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道全長23公里,西起漢水上游北岸額頭灣,東北過丹水池到新馬路,橫貫整個漢口中心城區,沿途與45條道路相交。武漢市文史專家皮明庥稱,解放大道及其周邊建筑的發展,是武漢55年來發生滄桑巨變的最好印證。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條道路周邊多為湖塘荒野,平時人跡罕至。從50年代開始,武漢劇院、武漢展覽館、武漢飯店、中山公園相繼在道路兩側建成,后來又有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武漢體育館、武漢商場、武漢廣場等陸續聳立,“扎堆”出漢口最為繁華的一條街道。
解放大道當初僅有江漢路至航空路1800米的土路,建于上世紀初,1929年,漢口市工務局招標建成碎石路,并將江漢路至中山公園路段命名為“中正路”。1949年5月,武漢解放,隨即改名“解放大道”。放大道真正成為“大道”是在1951年以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此路又經過了多次拓寬改造。從去年6月起,武漢市投入3.2億,解放大道再次為暢通而改造:管線入地、綠化改造、道路由六車道拓寬成八車道,鋪上瀝青??目前,循禮門地下汽車通道已建成通車,香港路高架橋、5座過街天橋和通道正在興建中。
凡有城市便有地名,地名產生于人類文明的曙光時期。它連接著城市的文化源頭,是城市從孕育到生長全過程的歷史見證。地名不但記錄著城市山川地理等自然元素的歷史變遷,也反映城市功能的變化軌跡。它記錄城市風物,也反映鄉風民情。地名既是城市的標識,她也能向你訴說這座城的滄桑之變。
地名也是城市的檔案館,地名越多越復雜,說明城市規模越大;地名變更越快,說明城市發展的節奏越快。武漢城區現實地名8666條,歷史地名3596條,共提供地名信息 12262條。而在這以后大約每年以幾十上百條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著新地名,可見這座城市的規模。在1990年的現實地名中,自然實體地名有山、峰、河、湖、港、海、磯、口、汊、塘及其它共10類255條;聚落地名有城、道、路、街、里、巷、村、灣、墩、嘴、坊、嶺、臺、橋、山、口、湖、店、區、宿舍、雜等21類4905條。另外就是一些文史地名和經濟地名。
你會發現武漢地名中的許多聚落地都是由自然地名演變而來的,像山、洲、嶺等,而且它們的數量也大大超過了路、街、里、巷這些人文地名。這就說明了自然因素在地名中占有重要成分。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首先勾勒了武漢三鎮的基本面貌,而古往今來的武漢人在其中開山筑路,修堤建橋,蓋屋建房,才密密匝匝地織出了五彩四溢的街道蛛網,于是才有了一張密集的城市交通圖和地名圖,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家園。武漢三鎮鼎立的大體格局,便是由長江、漢水所定。公元14世紀60年代以前,漢口都是一片蘆洲,與漢陽相連,那時以前的武漢都是雙城并立之形。直到明代成化年間,漢水忽從今郭茨口沖出一道,從原由龜山南麓入江改為由龜山北麓入江,將漢陽一分為二,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以后才有了漢口的迅速發展。
地名是城市的紀念冊,一個地名,或許附載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或許鐫刻著一件不凡的歷史,或許彪舉著一個杰出人物,或許蘊含著某種意義。因而,地名成為反映城市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統,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武漢存在不少因特征事物命名的地名,它最能表現武漢地形、地貌和街區的特征,如三眼橋、姑嫂樹、雙洞門、鼓樓洞、月亮灣、三層樓、六角亭、銅人像、籠燈堤等。它們形象生動,上口易記,富于獨創性和鄉土特色,因知名度較高而往往成為區片名稱,如六渡橋、司門口、堤角、單洞門??。
