解作用被釋放出來。其他土壤基質、化肥以及許多次生無機鹽中的硫、磷、鉀、鈣、鎂、鐵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則可因微生物生命活動中產生的酸類進行溶解。如微生物呼吸產生的002形成的碳酸可溶解鈣、鎂的一些次生鹽類,微生物發(fā)酵產生的有機醣,以及有些微生物氧化硫化物、銨鹽所產生的硫酸和硝酸可溶解硅酸鹽、磷灰石和其他微量元素的鹽類等。土壤中的有些高價鐵化物,也可由少數(shù)微生物還原為水溶性的亞鐵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利用。
  微生物資源不僅具有再生功能,而且能按人類意志,進行繁殖更生;如果不合理利用,不僅會引起其數(shù)量和質量下降,甚至可能導致天種。
  微生物除了對土壤、肥料的影響以外,還有直接增進植物營養(yǎng)的作用,這些作用可概括為根際營養(yǎng)和共生營養(yǎng)兩個方面。
  對植物的營養(yǎng)起有效作用的根際微生物
  土壤中分布著大量的植物根系,由于根的吸收作用和分泌作用,在根系附近構成了一個微生物生長發(fā)育的特殊環(huán)境。在這里,由于植物根的選擇性影響,土壤里和根表面上集中發(fā)育著某些微生物類群,這就是根際微生物,它們的“強盛”活動對植物營養(yǎng)產生很多直接影響。如分解根際周圍土壤中的復雜有機質,成為作物根系能吸收的有效養(yǎng)分;由固氮細菌的固氮作用和硝化細菌的硝化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有效養(yǎng)分。
  和植物共生、營養(yǎng)互利的微生物
  微生物和植物在營養(yǎng)上更進一步的聯(lián)系,是以形成根瘤和菌根的形式進行共同生活。
  根瘤菌和根瘤掘起各種豆科植物的根部,在主根和側根的各部分,可以看到結微有許多瘤子,稱為根瘤。每一個根瘤,就好比一個生產氮肥的“小生生物工廠”,它里面生活著無數(shù)的根瘤細菌,具有固定空氣中氮素的作,用。在土壤中,根瘤菌也可以獨立生活,但那時并不能固定氮素,它資們生活所需的全部營養(yǎng)(包括氮化物〕都要從土壤中吸收。當它們侵入豆科植物根部后,就可以刺激根部細胞迅速分裂產生大量新細胞,形成根瘤。與此同時,根瘤菌也大量繁殖,充滿根瘤細胞。在根瘤中的根瘤菌一方面依賴豆科植物從根瘤細胞中吸收它們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除氮素營養(yǎng)以外夂另一方面進行固氮作用,把滲入根瘤的空氣中的氮素固定為簡單的氮化物。這些氮化物除滿足根瘤菌本身所需的氮素營養(yǎng)以外,大量多余的部分可供根瘤細胞吸收,并運輸至植物其他組織中去,因此,為豆科植物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氨素營養(yǎng)條件。這樣,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間構成了彼此互惠互利的共生生活。
  俗語說:“種豆肥田。”通常栽種一畝紫云英或苕子等豆科綠肥,可以獲鮮草2000多千克,包括留在田里的根部,可以肥田三畝多,總計供氮15千克左右,相當于75千克硫酸銨。其中絕大部分氮素是根瘤菌通過共生固氮作用從空氣中得來的。除了豆科植物在根部有根瘤菌與之共生形成根瘤以外,有些木本植物的根部也可由放線菌與之共生形成較大的根瘤;有些細菌在某些植物的葉部共生也可形成葉瘤,它們同樣具有固氮作用,只是固氨效率不及豆科植物的根瘤菌高。
  菌根菌和苗根
  有些真菌也能和植物建立共生關系,它們的菌絲體包圍在植物的根外,或進入根內和根組織共同發(fā)育,形成菌根。各種植物的菌根,按照形態(tài)結構可分為以下兩個類型。
  一是外生菌根。真菌苗絲體在幼根表面發(fā)育,交織成緊密的鞘套狀結構,包圍在根外,使細小的側根呈臃腫狀態(tài),最外層的菌絲先端向外散出,使菌根表面呈絨毛狀。這種菌根不但擴大了根的吸收面,同時成為分解周圍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和有效轉化礦質養(yǎng)分的強大活動面,從而提高了根部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的效率。外生菌根多在木本植物的側根上形成,如松、柏、杉、栗、樺、楊等森林喬木根上都有菌根,這些林木的幼苗也靠著在根部有真菌共生形成菌根而迅速生長發(fā)育。
  二是內生菌根。某些真菌菌絲可以侵入植物根的內部,在根組織的細胞間隙中發(fā)育,因而使根變得腫大。有些菌絲的先端伸入根細胞內,也有少數(shù)菌絲穿過了表皮層,伸在根外像根毛〔但數(shù)量不多,遠不如外生菌根表面呈絨毛狀〉。內生菌根多在草本植物上形成,如小麥和馬鈴薯根部常有這種菌根。內生菌根的真菌在根內生活,雖然是寄生的方式,但不像致病性真菌那樣只是消耗寄主植物的營養(yǎng),或產生毒素致使植物死亡,相反,它有促進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良好作用。這是由于內生菌根的形成,加強了植物根內物質的運轉和植物根部的吸收功能,以及真菌的某些代謝產物對植物根部發(fā)育以致全株生長的刺激作用。有的真菌苗根像豆科植物的根瘤一樣,也有固氮作用。
  微生物在飼料生產中的應用
  有些微生物如曲霉、木霉、酵母菌、龜裂鏈霉菌是家畜重要的微生物飼料。它們中有的可以將秸稈、秕殼、樹葉、青草等飼料轉化為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飼料,如木霉;有些微生物細胞如酵母菌本身具有豐微富的營養(yǎng),大量進行培養(yǎng),就可直接作為家畜的精飼料;有些微生物產生的抗菌素能對雛禽和幼畜產生防病和刺激生長的作用,如龜裂鏈霉菌產生的土霉素。另外,如青草、多汁飼料等通過微生物的發(fā)酵作用,還可延長保藏時間等。這樣以粗代精,由粗提精,并且調節(jié)了飼料供應上的忙、淡季節(jié),就為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飼料上的保證。
  世界范圍內利用真菌進行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生產還是近百年的事情。20世紀40年代抗菌素的崛起開創(chuàng)了真菌工業(yè)利用的新局面,并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到目前為止,真菌的利用幾乎遍及與人類生活有關的多種工業(yè)部門,如食品、釀造、紡織、制革、造紙、醫(yī)藥、洗滌、飼料以及石油、發(fā)酵和三廢處理等。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利用的方面,好嗎?
