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作文的教改價值與實施策略
張松祥(江蘇如皋高等師范學校)
摘自《教學與管理》2014年2月20日
摘 要:學科作文衍生于跨學科寫作,具有功能目的性、過程合作性、體系梯級性和文體多樣性等特征。開展學科作文訓練,能夠讓作文教改回歸本原,使作文成為一種學習手段;能夠體現課程改革要求,順應世界作文教改潮流;能夠扭轉作文教學中重技巧培養、輕思維訓練傾向,促進學科學習與作文練習和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共同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多種文體寫作能力。實施學科作文訓練,必須變革師資培養模式,小學階段盡可能使用全科教師;建立作文教學聯盟,形成整合課程;重視學、做、用、寫結合,促進學科作文生活化; 創新和豐富學科作文表現形式;改革評改標準,堅持科學性、生動性相統一;鼓勵學科教師開展學科寫作等。
關鍵詞:學科作文教學改革作文策略
學科作文主張衍生于美國為首的英語國家跨學科寫作教學流派“學科中心法”,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西方不少國家作文教改的重要樣式。我國作文教學的不少先行者也嘗試將作文教學滲透到各個學科,力圖讓學科教學與作文教學互補共生。較早提出作文與學科聯系的是李希貴先生,他在1984年提出“作文教學同語文教學從學科上分離,獨立成科”,認為“作文獨立成科,不僅可以一掃作文教學的‘無政府狀態’,而且從教材編寫上可以主動地與學科結合起來”。吳世昌先生1991年對作文與其他學科聯系進行了逐一羅列。楊洪梅老師在1997年提出“結合其他學科,進行作文研究”。 新世紀以來,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且影響較大的是鐘傳祎先生。
一、開展學科作文訓練的價值意蘊
當作文教學改革經過快樂作文、情景作文、想象作文等轟轟烈烈的推進,仍然不問斷地遭受到學生作文題材狹窄、內容空洞的批評之后,學科作文的興起能夠把改革視點拉回到學生的生活本原即學習活動中去,使作文訓練與學科學習相輔相成并成為學生學科學習的重要手段,更多地讓學生增強和提升一種理智力、判斷力、思考力以及信息收集、 篩選、加工、利用、呈現的能力,較好地扭轉作文教學中重技巧、輕思維的傾向。
1.學科作文的興起,能夠促使作文教學改革回歸本原,使作文成為一種學習手段
學生之所以怕寫作文,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無東西可寫,二是不知道怎么寫,三是寫作動力不 足。 關鍵的是第一條。面對學生假而空的作文,不少人總是抱怨學生的生活積累少、資源貧乏。其實學生生活的主陣地在學校,最熟悉、最有東西寫的就是他們的學習生活。而在其學習生活中,占時最多的就是學科學習。在學科學習中既有對人、對事的記憶,體現學習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有對天地萬物的發現、探究,能夠在學科學習中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接受科學和理性精神的熏染。所以學科作文的興起,不僅從學科學習上為學生的自我學習提供了一把萬能鑰匙,使寫作成為學科學習的幫手和工具,而且通過這種作文活動,根本上解決了學生作文內容的源流問題。
2.學科作文的推動,體現了現代課程改革要求,順應了世界作文教學改革潮流
全美州長協會最佳實踐中心與主要州立學校官員委員會協調共同完成的《美國共同核心州立標準草案》,在內容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求學生具有收集整理、理解分析和綜合評價的能力,能夠對信息觀點進行報告,進行原創性的研究以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并能夠運用多種媒體形式進行創作。 日本2008年修訂發布新的課程綱要,修訂目的就在于強調“加強讀、寫技能的教學,加強短文的寫作和其他學科關聯的讀、寫技能”。我國頒布的各科課程標準中,也強化了寫作要求。如初中物理學科要求學生“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從圖書館、互聯網上收集有關新材料研究和開發的信息,寫一篇小論文”,“調查當地幾種爐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寫出調查報告”。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在活動的教學基本形式上提倡“引導兒童采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以多種形式如語言、繪畫、音樂、動作、表演、作文等, 表現與分享活動的成果”。