武漢有大量地名是富含時代特征的,它們傳達出武漢城市功能的歷史變化軌跡。例如在漢末三國兩晉時期,產生了大量的城壘、軍港和與軍事人物有關的地名:偃月壘、夏口城、諸葛城、梁廢城、鎖穴、鐵門關。與關羽有關的卓刀泉、洗馬長街、藏馬洞、關帝街、磨刀石;與魯肅有關的魯山、魯山城、白馬洲、魯肅灣等;與黃蓋有關的黃軍浦等。這充分說明了當時的武漢具有軍事城堡的重要功能。明末清初以后,武漢出現了不少因行業命名的地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板廠街、打扣巷??說明了當時的城市手工業已經興起發展。清末民初產生的一些地名還體現了武漢是萬商云集之地,如藥幫巷(河南藥材行)、萬壽宮(江西館)、福建街(福建公所)、寶慶碼頭(湖南寶慶會館)、廣東巷(廣東公所)、安徽街(安徽會館)等。由此可見當時武漢商業經濟生長以及海納百川、容納四方的開放性。產生于大革命 時代、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的許多地名,如中山大道、黃興路、民主路,起義門、首義路、彭劉楊路,張自忠路、陳懷民路、郝夢齡路,有力地證明了武漢在近代以來各個革命時期所起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地名是無形的歷史文物,許多地名證實著武漢的地理變遷。如“漢陽”,證明了漢水曾經改道,“新河”分明是一條人工河,“辛安渡”說明這里曾是古渡口,“口”印證著這里有一座特殊的橋,它處在河的入江口處,“黃孝河路”證明了有一條消失的河??這些地名告訴了我們,什么叫滄桑之變。
至于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軼事、風物傳說的地名就更是寶貴的地方文化遺產了,如鸚鵡洲、知音路、舵落口、騾走廟等。還有一些因諧音和雅化而變化多端的地名,如八吉街、謀知巷、半市街、時人館等,它們深藏的內涵往往變成了一些“地名之謎”,這就更會引發人們考究的興趣了。 蛇山為脊
三鎮之一的武昌有過許多稱謂。早在西漢它稱沙羨縣,到三國叫夏口城,東晉以后又稱汝南縣(這個名稱透露了武昌有大量的河南移民的信息),直到隋朝開始稱江夏縣。江夏這個名稱使用時間最長。民間根據所修城垣也把武昌叫郢城、鄂州城。可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武昌這個名字卻并不屬于武昌,而是屬于湖北的鄂城。三國時,吳主孫權曾取“因武而昌”的意思,將鄂城取名為武昌,并且還將都城也移到這里。直到民國四年(1913
年),國民政府才將武昌縣(就是現在的鄂州市)改名為壽昌縣;而將江夏縣改名為武昌縣。可見江夏才是武昌最著名的古稱。
相對于水文化色彩相當突出的漢口而言,武昌可以說得益于山了。對武昌舊城區,民間用“九湖十三山,外加一個黃河灣”的說法來概括它的地形地貌。其中僅僅自然實體類的山名就有69處,幾乎每一所大學都依傍著一座山,例如武漢大學建在珞珈山,華中理工大學背靠喻家山,華中師范大學修在桂子山,而武漢工業大學位于馬房山??。在眾多的山中,惟有蛇山是眾山之首。蛇山不但在地理上是武昌的脊梁,在城市發展史上它也是武昌城的歷史起點,是武漢的人文發祥地,因此,可以說蛇山是武漢的祖山。