  甘油發(fā)酵是真菌工業(yè)利用的一個早期例子。眾所周知,由于甘油在化學工業(yè),尤其是炸藥制造方面的價值,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嚴重缺乏甘油而加緊研究,開創(chuàng)了酵母菌發(fā)酵生產甘油的新方法。僅以德國為例,當時運用這種方法每月生產甘油1000噸,現(xiàn)在工業(yè)上制造甘油多用化學合成法。
  在有機酸的工業(yè)生產中,尤其是檸檬酸的生產,迄今為止利用發(fā)酵法生產時所采用的微生物菌種全都是真菌。其他如乳酸、葡萄糖酸、衣康酸、延胡索酸、蘋果酸等都可以由真菌發(fā)酵生產。
  在酶制劑工業(yè)中,據(jù)統(tǒng)計在500種酶制劑中就有1/3是真菌生產的,其中有真菌生產的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纖維素酶等。真菌淀粉酶一般都用酶法生產糖漿和葡萄糖以代替沿用已久的酸解法。葡萄糖是由真菌淀粉葡萄糖苷酶降解淀粉而生產的。真菌的蛋白酶用作消化劑和動物飼料以及蠶絲脫膠和再生電影膠片等方面,蛋白酶用于皮革工業(yè)大大改善了生產條件,用蛋白酶脫毛使皮革的質量和光澤都得到了改善。纖維酶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yè),但它的重要意義在于有可能將纖維素分解為糖類以增加糧食來源。真菌生產的其他酶制劑,如果膠酶、葡萄糖氮化酶、凝乳酶、磷酸二酯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隨著固定化酶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為酶制劑的工業(yè)利用開辟了新的途徑,尤其是化工生產中所采用的高溫高壓工藝,正在逐步地為新酶制劑和固定化酶技術所替代。
  在食品工業(yè)中,真菌的發(fā)酵產物可以作為東方各民族特有的調味品。不同的菌類賦予不同的發(fā)酵產物以不同的色、香、味。如醬油、腐乳、豆豉、紅曲、食醋及各種名酒等。
  真菌在其他工業(yè)中也有著廣闊的前景。如單細胞蛋白的生產,造紙工業(yè)中的紙漿發(fā)酵,紡織工業(yè)中的織物退漿及石油工業(yè)中的石油脫蠟等。
  但是,真菌常引起食物霉變和工業(yè)產品的霉腐變質是工業(yè)生產的大敵,食品、紡織品、木器、紙張、光學儀器、電工器材和照相膠片等都能被真菌腐蝕霉壞。據(jù)統(tǒng)計,世界每年收獲的糧食中,由于真菌的霉壞變質而不能食用的占全部產量的2%。我國每年約有10%的柑橘因霉壞而損失;在纖維織品中,僅美國的粗略統(tǒng)計每年損失2億-3億美元,美國每年木制品霉爛損失3億-4億美元。因此,在工業(yè)利用霉菌的同時也要注意霉菌對人類的危害。
  現(xiàn)將工業(yè)用途的微生物資源分述如下。
  石油工業(yè)微生物資源
  石油工業(yè)微生物的發(fā)現(xiàn)首先起源于微生物對石油工業(yè)的影響,在有歷史記載的早期階段,曾觀察到由地面滲漏的石油和溢濺在水里的石油的消失現(xiàn)象。通常情況下與氣態(tài)烴(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微相關聯(lián)的原油從土壤中滲出,經與表土接觸后便很快消失,經過多年生的觀察,可以把這些現(xiàn)象歸之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作用的結果。,
  在石油微生物學的研究中,開始是開展一些為減輕石油工業(yè)帶來資的危害和對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而促使人們研究一些微生物問題。但不久便擴展為研究在烴類化合物中繁殖的微生物,給人們帶來收益的目前,石油微生物學的內容涉及面很廣,諸如控制和消除石油泄漏,改造和保護土地以及從壓水艙中除去石油這樣一些環(huán)境方面的問題,同時可生產有用的產品和菌體細胞(單細胞單位進行烴類化合物的發(fā)酵)'采用生物高聚、微生物和表面活性劑回收石油生產能源〔甲烷,甲醇)'脫硫,除去金屬以及進行廢水處理對石油精煉廠和化工廠的廢水處理'采用微生物探礦等。
  酶工業(yè)微生物資源
  盡管長期以來,人們已在工業(yè)上利用霉菌制取了酶(主要是由來曲酶制取的淀粉酶久但只是在過去的30多年中才強烈地借助于微生物獲取各種酶。這種努力得到了很大的成果,使得在今天有可能由細菌、酵母、霉菌生產多種多樣的酶。
  發(fā)酵和食品工業(yè)微生物資源
  史前時期的人們就已經知道了發(fā)酵食品。如干酪(由酸牛奶制造蜂蜜酒、啤酒和葡萄酒全部由發(fā)酵法制的,焙烤的面包用酵母制成等。
  但是,只有某些種類的微生物能夠生產符合衛(wèi)生要求的食品,大多數(shù)其他微生物的生長,或者使食品產生討厭的氣味,或者使食品變得對人體有害〔如蠟狀芽孢桿菌造成食物中毒'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葡萄球菌中毒;黃曲霉產生致癌黃曲霉毒素微生物對石蠟的分解用于石油脫蠟,以降低油品凝固點,同時也可以獲得大量的菌體蛋白,被稱為石油蛋白。解脂假絲酵母、圓酵母、諾卡氏菌等可用來進行煤油、柴油、變壓器油等的脫蠟。此外,微生物還可用于石油脫硫。
  微生物資源
  藥用微生物資源就是指某些可直接入藥或間接參與某些藥物合成的微生物。藥用微生物中資源量最大的為真菌類。你知道,這些真菌類微生物是如何為現(xiàn)代醫(yī)學和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服務的嗎?
  微生物用作現(xiàn)代藥物始于20世紀40年代。1929年,美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向科學界公布了青霉素的研究成果,但是此發(fā)現(xiàn)當時并未被人們重視。直到1940年,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學家錢恩重新將青霉素進行提純并用于臨床試驗。
  第一個抗菌素一青霉素的問世改革了傳染病的治療方式。1956年,第二個抗菌素一頭孢霉素被發(fā)現(xiàn)了,它不僅具有青霉素的主要優(yōu)點,又不易引起過敏反應。雖然真菌能產生許多抗菌素,但目前用于臨床的只有少數(shù)幾種。
  甾族化合物的轉化是繼青霉素發(fā)現(xiàn)之后,真菌對醫(yī)藥界的又一重要貢獻。20世紀50年代甾族藥物在醫(yī)藥界曾引起軒然大波,它是一種珍貴的新藥。甾族的激素藥物對機體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各種性激素等,而且是近年來大量需要的口服避孕藥的主要成分。過去這種藥物因需要在高溫高壓下才能進行化學合成,生產是極端困難的,現(xiàn)在利用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可以在常溫常壓下完成這些化學過程。
  因此,認識掌握藥用微生物的特性,發(fā)掘有益的微生物,抑制和消除有害的微生物,才能更好地為醫(yī)藥事業(yè)服務。:
  中藥微生物主要指大型真菌。大型真菌用作中藥已有悠久的歷史,其種類繁多,這里主要介紹以下幾種。
  靈芝也稱“木靈芝”、“紅芝”,是多年生高等真菌,屬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靈芝屬。多生長在微酸性土壤枯腐闊葉樹木的樹樁附近或立木、倒木上。也可人工培植。廣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其藥性溫、味甘,功能為益精氣、強筋骨,主治心悸、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癥,現(xiàn)用于治療神經衰弱、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肝炎、冠心真菌來源的其他化合藥物,如麻黃素、麥角堿、核黃素、胡蘿卜素等也是目前醫(yī)藥界不可缺少的重要藥物。
  但是,真菌作為病原微生物又能侵入人體及動物體,引起淺表組織(如皮膚、毛發(fā)、指甲等〕和深部組微織(如腦及神經系統(tǒng)、肺及呼吸系生病及誤食毒菌中毒。另外,靈芝多糖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作用。
  ⑵豬苓
  豬苓屬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此菌的菌絲體生長于山林中的樺樹、櫟樹等的根間,長成塊狀或不規(guī)則球形,稍扁,有的分枝像姜狀,表面灰黑色,凹凸不平。其藥性平、味甘,功能利水滲濕,主治小便不利、腎炎、水腫等癥,并有抗癌作用。
  ⑶茯苓
  茯苓屬于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生長在沙土、干燥、氣候涼爽、向陰山坡上松樹的根間,沿樹根菌絲蔓移,在適當?shù)胤骄z體集結成茯苓。茯苓球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大小不一,長徑可達10-30厘米以上,重達1-15千克。新鮮時較軟,干后堅硬。表面深褐色多皺,下面淡紅色,中間部分呈白色。可供食用,并可入藥,性平,味甘淡,功能益脾、安神、利水滲濕,主治脾虛泄瀉、心悸失眠、小便不利、水腫等癥。
  ⑷銀耳
  銀耳又名白木耳,擔子菌綱,銀耳目,銀耳科。野生于櫟、柳、楊、合歡、檀、栗等數(shù)十種闊葉樹朽木上,現(xiàn)多用人工栽培。性喜溫曖、濕潤,為該菌的子實體。子實體入藥,性平、味甘,功能滋陰潤肺,主治虛勞咳嗽、痰中帶血等。一般作滋補品。
