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胡繼淵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
    吳江市陶研會秘書長〓胡繼淵
    約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創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因此他被譽稱為“實用主義巨人”。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歲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專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導教授。陶行知作為杜威的得意門生,全面學習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國后,他根據中國社會現狀,開展了平民教育運動,繼承和發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創立了以生活教育為主線的現代教育理論。本文通過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較,進一步分析陶行知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凸現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推動學陶師陶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
    〖HT5H〗一、學校與社會〖HT〗
    對學校與社會關系問題,杜威的觀點有兩方面:一是從學校組織形式看,他認為學校應該成為小型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以反映大社會生活的各種各類的作業進行活動。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把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的狀態,呈現兒童現在的社會生活。二是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杜威認為,學校教育社會功能,首先是改良調節功能。他指出,學校教育是社會進步的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學校教育是達到分享社會意識的過程中的一種調節作用,而以這種社會意識為基礎的個人活動的適應是社會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其次,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是延續功能,即學校教育是社會生活延續工具。通過教育,可以把老一輩的行為、思想和感情的習慣傳給新一代;再次學校教育的協調功能,即協調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使個人成為“社會的一員”,以維護“一個民主的和進步的社會,”確保社會變動而不致帶來混亂的思想習慣;最后學校教育的培養功能,培養個人與別人共同生活和合作的共事的能力。杜威從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現狀出發,分析了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充分體現了其改良主義的社會思想。
    陶行知對杜威學校與社會的關系,“翻半個跟頭”,提出“社會即學校”,他指的學校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專門學校;其二是指人民大眾生活場所。陶行知對“社會即學校”的定義是為了從當時中國國情出發,尋找普及大眾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切實可行的道路。陶行知認為,學校的組織形式應該是:(1)聯系社會生活的學校。這種學校以青天為頂,大地為底,二十八宿為圍墻,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學生都是同學。形成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內的大教育體系。(2)改造社會的中心。陶行知所提出的“四個一百萬”的口號,其中就有“創設一百萬所學校去改造一百萬個鄉村”就是其意。陶行知又從拯救中國人民民族出發闡述了學校教育的功能。他認為:①學校教育是一種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動員民眾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強調用教育點著中華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華民族生命之光明;②學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質,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③學校教育要使中國實現民主和富強,“教人創造富有的社會,不創造富有的個人”。陶行知為了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他一生辛苦,親自創辦了安徽公學、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巖洞學校等等,探索學校教育和社會聯系的規律的和途徑,構建了人民大眾所歡迎的教育體系,充分體現了陶行知愛國進步、科學、民主的思想。
    〖HT5H〗二、教育與生活〖HT〗
    杜威站在自然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對教育與生活關系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生活離不開教育。他主張,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長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長。所謂生長,就是指向未來的發展過程。教育的歷史就是生長過程。三是教育是對生活的改造。這種改造,不僅是對個人,而且也是對整個社會而言。它是一個連續不斷改造的過程。