3.學科作文的訓練,能夠扭轉作文教學中重技巧培養、輕思維訓練的傾向,促進學科學習與作文練習,有利于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共同發展
一篇文章價值的大小,更多地表現在它的思想性上,所謂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就在于文章的思想性。對我國教育批評較多如學生創新能力的缺乏問題,本質上講也是對學生思考力教育不夠所致,不少作文教學仍囿于章句技巧之中。王小波先生說“真正的學問不在字句,而在于思想”, 的確是振聾發聵之語。有的心理學家把思維定義為“問題的解決”。我國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往往追求陶冶與娛情,忽略益智和思維。學生的創新和思維能力從哪里來?重要途徑就是通過運用學科知識原理去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各門學科知識、原理是人類智慧尤其是理性思維的結晶,學生學習過程既是習得過程,也是探究過程。學科作文引導學生把這種探究和思考用文字記錄下來,對學生的未來成長甚至整個民族思維品質的提高都是很有意義的。邁阿密大學師范學系寫作藝術教授羅馬諾指出:老師能讓學生從寫作中發現、創造并探索他們的思考能力,深化既有知識,去培養智能的自主性, 去推測可能性,去與難懂的概念奮戰,在學習中發揮想象力。
4.學科作文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具備多種文體寫作能力,使其受益終生
不同類型的文章有不同的語體、風格。譬如說文藝文使用文學語體,變幻多姿;應用文使用事務語體,樸實端莊;政論文使用評論語體,睿智犀利。 一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寫過的文章少說也有幾百篇,但由于我國中小學作文教學長期以來重文藝文、輕應用文傾向,學生學習期間長時間專注于一 兩種文體的練習,文種單一,營養不良。不少學生進入社會以后很長時間內都不能脫掉“學生腔”、“文藝味”,寫出來的文章從內容到形式不倫不類。關鍵也就在于在中小學階段缺少科普文、調研文、學術文甚至是日常應用文等經世致用文體的訓練。而學科作文能夠讓學生在諸如數學學科的概念原理學習總結、化學學科的實驗報告、歷史學科的景點游記、地理學科的氣候觀測報告、音樂學科的名曲欣賞、體育學科的游戲場景描寫、美術學科的經典畫面解讀、社會實踐的調查報告等多元訓練中,體味不同文體的語體風格、語言特點、結構樣式和體式規范。一個學生如果能夠經過嚴密的學科作文訓練,必將受益終生。
5.學科作文能夠發揮學科優生的優勢,激發全體學生的作文興趣
作文學習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學習、運用規則的智能活動,而規則學習的內部條件之一就在于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不少理科學得比較好的學生,由于自我心理暗示,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把作文能力與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水平捆綁在一起,如果一個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學習不行,可能對作文也就不感興趣。而開展學科作文訓練,學科出色的學生往往由于其在某個學科上占據優勢,所以他在自己認為十分拿手的學科作文練習時就容易樹立作文的自信, 有話寫、愿意寫,也寫得好。
二、實施學科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
學科作文教學作為當下世界作文教學改革的重要主張,具有很強的生長性,代表著作文教改的重要走向。要改變時下波瀾不驚的現狀,必須大力實施師資為主、學科合作、深化教學、變革標準、下水導引等多方面的策略。
1.變革師資培養模式,小學階段盡可能使用全科教師
目前學科作文的實踐主要集中在小學,原因在于小學課程相對于初、高中來說專業性偏弱,語文教師自身的知識能力結構對各個學科的認知性、適應性比較強。研究表明,學科作文實驗搞得風生水起、富有成效的地方,大多是全科教學,或由語文教師兼教多門課程。但不少地方小學分科教學相當普遍,給學科作文的推進帶來師資障礙也就在所難免。近年來,隨著小班化的推進、小學學科之間門檻打通的客觀要求,對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和使用呼聲日高,為小學學科作文的全面推廣帶來了可能和希望,但變革小學師資培養的模式是根本前提。