  ⑶馬勃
  馬勃屬于擔子苗綱,灰包目,灰包科,脫皮馬勃屬。常用者為脫皮馬勃,夏秋生長在草地上,子實體球形或長圓形,直徑15-20厘米,幼時白色,成熟時灰色。有兩層很薄的包被,成熟時外層成塊剝脫,內層如紙,淺灰色,成熟時破碎消失,暴露出一團緊密而有彈性的孢子體,灰褐色,很輕,風吹可滾動。干燥子實體入藥,性平,味辛,功能清肺利咽、止血,主治喉痹、咽痛、失音等癥'外敷治外傷出血。
  ⑷僵蠶
  家蠶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致死后的干燥蟲體為僵蠶,有退熱、定驚、解痙、止咳化痰等作用。
  雷丸
  雷丸屬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雷丸是此菌菌絲體,野生于竹根上,有時也可生于棕櫚、桐樹和某些樹的朽根處,呈不規(guī)則球形或塊狀,大小不一,直徑1-3厘米,表面褐色,稍平滑或有皺紋,干燥后堅硬。現(xiàn)進行人工栽培,干燥菌核入藥,性寒、味苦,有小毒,能殺蟲,主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等癥。常用以逐殺絳蟲、蛔蟲。據(jù)報道對鉤蟲、血絲蟲病也有效。
  雷丸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也稱“蟲草”,屬子嚢菌綱,肉座菌目,麥角菌科。此菌的子嚢孢子或分生孢子冬季寄生在鱗翅目昆蟲幼蟲體表,發(fā)芽產生芽管穿入幼蟲體內,菌絲不斷生長發(fā)育,終于苗絲體滿布整個蟲體,幼蟲在土內僵死。至夏季從幼蟲尸體頭部長出細長圓柱形的子實體,長4-11厘米,直徑3毫米。頂部為圓柱形,稍膨大,中空,內有許多微卵圓形的子嚢殼,殼內有數(shù)個子嚢,每個子嚢內有2個干嚢孢子。因生為子實體深棕色至棕褐色,外形似草,露出地面,而相連的充滿菌絲物的蟲體則在土壤中,夏季釆集子實體和蟲體,去泥曬干為藥,故名為冬蟲夏草。冬蟲夏草多生于高山草原上,主要分布于我國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其藥性溫、味甘,功能補肺益腎,主治虛勞咳嗽痰血、氣喘、腰痛、陽痿、遺精等癥。
  ###六、我國的生物資源
  我國地域遼闊,跨越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氣候條件良好,適宜多種樹木生長。森林植物帶,由北向南可分為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葉與落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與闊葉混交林、熱帶季雨林與熱帶雨林。那么,我國的森林資源有什么特點?我國現(xiàn)有的森林資源具有以下特點。樹種和森林類型豐富多樣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適宜多種林木生長,使我國的生物資源得構成我國森林的樹種特別豐富,森林類型多種多樣。據(jù)統(tǒng)計,全國約有8000種木本植物,其中喬木約2800多種。在這眾多的喬木當中,既有許多優(yōu)良用材樹種,如杉木、紅松、云杉、冷杉、馬尾松、水曲柳、樟、楠等,又有許多特用經濟樹種,如漆樹、杜仲、橡膠樹等,還有許多珍貴稀有樹種,如水杉、銀杏、銀杉、連香樹、珙桐等。我國森林類型比較齊全,有各類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紅樹林以及它們的各種次生類型。此外,我國還有多種人工用材林和經濟林,如杉木林、毛竹林、漆樹林、油茶林和油桐林等等。
  我國在歷史上也曾是多林的國家,但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森林面積大大減少。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使森林面積有所擴大。從總量上看我國的森林資源是相當豐富的,森林面積和畜積量均占世界第七位。但是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現(xiàn)有的森林資源與其很不相稱,按人均計以及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屬于少林國家。據(jù)統(tǒng)計,我國目前森林面積〔1.25億公頃〕僅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46%,而耕地和人口分別占世界的7%和20%以上;人均森林面積只有0.115公頃,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數(shù)值的1/6弱;森林覆蓋率為12.98%,這個數(shù)值既低于世界森林覆蓋率,也低于亞洲森林覆蓋率。在160個國家中約居第120位。全國森林蓄積總量〔91.4億立方米〕僅相當于世界森林蓄積量的弱;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8.4立方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2立方米〕,我國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分布于東北、西南和東南三個地區(qū)。其@中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森林木材生產基地,的集中了全國1/3以上的森林資源。西南的橫斷山、雅魯藏布江大拐灣生地區(qū)和喜馬拉雅山南坡,也是我國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地,集中了我國,1/4以上的森林資源。東南部的丘陵山地也集中了我國相當大一部分資森林資源,這里主要是人工森林。而人口眾多的華北、中原和遼闊的:西北地區(qū)森林資源極少,尤其是西北地區(qū)更甚。例如,青、甘、寧、:新四省區(qū)和內蒙古中、西部及西藏西部廣大地區(qū),占國土面積一半以上,而森林面積不及全國的1/30,各省區(qū)的森林覆蓋率均在以下。
  林種結構不夠合理
  由于過去把森林僅作為生產木材的用材林來經營,未能按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特點和森林的功能進行分類經營以充分發(fā)揮森林的多種效益,造成林種結構不合理。在我國森林資源中,各林種面積所占的比例為:用材林67%,防護林12%,經濟林11,薪炭林3.8%,竹林,特用林2.7%。顯然用材林占絕對優(yōu)勢,其他各類所占比例都比較小。:從實際情況分析,用材林面積過大,防護林和經濟林面積偏少,不利我國的生物資源于發(fā)揮森林生態(tài)效益和提高總體經濟效益。
  我國森林的自然分布狀況主要決定于水、熱條件及其組合在空間上的分布格局。從我國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由于離海洋越來越遠,受來自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越來越小,氣候由濕潤逐漸變?yōu)榘霛駶櫋敫珊怠⒏珊怠R源笈d安嶺一呂梁山一六盤山一青藏高原東緣一線,可把我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個半部。東南半部為濕潤和半濕潤氣候,發(fā)育著各種中生性森林,是我國森林的廣泛分布區(qū)。西北半部屬于干旱和半干旱氣候,是草原和荒漠分布區(qū),這里只在某些山地中分布有少量森林。在東南半部的森林區(qū),自北向南隨著溫度的遞增,氣候依次為寒溫帶、溫帶、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不同氣候帶中適生著不同種類的喬木和木本植物,所構成的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明顯不同,因而不同的氣候帶發(fā)育著不同的森林帶。在同一個氣候帶中由于山體存在,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和降水也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從而導致森林類型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出現(xiàn)與基帶相聯(lián)系的垂直帶譜。
  最早的森林法
  考古工作者于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的睡虎地發(fā)掘了12座戰(zhàn)國末年至秦代墓葬。其中11號墓是公元前217年即秦始皇三十年的墓葬。棺內藏有竹簡1155支〔另有殘片80片夂內容包括有《編年記》、《語書》、《秦律十八種》等10種。在《秦律十八種》中有一種是《田律》,其中有保護森林的規(guī)定,這也是我國最早見諸文字的關于保護森林的法律。我國在2000多年前能制定出這樣一部完整的森林保護法,實屬難能可貴。
  1.我國草場資源的特點
  我國是草場大國,草場總面積達122億公頃,占國土總面積23.1%,在全國自然資源中居首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國草場廣泛分布于東北的西部、內蒙古、西北荒漠地區(qū)的山地、青藏高原等地區(qū)。那么,你知道我國的草場資源有什么特點嗎?
