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儒家一直注重實學。
儒家的基礎學科里面,禮、樂、射、御、書、數,是非常豐富全面的。尤其對國學來說,熟讀四書五經,五經里面有一經,就是易經。
易經里面包括易者,醫也。中醫的醫,跟易經的易,還有意思的意,都是相通的。
所以,今天給大家講講我們實用心學是怎么維持健康的。
1
在我們印象當中,儒家、孔子都是為了追求仕途,都想要當官。實際上,儒家一直有另外一面,就是修身。
《大學》里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最早,最重要的是前面的修身部分。只有自己修身修好了,才可以去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其實真正全面的儒家,是非常重視前面修身這一塊的。所以真正的儒家是全面的,既有社會面向,又有心性面向。
心性面向,修身部分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2
儒家到了心學這里,又有一個變化。
之前我們知道孔子走遍各國,包括孟子也是一樣,中學課本里面有孟子見梁惠王、齊宣王、這個王、那個王。
他們都需要通過國王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歷代儒家都是這樣的,一直到晚清,讀書人都是為了當官。
但實際上,從陽明心學這里,有另外一個路向。
其他儒生需要得君行道,需要通過君主才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實現天道理想。而王陽明則是“覺民行道”,就是讓民眾覺醒,讓民眾覺悟,讓民眾領悟道。
所以王陽明本身雖然是個大官,但他在當官期間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斷地向皇帝上書,要求請假,回老家養病,或請求辭職養老。
不斷的辭職,不斷的請假,這就是王陽明在當官期間經常做的一件事情。
因此,心學主要是在民間傳播。所以,才有很多民間的流派。
覺民行道,喚起普通老百姓的良知,這就是心學跟之前的儒家有所不同的地方。
所以儒家不是我們印象當中那種儒家,其實它是非常豐富、全面的。
3
我來介紹一下我們實用心學非常重要的理論、原理。
宗旨,致良知。
這個“致良知”三個字,其內容比一個圖書館那么多的書還豐富。王陽明一輩子經驗總結,最后凝聚為三個字,就是“致良知”。他認為所有的一切,三個字就夠了。
那么,良知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這里也有信佛,也有信道的,良知其實也是佛性,也是自性,也是上帝。
良知其實也是終極的那個東西。只不過,王陽明把它命名為“良知”。孔子把它命名為“仁”。
實際上,它就是終極本源。
關于良知,我們看王陽明的書,他有非常非常多的闡釋,是無窮無盡的。總之,我們知道,良知就是最本源的那個東西,就是天道,就是老天爺。
良知,一般人以為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良心。其實你可以把它(良知)想象成一個神,一個上帝,或者老天爺。
那么,致良知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把這個“致”,理解為回到、回去、回歸。致良知,就是回到良知的懷抱。其實就是回去。我們被上天發配到人間來,那么致良知相當于回到上天的懷抱。
這里面包含著無窮的東西,那么心學可以概括成這三個字。只要記住這三個字,心學全部在里面了。即是動詞、又是名詞、又是形容詞,所有都在里面。
4
心學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就是良知,存天理,就是良知要保留在我們心中。
良知用儒家五行來分,可以分解成仁、禮、信、義、智——可以這么去理解,不然良知太抽象了。
不仁、不義、無禮、不智、不信,那就是違背良知,是被后天蒙蔽的。
我們的天性一定是良知的,這個從孟子開始一直有很多說法。
我們的天性一定是良知在發揮作用。不然的話,我們現在就跳起來在這里發瘋了。
為什么我們不發瘋,正襟危坐地在這里聽課呢?是良知在引導我們。
5
良知會引導我們做每一個人該做的事情,就算是一個犯罪分子,比如一個剛犯罪的人,他會對自己的罪行非常懊悔、懊惱:“我怎么做了這樣的壞事呢?”
一個壞人會認為他所作的事情是壞事,說明壞人也有良知。
有一次,一個強盜被王陽明抓住了。厚顏無恥,怎么地他也不肯交代、不肯投降。
王陽明問他:“你要怎么樣才肯投降?”
強盜說:“我反正是壞人,厚顏無恥,我怎么也不怕你,怎么也不會投降的。你嚴刑逼供都沒有用。”
王陽明想了一招,強盜就投降了。他說:“來人,把他衣服脫光。”
這個強盜頭子說:“這怎么可以呢?”
王陽明說:“你看,你懂得廉恥嘛。你就是有良知嘛。你怎么認為自己是很壞的壞人呢?”
所以,最壞的壞人,也有良知。
實際上,沒有壞人。他可能偶然的,或者因為某些因素,走歪了路而已。所以人性本善。
王陽明說人人都是圣人。
6
那么,怎么致良知呢?
就是在源頭上下功夫。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舉疾病的例子,按我們實用心學的原理就是,心以外是沒有病的,也就是一切疾病都是心病。
你要是覺得自己生了病,檢查自己的內心。
當然,你可以先讓醫生去檢查你的身體,但如果要治本的話,還得檢查自己的內心。這是我們實用心學的基本原理。
正如我常常說的:“此心干凈,百病不侵;此心不動,萬惡不生。”
7
從源頭上下功夫,源頭是什么呢?
剛才說了良知就是源頭。
按現代科學的說法,源頭就是宇宙大爆發前的那個奇點。宇宙大爆發之前什么都沒有,從一個非常非常小的粒子里爆發出來。整個宇宙都濃縮在這么小的一個微粒子里面。
但是,這個微粒子還不是源頭。
這個源頭,過去很多偉大的導師都有很多解釋的。比如說,老子的《道德經》就講了這個東西。佛教里面把它(源頭)說成無。易經里面說(它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都是從無當中來的。
上次有個心友問:“我來聽課需要什么基礎?”
我也不知道大家基礎怎么樣,就認識這個源頭啊,有些人是有感覺的,有些人毫無感覺,不知道這個源頭是什么。
8
按我們實用心學的理論,在源頭上下功夫,就是在無極當中下功夫。剛才說一切疾病都是心病,心學從源頭上下功夫,這是真正的治本。
如果在源頭上不讓這個病產生,把苗頭掐掉,那就不會有這個病。
有些人生了20年慢性病,既然生了20年的慢性病,一般的醫療恐怕已經無法解決,這是從根源上出了問題,那只能是從源頭去治了。
實用心學是治根的。根就是道,就是無極,就是這個真心,這個良知。
一個人一般在3歲之前,還是一顆真心,還是良知。3歲之后,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和教育,要守各種各樣的社會規范,然后他慢慢熟悉了我們這個世界,那他就會慢慢淡忘他的真心。
如果我們身邊有3歲的孩子,如果沒有3歲的孩子,有小貓小狗也可以,他其實(就是)一顆真心。
一顆真心,就是指他處在無極的狀態。
9
我們心學的方法,就是這個太極,太極是從無極當中生出來的。用佛教的話來說,真空生妙有。
太極是從真空當中生出來的最初的一個東西,最初就是最接近源頭。
在太極上下功夫,基本上已經接近于本源,也可以治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