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cy Duong,
美籍亞裔插畫師,深愛東方文化。
Nancy 收集資料繪制了這套中國傳統服飾的進化變遷圖,讓我們隨著Nancy 的插畫去領略中國幾千年的服飾文化吧!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漢女子以深衣為尚,深衣是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上衣和下裳連屬在一起,上衣下裳分開來裁并在腰節處縫和為一體,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且將衣襟接長向后擁掩,然后用腰帶系扎,其襟裾隨身體纏繞稱為曲裾,所以這種深衣叫做曲裾式深衣。衣襟纏繞層數較多,衣擺寬度較大,穿此種深衣,腰身要裹得很緊,用帶子束住。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這時候的女子服飾大體上還是承襲秦漢舊制,以襦、衫、裙為主,也以大袖衫為尚,流行上襦對襟(開衫),裙一般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長。
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
大概因為開放、開明、開化,后人便一股腦的把開化服飾都挪到唐代,以暴乳裝、裸體裝作為唐代女性服飾的代表,實在是曲解了唐代的女服。
隋唐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民間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繡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兩宋時期(公元960-1279年)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褙子是一種衣身下沿至足,袖子加長,腋下開衩,即衣服前后片的側縫不縫合的衣服,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元朝時期(公元1206-1368年)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
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后妃在參與祭奠等嚴重儀式時運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同穿著。而明代日常女子服裝以衫、裙、襖、褙子、比甲為主。褙子較流行,直領、對襟、小袖為平民之服。
清朝時期(公元1616-1644年)
滿族婦女平時多穿長袍,下可掩足,右衽,袖口平而較大,袖端,衣襟,衣裾鑲有彩色緣邊,領有高有低,無領則以圍巾繞領;她們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后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
民國時期(公元1911-1940s)
受西方現代服飾的影響,民國初期,高跟鞋,長裙流入,不過還是那種不露襟邊,用紐扣的小馬褂,繼承了滿清的那種服飾風格。民國后期,同時經過改造,開始出現了將滿清扣搭與長袍相結合的旗袍。
新中國時期(1949年至今)
旗袍開始作為傳統服裝流行。現代,經過了很多的改良,不管是面料還是設計上都更加時尚。
旗袍的變化很多,衣領、衣袖、下擺都有很多種變化。先是時興低領,繼而流行高領,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蟬翼的旗袍仍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以示時髦。高到直抵腭下,繼而至耳。而后盛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干脆不要領子,也是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