  草場類型多樣,牧草種類繁多由于我國草場分布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又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因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草場類型。據(jù)調查,我國草場共有18個類型,若按它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利用價值可歸為四大類,即草甸類草場、草原類草場、荒漠類草場和草叢類草場。組成我國這些草場的植物種類十分繁多。據(jù)初步統(tǒng)計,北方草場天然生長的牧草3000多種,南方草山草坡天然生長的牧草4000多種。其中許多種類是適應性強,營養(yǎng)豐富,產草量高的優(yōu)良牧草。草甸類草場中優(yōu)良牧草主要有無芒雀麥、羊草、草地早熟禾、山野豌豆等草原類草場中優(yōu)良牧草主要有針茅、羊草、冰草、隱子草、早熟禾等荒漠類草場中優(yōu)良牧草主要有伏地膚、駝絨藜、紅砂、珍珠等'草叢類草場中的主要優(yōu)良牧草有蜀黍族、野古草族和黍族的一些種類。
  這些牧草最優(yōu)者為禾本科和豆科的種類。禾本科的種類適應性強,營養(yǎng)比較豐富,可食部分大,而豆科的種類則蛋白質含量高,營養(yǎng)豐富,飼用價值高。近來我國還馴化、培育和引進了一批優(yōu)良牧草品種,這些為草場的開發(fā)利用和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草場面積大,人均數(shù)量少,優(yōu)質草場比例不高從草場總面積來看,我國是世界上草場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據(jù)綜考會初步估計,全國草場資源不少于33億-4億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40%,居各類土地資源的首位,在世界上僅次于澳大利亞和俄羅斯,居第三位。但我國人口眾多,若按人口平均計,全國每人僅約0.33公頃,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0.76公頃的50%。在全國各類草場中,屬于牧草、適應性好、產草量高、營養(yǎng)價值高的草甸草場僅占天然草場總面積的21%,而且多數(shù)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地區(qū),開發(fā)利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十分稀疏、產草量低的荒漠草場約占27%,因這些草場處于干旱地區(qū),水資源缺乏,改良困難,生產潛力不大,限制了這些地區(qū)的牧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分布不平衡,生產力地區(qū)差異大
  我國大部分草場分布于西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其面積近3億公頃,而東南部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草場面積小而且零星分散,其面積約0.67億公頃,形成了西北牧區(qū),東南農區(qū)的基本格局。由于我國降水量是從東南向西北越來越小,干旱程度越來越強,使得草場在種類組成、覆蓋度和產草量等方面在不同地區(qū)有著明顯差別,其生產潛力也就有地區(qū)間的差異。東南部的草山草坡因其水熱條件好,生長茂盛,產草量很高,每公頃年產干草在3300千克以上,但養(yǎng)分含量較低。西北部的草場,除了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外,從東向西隨著干旱程度的增強,依次青藏高原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產草量依次減少。其中草甸草原每公頃年產干草1200-2200千克,典型草原450-1050千克,荒漠草原450-750千克,荒漠300-750千克。可見產草量地區(qū)間的差異可達10倍以上。
  產量年際變化大,冬春草量不足
  在我國西北廣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不但降水量少,而且降水不穩(wěn)定,年際降水變化率大,一年之內季節(jié)分配不均,再加上氣溫季節(jié)間的巨大變化,致使草場的產草量年際變化大,季節(jié)不平衡。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其多水年份和少水年份的產草量之比分別為2:1、3:1和4:1。這給蓄牧業(yè)生產帶來年際的不穩(wěn)定。這些地區(qū)在一年之內,冬春季節(jié)因寒冷缺雨,草場一片干枯,草量嚴重不足。夏秋季節(jié)是溫曖的雨季,牧草豐盛。這常造成牲畜在一年之內呈現(xiàn)為“夏飽秋肥,冬痩春死”的變化特點。冬春季節(jié)牲畜的死亡常可達總數(shù)的,家畜體重減少30%,給畜牧業(yè)帶來很大損失。
  放牧過度導致大面積草場退化
  據(jù)統(tǒng)計,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牲畜不到3000萬頭,而現(xiàn)在已發(fā)展到近一億頭,增加了兩倍多,但草場建設跟不上,優(yōu)良的草場又遭到大量開墾,因而大大增加了現(xiàn)有草場的載畜量。過去每頭混合畜占有草地7.7公頃,現(xiàn)在只有2.2公頃,內蒙古每頭混合畜占草地不到1公頃。由于長期的過度放牧,導致可食性牧草再生能力減弱,所占比例下降,而不可食的雜草和毒草的比重越來越高,致使草場退化,產草量下降。與50年代相比,目前全國平均產草量下降30%-50%。近幾十年來退化的草場有1.3億多公頃,將近占北方草場總面積的1/2,占北方可利用草場面積的2/3。退化的結果,降低了草場的載畜能力,造成牲畜大量死亡而使畜牧業(yè)進入困境。我國草場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草場資源不僅是牧區(qū)人民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而且其中的各種牧草還能保持水土,維護當?shù)氐纳鷳B(tài)平衡。草場尤其是處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的草原,因其干旱多風沙,時刻面臨著風蝕沙化的威脅,所在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比較脆弱。如果利用合理,保護得當,就可以永續(xù)利用。如果利用不合理,或任意毀壞,則很容易造成草場退化、沙化或鹽堿化,甚至成為不毛之地而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崩潰,危及當?shù)厝藗兊纳a和生活。
  20世紀30—6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lián)所發(fā)生的一系列“黑風暴”事件至今人們仍然記憶猶新,這是毀壞草原所帶來的惡果。所以,對我國草場資源必須進行合理的開發(fā)利用并加強保護。在此項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加強草場資源的管理和建設
  在牧區(qū)要進行愛護草場資源的宣傳教育,使當?shù)厝藗兌貌輬鲑Y源的重要性和破壞后將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惡果。同時制定關于保護草場的法令和法規(guī),禁止對草原的盲目開墾、亂采濫挖等現(xiàn)象。加強牧區(qū)畜水保水等灌溉設施的建設,增加牧業(yè)機械。對天然草場進行改良,有條件的可以實行松翻補播,提高其產草量。