    陶行知在教育與生活的問題上又發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個跟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是之建立在人民大眾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基礎之上,并服務于中華民族的獨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內含十分豐富。概括起來有三層意思:①生活含有對人的教育作用。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源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②教育又促進生活之變化。他強調,只有“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進生活之變化的教育;③教育隨生活的變化而發展。生活無時不變,教育也隨之發展,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克服了長期以來教育脫離人民大眾,脫離社會生活的現狀,把教育與生活真正熔為一爐,促進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會,實現富民強國。
    〖HT5H〗三、教育與學生〖HT〗
    杜威認為,學校教育必須簡化和整理所要兒童發展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兒童任其自然可能的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環境,促進兒童發展。為了促進發展,他強調:(1)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把重心轉移,“兒童變成了太陽”,一切教育組織策施,都圍繞他們運行。(2)教育過程要能喚起兒童的思維。他認為思維就是有機體適應環境,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學校應該提供可以引起兒童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陶行知在教育與學生問題的論述上,根據中國國情有了創新。陶行知也認為教育要促進學生發展,但這發展必須處理好三層關系:①群體發展和個體發展的關系。陶行知認為教育不僅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而且教育應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必須通過教育提高民族和國民的整體素質;②全面發展和個體發展的關系。陶行知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貫穿于他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中。他反復強調學生要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展,而且他對每一方面的發展都一一作了深刻的闡述。但是他在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又竭力主張要發現有特殊才干的幼苗,立即給他以適當肥料、水分、陽光,使他欣欣向榮,“不致枯萎”。③近期發展和終生發展。陶行知不僅重視兒童的近期發展,而且重視兒童的終生發展。他強調要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激發兒童的求知欲。這樣,“個人就能終生進步發展”。在如何促進兒童發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發展了杜威的思想。(1)從兒童為中心到“六大解放”。陶行知認為教學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因此,要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2)從思維到創造。陶行知認為在教育中不僅要啟迪學生思維,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創造,解放兒童創造力,“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使人人都能創造。
    〖HT5H〗四、教育與知識〖HT〗
    杜威認為知識就是經驗,而經驗就是人與自然所創造的環境的“交涉”。我們從杜威的著作中不難看出杜威十分強調學生的直接知識的獲得。主要表現:(1)倡導“從做中學”,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靜聽”的模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2)確立新的課程觀。杜威認為學校的課程計劃必須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問題是在兒童當前直接經驗中尋找一些東西。課程教材必須以社會生活為基礎,而且隨知識的發展而發展。
    陶行知在教育與知識問題上發展了杜威的思想。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從做中學”的思想,而是創造性地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強調教育要與生活實踐結合,教與學都必須以“做”為中心,把教、學、做一體化,“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教”,充分體現了教學法與生活法的合一。其次,陶行知對課程教材的建設上不僅強調要緊密聯系社會生活,貼緊學生的直接經驗,而且他從培養合格的民主人才出發,對構建具有中國國情的課程和教材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探索。他認為課程建設要顧及全體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們了解貧富不均的根源在于社會制度,拿出一切力量來爭取勝利;富國之路是科學的教育、科學的生產、科學的勞動。同時,課程建設要留心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特別的訓練和培養。教材選編要以社會和學生生活為中心,做到從豐富中求精華,從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HT5H〗五、教師與學生〖HT〗
