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簡講書法.八級-行書007-行書的古今(下)-A4縱


原創2021-08-14 22:47·黃簡講書法

斜鉤

第四個斜鉤,「永」字八法沒有這一筆,但晉唐書論中對「戈」很重視。《筆陣圖》和《題〈筆陣圖〉后》都說戈「如百鈞弩發」,鈞為古代重量單位,一鈞三十斤,「百鈞」只是形容詞,指勁弩、強弩,這是拉開的弩。歐陽詢說「勁松倒折,落掛石厓」,意思差很遠。王羲之《題〈筆陣圖〉后》稱這一筆為「戈」,就是我們筆勢中的倚戈勢。

以前講過,《玉堂禁經》有專門一節討論「倚戈異勢」,講倚戈之變化,其結尾可以帶鉤,也可以不帶鉤。第一種「禿出」,就是不帶鉤的,《蘭亭》中也有。第二種「借勢」,其實是隸書波勢的寫法,鐘繇「殘」字右旁兩個戈,上戈用禿出,下戈用借勢。《蘭亭》「戈」大多數帶鉤,跟隸書波勢不同了。

第五個「豎」,王羲之《題〈筆陣圖〉后》稱之為「牽」,「牽」《說文》解釋為「引前也」,引而向前為「牽」。這里指長豎,短豎不能叫「牽」。「牽」形狀如「萬歲枯藤」,衛夫人、王羲之、歐陽詢說法相同。

香港藤王

「萬歲枯藤」我沒見過,香港茅坪有一藤王,非常之大,枝條形狀像照片這樣,一言以蔽之,就是彎彎曲曲,袞筆勢。袞筆勢或長或短,長者多滾幾下,短者一左一右,也就是一個來回。晉代浙江紹興一帶多藤,故有藤紙,對于東晉書法家來說,以藤比喻當然容易明白。

「永」字八法給豎一個專稱,為努〔或用「弩」字〕,說「努不得直」,注「直則無力」,就是寫一豎,尤其是長豎,行進時手腕要一左一右,不是畫直線,其實就是「萬歲枯藤」上的一小段。顏真卿用「屋漏痕」為比喻,來回滾動的幅度比較小,也是很聰明的說法。

第六個「捺」,《筆陣圖》說「如崩浪雷奔」,「崩浪」不是「奔浪」,「奔浪」是平來的急浪,「崩」《說文》:「山壞也」,「崩浪」是由高沖下的急浪。無論哪一種,水浪總是一高一低,形成兩條弧線。捺筆形態有多種,古人說「直捺為磔,平捺為波」,王羲之《題<筆陣圖>后》說的是「波」,所謂「一波三折」,始于隸書中的平捺,頭、身體、尾不要寫成一直線。「永」字八法專稱為「磔」,這是豎捺,九號位,「磔須[走歷]筆」,[走歷]筆是筆法動作,「戰行右出」,以前都詳細講解過,也是滾動的。

橫折鉤

第七個「橫折鉤」,筆勢中稱為鉤努勢,這就是「永」字中間三筆,衛夫人比喻為「勁弩筋節」。勁弩之筋,就是弩弦,弩弦拉足,扣入扳機,就會出現筋節,也就是我們說的明節點。

王羲之《題<筆陣圖>后》有一句「每作屈折,如剛鐵鉤」,我認為也是講橫折鉤,只是不用「勁弩」為喻,改用鐵鉤。「剛」的意思,《說文解字》解釋為「強斷也」,用強力把鐵鉤斷下來,斷口就是明節點。

我們來整理一下,一個「永」字共計八筆,衛夫人《筆陣圖》講了點、橫、豎、撇、捺五個單一筆畫,也就是「永」字八法中的側、勒、努、掠、磔五個單一筆勢,只有策、啄和趯沒有單獨講,但趯可以包括在斜鉤和橫折鉤中,所以說已經相當接近「永」字八法了。斜鉤和橫折鉤就是倚戈勢和鉤努勢,這是復合筆勢。可見在漢末魏晉那時,單一筆勢和復合筆勢都已經萌芽了。

《歷代書法論文選》

如果你有《歷代書法論文選》這本書,你會發現有個問題,這本書選入歷史上最重要的六十九家、九十五篇文章,全書依照作者出生年份先后排列,但有三篇不知道作者是誰,要不要選呢?這就是《宣和書譜敘論》、《永字八法》和《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我是這書的責任編輯,篇目是我定的,但這三篇留不留,選不選,心中沒有把握。于是請教了華師大兩位老前輩,他們的意見都說留,因為很重要,尤其是《永字八法》。不知道作者生年,所以都放在書后「佚名」中了。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這篇文章,見于《墨池編》、《書苑菁華》等書,文章作者,或說是張芝,或說是智永,或說是張旭。此文首先定義了「永」字每一筆的專稱,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其次口訣一,描寫八種點畫的形狀,類似衛夫人《筆陣圖》「作其形容」。再接下去是口訣二,講述八種點畫的用筆特點,類似王羲之《題<筆陣圖>后》。后面還有「永字八法詳說」,是學生提問,老師解答。這篇文章系宋人著錄,可說是「永」字八法的一個總結,記敘了從漢末到中唐,點畫寫法怎樣找到了規則。真行草的點畫都是建基于此,不懂「永」字八法,一切都無從談起了。