  同時還應加快人工草場和飼料基地的建設。因為人工草場質量好產量高,是天然草場的數(shù)倍,所以要加快人工種草的步伐,增加人工草場在我國草場中的比重。
  合理利用,防止和治理退化
  今后要建立合理的放牧措施,實行草場輪換放牧或分區(qū)放牧。以草定畜,確定合理的載畜量,禁止草場超載放牧,以保證草場正常的再生能力預防退化。
  發(fā)展季節(jié)畜牧業(yè)是充分利用草場資源的好辦法。今后要根據(jù)當?shù)厍闆r,加以推廣。
  失嚴重地區(qū)應退耕還草或糧草輪作。另外,要積極發(fā)展地方畜產品加工業(yè)、開發(fā)新能源為治理草原提供資金,減少砍摟柴草現(xiàn)象。
  重視對南部、中部草山草坡的開發(fā)利用
  我國南部和中部也蘊藏著豐富的草場資源,但目前對其數(shù)量還不是很清楚,大部分還未得到開發(fā)利用,具有巨大潛力可挖,今后應重視對其開發(fā)利用。這些草地多處溫曖濕潤地區(qū),尤其是南部地區(qū)水熱條件優(yōu)越,牧草生長旺盛而且生長季長,產草量高,只要合理經營,可大大提高利用價值。但這些草山草坡分布零散,大多位于山脊、分水嶺地段或陡坡上以及林間、樹下等交通不便的地方,這給管理和集約經營帶來一定的困難。
  對這些草地的開發(fā)利用,首先應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各類草場的數(shù)的量、質量和利用特點。然后制訂出合理開發(fā)利用的方案。在開發(fā)利用生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農、林、牧的關系,尤其是山地的林牧關系。,合理規(guī)劃,統(tǒng)籌兼顧,因地制宜,實行林牧結合,農收結合的方針。資放牧應限于已形成的固定草場和近期暫不造林的草山,造林的地期應禁止放牧以保護幼林,待林木生長到一定高度后,可利用林間草;地和林下牧草放牧。在林緣、林下、林間、山上、田間,還可以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采取小型、多點、分散的形式發(fā)展草食家畜。同時在有條件的地區(qū),如桂西和黔西的干熱稀樹草原等地,建立較大的重點牧業(yè)基地,進行集約經營。
  經營粗放,生產力低下
  我國廣大牧區(qū)的自然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繁,草場的基本建設進行緩慢。目前,我國利用的草場絕大部分是天然草場,人工草場所占比重很小,調節(jié)草場季節(jié)不平衡和年際變化的能力差,所以抗災能力很弱。我國牧區(qū)有許多地方缺水,并且牧區(qū)的科技和機械化水平低。
  基本上是靠天養(yǎng)畜,產草量和單位面積的載畜能力比較低。目前,我國單位面積的草場載畜能力同美、俄等國家相差幾倍到幾十倍。
  我國的野生動物資源
  我國地跨熱帶、亞熱帶、溫帶不同的熱量帶和濕潤半濕潤、干旱半干旱不同的濕度區(qū),相應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地質歷史古老,地形復雜,又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這些為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適應多種動物在這里生存,使得我國野生動物種類豐富,資源類型多樣。你知道我國的陸棲野生動物資源有什么特點嗎?我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據(jù)統(tǒng)計,我國目前已知的陸棲脊椎動物有2100多種,約占世界該類動物的9.9%。獸類有470種,其中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資源種類約188種,如虎、金錢豹、紫貂、黃鼬、水獺、多種鹿、麝、黃羊、狍等都是重要的資源獸類。鳥類有1186種,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種類約329種,如多種雁、鴨、雉、雞、鶴、鳩、鴿等。若加上亞種,全國鳥類共有2148種,是世界上鳥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兩棲類動物196種,爬行類315種。至于包括昆蟲在內的無脊椎動物,種類更多,估計在100萬種以上。這些眾多的野生動物包含了多種經濟價值和用途的資源類型,有由于我國第四紀時大部分地區(qū)未遭受大陸冰蓋的直接破肉類動物、毛皮獸類、藥用動物、可馴養(yǎng)動物、觀賞動物、具仿生學啟示的動物、益農林動物、絨用和飾用動物等多種壞,保留了許多在世界其他地區(qū)早已滅絕的古老孑遺種類和I一些在發(fā)生上屬原始或孤立的種類,使得我國動物區(qū)系中孑遺種類和特有種類非常豐富。據(jù)統(tǒng)計,雉科的珍稀種類全世界共有30種,我國就有16種。鶴類全世界僅有15種,我國有9種。畫眉類全世界共有的146種,產于我國境內的就達33種。鳥類中的黑頸鶴、丹頂鶴、長尾生雉、鴛鴦、褐馬雞、藏馬雞、藏雪雞、藍馬雞、雉鶉、綠孔雀、孔雀,雉、斑頭鴨、天鵝等'獸類中的金絲猴、臺灣猴、葉猴、大熊貓、華資南虎、羚羊、毛冠鹿、黑麂、白唇鹿、麇鹿、梅花鹿、紫貂、野驢、野生雙峰駝、野牦牛、羚羊、藏羚、白鰭豚'兩棲類的大鯢、爬行類的揚子鱷等,都是我國特有的或主要分布于我國的種類。其中不少種類是世界上罕見的珍貴種類。例如,被稱為我國“國寶”的大熊貓是世界聞名的珍貴動物,它僅產于我國橫斷山脈北部及其附近山區(qū)。它在分類學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稱為“活化石”,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分布地與大熊貓大體一致的金絲猴在國外幾乎同大熊貓齊名。野生雙峰駝也是世界上最罕見最難得的動物,它只分布于我國柴達木西部和塔里木荒漠的深處。全國由于各地自然環(huán)境差異顯著,不同地區(qū)其動物種類組成、豐富程度以及所提供的資源特點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我國南方因自然環(huán)境比較優(yōu)越且復雜多樣,動物種類一般比較繁多,尤其華南區(qū)和西南區(qū)最為豐富。而北方和青藏高原一般種類較為稀少,尤以青西藏最為貧乏。我國中部和南部氣候溫曖濕潤,動物的色彩絢卩卩,富于光澤,但毛皮獸的毛被較短,底絨較薄。東北地區(qū)和青藏高原地區(qū)熱量不足,氣候寒冷,毛皮獸的毛被較厚密,底絨豐足,御寒性強,而動物的毛色或羽色一般淡雅。西南地區(qū)山地海拔高,氣候涼爽濕潤,資源動物兼有南北方的優(yōu)點,即色澤鮮艷,毛被軟厚,毛皮獸的毛皮質量較高。
  多年來,我國在開發(fā)利用和保護野生動物資源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另一方面,在利用過程中,使資源不斷遭到破壞,許多動物的種群數(shù)量大大減少,一些種類處于絕滅的邊緣,有的已經絕跡,致使我國動物資源的數(shù)量目前處于日益減少的趨勢。
  例如,犀牛、新疆虎、野馬、白臀猴在我國已經絕跡。高鼻羚羊、野駱駝、白鰭豚、金絲猴、大熊貓、東北虎、華南虎等分布區(qū)顯著減小,種群數(shù)量驟減,已處瀕危狀態(tài)。目前,大熊貓僅有1000多只殘存在橫斷山區(qū)'金絲猴在秦嶺南坡共發(fā)現(xiàn)2900余只,在梵凈山已不足200只;東北虎估計殘存約30只,華南虎更少,梅花鹿只有少量野生個體殘存在四川、安徽、吉林和臺灣的部分地區(qū)。現(xiàn)在我國每年要進口麝香,而在過去平均每年能出口20萬-30萬兩。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有些動物與其本身的生物學特性有關外,主要是人為的濫獵濫捕、管理不善、偷獵盜獵嚴重以及破壞了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等所造成的。例如,在我國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多的獼猴,在20世紀60年代為了滿足出口需要,在華南地區(qū)進行大圍捕,有的猴群竟被一網打盡,使獼猴資源遭到破壞,至今其種群數(shù)量仍未恢復到20世紀50年代的水平。
