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愛吃面,離不開面,青海的風味小吃品種繁多,讓人回味的鍋榻、“魏麻食”、“杜釀皮”、冶涼面……等等,曾經拴住很多老西寧人的胃,小編挑選了幾種代表性的小吃,聆聽這些老人講述70多年前曾經風靡一時的青海名小吃。
小麥磨出來的面粉,白嫩而細膩,聞起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迎著清晨的曙光,能見到那面粉膚身上的一縷縷光澤。已經80多歲的孫正新老人最喜愛的就是這樣的感覺,這是勤勞的結晶,是汗水的提煉。曾經多年從事廚師專業的他對面有一種特別的熱愛,他說用面粉做出來的面食不勝枚舉,常見的是,將面粉和著蘇打水,揉成面團,而后或搟成寬而薄的面帶子,可以揪面片,可以捏疙瘩,或拉成長長的面條,粗細可分,各種面條,手工做成的,很好吃。這樣的“做面”手技,這兒的人,人人都會,他們那嫻熟的廚藝表現,讓人有種欣賞入迷的心緒。
提起油炸糕,很多老人都記憶猶新,油炸糕做得最好的要數“韓疙瘩”了。已經76歲的宋國榮老人回憶,油炸糕的經營者姓韓,家住東關,他脖子后有個大疙瘩,經常用藍布巾包起來,他經營的油炸糕也因此而得名。老人說解放前曾在省圖書館門口擺攤,他的油炸糕顏色深黃、酥脆香甜。在薄利多銷的同時,也注重質量,他做的油炸糕不僅大而且好吃,加上服務態度又好,在西寧曾紅極一時。老人記得一個細節,那時拉了幾天肚子的他特別想吃油炸糕,就帶上幾瓣大蒜備用,“韓疙瘩”見后,徑直走進廚房,把大蒜和紅糖放在一起炸出“糖蒜糕”,讓老人趁熱吃,并說專治拉肚子,老人吃完后果然見效。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韓疙瘩”的店面顧客盈門。據說1948年韓疙瘩花了六十塊大洋去醫院將大疙瘩切除,以后生意也日漸冷淡。
麻食,也有叫“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一道傳統小吃。明代美食家黃正一在《事物組珠》一書中說:“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入炒肉汁食。”20世紀30年代西寧的一些老人還記得在大新街北口的中山市場內,有一家獨具特色的麻食店,店主叫魏新元,他的麻食在同行中首屈一指,尤其是那肉湯,味道鮮美絕倫,端起一碗麻食,嘗一口湯,再細品里面的牛肉丁,余香繞梁三日不絕,雖說有點夸張,可見味道之鮮美。每日清早有許多顧客喜吃加重酸辣調味的麻食,據說可以醒酒,吃后頭腦清爽。魏新元經營麻食三十余年,他的麻食味美價廉、經濟實惠,生意一直很好,直到1969年因車禍亡故。
鍋榻是青海的一種主要面食,雖然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食品,“但它還有一段傳奇經歷呢。” 孫正新先生說。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外出私訪,這一天來到青海老鴉峽里的某個小村子。這一帶人煙稀少,可憐的皇帝已經跋涉了兩天,竟沒能找到一點水米進肚,餓得頭暈眼花,兩腿發抖,總算堅持著走進了一個農戶家里。青海人民十分好客,見有遠方的客人光臨,這家的老奶奶就特地精制了一鍋鍋榻款待他。皇帝吃飽了,仔細回味,感覺真是人間第一美味,鍋榻給他留下了十分美好而深刻的記憶。
皇帝回到宮中,還是不能忘懷給他留下美好印象的鍋榻,下令宮中御廚馬上去做,廚師端著熱氣騰騰的鍋榻讓皇帝品嘗,根本不是他當初吃過的味道,一怒之下,殺死了三四個無辜的廚師,于是御廚房派人星夜奔赴青海學藝,并啟奏皇上:進食美味必須空腹,請皇上一兩天之內不要吃其他食物。皇帝為了一飽口福,就點頭應允了。這一次,鍋榻端上來后,皇帝進食得特別香甜,又品味到了青海濃烈的地方風味,一邊吃還一邊夸贊:“鍋榻確實好吃。”從此,鍋榻在青海地區就日漸風行起來,品種不斷增加,花樣不斷翻新,口味也越來越好,并終于成為青海人民的日常主食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釀皮綿軟潤滑,加上調料酸辣可口、爽口開胃,是西北地區的傳統特色美食。釀皮是用面粉漿汁蒸出來的面皮。有兩種,一種是普通釀皮,一種是高擔釀皮。釀皮的原料甚多,從綠豆面、高粱面到麥面,似乎只要是富含淀粉之物,皆可入選,稱為“面皮”。在西北這塊土地上,對于“釀皮”這一名詞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會陌生。寧夏人將其稱之為“釀皮”,陜西人則將它稱為“涼皮”。西北的特色小吃釀皮進了陜秦之地,稱做“面皮”;入了嘉峪關,又道“涼皮”。其實無論是哪一種稱法,都只概括了這種美食的一個方面。