    對教師與學生這問題。杜威的觀點有這三點:(1)必須站在兒童立場上,以兒童為教師教育的出發點,堅決克服傳統學校來自教師的刺激和抑制過多的現象。(2)教師不應該采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3)教育過程是兒童和教師共同參與、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過程。
    陶行知對這問題的論述比杜威又有新的發展。他認為,教師是生活改造、社會改造的引導者,起著教人化人作用,他“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操著民族的人類的命運”。因此,教師必須做到:①樹立“人民第一,一切為人民”、“天下為公、文化為公”,“虛心學習、集思廣益”,“平等待人、共同長進”等民主作風,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師;既要“跟民眾學習”,又要“跟小孩子學習”,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促進社會進步;②學會“寬容”,“與學生共學、共事、共修養”,與學生共甘苦,做民眾之公仆;③教師與學生共創造,教師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教師,學生教師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師生雙方共同向創造生活邁進。
    綜上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三點結論:(1)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是一種在世界范圍產生廣泛而影響深刻的西方教育思想。我們通過分析,初步可以發現杜威以教育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哲人的智慧,根據美國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批判了以課堂、書本、教師三中心為主體的傳統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要合乎社會生活等許多積極的主張,探索了西方教育改革的新途徑,實現了教育理論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杜威的對教育的許多論述,現在看來,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借鑒作用。因此,我們有目的地學習杜威教育思想,對推動當前素質教育的深化是十分裨益的。(2)陶行知先生為了探索中國人民教育事業,根據中國社會現狀,在全面學習把握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揚棄。陶行知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華,發展和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它既具有先進性和時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現實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簡明、深刻地揭示了中國當時社會與教育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中國教育改革的理想。陶行知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開展學陶師陶,充分發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是我們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3)陶行知曾說過,他的教育思想“決不應該看作完成的東西”,不管是學習杜威教育思想,還是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不能孤立靜止地學習,必須與時俱進地學習。我們必須從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現狀出發,把歷史的杜威和陶行知當代化,學習他們的觀點思想和方法,解決當前教育改革的現實問題,把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那些對當前教育改革有著重大指導意義的理論資源凸現出來,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


陶行知與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學認識論思想比較
[摘 要]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與杜威的“從做中學”都是針對當時國內的教育弊端提出的教育改良方法,有著相同的哲學與認識論立場,都是深受實驗主義思想影響的產物,都有改造社會的理想追求。同時,陶行知也受到了中國傳統唯物主義知行觀的影響,一貫重視知行關系,并且身體力行。
  [關鍵詞] 陶行知;杜威;教育思想;認識論思想
作為杜威的學生,杜威對陶行知的影響是巨大的,但陶行知對杜威思想的學習卻并非照貓畫虎,而是批判的吸收、創造的運用。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向杜威學習 的?哪些因素影響了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本文嘗試通過對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與杜威的“從做中學”思想的比較,對這一問題作出初淺的回答。
  一、“教學做合一”與“從做中學”:陶行知與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較