  鑒于我國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存在的這些問題,今后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合理利用應當是利用與保護相結合。只顧獵捕不注意保護,是對資源的破壞性利用,而只保護不利用會造成資源浪費。因此,首先要確定合理的獵捕量,以保證動物本身的再生能力使其維持種群數(shù)量的平衡,而不斷提供生物產品。此外,對獵捕對象還應確定合理的獵捕期以保證獵物的質量,同時也是控制獵捕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禁止濫捕亂殺的“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利用方式。因此,要加強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工作,健全法制,制定狩獵法。各省區(qū)應根據(jù)其動物資源的特點,因地制宜,制定出有利于保護動物資源的狩獵法,其內容包括狩獵期、狩獵區(qū)、獵取量及獵具的使用等問題。另外,應在教育廣大群眾愛護野生動物資源的基礎上,認真貫徹執(zhí)行我國為合理利用和保護野生動物資源而制定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加強法制,要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嚴禁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禁止收購重點保護動物的一切產品,違者予以懲處。
  一類保護動物一野生雙峰駝
  野生雙峰駝比家駱駝體形大,體長約3米,肩高1.8-2.1米,尾長0.5米。四肢較長,但駝峰較小而且顯得堅實。野生雙峰駝耳短,頸下、四肢外側和尾毛都短而稀。野生雙蜂駝的前肢無胼胝體,足較寬。以前,青海省某公社社員殺了一頭駱駝,有人說他偷殺生產隊的駱駝,當時也無法證明他不是偷的。怎么辦?為了證實問題的真?zhèn)危挥需b定死駱駝的皮張。從皮張上鑒定這是一頭野生雙峰駝,而不是隊里養(yǎng)的駱駝。如果問題發(fā)生在今天,就更嚴重了,因為野生雙峰駝已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我國的水產生物資源
  我國陸地面積遼闊,境內氣候類型多樣,地形復雜,江河縱橫,湖泊眾多。據(jù)不全統(tǒng)計,我國內陸各類水域面積,包括湖泊、池塘、水庫和江河等,共有2000萬公頃,是世界上內陸水域面積最廣的國家之一。另外,還有可以進行養(yǎng)魚的水稻田276萬多公頃。這些為豐富多樣的淡水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那么,你知道我國主要有哪些淡水魚類嗎?
  我國是淡水魚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種類非常繁多。全國有709種和58亞種不入海的純淡水魚,64種洄游性淡水魚。其中鯉科魚類最多,約占1/2;鲇和鰍科次之,約占1/4;其他科的種類占1/4。它們半數(shù)以上是我國特有種,多數(shù)具有經濟價值,有的還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
  在眾多的經濟魚類中,主要的有60多種。它們大多不僅成熟早(多在2-4年成熟久產卵多,而且生長快,產量高。其中中華鱘、白鱘和胭脂魚還是我國的珍稀魚類。青魚在天然水域中,1冬齡體重可達0.5千克,2冬齡體重可達2.5-3千克,最大個體可達70千克,常見體重10-20千克。草魚1冬齡魚體重可達0.7千克,鰱魚1冬齡魚體重達0.5千克,3冬齡達4-5千克,最大個體可達35-40千克。鳙魚1冬齡魚體重達0.5-1千克。團頭魴是優(yōu)良的養(yǎng)殖種類,現(xiàn)在全國各地作為池塘養(yǎng)殖對象。圓口銅魚是長江上游重要經濟魚類,肉質味美,富含脂肪,屬上等魚類,常見體重0.5-1千克。長吻鮑內質細嫩,刺少,也屬上品,體重一般3-5千克。
  主要經濟魚類中許多種適應,性強,分布廣。如鯉魚、鯽魚、鰱魚、鳙魚、白魚、草魚、黃的鱗、白鱗等,幾乎全國各地都生有,利用價值較大。由于我國各中華鱘地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各地的魚類區(qū)系組成也有一定的差異。東北地區(qū)有耐寒性很強的魚類,如馬哈魚、哲羅魚、狗魚、鰉魚等。西北有適棲高原急流、耐堿耐鹽的鯉科和鰍科魚類。東部平原地區(qū)(包括長江、錢塘江和淮河水系)多為鯉科魚類,種類繁多,為我國淡水漁業(yè)中心。華南有適棲熱帶的魚類,其特點以鯉科鈀亞科種類較多,鲇、胡子鲇及攀鱸等科則更為常見。西南地區(qū)都有鯉科裂腹亞科及鰍科的分布。我國海域遼闊、港灣眾多,瀕臨大陸的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深度在400米以內的大陸架漁場面積就有135.7萬平方千米。這里有寒曖流交匯,沿岸有5萬多條河流注入,帶來大量有機物質,還有由珊瑚礁組成的南海諸島等,使得我國的海洋生物區(qū)系組成復雜、種類繁多,海產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海洋中的魚類2000-5000種,其中經濟魚類200種以上,常見而產量高的主要經濟魚類有60-70種,如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青魚等,前三種和我國軟體動物中的墨魚為我國四大著名海產。我國是世界上海產魚類最多的國家之一,經濟魚類品種多,但高產種類比較少,鳙魚沒有高緯度海域的緋、鱈、鮭、鱒等高產種類。除帶魚等少數(shù)年產量在30萬噸以上者外,我國絕大多數(shù)魚類在5萬噸以下。此外,我國海域中的中下層經濟魚類主要是淺海性魚種,它們多棲息于100米等深線以內的海區(qū),尤以40-80米的溝洼和海灘附近最為集中。部分中上層經濟魚類如鮐、鰱等,冬春季節(jié)也在這些海區(qū)越冬,從而使我國近海漁場比較集中,有利于發(fā)展海洋漁業(yè)生產。
  游泳動物除魚類外,頭足類數(shù)量也比較多,其中的墨魚最為重要,有30多種,是重要的捕獵對象之一。海獸資源中有溫鯨、長須鯨、大、小須鯨,露脊鯨、抹香鯨、海豚等20多種鯨類,鰭腳類44種,最多的是斑海豹,海牛一種(儒艮夂此外還有4種海魚和多種海蛇等。
  海洋浮游生物種類多,分布廣,但個體小。它們除作為海洋動物資源的天然餌料外,有些可供食用,如毛蝦、海蜇等是重要的捕撈對象之一海洋底棲生物種類最多,許多種類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底棲動物當中,頭足類、甲殼類、貝類和棘皮類的經濟動物有數(shù)百種,它們可作食用、藥用、肥料等。
  我國在過去開發(fā)利用水產資源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一方面利用不合理,使某些資源遭到破壞,尤其對魚類資源的利用,常常是酷漁濫捕,不注意保護,使一些重要的經濟魚類種群數(shù)量減少,質量下降。如渤海中出現(xiàn)了除對蝦、毛蝦外,許多重要經濟魚類面臨絕跡的危險。黃海中帶魚、小黃魚已形不成魚汛,產量下降。另一方面,
  對有些資源還未進行利用或利用不充分,沒有使物盡其用。因此,今后在開發(fā)利用這類生物資源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深入進行水產資源的調查研究,為開發(fā)新的資源種類和尋找新的的利用途徑提供科學依據(jù);禁止或減少向水體中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染物,生限制或禁止損害資源的漁具、漁法,保護幼魚,建立行之有效的禁捕期制度,盡可能在魚的商品價值最高時捕撈'各地應因地制宜,發(fā)展資淡水魚類和海水魚養(yǎng)殖;發(fā)展遠洋漁業(yè),逐步建設和組織外海和遠洋漁業(yè)船隊,到遠洋漁場去捕撈開發(fā)國際水域中的魚類資源。