公元223年,瀕臨長江天塹的黃鵠山被一位軍事家看中,認為它是“上控蜀川,下視吳起”的要地。于是他便命令在山上修筑了一座堅固難摧的城堡,在城頭的黃鵠磯修了一座軍事盯望臺,以觀烽火狼煙。這位軍事家就是三國吳主孫權,這個盯望臺日后就演變為聲震中外的黃鶴樓。這個城堡非常小,周圍不過二三里,只開有二個城門,因而它只產生了一個地名夏口城。到了南朝,它就擴展為“郢城”,以后又經過了兩次大的擴建,唐代改名為鄂州城,明代改名為武昌城。由此觀之,武昌共有1 700年的建城史了。夏口城的建立成為了武漢城市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自古以來,武昌城是以蛇山為原點輻射開來。蛇山橫亙城中,將城分為南北兩塊,歷代軍、州、府、縣四級衙門密密匝匝地環布蛇山四周。城內街道大體順著山勢橫平豎直地發展,山南為商業鬧市,而街道多由湖堤變成,有些是明代楚王府的宮殿樓閣。山北是密集的萬家民房,街道多依山傍湖。清末洋務運動中大興土木,建廠修路,使城市發生較大變化。而在本世紀以來它的變化就更大了,所以新地名產生的節奏也不斷加快。
從武昌的古今地名可以看出武昌的特點。它城門地名多,小東門、大東門、漢陽門還是唐代的地名,它們使用了1 100年。由官署衙門而得的地名多:察院坡、巡道嶺、都司湖、撫院街、都府堤、糧道街、學道村、司門口??可見武昌在歷史上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以文化設施命名的地名多:讀書院、御書樓、學府街、崇文坊、文昌閣、方言街??;以王府舊宅命名的地名也多:王府口、后宰門、楚望臺、梳妝臺??;特別是三國遺址地名多:曹操廟、劉備郊天臺、吳主廟、白馬洲、關公橋??。這說明三國英雄人物曾將武昌作為他們施展才華的政治舞臺。可見武昌是一座文化植被十分豐厚的古城。近現代以來大專院校、科研 院所大都集中在武昌,而且長久以來都保持著濃郁的文化氛圍,不是沒有歷史淵源的。
山水變奏
漢陽是一個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300年。從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將漢津縣改名 為漢陽縣以后,一直使用到現在。因漢津古城位于漢水之北,根據我國自古以來地名的命名原則“山南水北為陽”而改名為漢陽的。在這以前,漢陽也叫過石陽、曲陽、沌陽、漢津。
漢陽的建城史還要早于武昌。它最早的城叫谷 卩月城,是東漢一位姓戴的監軍御史所修,由劉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黃祖所守。它的位置在龜山以北靠近月湖的漢水入江口的河床處,大約就在現在的江漢一橋之下的河道中。它是武漢地區最早的一座城。在公元206年,吮凰鍶üテ貧羨萘恕?
三國以后,漢陽還建過9座古城,這些城中,僅有唐代所建的漢陽城保留下來了,直到1928年拆除。漢陽城先后開過8個和3個城門,因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城門地名。從以上建而又廢,廢而又建城堡可以看出漢陽在歷史上的軍事地位,它就是所謂兵家必爭之地。
漢陽在武漢三鎮之中,是古今變化最大的地區。這主要決定于大自然在這里使用了許多“大手筆”,而這都能從地名中體現出來。例如,漢陽本應處在漢水以北,才叫漢陽,現在卻處在漢水的南面,這分明是漢水曾經改道。而漢水果然是改道過,其結果是使漢陽的版土幾乎失去了一半。學術界認為,漢水改道是在明成化年間,它從原龜山以南入江,改為從今龜山以北入江,這就將原來漢陽、漢口連成一片的版圖一分為二了。漢水的這一“大手筆”雖然使漢陽失去了大片疆土,但卻使漢口脫穎而出,飛速發展,一躍而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又如,偌大一個鸚鵡洲,能藏兵數萬,能宴會賓客,卻忽然就湮沒在水中,身消形隱,不見蹤跡。而在江邊又淤起一塊巨型沙洲,使漢陽的面積陡增了20km2。那么還是叫鸚鵡洲吧,以表示對古鸚鵡洲的紀念和懷念。不過,此鸚鵡洲并非彼鸚鵡洲,武漢人就應該具備這些地名常識了。
漢陽的確是座山水變奏的城。它的老城區有大量從堤湖演變過來的地名,如三槐嶺、頓 甲嶺、月湖堤、籠燈堤??
