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家公司公布三季報五大機構布局路線圖漸顯】隨著上市公司三季報披露進入高峰期,基金、券商、QFII、險資、社保等五大主力機構在三季度的布局路徑也就此初見端倪。隨著上市公司三季報披露進入高峰期,基金、券商、QFII、險資、社保等五大主力機構在三季度的布局路徑也就此初見端倪,雖然從整體上看,機構投資者在三季度采取了收縮戰線的操作策略,但仍有相當部分個股在此期間成為不同機構投資者青睞的投資標的。
基金獨愛成長性政策受益股
三季度持股量:21.58億股
三季度增持量:-91.44億股
統計數據顯示,在已公布三季報的406家上市公司中,有131家公司獲得基金持有,基金持股總量約21.58億股,而在今年二季度末,上述406家公司中卻有多達400家公司被基金持有,持股總量更是高達113.02億股。
成長性和政策導向成為基金三季度擇股的關鍵詞。在24家獲得基金增持的個股中,撫順特鋼、三星醫療等12只個股的三季報業績增幅超過20%;冀東裝備等10只個股雖然在報告期內缺乏業績亮點,但卻具備區域振興、新能源、國企改革、重組并購等利好題材預期。
調倉效果:獲得基金買入的24只個股的股價在本月整體上漲約19.3%,匯中股份等10只基金增持股在此期間的股價累積漲幅超過20%。
潛力個股:三星醫療、金洲管道、西王食品、航民股份
券商增持標的意在護盤
三季度持股量:4.32億股
三季度增持量:0.8億股
在已公布三季報的上市公司中有41家公司得到券商持有,券商持股總量約4.32億股,較二季度末增長約22.72%,海南椰島等45家公司在報告期內遭到券商減持,而紅豆股份等32家公司則得到券商的增持。
從三季度券商資金的動向看,券商對個股的行業屬性和業績并不看重,但對股價跌幅較大以及在指數體系中占有較重要地位的個股則較為關注,在其增持的32家公司中,山東地礦等20只個股的股價在三季度遭遇了20%以上的累計跌幅,山西汾酒、華神集團等15只個股頭頂滬深300、深圳成分指數等重要指數樣本股的光環。
調倉效果:32只券商增持股股價在本月整體上漲了16.73%,除萬豐奧威外,券商在三季度增持的標的都在本月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哈爾斯、寶泰隆等11只券商增持股股價的月內漲幅超過20%。
潛力個股:萬豐奧威、泰禾集團、三環集團、中國天楹
QFII兩類個股備受寵愛
三季度持股量:2.39億股三季度增持量:0.02億股
在已發布三季報的406家公司中有29家公司得到QFII持有,持股總量約2.39億股,較二季度末增長0.02億股,海康威視等20只個股在此期間獲得QFII買入
從QFII三季度的操作路徑看,QFII的布局路徑主要呈現兩大特征。其一,大量買入符合經濟轉型方向且已見到成效的業績高成長性新興產業類個股,如海能達、??低?/span>;其二,青睞A股市場獨有或較海外市場明顯折價的標的,比如中藥股東阿阿膠;AH折價幅度較大的海螺水泥。
調倉效果:在20只QFII增持股股價本月整體上漲14.4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截至昨日收盤,QFII所增持的20只個股的股價在本月無一下跌。
潛力個股:雛鷹農牧、海能達、順網科技、金正大
保險偏愛藍籌白馬股
三季度持股量:68.95億股
三季度增持量:1.03億股
統計數據顯示,在已發布中報的406家上市公司中,保險資金持有69家公司,持股總量高達92.3億股,兩項數據較二季度末均有所增長,合肥百貨等49家公司在此期間獲得保險資金的買入。
在其增持規模最大10只個股中,平安銀行、華僑城A、桂冠電力、中航動控、萬向錢潮等主板藍籌股均赫然在列。而在其增持量最大的10只個股中,合肥百貨、皖能電力、華僑城A、航民股份等主板藍籌股也都榜上有名。在減持股方面,保險資金在三季度賣出了較多的業績下滑個股(如廣匯能源)和前期漲幅較大的熱門題材股(如特銳德),顯示出保險資金急于兌現收益和回避風險的操作思路。
調倉效果:雷曼股份等49家獲得保險資金增持的個股在本月整體上漲18.47%,就整體漲幅而言在五大機構投資者增持股中排名第二。
潛力個股:正邦科技、皖能電力、東阿阿膠、航民股份
社保同時押寶新老產業
三季度持股量:18.22億股
三季度增持量:-0.86億股
在已公布三季報的406家公司中,社?;鸪钟衅渲?08家公司的股票,持股總量約18.22億股,巨化股份等67家公司還是在此期間獲得了社?;鸬脑龀帧?/p>
在三季度,社保基金可謂是看好傳統行業不忘新興行業,統計數據顯示,社?;鹑径仍龀至枯^大的巨化股份、大華農、金州管道等公司都屬于化工、機械設備、鋼鐵、建筑材料、農業一類的傳統制造業板塊;另一方面,國電南瑞、紅旗連鎖、信維通信等信息服務、傳媒娛樂、商貿零售等新興產業個股也大受社?;鸬那嗖A。
調倉效果:社保基金增持股在本月的反彈行情中實現了16.22%的整體漲幅,整體表現位居五大機構投資者增持股的中游。
潛力個股:晨鳴紙業、碧水源、三星醫療、海瀾之家
(重慶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