  活化石一一白鰭豚
  白鰭豚是我國的一種珍貴特產,是與大熊貓的名聲和身價并駕齊驅的動物。白鰭豚是一種古老的動物,被人們稱為“活化石”。世界稀有,在我國同樣被列為一類保護動物。
  白鰭豚僅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陽湖及錢塘江一帶。白鰭豚的形狀像魚,但眼睛非常小,耳孔也不大。前肢成鰭狀,后肢已經退化了。尾端左右平展,分成兩葉。運動的時候,主要靠尾鰭上下擺動,推動身體向前游去。背鰭有助于身體的平衡和穩(wěn)定,鰭肢起平衡和幫助轉變前進的方向。體背藍灰或呈灰色,故名“白鰭”。
  我國氣候多樣,植物、動物資源豐冨,農業(yè)種植、養(yǎng)殖歷史悠久。在數(shù)千年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勞動人民把許多野生動植物轉變?yōu)樵耘嘀参锖惋曫B(yǎng)動物,并培育出多種多樣的新品種,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栽培植物和飼養(yǎng)動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你知道有哪些動植物是我國首先栽培和養(yǎng)殖的?我國栽培植物的種類非常豐富,如水稻、高粱、蕎麥、糜子、大豆、谷子、蘿卜、白菜、蔥、杏、梨、柿、柑橘類、茶、油菜、芝麻等這些重要種類都起源于我國。同時還因地制宜地從國外引進并推廣了許多栽培種類,如小麥、玉米、甘薯、馬鈴薯、棉花、黃麻、煙草、葡萄、香蕉、三葉橡膠、劍麻等。這些植物按其用途大體上可分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果樹作物、藥用植物和飼料作物6類。我國畜禽資源也十分豐富,僅原產于我國的各類家畜家禽品種或類群就有200多個,包括豬、牛、羊、馬、驢、騾、駝、雞、鴨、鵝、兔、鹿、貂等種類及其品種。加上從國外引進的,品種總數(shù)約400個。其中有很多優(yōu)良品種,具有很高的價值。
  我國的家禽有許多種,如雞、鴨、鵝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肉質好,生長慢,體型小。有許多是世界著名的優(yōu)良品種。如北京鴨是世界最著名的肉用鴨品種;我國的九斤雞、狼山雞、中國鵝為國際公認的標準品種,世界上很多優(yōu)良品種都是引入它們后培育而成的;原產江西的烏骨雞是世界聞名的藥用雞和觀賞雞品種'中國鵝以產蛋性能好而著稱于世。產于我國的地方品種,大多是古老原始品種,其優(yōu)點是耐粗放管理,適應性和抗病力強,繁殖的力高,肉質好,生產性能全面。但是,它們一般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生率低,不太適應大規(guī)模集約化飼養(yǎng)。,
  我國栽培作物及畜禽品種資源豐富多樣,并具有許多優(yōu)良特性,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寶貴財富,也是今后我國農、林、牧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重要條件。隨著高產品種的普遍推廣,生產上實際應用的品種會越來越單一,一些遺傳性多樣的種質資源將會逐漸被取代,加上對資源不合理的開發(fā)利用,一些物種將會瀕臨絕滅的危險,而這些寶貴資源一旦消失,將永遠不能再被人們利用。因此加強品種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對栽培植物資源的保護,應繼續(xù)收集我國主要作物的各類品種,:充實和豐富我國的種質庫,以長期保存豐富多樣的作物品種資源。在此基礎上,還應重視對我國主要作物野生種和我國特有作物資源的廣泛收集,為今后長期保存良種和育種工作儲備必要的“基因庫”。我國曾對主要作物品種進行過大規(guī)模收集,并對野生稻和野生大豆也進行了全國性的收集。今后在繼續(xù)收集栽培作物品種的同時,應注意對小麥、大麥、粟、高粱、油菜等的近緣種,以及其他起源于我國的重要對家畜家禽品種資源的保護,應加強地方優(yōu)良品種的純種繁育工作,確保地方優(yōu)良品種純正質量不下降,這對畜禽品種雜交優(yōu)良品種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應在地方良種中心產區(qū)重點扶持這項工作的開展。在保護的基礎上,對這些品種資源進行研究。
  尤其是對我國特產的種質資源應摸清它們的地理分布規(guī)律,研究分析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其產量和品質特性的影響,并結合室內化學分析,進行綜合評價,提出合理利用和保護的途徑。
  另外,品種的良種化是提高農、林、牧業(yè)生產水平的重要途徑。過去我國在引進國外優(yōu)質、高產良種方面做了大量實踐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收到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今后,應繼續(xù)積極開展這項工作,尤其是對那些我國比較匱乏而又需要量大的良種進行科學的引進和推廣。在直接利用這些引進的良種的同時,還應利用這些優(yōu)良遺傳特性對我國一些傳統(tǒng)性品種進行改造,以提高其產量和品質。
  原產于我國的許多品種,有很多優(yōu)良特性,品質好,適應性強,能適應我國自然條件和較粗放的管理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適應現(xiàn)代化生產水平的缺點,如有些畜禽,生長慢,產量低,飼料轉化率低等。因此,在保留我國品種優(yōu)良特性的基礎上,利用外來良種,加以改造提高,取長補短,培育出既適合我國國情,適應能力強,又具有高產性能的新品種。
  根據(jù)實踐需要,應因地制宜,科學地根據(jù)生態(tài)學原則和遺傳特性茶是世界著名三大飲料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和種植茶葉的國家,也是傳統(tǒng)的茶葉出口國,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茶的祖國”的進行引進和培育新品種,避免盲目進行。豬種應以中國豬為基礎,引用外來痩肉型品種提高其痩肉率和生長速度,向痩肉型方向發(fā)展。牛應培育和發(fā)展乳牛和肉牛,以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綿羊向細毛和半細毛方向發(fā)展,并積極培育早熟易肥的肥羔專業(yè)化品種,以滿足紡織業(yè)和適應我國草地冬春季節(jié)草量不足的條件。同時,要努力開發(fā)新品種資源。我國動植物資源豐富,開發(fā)新品種資源大有可為。在眾多的經濟種類中,進行篩選,加以培育改良,不難找出一些高產、優(yōu)質、適應性好、抗逆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
  世界上現(xiàn)有50多個國家種茶,其茶種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我國傳去的。我國茶樹品種資源很豐富,茶葉種類繁多。大的類別主要有紅茶、綠茶、花茶、烏龍茶和磚茶5類。茶樹在我國主要分布于亞熱帶地區(qū)。
  1.我國的珍稀動植物資源
  我國的野生動物資源是極其豐富的,據(jù)統(tǒng)計我國所產的獸類約有414種,約占全世界4200種獸類的10%。我國所產的鳥類約有1186種,占全世界8600種鳥類的1以上。在這些繁多的種類當中,還包括許多被公認的世上稀有的珍貴種,其中還有一些是中國的特有種。你知道,我國的珍稀動物資源都有哪些嗎?