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有一個過程。先是針對當時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陶行知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即教學合一,后來才進一 步提出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由此形成了“教學做合一”的主張。[1]“做”在“教學做合一”中是最核心的,即要在做中學、做中教。陶行知認為當時中國 教育有兩個普遍誤解:一是以為用嘴講便是教,用耳聽就是學,用手干便是做;二是以為教育便是讀書、寫字,除此之外便不是教育。前者使得做、學、教分離開 來,導致知和行的脫節、勞心者和勞力者的分離,導致“讀書人”——“偽知識”階級的出現;后者則導致教育不與實際生活發生聯系。陶行知由此提出所謂“做” 就是要在勞力上勞心。此時的勞力是“做”,勞心亦是“做”,自己有所進步收獲便是“學”,在做中若對他人有影響即為“教”。真正的“教學做合一”要以實際 生活為出發點,用實際遇到的問題引發“做”。因為“從生活中發生山來的困難和疑問,才是實際的問題;用這種實際的問題來求解決才是實際的學問。它的試驗室 是大自然和大社會”。[2]
  陶行知認為“知易行難”的民族心理習慣是中國的千年陋習,“教學做合一”思想的提出正是要通過新的教育來改造中國人的心理習慣、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為中國人重新建立一種生活哲學,使中國人“放棄‘知行’的傳統思想”,而懂得“‘行知’的道理”。[3]
“從做中學”是杜威針對當時傳統學校所采用的“靜坐”“靜聽”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出來的。杜威指出,“從做中學”使兒童關心的不是那些客觀事實和科學 定律,而是直接的材料操作和簡單能量的運用,以產生有趣的結果。學校應給兒童提供經驗生長的環境,教師要嚴格設計活動,其中活動環境的設計與活動材料的投 放都要根據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需要進行,以能引起兒童足夠的興趣和好奇,并使探究活動因材料與活動本身的有趣性而持續下去。[4]這與杜威的下列思想 是相契合的:“學與做相結合的教育將會取代傳授他人學問的被動的教育。后者再怎么好,也不過是適應封建社會的,在那種社會里大多數人必須永遠溫順地服從長 官的權威。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育,是與—個以創造和獨立為原則以及每一個公民都應當投身于共同利益的事務之中的民主社會不協調的。”[5]可見, 杜威的“從做中學”其根本用意也在于社會的改造與理想社會生活方式的重建。
  對照這兩者,可以發現“教學做合一”與“從做中學”的基本立足點都 在“做”字,差別則在于“做什么”。“教學做合一”的“做”以實際生活為中心,“從做中學”的“做”則是指教師有目的設計的各種活動,由兒童根據自己的興 趣來選擇。這也就是說,陶行知將學校搬到廣闊的天地中,而杜威則把社會挪進了他的學校。對前者來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對后者來說,則是“教育 即生活、學校即社會”。陶行知曾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將“生活即教育”與“教育即生活”作了比較。“傳統教育是為辦教育而辦教育,教育與生活分離。改良 一下,我們就遇著‘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號。生活教育者則承認‘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前進的生活就是前進的教 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變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變化。我們主張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與生活摩擦。”而“改良的教育” 把社會里的東西挑選幾樣,縮小一下搬進學校里去,“這樣一只小鳥籠是擴大而成為兆豐花園里的大鳥籠,但它總歸是只鳥籠,不是鳥世界。”
  不過, 杜威對生活的教育也并非沒有關注,相反他充分闡述了社會環境的教育性,認為個體的語言習慣、儀表、美感以及價值觀都是在社會生活中、在與他人的日常交際中 形成的。但杜威認為,隨著文明的發展與積累,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兒童沒有也不可能參與所有這些關系,它們的意義不被兒童所理解,也就不會成為兒童心理傾 向的一部分。[6]因此,需要由學校來為兒童提供一個簡化了的、更加廣闊與平衡的環境,以利于兒童循序漸進地整體發展。
  比較兩者對生活與教育 關系的理解,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教育都是人為的,而非偶發的。兩者的區別在于兒童在行動時面對的是實際的社會生活還是微縮的社會生活。在筆者看來,這一區 別是由兩人所面對的不同的社會背景所致。當時的中國社會工農業生產落后、物質生活貧困、精神生活匱乏,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正是要通過大眾教育改變這種落 后的面貌。當時的大眾社會生活既然還未復雜到需要簡化的地步,因而也就沒有必要在學校中營造一個小社會。而20世紀初期的美國卻是經濟高度發展的工業社 會,兒童無法直接參與到所有的社會生活領域,并且杜威也不希望腐敗的制度和風俗習慣給兒童一種幾乎是自動的錯誤的教育,因而要由學校來提供一種環境。可 見,“相同的理念在不同文化經驗之下形成的實踐形態是相異的。”[7]陶行知從杜威那里學到的不是杜威思想的果實,而是能結出果實的生產機制,即杜威所說 的“支配人有意識作出價值判斷的無意識的某些標準”。[8]
  二、“行知行”與“實驗主義”:陶行知與杜威的認識論思想比較
陶行知與杜威的教育思想都與其哲學認識論思想緊密相關。陶行知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首先從知識的功能看,求知并非為求知而求知,而是行的需 要,是改造實際生活的需要;從知識的來源看,在改造實際生活中因解決實際問題而獲得的學問才是真知;從知識的獲取方式看,可以采用試驗的方法而非驗證的方 法去尋求真知。
  在杜威看來,過去的認識論將“實在的對象固定不變”,“好像是任何觀光的心靈都可以瞻仰的帝王一樣,結果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 種旁觀者式的認識論。”[9]另有一些理淪雖然認為認識活動中有心靈的干預,但人“只能認知‘現象’,而不能認知實在”。所有這些理論的共同實質是要在 “研究與反省”中找到確定的知識,必然會造成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行動的分離。實踐被輕視,以至“實用”或“有用”也被狹隘地理解為“專從利害得失打算的動 作”,未能擴大到“包括足以推廣和保障人生價值的一切行動方式,包括美術的散播和趣味的培養,教育的過程和一切足以使人類關系更加有意義和更加有價值的活 動。”[10]