漢陽作為武漢地區建城最早的文化古城,在地名中可以找到許多見證。一是古城地名多,因而城門地名不少,南紀門、朝宗門、鳳山門??;二是老街地名多,高公街、西大街、顯正街、洗馬長街??;三是文化古跡多,如晴川閣、歸元寺分別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宗教叢林,而鐘家村、琴臺路、知音路??蘊含著美麗的傳說故事;禹功磯、鸚鵡洲、郎官湖??這些地名中有道不盡的文化內涵。
與水爭地
過去,漢口也叫“漢鎮”。民國初年,稱為“夏口縣”。舊時的文人喜歡稱它“漢皋”、“漢上”。遠在春秋時期,這里稱為“夏”。《左傳》中解釋說,夏,就是夏水(古屎核酉?彎彎曲曲地流入大江的地方。
比起有1 700多年的建城史的武昌和漢陽來,只有500多年歷史的漢口就算個小兄弟了,但它卻是三鎮之中的后起之秀。可以說你想象不到它是在多么狹小的地盤上發展起來的。最初,它的形狀象一條臥倒在地的長長的掃帚。老武漢人大都知道,漢口街市起源于漢水入江口上下的沿河、沿江一帶,這條依水的街道是漢口經濟的發祥地,曾經店鋪密集,竹樓林立,也是漢口的第一干道。
長堤街原來是一條長長的大堤,長堤街以北,包括現在的中山大道是百里平湖一片。長堤一修,正街 、中街、夾街才在它的保護下興盛起來,這狹長的一帶,便是“掃帚”的“柄”。
建堤取土,在長堤以外竟挖出了一條人工河,上自石喬口將河水灌入,下到現在的東堤街,水又環流入河,因此命名為玉帶河。玉帶河上有33
座橋,這便是漢口地名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橋的歷史原因。燕山橋、廣益橋、多福橋、九如橋??都曾是玉帶河上的橋,著名的六渡橋就是其中的一座。以前,黃陂、孝感的農戶到漢口來進行農產品交易,就可以從黃孝河一直把船搖到六渡橋來。于是有人考證,六渡橋原來是“綠豆橋”,它是農戶交易綠豆的專用碼頭。這一說也不無道理。
“狹長的掃帚”遠遠不能滿足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了,拓展勢在必行。漢口的第二次拓展是城墻的修建。這條13里長的半月形城墻建于1864年。它上自石喬口,下達沙包(現在的一元路江邊)。這城開了8座城門,由西向東依次叫玉帶門、便門、居仁門、由義門、循禮門、大智門、通濟門、便門。這道城墻與漢水和長江終于形成了一個封閉的保護體系,因此,漢口也有了“漢口堡”的稱謂了,以后也有了不少的城門地名了。比起有10座城的漢陽和3座城的武昌來說,漢口只能說有半個城墻,人們把這彎彎的半個城叫做“月城”。1907年,既擋水患,又擋來犯的城墻完成了歷史使命被拆除后,就改為后城馬路了。它就是現在的中山大道,它是漢口的第二干道,也是漢口的“脊梁”。
真正讓漢口定型的是張之洞于1904年的一次大刀闊斧的壯舉。他在漢口的西北角到東北角主持修筑了一條30余里長的大堤。這不但使堤內大片沼澤地變為萬頃良田,而且使漢口城區大體定型,大堤當然應該命名為張公堤。直到如今,三干道——解放大道、四干道——建設大道、五干道——發展大道都在它的庇護下興建起來的。漢口是在與水爭地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城市。這印證了《漢口叢談》的作者范鍇所說的“漢鎮之發展,長堤是賴也”。從中也可以得見張之洞這個人物在武漢城市發展上的重要地位。也難怪武漢三鎮中與他有關的地名竟不下10個:張公堤、張之洞路、抱冰堂、奧略樓、警鐘樓、方言街??。
漢口的發展史就是人進水退的歷史,所以漢口地名中“水文化”色彩特別濃重也就不奇怪了。堤、橋、湖、海類的地名很多,其中有兩個特殊的通名就是“墩”和“臺”。它們原是水中的高地,可以供人居住生息,就成為聚落地名了。全市有墩164處,漢口就占了一大半。
漢口的歷史地名中有許多洋名稱:梅神父路、霞飛將軍路、巴黎路、洋園??它揭示了這座城市有著曾經辟為租界的傷痛。
如今看來,蛇行環曲的漢口街道似乎雜雜無章,其實不然,它的命名是很有規律的。凡是與漢水長江平行的街道稱為“大道”或“街”,而街是漢口最古老的通名,如漢正街、黃陂街、花樓街、大夾街等,它們往往可以追溯到明清之季;凡與漢水長江垂直的街道則稱為路”,如江漢路、南京路、天津路等。從大興路到堤角,共有21條路與大江垂直,它們大多處在原租界內,其中的建筑有異國情調,而“里”、“巷”散落在它們中間。因此可以說,漢口的街道是由長江和漢水共同譜成的城市旋律。■