「永」字八法究竟是什么時候發展起來的?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統一。最近三課我要說的,「永」字八法起于漢末魏晉,韓方明《授筆要說》透露:

《授筆要說》

■唐·韓方明

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書之法。

時有羅暉、趙襲并善書,與張芝同著名,而張矜巧自許,眾頗惑之,常與太仆朱寬書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余。」今言自古能書,皆云鐘、張。按張自矜巧,為眾所惑,今言筆法,亦不言自張芝。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乎筆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

這是唐人的流行觀點,「伯英」就是張芝,跟鐘繇同時。但接下來韓方明的觀點就不對了:他說張芝那時有羅暉、趙襲兩個人也善書,與張芝同樣著名,而張芝竟然說自己「上比崔〔瑗〕、杜〔度〕不足,下方羅、趙有余」。這個張芝太驕傲了,韓方明非常不滿,于是「今言筆法,亦不言自張芝」,取消了張芝資格,既然張芝自己說比不上崔瑗、杜度,那就把筆法歸于崔瑗名下。這就是筆法起于崔瑗的來歷,在學術上是站不住腳的。

簡言之,寫好點畫就要熟悉筆法,筆法起于漢末,張芝、鐘繇是代表人物,備于魏晉,王羲之是杰出代表。用筆最后歸于「永」字八法,是張旭做了整理。

行書的古今

行書在六朝逐步演變,有三個人最為重要,漢魏是鐘繇,東晉是王羲之、王獻之。學行書,開始選哪一家很要緊,這三家各有特點:鐘繇早年是隸書時代的人,受隸書影響很深,他的真、行風格,就是古質。王羲之寫法拉開了跟隸書距離,變成一種新體,收緊中宮,舒展四邊,所以字形從橫扁,轉變為方形,評者以為今妍。到小王又一變,王僧虔說「獻之骨勢不及父,媚趣過之」。中國文字涵義很深,「質」是質樸,「妍」是巧麗,「媚」往好了說是嫵媚,往壞了說是誘惑。小王在南朝,聲勢一度超過王羲之,原因就在媚。你選學哪一個,取決于你潛意識中的審美。

梁武帝蕭衍正處于小王盛行時代,他看不慣了,他認為鐘繇第一,王

羲之第二,小王第三:「又子敬〔王獻之〕之不迨逸少〔王羲之〕,猶逸少之不迨元常〔鐘繇〕。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后來唐太宗立場堅定地反駁:鐘繇「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王獻之「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好像沒有吃飽飯。「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就是王羲之了。

南朝劉宋泰始年間書法家虞龢說了幾句很中肯的話:

《論書表》

■劉宋·虞龢

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鐘、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之殊?且二王暮年皆勝于少,父子之間又為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

虞龢說,古代質樸,當今妍麗,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就一般人情來說,大多愛妍麗,少數喜歡質樸。鐘繇、張芝對于二王來說,當然是古人之代表,那必然發生質樸和妍麗的不同。王羲之、王獻之暮年作品都勝過少年時,大王和小王也可以說是古今兩個時代,現在來說就是有代溝,小王窮其妍麗之妙,也沒什么好奇怪的。

我們已經講過三種書體,篆書、隸書和草書。有沒有注意到,這三種書體其實都可以古今細分的,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隸書有古隸和八分,草書有章草和今草。現在講到行書了,劉德升、鐘繇擅長的是行押書,到王羲之時,去掉了「押」字,只稱行書了,行押書和行書,就是古今之分。至于王獻之的行書,七級課程52課介紹過,「在藁行之間」,既不像草書,也不像行書,學習時要小心點。

以上說的只是風格,風格因人而異,就技法而言,王羲之最高,最成熟,我這課程以王羲之系統為主線,行書也是。

我們花了六堂課,講了行書的定義、筆勢、點畫和選帖,字帖準備好了嗎?下一課要開始分析字帖了。

謝謝。

本節要點:

變隸書點畫為行書點畫。

早期行書點畫的寫法。

行書的古今,跟誰學?

復習思考:

一級課程曾經布置作業,寫一千個「永」字,有沒有寫完?如果沒有寫完,趕緊下功夫把「永」字八個點畫寫熟,行書、真書都要用到。

一級課程講到的「九用」練熟了嗎?其中比較困難的是趯鋒,看看這「無」字,純用骨法,能寫出「千里陣云」效果來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晉尚韻——魏晉南北朝的書法實踐和理論
(四)晉代楷書點畫的幾何圖形美
王羲之題筆陣圖后
始艮終乾
王羲之《題筆陣圖后》全文及解釋
《書譜》解讀17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阿拉善盟| 阜新| 阳朔县| 嘉兴市| 文登市| 固安县| 福清市| 临安市| 夹江县| 琼海市| 曲周县| 囊谦县| 广安市| 江达县| 广丰县| 屯门区| 乌兰察布市| 新竹市| 鹤壁市| 宣化县| 宣威市| 嵊州市| 万源市| 通城县| 临湘市| 三门峡市| 剑阁县| 资溪县| 呼和浩特市| 容城县| 文登市| 晋江市| 兴业县| 德昌县| 汉阴县| 龙陵县| 卢湾区| 花莲市| 吉木乃县|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