  杜威進而揭示了這一古典認識論傳統所包含的內在邏輯矛盾。人們生活在一個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存在方式的“低級”的實在世界,在這 個“低級”世界中,實踐事務中的種種不完善讓人產生了要追尋理想的善的欲望。而古典的認識論傳統卻認為人對理想的善的尋求不可能依靠人的實踐活動,而只能 依靠別的道路,如理論的道路、思辨哲學的道路。這就讓人感到一種“可笑的情境”,即“為了推崇知識而貶低實踐之后,知識的主要任務一變而成為證明價值的絕 對可靠和持續永存的實在性,而后者又是實踐活動所涉及的事務。”[11]杜威認為,當人們行動的藝術還很低下的時候,需要通過確定的知識來顯示理想的善在 最后實在的領域中不可推翻的地位。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由此不僅體現為理智上對確定性豐碩成果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使人們獲得安全感。[12]人類需要在知識 的指導下,對對象進行—種主動的控制,實現知識與實踐之間經常而有效的相互作用。
  從以上論述不難發現,陶行知的認識論立場和杜威的認識論立場是非常一致的,并且兩人都在教育領域中非常忠實地實踐著自己的哲學信念,那就是“教學做合一”或“從做中學”。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與認識論思想形成的其他影響因素
  (一)陶行知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唯物主義行知思想的傳統
我國有重“行”的傳統,從孔子、墨子、荀子到王夫之、顏元,都是重行致知的。陶行知對孔子“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王夫之“欲即天之理”、顏元“必有事 焉”等思想很重視,并對“墨辯”,中的三種知識——親知、聞知、說知作了自己的解釋:“親知是親身得出的,是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兒來的…… 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我們拿‘行是知之始’來說明知識之來源,并不是否認聞知和說知,乃是承認親知為一切知識之根本。”[13]另外,對孫中山先生哲學 觀的分析、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觀的批判、對國民“知易行難”心理習慣的剖析都表露了陶行知思想上所受到的傳統行知觀的影響。
  (二)陶行知本人對知行關系的一貫關注
陶行知赴美留學后,樂于接受杜威思想的影響,也與他一直以來對知行觀的探索有極大的關系,這可以用他自己的“接知如接枝”說來理解。陶行知曾說“我們必 須有從自己經驗里發生出來的知識作根,然后別人的相類的經驗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對于某事毫無經驗,我們絕不能了解或運用別人關于此事之經驗。” [14]
  陶行知原名陶文睿,因信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遂改名為陶知行,后改名為陶行知。他曾說:“改名,我久有此意了……七年前我提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之理論,正與陽明先生的理論相反,那時以后,即有頑皮的學生給我改名,常稱我‘行知吾師’。我很樂意接受”。從這兩次改名中我 們可見他對知行關系的一貫關注與持續思考。
正是因為陶行知對知行關系的一貫關注,形成了自己的個人感悟,才能在短短兩年師從杜威的過程中對杜威的思想有如此透徹的理解,既非全盤吸收,也非機械復 寫,而是有自己在中國社會現狀面前的創造性行動與創造性實驗。縱觀陶行知的一生,他既有開放吸收的寬闊胸懷,又有身體力行的實踐勇氣,讓后人不能不發出 “大哉!陶子!”的驚嘆,贊嘆他以自己的思想作試驗場,以自己的生活作試驗場,以實踐為尋求真知的手段,不愧為行知合一的“萬世師表”。
  通過對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哲學思想的比較分析,我們似乎不必再去追究陶行知究竟向杜威學了什么,因為他們兩人身上所共有的人格特質與為學方式、為人類謀光明幸福的大愛之心,是最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

參考文獻:
[1][2][3][4][13][14]江蘇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編.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185,214,255,423,182—183,226-。227
[5](美)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趙祥麟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6-297
[6][8](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2,20
[7]潘月娟.課程與文化的關系——向瑞吉歐的課程學什么.學前教育研究,2006,(11):42~44
[9][10][11][12](美)約翰·杜威.確定性的尋求——關于知行關系的研究.傅統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29,32,34
 




出處/作者: 《學前教育研究》2007.1 / 張永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析陶行知教育觀三大思想
從陶行知到杜威
程紅兵:教育家的德育是知行合一的德育 ——陶行知誕辰120周年紀念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 重溫經典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五大特征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述評┃理論前沿┃?2023年7月17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楚雄市| 两当县| 英吉沙县| 卢湾区| 开阳县| 柘城县| 云安县| 吴川市| 含山县| 亳州市| 新和县| 曲水县| 仪陇县| 盐边县| 南城县| 永济市| 托克逊县| 南江县| 兴化市| 涞水县| 琼结县| 天门市| 昔阳县| 神木县| 林州市| 伊金霍洛旗| 盐城市| 安龙县| 建宁县| 弥勒县| 辉南县| 贵港市| 枣强县| 安岳县| 绥江县| 霍林郭勒市| 平和县| 湖州市| 界首市| 宣汉县|