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講真話似乎不容易了。很多影視紅人、媒體明星在他們的自傳或是訪談中,所表露的那些“真實”、“誠懇”和他們“本來的我”簡直能夠顛倒黑白。
有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是基于非常現實的恐懼:實話說得太多,有可能受到傷害和被控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中,別人說得越多,我們想了解的也就更多,而且更加懷疑其真實性。這是個惡性循環。是啊,如果一個人總以“老實說”和“說真的”這樣的詞匯作為開場白,人們可能會全盤懷疑他/她所說的。
真相因人而異
你最好的朋友問你覺得她的新發型如何。你老實說道:“這發型糟糕透了。”但是另外一個人會說出與你完全相反的看法,而且她/他也是說真話。另外,同樣是你,在另一天或者在另外一種情緒下,你可能覺得她的新發型很適合她,恰好體現了她的獨特魅力。或者在同樣的環境下,你也可以很真誠地告訴她:這個發型使她看起來比較嚴肅。
“真相因人而異,人物不同,情感不同,真相也不同。”心理分析學家簡-德·納索(J.-D.Nasio)說:“講真話,只講真話,這意味著要和現實建立直接的聯系。但是,我們總是在演繹,那么這就是在說謊。更準確地說,這意味著真相是主觀的,而且是受情感影響的。”“完全講實話是不可能的”,他解釋說,這首先是由語言的本質造成的:“從我們要通過言語進行表達的時候,就注定無法說出全部的想法。語言從來無法體現全部真相;總會有一部分真相被隱藏起來,那是言語無法表達的。”
一種反射行為
堅持真相就意味著永遠不能說謊——這仍然是不可能的——簡-德·納索繼續闡述:“我們做不到不說假話。”
當然,有些謊言是為了欺騙對方而有意識地主動地曲解現實。但這只是少數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說的大部分謊言都是“本能的反射行為,目的是自我保護”。但是我們防備的是什么呢?
“對肉體、精神、物質或者是心理的傷害(羞辱感,喪失對自我的認知,等等)。簡而言之:就是為了維護和他人之間已經建立的關系。我們說謊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愛,害怕失去對方。”在簡-德·納索看來,謊言首先是一種“防御”。實際上,那些心直口快的人都是非常自信的。心理分析學家解釋:“他們很自信,不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尊重的象征
在社會生活中,適當地掩蓋真相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學家克勞蒂恩·白蘭德(Claudine Biland)解釋說:“這是一種社會慣例。”你和同事打招呼:“怎么樣?還好嗎?”如果他/她決定說實話,就會詳細地回答說:“不怎么樣。我有個文案要完成。我害怕不能按時交。”但是他/她會說謊:“很好。你呢?”這不是不誠實的表現,而是出于對對方的尊重。
心理學家解釋說:“良好的溝通是知道為對方考慮,了解對方希望聽到怎樣的話語。”換言之,就是至少知道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這個理論與美國心理治療家伯瑞德·伯蘭頓(Brad Blanton)的看法相悖。他認為毫不壓抑地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能夠使我們了解自己和別人。在他看來,為了擺脫折磨自己的那些想法和評價,唯一的辦法就是建立真實的關系。
真實還是真誠?
克勞蒂恩·白蘭德認為:“出于禮貌或者疏忽的謊言,不會妨礙我們成為真誠的人。”真誠與真實幾乎毫無關系。一切都決定于我們希望在與對方的關系中處于怎樣的地位。舉個例子,丈夫出于對妻子的愛,或害怕失去妻子,決定隱瞞自己曾經不忠的事實。
心理學家認為:“哪怕丈夫在說謊,他對自己內心深層的真實是真誠的。那就是他不愿傷害妻子,也不愿失去她。”因此,對于他自己和婚姻來說,丈夫的謊言反而揭示出更重要的真相。這就證實了簡-德·納索的理論,他強調:對于心理分析學家來說,與真話相比,蓄意的假話表達出的東西是一樣多的。甚至更好——因為“謊言本身就是個真相,欲望的真相。”在弗洛伊德之前,法國哲學家布萊瑟·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就提醒過我們:“真相的反面不是錯誤,而是另一個真相。”
我們說謊的主要動機
心理分析學家列出的說謊十大動機
1、為了不傷害對方
2、為了維護自己愛的人和事
3、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
4、出于羞澀
5、為了尋求真相(通過鼓吹假相)
6、為了逃避譴責或懲罰
7、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最強最好
8、出于物質利益
9、出于好玩或者有趣
10、出于誹謗(來源: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