2.建立作文教學聯盟,形成整合課程
美國學者們在制訂《美國共同核心州立標準草案》時認為,跨學科教學既能體現作文教師的地位, 同時也承認其他學科教師在提高學生讀寫能力方面發揮的作用。學科作文有一個困難難以逾越,那就是:年級越高,推進難度越大。在當前情況下,初、 高中實行全科教學幾無可能。因此,實施學科作文必須組成作文教學聯盟,加強協作交流,由學科教師與語文教師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定題輔導。 同時十分有必要對學科教師進行一定的作文指導方法培訓,讓學科教師增強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意識,掌握指導學生觀察、記錄、反思的能力。
3.重視學、做、用、寫結合,夯實學生學科學習和寫作學習的基礎,促進學科作文生活化
我國基礎教育的學科教學由于教學觀念、辦學條件、設備設施、學生規模等影響,學科實踐活動開展較少。有的學校即便是課程規定的實驗也短斤缺兩、不能保證,學生缺少動手的機會、實踐的體驗, 學習生活記憶中值得回味和記載的東西當然就很少。因此,學科作文的有效實施,一方面要求學科教師豐富教學手段,強化教學的過程性、實踐性和演示性,凸顯“教學動點”。另一方面也要求語文教師采取多種手段,幫助學生進行學科情境再現,指導學生或抓住最動人、最有意義的學習場景、片斷,或就某一個學科概念的深化、學科原理的運用等進行寫作,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學科學習中最拿手、最得意的學習場景、故事、心得,并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和分享。此外,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記錄學科知識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解決具體問題等實際的鮮活案例,使學科學習與日常生活相互交融, 促進學科作文的生活化。
4.更新觀念,創新和豐富學科作文的表現形式
傳統觀念中的作文似乎應該是要素完備、段落分明的文字表述。其實,寫作是一種表達、傳遞信息、情緒、思想的行為,其手段、形式甚至載體是應該不拘一格的。在很多國家,數學、物理概念圖的制作都被視為作文形式。因此在學科作文的樣式上, 既可以是純文字表達,也可以是圖文互映,甚至無聲文字與有聲視頻結合的多媒體形式;既可以是現實手法的實錄記述,也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浪漫童話,目的就在于創造寬松的環境讓學生放飛想象、 肆意表達,增強學科作文的開放性和吸收力。
5.改革評改標準,堅持科學性、生動性相統一
眾所周知,作文評價的標準必須兼顧到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文章的價值除了娛情養性之外,主要集中在其思想性上。在實際評改過程中,語言的綺麗、技巧的多變被不少教師甚至不少重要考試的評卷者放到第一位,而文章的品位、觀念、思想則被放到第二位。但學科作文大多數可能理勝于情,教師對于學生在作文中哪怕是一丁點甚至不太成熟的創見都要大加鼓勵,保持和支持這種積極性。至于其在遣詞造句甚至結構規范上的瑕疵和不足,也是瑕不掩瑜,隨著不問斷的訓練應該是可以克服或完善的。
6.鼓勵學科教師開展學科寫作,發揮示范導引作用
教研并重是一個優秀教師的基本標準,也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作為學科教師來說,教學研究的常規方式就是學科研究,表現形式就是學科研究寫作。這種學科研究寫作,較低層次的有學科課堂實錄、教學反思,較高層次有就學科問題提出教學策略或就學科課題進行專題、系統研究。一個學科教師不問斷地進行這樣的研究性寫作,不僅促進自身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變,而且能夠主動呼應學生的學科作文,起到教學相長的示范效果。
學科作文本質上屬于作文教學改革,學科教學也有自身的體系和方法。不同學科開展作文練習的內容方法千差萬別,不是所有的學科教學內容都全部適合開展作文訓練。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學科學習與作文學習兩個方面的關系,找準二者的連接點,切實防止因學科作文的開展而沖淡甚至削弱學科內容的學習,出現“作文中心”的泛化現象。只有這樣,學科作文教學改革才能得到良性持久的推進。
[作者:張松祥(1972-),男,江蘇如皋人,江蘇如皋高等師范學校副校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