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縣域在入榜數量和發展質量方面均持續保持前列,百強縣數量分別占25席、18席和13席,遠高于其他省(區),強者恒強。
全國百強縣排名
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穩定器。2021年,百強縣以占全國不到2.0%的土地、7.0%的人口,創造了全國9.94%的GDP,以占全部縣域不到3.0%的土地,11.0%的人口,創造了縣域約四分之一的GDP。浙江、湖北、四川、河南、陜西等省份相繼出臺支持縣域發展的規劃、改革方案等,培育壯大縣域經濟是各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
報告顯示,“千億縣”數量由2011年5個增加至2021年43個,GDP超7萬億元。
此外,工業是百強縣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該領域保持強勁增長。報告顯示,百強縣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4.0%,高于廣東省(9.0%)、江蘇省(12.8%)、浙江省(12.9%)和山東省(9.6%),且高于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6%)。
近2年各省份百強縣數量變化
從2020-2022年不同省百強縣數量變化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平穩型:江蘇、浙江、湖南、安徽、遼寧、內蒙古、陜西、江西、廣東。這類省百強縣數量近三年沒有變化,表明這些省縣域經濟格局相對穩定,未來需要培育發展新動能,帶動全省縣域經濟整體發展。
(2)增長型:四川、湖北、福建。
四川省有4個縣市(西昌市、簡陽市、彭州市、射洪市)入圍全國百強縣,其中兩個新入圍。無論入圍總數和新入圍數量,均居西部前列。2021年四川省經濟總量邁上5萬億元臺階,縣域經濟貢獻巨大。四川作為全國縣級行政區最多的省份之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到全省經濟的底座支撐力,重要性毋庸置疑。
從全國1800多個縣域中脫穎而出,百強縣往往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探索出自身的發展模式,如:產業體量大、產業門類多、主導產業不突出的“大而全”發展模式,或一業獨大、產業集聚度高、產業門類少的“小而精”發展模式,但“大而全”或“小而精”的縣域發展模式,并不能持續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因此,縣域百強進位不僅要“規模”實現增長,同時也要加速經濟“結構”優化。
東部地區數量略有下降,中西部地區數量穩步增長
(1)東部地區百強縣數量略有下降。東部地區百強縣數量較2018年下降明顯,但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的縣域依然位居百強縣榜單前列,并在體制機制改革、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等方面,帶動全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縣域在入榜數量和發展質量方面均持續保持前列。
(2)中部地區百強縣數量增長顯著。中部地區縣域經濟實力穩步提升,湖北、河南等省份相關政策出臺,帶動了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西部地區百強縣數量近兩年保持穩定。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平穩發展,百強縣數量近兩年保持不變。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以及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等,為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4)東北地區百強縣數量保持穩定。遼寧省縣域經濟在東北地區一枝獨秀,成為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新時期百強縣承擔著重要新功能
(1)百強縣引領經濟強縣逐漸獲得在創新資源集聚和創新活動中的引領地位;率先探索縣域制度創新,為廣大縣域提供經驗借鑒;持續拓寬縣域創新發展內涵和外延。
(2)百強縣為縣域經濟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提供了頂層設計經驗借鑒,是縣域特色發展的樣板和示范。
(3)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區域(流域)生態統籌和治理等方面,百強縣帶動探索綠色發展的實踐場景。
(4)百強縣在跨區域協作機制設計、利益共享分配制度創新等領域的先行先試為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提供了重要支撐,百強縣率先進入融合發展的深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