工匠“拓展”了武昌城
站在漢陽門,臨江大道闊且長,車水馬龍。這里原是武昌城外的一片荒蕪地,也是江西工匠們的聚集之所。
明代末年,為躲避長期的戰亂和災荒,江西吉水縣一批制作筷子的工匠們,相約拖家帶口,背井離鄉,去尋找他們的棲息之地。最終,他們來到武昌城外,選擇了依靠大江和湖泊的地方定居下來,重操舊業。當時的筷子以竹子作原料,制作工藝中有兩道非常重要的工序:浸泡筷子和晾曬筷子。為了制作的需要,工匠們在一個小湖堤旁搭棚居住。這個無名小湖因為長年浸泡大量的筷子,被稱為筷子湖,而晾曬筷子的堤防則被稱為筷子堤。隨著歲月的流逝,筷子生意越來越紅火,棚屋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一條街巷,遂被稱為筷子街。
這里生產的筷子質量好,經久耐用,所以特別受消費者的歡迎。筷子生意最紅火的時候,作坊達到100多家。每年從陰歷八月十五起,筷子就開始俏銷,訂單似雪片般飛來,工匠們須忙過了小年,才有空走親訪友。有意思的是,筷子街的工匠們流行著不成文的規矩:手藝傳媳婦,不傳女兒。大概是因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落后觀念,匠人們害怕手藝外傳,削弱了筷子街的名頭吧。
民國以后,筷子街逐漸蕭條冷落,但地名一直保留到解放后,后來隨著臨江大道的擴建而消失。所以,如今的漢陽門怎么也不會和筷子扯上關系了,可畢竟,這里曾是筷子工匠們的聚集之地。正是他們的勤勞,讓這片原本一片荒蕪的地方,成了工商業聚集之地。如此看來,說江西工匠們“拓展”了武昌城,似乎一點也不為過。
廣利巷、太平路、歆生路——
地名演變再現江漢路滄桑
作為國內聞名的步行街,江漢路兩旁店鋪林立,以其大量獨特的歷史建筑,吸引著國內外大批的游人。可行走在江漢路,你是否想到,這條路曾先后有4個名稱?這些地名帶著一個個故事,講述著江漢路的百年滄桑。
據《武漢地名志》記載,100多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小段狹窄的人行土路。先民們為這段土路起了個吉祥的名字——廣利巷。公元1861年,英國在漢口強辟租界后,將廣利巷拓寬,改建成了碎石路,長度從武漢關大樓至鄱陽街口。因這條路緊靠英國租界,人們取“對外忍讓,唯求太平”的含義,改名“太平路”。
此時,鄱陽街口至解放大道一段,還是沙灘洼地。1906年起,武漢“地皮大王”劉歆生組織填土公司,取后湖之土填基墊高,在此建房筑路,始成街道。為迎合英殖民主義者的需要,劉歆生一邊讓基建路抬高地價,一邊將花樓街口以北至中山大道地段,納入英租界,以換取英帝國主義的庇護。為表彰劉歆生,英租界當局特呈準英皇,將這段新馬路命名為“歆生路”。
1927年,太平路南端的武漢關前,發生了震驚全國的“一·三慘案”。聲勢浩大的反帝運動隨之而起。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中國政府最終收回了英租界,并將太平路和歆生路合二為一,取其南端聳立的江漢關海關大樓特有建筑物為名,命名為江漢路,并沿用至今。
歷史上,江漢路曾是華人與洋人的分界線。江漢路西面的花樓街、黃陂街以及毗鄰的大興路一帶,是民族工商業者開設的店鋪、作坊、前店后廠型的食品店等。而其臨街則基本上是帝國主義國家和官僚、民族資本家開設的銀行、公司和商店,加上江漢關輪渡碼頭迎送客源,營造了江漢路的商業氛圍。
如今,江漢路上仍遺留有13棟近代優秀歷史建筑。
從華景街到華清街——
近代武漢史的風情畫卷
在江岸區三陽路和公安路之間,原是武漢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華清街。華清街早先并不叫華清街,叫華景街。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在漢口開埠以前,這里曾是黃陂、孝感兩地農民進入漢口的必經之路。漢口開埠后,5國租界逐漸開辟,這條路毗鄰德租界。1898年5月開始,德租界動了壞心思,想把這塊地劃入德租界。為了保護這塊地盤,湖廣總督派人在這里修了一條灰石馬路,設立了警察分所。同時,由華商陳景堂出資,在馬路北邊建起成片房屋,形成街道。為了強調建立街道的目的,給街道命名時,便特別強調要帶上一個“華”字,但出資修建這條街道的人也功不可沒,便又從陳景堂的名字中取出一個“景”字,合二為一,定名華景街。