孫正新先生說,約在1932年,西寧下宏覺寺街有個陜西人,他做的釀皮首先出現在西寧街頭,人稱“杜釀皮”,杜釀皮小名叫尕玉子,人稱杜尕玉釀皮,他家住大南門外,每日擔子停放在南大街雷鳴寺街口南側,他的釀皮灰堿適中,色黃質軟,薄厚均勻,富有彈性,出售時有熱有涼,需要熱食,即放上大米粒用油加炒。其所用調料均為自己加工炮制。釀皮中調上這些調料后,味道十分可口,一袋煙功夫釀皮就賣完了。后來又有曹釀皮、劉釀皮都保持了杜釀皮的特色,為百姓交口稱贊。
家住東關的“冶涼面”,因其右手殘缺一個指頭(傳說少年時為避軍閥拔兵自殘所致),人們又稱沒指頭的涼面,三十年代在中山市場設攤賣羊腸涼面最有名氣。他的涼面加工手續繁雜而精細,完全不同于現在市場上用機器面條做的涼面。面條撈出后,拌上熟清油,其色鮮黃透亮,油碌碌讓人垂涎欲滴,再加入少許的蘿卜丁臊子、菠菜及其他調料,口味別樣,進來吃飯的顧客很少有只吃一碗就罷休的。可惜的是,四十年代“冶涼面”就去世了,后來東關馬玉清經營的羊腸涼面也味極一時。
西寧衛門口,在現在文化街西口,有一位蘭州人,叫王建三,他做的酥餅,香甜脆軟,火候適度。慕名而來買酥餅的人常常人滿為患,有人把買到的酥餅拿到手上一抖,就像寬韭葉面條,可以用筷子夾著吃。老人記得,他們一天只做半天生意,想吃的人去晚了根本買不到。
面粉不僅僅可以做面條或捏面疙瘩的,還可以做饅頭、包子。說起饅頭包子,倒也不覺得生疏。青海人做饅頭包子,講究實用,當然也食用。所以,饅頭和包子,統統叫饃饃。一聽這饃,總讓人有種饑而欲食的感覺。新鮮的饃饃,剛出鍋,那是香氣十足啊。這里的饃饃,又白又結識,口感很翠,咬上一口,一種疏松鮮嫩的感覺。如果要是剛從田地干活回來,那肯定是抱著饃饃不放了。這讓我想起了,電影《活著》,那里面一個剛從監獄放出來的醫生,一口氣吃下了七個饃饃,喝下了幾口水,結果撐死了。
趙桐茂,山西人,家族小新街,靠賣蒸饃為生,他的磯面蒸饃,遠近聞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他用一半發面,一半死面,在不同的季節,按比例摻合,將和好的面用木杠反復摺壓,邊壓邊摻干面,用秤稱夠數量,一個個揉成饅頭放到蒸籠里,置于陽光下照曬,待發酵后,上鍋就蒸。蒸出的饅頭質酥,口味香甜,出籠后用手拿一個攥實了,放到籠里不一會就會恢復到原狀。用開水泡著吃,不成糊糊,放幾天干了,再用開水一泡即軟。
有一種“鍋盔”,我不僅嘗過,更見到過朋友媽媽制作它的過程。鍋盔,也是面食種屬。攪了面糊糊,而后整個一大鍋加熱,烤干,過點油,再烤熟,就成了。把它們倒轉立起來,就形似一“八旗清軍”之頭盔了。鍋盔,因此而得名!這樣的直爽,無需香料椒醋,不講究燉炒火候,一烤再烤,就熟了。難怪青海人特別鐘愛這種“鍋盔”面食。“鍋盔”一詞,形象生動,它結實厚道,有嚼勁,不怕風濕水潮,生命力頑強,完全是干糧。所以,這里的人們,特別愛吃這個,大人小孩,沒事閑著的時候,都會嚼嚼鍋盔,喝喝茶水,一樣的平民過真生活,一樣的有情有調。
“尹涼粉”的制作者名叫尹得壽,是互助縣沙塘川尹家灣人。父親尹光祖為清朝營伍士兵,后來營伍解散,他做起了小本生意。經孤寡老人宋奶奶的傳授,開始經營涼粉生意,人稱老尹。他所做的涼粉色淡黃,水與粉的比例得當,加上有上乘調料,鮮嫩而富有韌性,打成細線條也不會斷,其雞蛋臊子更具特色。
據說尹光祖制作涼粉的手藝,只傳給兒子不傳姑娘。其子尹得壽保持了父親做涼粉的特色,每日出攤三個小時就賣完了。他為人忠厚,經營誠實,服務態度好,遠近來吃涼粉的人絡繹不絕。據說有一天,“尹涼粉”沒出攤,想吃涼粉的人不知何故,就去問,“調和不全吶”老尹回答,原來尹涼粉所用七種調料,缺一種他也不會出攤,否則認為是哄騙買主。正是這種誠信,尹家兩代人經營近百年之久,“尹涼粉”成為我市群眾受歡迎的名小吃。1979年,尹得壽病故,操作方法失傳,“尹涼粉”在市場上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