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思路具有較大的開放性,轉載于此,與諸君共賞:
(節選自The Future of History-Can Liberal Democracy Survive the Decline of the Middle Class?)
讓我們暫時想象一下,今天一個躲在某處閣樓里的小報作家正在試圖描繪一幅關于未來的意識形態藍圖,其中有一條通往擁有敦實的中產階級和強健的民主政體的堅實道路。這種意識形態會是怎樣的一番圖景?
它至少要有兩個組成部分,政治的和經濟的。政治方面,新意識形態必須重申民主政治優先于經濟。并且重新使得政府成為公眾利益的表達者。但是其提出的保護中產階級生活的議程不能僅僅依靠現存的福利國家機制。新意識形態也許應該在某種程度上重新規劃國有部門,把它們從相關既得利益者手中解放出來,并且使用新技術手段來提供服務。人們將不得不坦率地討論再分配機制并且找到一條終結利益集團主導政治的道路。
經濟方面,新的意識形態不可以以否定資本主義開始,仿佛老式社會主義仍然是一種可行的替代性方案一樣。更為緊要的是保持資本主義的多樣性,以及政府幫助社會應對資本主義的能力。全球化不應該被看做一種無情的生活現實,而應被看做一種要從政治上小心控制的挑戰和機遇。新的意識形態不會把市場看做自身完美的事物,相反,而是高度重視全球貿易和投資,以促進中產階級的繁榮,而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國家財富。
但是我們不太可能獲得以上這一結論,除非我們先對當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展開系統批判,首先針對其基本假設--個人擁有完全自主權并自我負責,同時個人收入的匯總和就是衡量一個國家幸福程度的最精確尺度。批評者應該注意到個人收入并不能代表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還應該進一步深入,并認識到,即使勞動力市場是高效率的,個人的天賦分布本質上也不是公平的,個人不是自主的實體而是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這些觀點中,大部分都已經零零碎碎地為大眾所知;作家得把它們串連成完整的故事。他或者她也要避免"地址誤投"問題。對全球化的批評,將不得不考慮民族國家,將其看做一種動員的策略以便用一種更平衡周到的方式來定義國家利益,而不是簡單地美國各州的"買下美國"式的工會運動。這將是左派和右派綜合的產物,與目前社會進步運動中各種邊緣團體的政治議程無關。這種意識形態將是populist(美式民粹派)的;口號的一開始,將會批判那些犧牲大眾利益的精英,批判那種偏袒富人的金錢政治,尤其是華盛頓的金錢政治。
這樣一種運動帶來的危險顯而易見:美國的倒退,尤其是宣布更加開放的全球系統會到處引起貿易保護主義。在許多方面,里根-撒切爾主義改革正像支持者期待的那樣獲得了成功--營造了一個更具競爭活力的,全球化的,無摩擦的世界。同時,它在所有發展中國家生產出巨大的財富和不斷上升的中產階級,民主也因為他們的覺醒而得到傳播。也許,發達國家正站在一系列技術進步的頂峰,技術進步不僅增加生產力,同時為廣大中產階級提供有價值的工作。
但是,與其說這是關于過去30年現實經驗的認識,不如說只是一種信仰而已,現實經驗顯示的完全相反。實際上,有很多理由要求我們思考不平等加劇的問題。當下發生在美國的財富集中已經變得可以自我強化--正如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討論的那樣,金融部門正在運用他的游說能力來擺脫更嚴格的規則監管。貴族學校前所未有地發達,而其他學校則越來越糟。每個社會的精英都在運用他們進入政治權力的便捷機會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我們正缺少一個能抵消這種狀況的民主動員機制來平衡形勢。美國精英不應該自外于規則。
然而,只要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仍然沉迷于上一代人創造的敘述話語,即他們的利益將獲得完全自由市場與小政府的充分保護,那么,上文所說的民主運動就不會發生。另一套話語仍然缺席,等待降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