華景街并不寬大,長僅250多米,寬4米。由于最初的房屋多是板壁房,1916年7月30日這里發生火災。火災并不大,卻給了德國當局一個很好的借口。德國駐漢領事借保安全為由,向湖北督軍王占元提出照會,要求將華景街劃入德租界,并要求在這一帶設立巡捕,維持治安。消息傳出,輿論嘩然。華景街1300多人聯名上書,要求收回主權。
在民眾壓力下,大總統黎元洪要王占元保住華景街。經過多次交鋒,德國領事被迫同意華景街之事緩議。1917年3月14日,隨著中國和德國宣布斷絕外交關系,德國租界被正式收回,那些曾企圖把華景街劃入德租界的德國人,不得不在48小時內離開漢口。
后來,華景街改名為華清街。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因為韓永清取代了陳景堂。韓永清是民國時期商界中的傳奇人物。他家境很貧寒,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是靠母親出苦力養大的。在貧困中成長的韓永清非常用心讀書,尤其對英語感興趣。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他邊讀書,邊打工,為自己的未來做著積極的準備。他的機遇來自張之洞。韓永清19歲時,在一次商務活動中,被張之洞相中,推薦到巡警道署做翻譯。他和外商接觸的機會多了起來,不久就被同鄉楊坤山推薦到英商和記洋行,被任命為長沙收購莊經理。
從此,他開始在商界嶄露頭角,并逐漸成為國內頗有實力的實業家。1919年,在漢口的實業界人士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景堂命中家要敗,賭博輸了一條街。”陳景堂輸掉的就是華景街,而贏得這條街的正是從南京回到武漢的韓永清。韓永清在這里修建了武漢第一家菜市場,形成了漢口頗有名氣的副食品商業市場。這時,一些人為討好韓永清,便提議將華景街改名為華清街,這個市場也就此被稱為華清市場。
華清街是漢口近代史的一個見證,曾見證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愛國之舉,也見證了一代商業奇才對城市建設的貢獻。遺憾的是,2005年,華清街因為舊城改造被拆除。
修建袁公堤順便修石橋
告訴你硚口的前世今
現在,人們提到硚口,都覺得“硚”這個字很別扭,為什么不是“橋”呢?這要從早就消失的袁公堤說起。原來,硚口依漢水興起,地域內多河流灘涂。河流多了,橋梁就多,就要修堤。最早修的堤是明代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修的袁公堤。取名袁公堤,是因為此堤是當年的漢陽通判袁焻主持修建的。在修建該堤時,還順便在玉帶河和漢水之間修了一座石橋。如果把玉帶河上的37座老橋排個序,這座石橋是第一座。隨后,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人們在挖土修筑城堡后,又在城堡外的護城河上修了一座橋,這也是一座石橋。
我們知道,硚口歷來多橋,而最先修建的兩座竟是石橋,是用石頭砌成的,因此這里就成了“硚口”,沿用至今。據悉,在國內,用“硚”作地名的,除硚口外,只有四川自貢的“硚頭”。因此,硚口在國內算是特有地名。
袁公堤位于哪里?就是現在的長堤街。當年,袁焻主持修筑袁公堤,是非常有眼光的。該堤上起硚口,環繞鎮北,呈半月形,東至堤口,直抵大江之濱,長約5公里。別看堤不長,在當時的作用卻很大,堤外是湖汊,鎮南濱臨漢水,地當漢江之沖,沿河一帶,回曲成港,非常有利于泊船,因此碼頭遍布,商賈云集。當年取土筑堤時,環繞堤北掘土成溝,溝寬兩丈,西起硚口,連通漢水,東經江漢區近江地帶,通往長江,以其回曲襟帶市鎮,取名為玉帶河。后來,玉帶河上修橋30多座,漸漸成了居民聚集之地,硚口雛形初見規模。
在硚口的歷史上,還有一件大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公元1864年,環漢口市鎮西北,修筑了半月形的城堡,城外開挖護城河,城堡則可代堤防,玉帶河也因此逐漸消失。長堤內外卻從此人煙稠密,成為街市。由此看來,硚口能成為今天的濱水商貿強區,袁公堤可謂功不可沒。
雙街、來福巷、跨鶴街、米市巷??