  大熊貓
  大熊貓是我國的特產,世界聞名的珍貴動物,享有“國寶”、“世界寵兒”、“活化石”、“竹林隱士”和“友好使者”等美名。大熊貓是我國的“無價之寶”,它只作為“國家禮品”贈送一些國家,當前共有8個國家8處規(guī)模最大的動物園飼養(yǎng)著大熊貓,世界著名的動物園都爭相展出。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會徽,就是一個精致的鍍金熊貓像。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曾指出:“大熊貓不僅是中國人的珍貴財富,也是世界各國人民所關心的自然歷史的寶貴遺產。”
  由于國家的重視,做了很多宣傳工作,使人民群眾都知道大熊貓是珍貴的國家保護動物,同時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以研究,保護和拯救大熊貓。
  現(xiàn)已建立了13個熊貓自然保護區(qū),四川省汶川縣的臥龍自然保護區(qū),面積已擴大到20萬公頃,是全國最大的大熊貓保護區(qū),區(qū)內還設有研究中心和飼養(yǎng)站。
  白鰭豚(白暨豚)是淡水中的胎生哺乳動物,稱為“活化石”。它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內外至下游到接近長江口的江面,是我國的特產動物。在它體內有著獨特的發(fā)聲和接收回聲的定位器官,頻率都在超聲范圍。白鰭豚的現(xiàn)存量據(jù)估計有150-200頭,國家定為第一類保護動物,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白天鵝是世界性的珍禽,世界上有5種白天鵝,我國產三種:小天鵝、大天鵝、疣鼻天鵝,它們都在我國東北和西北各地繁殖,在我國江南各地越冬。新疆的巴音魯克“天鵝湖”是著名的天鵝繁殖基地,江西的鄱陽湖是最重要的越冬中心。
  ⑷鱷蜥
  鱷撕是小型爬行動物,是我國第一類保護動物,世界著名的稀有爬行動物之一。它是中國的特有種,分布極其狹窄,具有地理分布上的特殊性,而且在分類學上,它是一個獨有亞科的獨屬獨種的動物。它的產地最早僅發(fā)現(xiàn)于廣西大瑤山區(qū)的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xiāng)一地,近來又在瑤山以東的昭平和賀縣有所發(fā)現(xiàn),不過數(shù)量很少。
  我國不僅擁有豐富的珍稀動物資源,而且也有非常豐富的珍稀植物資源,有不少是我國特有或世界上著名的貴重用材樹種。長期以來,由于對珍稀植物保護不夠,使珍稀植物日益減少,有的甚至瀕臨絕跡。據(jù)了解,我國不僅有4000-5000種植物處于瀕危或受威脅狀態(tài),而且還有數(shù)目可觀的植物已經絕滅。下面僅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植物作簡單介紹。
  ⑴桫欏
  桫欏屬蕨類植物桫欏科,漸危種。莖直立,高1-6米,為樹形蕨類植物,在我國分布于福建東部、臺灣省、廣西、廣東北部、貴州南部、海南省、云南東南部、四川南部和中部以及西藏東南部的墨脫縣。桫欏喜歡生長在山溝潮濕坡地和陽光充足的溪邊。該種植物是貴78水桫欏一個較古老的種,是研究物種形成與植物地理分布關系的理想對象。桫欏株形美觀別致,可供欣賞。莖干可藥用和用來栽培附生蘭類。
  ⑵銀杉
  銀杉屬裸子植物橙科的單型屬植物,稀有種。常綠喬木,植株高達24米,胸徑通常達40厘米。分布于廣西北部與東部、湖南東南部與西南部,四川和貴州也有分布。性喜光照,濕霧,耐寒冷,干旱,耐土壤瘠薄和抗風。它是古老的殘遺植物,形態(tài)特殊,胚胎發(fā)育與松屬植物相近,這對研究松科植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古植物區(qū)系、古地理及第四紀冰期氣候等,都有較重要的科研價值。
  ⑶禿杉
  禿杉屬裸子植物杉科,稀有種。在冰期以后僅殘存我國。禿杉是常綠大喬木,植株高可達75米,胸徑3.65米,分布于我國云南西部、湖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它是中性偏陽、淺根性樹種,側根發(fā)達,生長快,壽命長,干形端直。本種是古老的孑遺植物,它在研究古植物區(qū)系、古地理、第四紀冰期氣候和杉科植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本種生長迅速,材質優(yōu)良,又是重要的速生造林樹種。
  珙桐屬被子植物藍果樹科,稀有種。落葉喬木,植株高20余米,胸徑達1米。分布于陜西東南部、湖北西部至西南部、湖南西北部,貴州東北部至西北部、四川和云南東部。它在土層疏松、團粒結構好、枯枝落葉層厚的地方生長較好。珙桐是馳名世界的珍貴觀賞樹種,另外在研究古植物區(qū)系和系統(tǒng)發(fā)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它的木材材質優(yōu)良,可做家具。另有一變種光葉珙桐,在分布和生態(tài)特性方面基本相同,也應積極采取保護措施。
  ⑶金花茶
  金花茶屬被子植物山茶科,稀有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株高2.5-5米。在我國僅分布于廣西南部幾個市、縣。喜歡溫濕,忌強光照射,是陰性樹種。它是珍稀觀賞植物,可作培育茶花優(yōu)良品種的種質資源。種子可榨油,木材堅實,紋理細致,可供雕刻等用。
  野生珍稀瀕危植物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拯救瀕危植物,保護、開發(fā)和合理利用珍稀植物,對發(fā)展經濟、改善環(huán)境、開展教育和科學研究、豐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
  揚子鱷是一種半年活動、半年休眠的動物,在鱷類動物中也是唯一有冬眠習性的鱷,僅產在我國長江下游地區(qū),屬于古老的孑遺動物,真正的“活化石”,它的現(xiàn)存數(shù)量異常稀少。揚子鱷與北美密河鱷極相似,但二者相距萬里之外,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另外二者還有一特殊之處,就是雄少雌多,雌雄性比達到5:1。它的雌雄比例是在卵受精之后,由當時的溫度決定的,若當時在30度以下孵化出的幼鱷全是雌性,若在341以上孵化出來的全是雄性,在311-331孵化出來的,有雌有雄,但雌總多于雄,若溫度低于26度或高于36度時,則胚胎不能成活。揚子鱷屬我國第一類保護動物,國際保護組織定為一級瀕危動物。

===========================================
閱讀更多章節(jié)請登錄飛庫網 http://www.feiku.com
飛庫網 - 原創(chuàng)小說網站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物學案】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二章<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萬米海底深處,科學家發(fā)現(xiàn)本不應該出現(xiàn)的物質,它到底是什么?
科研 | Nature:葉片細菌多樣性介導植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之間的關系
科普中國 · 為什么生物多樣性對人類至關重要?丨十萬個為什么
土壤中的微生物,線蟲是如何分解有機物質,并對植物生長產生影響
今天是世界土壤日,這些基本知識你都知道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阳市| 平陆县| 女性| 崇仁县| 沭阳县| 库车县| 麦盖提县| 乌鲁木齐县| 焦作市| 铜川市| 吕梁市| 重庆市| 许昌市| 阆中市| 洛南县| 万年县| 潮安县| 安宁市| 张掖市| 尖扎县| 陵川县| 安泽县| 太原市| 榆树市| 泰来县| 乌拉特中旗| 库尔勒市| 织金县| 普安县| 广昌县| 长治市| 玉龙| 山阴县| 黄平县| 三门峡市| 郯城县| 赣榆县| 永清县| 泽普县| 桐柏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