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不知不覺,一年時光已去了一大半。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十三個節(jié)氣,也是秋天的開始,于每年八月七日至八月八日交替。
立秋過后,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內斂。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夏的蔭盛濃綠漸漸轉為秋的滿目金黃。田間阡陌,處處蕩漾著歡聲笑語。
那么在古代,人們又是怎樣描繪立秋的呢?一起來看看。
清風破暑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唐.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
意思是,隨著秋天的到來,曠野間炎陽已隨飄逸的云朵散去,縷縷涼風迎風而起。
這本是白居易自艾自憐的詩,可是他卻把秋的特點描寫得那么美。“離離”二字,瞬間勾起人們對草原的聯(lián)想,“裊裊”又有一種古文特有的優(yōu)雅和溫柔。
原來人間秋色,竟也那般溫柔體貼、善解人意。它不像夏日的風雨,狂而大。而是像書香世家盈盈而來的女子,眼波流轉,顧盼生輝。
云收夏色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唐.劉言史《立秋》
意思是,云朵漂移的天空收起了夏天的景色,草木的枝葉隨風搖動,響起了秋天的聲音。
史上關于劉言史的資料很少,只知他與李賀同樣擅長寫詩,同夢郊友善,一生懷才不遇,多在他人府上做幕僚。
記載他詩的風格也只有簡單一句“美麗恢贍,自賀外世莫能比?!?/span>
這首立秋,雖然比不上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懷》唯美,卻也是難得的佳作。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整個畫面極具動感,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將秋日的景物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猶如身臨其境。
他說,天空收起了夏日的景色,木葉隨風響起了秋天的聲音。
你都不用閉眼,只需凝神一想,就能感受那份美!
梧葉驚秋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意思是,夜雨一點點淋在梧桐樹葉上,秋聲難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斷。
在我看來,“秋”具有兩面性。一面“潔凈無塵”,使人寧靜回歸;一面“蕭瑟冷寂”,導人傷感惆悵。
這首詩當屬后者。
他寫了秋天最令人傷感的兩個景象,“梧桐”和“芭蕉”。宋代詞人周紫芝詞云“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這是一種難以自拔的肝腸寸斷美!
秋天,最不能聽的就是雨。任何一絲的僥幸,都會讓悲傷逆流成河。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唐.王維《山居秋暝》
意思是,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王維大家都比較熟悉,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詩人。不僅人長得帥,琴彈得好,詩畫更是一絕,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睿智。
他被人們稱為“詩佛”,在他的詩里,我們讀到的永遠是一份寧靜。
或許這就是李白與王維不合的地方吧。李白覺得王維太“悶”,王維覺得李白太“狂”,兩種不同的追求,自然難以交集。
紅藕香殘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意思是,綠色池塘里的荷花雖然都落盡了,但還有新長出來的如銅錢那么圓的小荷葉。
楊萬里寫景很在行,尤其是寫荷花。那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經(jīng)發(fā)表,立馬火遍大宋文壇。其中那句“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更是千古流傳,無人超越。
這首《秋涼晚步》沒有《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曠大,更著重于具體事物的描繪。
他說,秋天來了,雖然池塘里別的花都落盡了,但還有新長出來的如銅錢那么圓的小荷葉。
言外之意好像在說,不要因為秋天的到來悲傷,只要你用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季節(jié)都有它的美。
你看這落紅滿目的池塘里,荷花不正在悄然綻放嗎?
寒蟬凄切
涼夜悠悠露氣清,晴蟲凄切草間鳴。
明.沈宛君《立秋夜感懷》
意思是,秋日涼夜悠悠,露氣晶瑩剔透,有晴蟲于草木間凄切的鳴叫。
沈宛君原名葉小鸞,蘇州府吳江人,山東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葉紹袁之妻,明末才女。
她自小聰慧靈動,猶工詩詞,所生三個女兒皆能作詩,母女相與題花賦草。
因女兒逝去,悲傷過度,郁結而死。死后其夫紹袁集妻女之作,編為《午夢堂十集》。
夜涼露白
秋荷一滴露,清夜墜玄天。
唐.韋應物《詠露珠》
意思是,秋日的荷葉上凝著一滴晶瑩的露珠,那是暗夜里從玄天之上墜下的。
韋應物這首詩很有特色,寫出了一種仙氣飄飄的感覺。
他將晶瑩剔透的露珠比作神來之物,使人生出諸多聯(lián)想。
后兩句“將來玉盤上,不定始知圓。”更是將露珠在荷葉上和滴落時的形態(tài)描繪出神。
“將來玉盤上”是講露珠在荷葉上的形態(tài)。如果你平時注意觀察,會發(fā)現(xiàn)荷葉中心,連接梗的地方有一個小窩。露珠滴在上面,由于那個小窩不一定平整圓滑,所以會呈現(xiàn)不同的狀態(tài)。有圓的、方的,不規(guī)整的。那個樣子就是“將來玉盤上?!?/span>
“不定始知圓”,是說風吹來的時候,荷葉搖擺,上面的露珠也滾來滾去,這個時候才發(fā)現(xiàn)它的形態(tài)是圓的。
很美,很美!
以前解讀詩詞,比較喜歡用華麗辭藻去描繪那份意境;現(xiàn)在則喜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講述那份美。
流螢明滅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唐.杜牧《秋夕》
意思是,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zhí)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
詩描寫了深宮生活的圖景,渲染出暗淡而幽冷的氛圍,寫出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可我喜歡的并不是那份孤寂幽怨,而是“輕羅小扇撲流螢”這個畫面。它會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在山里撲捉螢火蟲的過程。
我們那時候沒有小扇,都是用手直接去抓,抓來以后放到透明的瓶子里,把它舉在眼前一直看。
我想,那樣的年紀,不管怎么看,也是看不出什么名堂來的。
可你就忘不了,忘不了那樣的時光,忘不了撲捉螢火蟲的那個過程。
幽窗月明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宋.張耒《夜坐》
意思是,寂靜的前庭空無一人,只有秋月仍舊明亮,夜霜還未落下秋氣已先清冷、蕭瑟。
這首詩很靜,會讓人想到蘇軾的“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span>
夜深人靜的夜晚,獨坐窗前,唯有明月霜華相伴。這樣的寂靜,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也不是每個人都享受得來。
可一旦真懂了它,將會無比的浪漫!
圖片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文末點擊在看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