消失巷道記述曾經的繁華
如今的漢陽南岸嘴綠樹成蔭,風景秀麗。上了年紀的老武漢人都會記起,當年的南岸嘴巷道交錯,民居成片,熱鬧非凡。
提起南岸嘴昔日的繁華,不得不提高公街。從鐵門關向漢水走,便是高公街。這里曾是密集的居民區,有大慶街(洋油街)、老街、雙街、來福巷、跨鶴街、米市巷、碼頭巷、渣磚巷、天符巷、品字巷、彈夾巷、打扣巷、南岸嘴等,居民們多以賣魚為生,加上南來北往的客商,好不繁榮。
在這些巷道中,雙街又最為繁華。雙街西起米行巷,東至南岸嘴,長不足400米,寬不過兩丈。清代以來,如果從漢陽到漢口的集家嘴、四官殿,雙街下的渡口,絕對稱得上是要津。于是,這里店鋪毗連,短短的街道上,天天是人擠人,人挨人;岸邊,有篷的貨駁,無篷劃子,天天是船擠船,船挨船。這樣一來,這里就給人以街中套街、街中有街的感覺,因此才有了“雙街”之名。
然而,雙街位于漢水與長江交匯處,得此地利而興,也因此地勢而衰。奔騰的漢水日夜不息地沖刷著河岸,剝蝕著雙街,導致河岸逐年崩塌。于是,民國以后,商鋪別遷,商市冷落,街面日漸蕭條,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此處已經只剩民居。
跨鶴街則因神話傳說而聞名。不遠處的長江邊,有“記載”大禹治水功績的禹公磯。而禹公磯又被武漢人稱為呂公磯。原來,相傳唐代道人呂洞賓曾在此磯上吹簫。最后,呂洞賓得道成仙,駕鶴而去。因此,他駕鶴升仙的地方就成了跨鶴街。
如今,隨著南岸嘴的改造和晴川橋的修建,高公街已化為烏有,只有彩虹飛架。橋下居民遷走,荒蕪數年后,形成林木蔥翠,升為“中國角”,成了武漢一景。
給武漢留下“城市的根”
“武漢的老地名已消失得太多了,這不能不引起我的憂慮。”采訪中,武漢地方志專家董玉梅告訴記者。她說,老地名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它承載著民風民情、歷史掌故和地域特色等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對于廢除和改變武漢市的老地名,應該慎之又慎
誠然,縱觀武漢,很多地名刻印著先民開拓城市的歷史進程,有的地名還與歷史人物和事件息息相關。從某一角度說,一部城市地名的演變史,也就是一部城市的發展史。試想,當老地名在我們的城市完全消失,將來,我們的后代又如何去評判自己的家鄉?
然而,這些年來,隨著舊城區改造的加速推進,大量的老地名不見蹤影,如漢陽高公街、漢口漢正街里面的許多商業街都沒有了。許多老街名也隨著街衢巷陌的消失而消失。在城市的建設中,人們希望能夠有意識地保護原來的地名。但存方寸地(名),留給子孫識。老地名作為先民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城市的寶貴財富,值得全社會珍惜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